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為何難以再現輝煌?TVB劇緣何走下神壇?

2020-12-15 粉紅色的喬治

近日看了陳道明、何潤東的《楚漢傳奇》,心下甚是歡喜,但因劇集長達八十集之多,

以1.25倍速並將戰爭場面以及不影響整體故事主線的部分略過用了三天方看完,

看完之後又查閱了關於楚漢的一些歷史資料,總是感覺劇中的情節和史實或多或少有些出入,

於是又找來港劇《楚漢驕雄》來看,想豐富一下歷史知識,看了兩集就有看不下去的感覺。

對於港劇的歷史劇,真心無法喜歡。

我是資深港劇迷,可以這樣說,在九五年之前,基本不看內地劇,

在我心裡臺灣劇也排在港劇之後,如果沒有《西遊記》這部內地精品劇,

估計在我年少的記憶中,是全部被港劇佔領的。

但我唯一不看好港劇中的歷史劇部分。

尤其在去掉粉絲濾鏡能夠客觀評價的今天,我會發現,

港劇的表現手法在很多地方與歷史劇所需要的感覺是那麼的格格不入。

曾經的我非常推崇港劇,喜歡港劇的快節奏,喜歡港劇演員生活化的表演,

尤其喜歡港劇的配樂,如果說哪種類型片最能代表港劇的水平,

無疑是武俠片,那麼相同的,如果說哪種類型片最能拉低港劇的水平,

那麼無疑就是歷史片,因為港劇的歷史片,實在不敢恭維。

縱觀整個港劇的興衰史,令其走向衰落的原因,歷史片質量的低下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更多的是香港經濟的衰落以及內地文化的衝擊,細說起來,原因頗多。

01,港劇類型的單一,使港劇的受眾漸漸縮減,內地歷史片的崛起,是港劇無法反擊的力量。

進入2000年後,是內地大量精品劇湧現的時間段,不論從思想內涵到拍攝場景,

都體現出內地劇最高的標,《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貞觀長歌》、《天下糧倉》、

《武則天》、《漢武大帝》、《孝莊秘史》、《大明宮詞》等一系列製作規模宏大的歷史片,

開啟了內地劇的新紀元,與此同時,港劇開始走下神壇,從此一厥不振。

內地歷史劇之所以比港劇好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a、內地歷史劇場景真實而且宏偉,有著極強的畫面衝擊力。

b、編劇方面雖說也有部分戲說的地方,但多以史實為依據,較之港劇歷史劇更為嚴肅嚴謹。

c、演員表演方面,港劇的演員多以生活化表演為主,這樣的表演對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歷史片來說,過於生活化的表演,缺乏歷史的凝重感,顯得有些膚淺流於表面。

d、港劇從演員到配音,沒有太大的變化,太過單一,習慣性的快節奏弱化了歷史劇的厚重感。

拿《楚漢驕雄》的鄭少秋來說,他的表演總是感覺有些飄,在別的劇裡沒有,他演的劉邦明顯

不及陳道明的感覺有力度和深度。

e、港劇歷史劇多以宿命論為編劇的核心思想,港劇習慣以唯心思想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也因此,很多港劇歷史劇更偏向於戲說,使得港劇因此脫離史實,看起來不夠嚴肅。

02、香港經濟的衰退,使港劇資源嚴重流失。

2000年前後,隨著香港經濟的衰退,香港娛樂業隨之受到極大的衝擊,大批香港影視業的人才北上發展,合拍片日益增多,從導演、編劇到演員甚至武指均北上發展,使香港影視業的中堅力量嚴重流失,導致香港影視作品質量嚴重下滑,口碑驟跌。

03,港劇因演員更新換代速度太慢,新老演員續接乏力,天長日久,總是固定的一班人馬在演不同的戲,配音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甚至在同一部劇會出現不同的人物用同一個聲音配音,特別讓人出戲。

演技再好的演員,也無法駕馭所有的角色,即使演技再好,太頻繁的出鏡,也會引起審美疲勞,

不同的演員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而港劇演員的單一,使人們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看來看去就那麼幾個人在演戲,毫無新鮮感。

04,最為詬病的是港劇的服化道,塑料即使感的戲服,一套衣服在不同的劇中出現,

假得離譜的布景,和廉價的不忍直視的場景道具,都是港劇一直難以克服的弊病。

當然,這並非藝術層面的缺失,而是製作資本的限制,但影視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

缺哪一方面都影響整體水平,港劇製作的簡陋也是一直以來公認的缺點,尤以歷史劇最為突出。

05,近年來對港劇播出的限制以及觀眾對影視劇類型多元化的需求,也是港劇衰落的因素之一。

港劇有著明顯的風格,這曾經是港劇霸屏的重要原因,但也因為它的獨特,

恰恰成為港劇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它的與眾不同而喜歡它,但當時間長了之後,

這種與眾不同又成為困死港劇的原罪,因為港劇幾十年下來,感覺變化沒有多大,

都是似曾相識的基調,這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無疑意味著重複,重複的太多,就會厭倦。

