煙臺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北臨渤海,與大連隔海相望。這是一座風景優美的海濱港口城市。
煙臺市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現由兩處場館組成——主館和民俗館,分別位於芝罘區南大街南北兩側。2017年,煙臺市博物館晉升為國際一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6.8萬餘套。
2011年10月,煙臺市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使用。次年12月,在新館開館一周年時,進行了一次「十大鎮館之寶」的評選活動。博物館挑選30件精品文物作為備選,由廣大市民進行投票,最後經專家評定,最終選出了十件文物作為煙臺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走進博物館之前,先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十大鎮館之寶」。
這十大鎮館之寶,有書畫瓷器,還有一些清宮流出的珍寶。更早的三件,則是西周戰國和大秦王朝時的器物。下面為大家依次簡單介紹。
一、唐寅《灌木叢篁圖》軸
縱116釐米,橫175釐米,絹本設色。1963年,由掖縣文化館移交,原為掖縣(今萊州市)趙家藏品。描繪的是歲末冬時的一派蕭索景象,畫的右上方還提有一首五言古詩。
二、清·金農《古佛圖》軸
畫心縱116.8釐米,橫47.4釐米;裝裱後縱250.8釐米,橫70釐米。立軸、絹本、設色。上世紀60年代初,從民間搜集入藏。
金農為清代書畫家,居「揚州八怪」之首。畫的中間為一紅衣古佛,佛陀兩端為金農的題字,是關於他虔心信佛的一些內容。
三、清·王鐸行書杜甫詩軸
縱235釐米、橫54.7釐米 ,立軸綾本。1962年,自民間收得。王鐸,生活於明末清初,書法學習「二王」,尤其行書造詣極深。此作是他晚年所書,內容為杜甫五言律詩《戲呈楊四員外綰》。
四、孫中山手書「品重醴泉」
高51釐米,橫151釐米。1912年,孫中山北上與北洋政府談判,途徑煙臺。參觀張裕葡萄酒公司時,留下題字。「醴泉」出自《禮記》。這幅題字,反映了孫中山先生對於民族工業的重視,是他為中國企業留下的唯一墨寶。
1978年,煙臺張裕公司將此件題字轉贈煙臺市博物館收藏。
五、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高29.5釐米,口徑7.9釐米,底徑9.1釐米。1972年,從民間搜集入藏,經查明為墓葬中出土。
敞口,細長頸,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外撇。玉壺春瓶最早出現於宋代,開始時作為酒器,後漸漸演變成擺件。
六、清象牙席
長205釐米,寬125釐米,厚0.1釐米,重2.2公斤。清宮之物,流落民間,1972年煙臺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徵集所得,入藏煙臺市博物館。
此件象牙席為雍正朝之物,選用暹羅(古泰國)進貢的象牙,由廣州工匠編織而成。
七、清乾隆雕蟠龍御題玉瓶
高34.4釐米,口最大徑6.3釐米,底最大徑9.8釐米。此瓶為清宮之物,清末流失海外,後被民間商人楊鑑堂購回,1972年楊氏後人將其捐獻給煙臺市博物館。
質地為青白仔玉,頸部雕一蟠龍,腹部陰刻乾隆七言絕句一首。
八、戰國晚期谷紋青玉璧、玉圭、玉觽
這是一組玉器,共四件,包括玉璧一件、玉圭一件、玉觽兩件,為青玉質。1976年,出土於煙臺市芝罘島陽主廟遺址。
九、西周己侯夔紋壺
高34.5釐米,口徑6釐米,圈足徑11釐米。1974年,出土於萊陽縣中荊鄉前河前西周葬墓群。這件青銅壺長頸、細口,長溜肩,圈足。圈足內刻有銘文3行,共13字。由銘文得知,此件青銅壺是己侯賜予近臣之物。
十、秦嵌銅詔版鐵權
底徑24.7釐米,高20.5釐米,重32.5公斤。1973年,出土於文登縣蔄山公社新權村。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採取一些列措施,統一度量衡便是其一。這件鐵權就是統一度量衡的標準衡器。鐵權側面嵌銅板,上刻40字詔書,以顯示此件衡器的法定性和標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