在日益變化的文化需求面前,港劇的不思改變,成為捆住自己手腳的主因。

當媒體和觀眾對港劇提出很多建議時,幹掉ATV的TVB還沉浸在一家獨大的自我狂歡中,

當韓劇、日劇、內地劇強熱襲來之時,港劇依舊揮霍著曾經的輝煌度日。

其實以收費電視出身的ATV出品的劇集,無論從內容還是拍攝的手法和服化道上來講,

品質都是優於TVB的。從八十年代初期直至九十年代末期,是港劇霸屏的二十年。

直至大陸大量湧現一大批優秀的歷史劇,港劇逐漸被拉下神壇,

由其工業化生產模式下的TVB劇,漸漸的從輝煌走向衰落。

當然,至今仍有港劇的死忠粉見不得別人說港劇的不是,但事實是港劇確實衰落了,

而且難以再續往日的輝煌。

曾經,我也是忠實的港劇迷,在九五年之前,除了《西遊記》,

我想不起來還有哪部內地劇是我一集不落都看完的,即使被人們所稱頌的《三國演義》、

《渴望》、《過把癮》、《紅樓夢》我也僅僅只掃了幾眼,我對於港劇的喜愛已達到完全排它的地步。

臺灣劇也看,但不喜歡臺灣國語的綿軟和劇情的矯情,尤其瓊瑤劇的哭哭喊喊,

看得我哭笑不得,新加坡劇嚴重的模仿港劇感讓我覺得只是山寨版港劇。

我喜歡《霍元甲》非說教式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喜歡《上海灘》非臉譜化的亂世悲情;

我喜歡《射鵰英雄傳》非主流的快意恩仇;

我更喜歡ATV《天涯明月刀》裡古龍詭譎、神秘而又殘酷無情的江湖,

我拜服於《創世紀》裡對人性真實而又豐富的刻畫;

我感嘆於《義不容情》裡對於善與惡極致的分析和鞭噠,

但三十年後再回頭看這些劇時,已拋開粉絲濾鏡的我,很容易的發現了它們的弊病,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粗糙,這種粗糙絕不僅僅是因為服化道的粗糙,而是在劇情方面出現的問題,

它絕沒有當時我第一眼看到時那麼完美。

記憶中第一次看的港劇是《霍元甲》,之後接著是《上海灘》、《射鵰英雄傳》、

《陳真》、《武則天》、《秦始皇》、《八仙過海》、《天涯明月刀》、《魔域桃源》、

《流氓大享》、《司機大佬》、《巨人》、《火玫瑰》、《我本善良》、《人在邊緣》、

《灰網》、《第三類法庭》、《陀槍師姐》、《鑑證實錄》、《大時代》、《創世紀》、

《義不容情》、《鹿鼎記》、《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劇,

這些都是我不需要多想就能脫口而出的港劇,當然還有ATV的《千王之王》、

《萬水千山總是情》、《天蠶變》、《再向虎山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勝者為王》、《京華春夢》、《馬永貞》、《勝者為王》、《戲王之王》、《邊城浪子》等等,曾經的我,對港劇是如此喜歡。

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如今很多港劇粉對港劇的喜歡和推崇,除了港劇本峰具有的優勢,

更多的緣於情懷,緣於先入為主。

也許你會說那是因為內地對港劇的限制導致港劇的受眾縮減,但網絡並沒有限制,

在百花齊放的今天,港劇處在一個被選擇的位置,如何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是港劇從業人員早已開始思考的問題,但勝久必衰仿佛是個死規律,

很難再有港劇輝煌時那樣的盛況,集最頂級的導演、編劇、演員於一體的香港製作團隊,

似乎都已江郎才盡,因為他們都近暮年,早已過了創作的巔峰時期,

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遠遠還沒有來到,而且憑藉某一個人很難改變現狀。

可以這樣說,港劇的衰落其實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

我們什麼時候見過久盛不衰的事物呢?

當大浪淘沙後,我們或許才能真正看到留下來的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城寨英雄》等劇成爆款,港劇沉寂十年迎復興?
    如果你是一個港劇迷,聽到這句對白一定會會心一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劇風靡全國,無論是武俠劇、宮鬥劇還是職業劇都有著大批粉絲,《上海灘》、《義不容情》、《鹿鼎記》、《妙手仁心》等劇在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視高潮。令港劇迷意想不到的是,風靡20餘年的港劇自2007年起逐步走下了「神壇」。此後近十年間,港劇質量每況愈下,藝人紛紛北上「淘金」,對港劇的唱衰之聲也不絕於耳。
  • 如何第一時間免費追看tvb港劇?比如《棟仁的時光》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收養我,一起睇劇啦:)曾幾何時,港劇也曾霸佔過內地電視螢屏,《苗翠花》《狀王宋世傑》《陀槍師姐》《鬥氣冤家好兄弟》(就是吳Ron和陳三苗的《學警雄心》)《烈火雄心》《大唐雙龍傳》等等tvb
  • 昔日臺灣綜藝節目為什麼會走下神壇,逐漸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
    昔日臺灣綜藝節目為什麼會走下神壇,逐漸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但是如今的提完綜藝節目可以說的早已沒有的當時的輝煌,各種綜藝節目紛紛停播,甚至已經播出十幾年的王牌綜藝也停播了,可以說的非常的慘澹。作為當時臺灣的綜藝大咖,吳宗憲主持的節目也非常多,最為觀眾熟悉的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當時的他甚至最多同時參加十幾檔節目,這也證明了當時的臺灣綜藝的火爆。
  • TVB到底是怎麼「跌落神壇」的呢?
    過去TVB所推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上乘之作,對於內地觀眾來說,TVB與港劇早已劃上等號。但時過境遷,現在的TVB卻令人唏噓,最後的一次巔峰便是在2009年《天與地》,雖說之後的《使徒行者》也締造過收視熱潮,但影響力卻遠不及前者。
  • 8.8分tvb新劇《香港愛情故事》,能否讓「北上」的港劇重回巔峰?
    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少人多的現狀早已是大多數香港民眾所直面的現實問題,而環境逼仄下的「公屋」「劏(tāng)房」等香港特有的居住場所名詞,也漸漸通過影視作品被內地觀眾熟知。這部劇的一個核心話題元素,就是香港民眾的住房問題。並非黃金檔的這部12集短劇,不僅節奏明快,尺度也稍顯寬泛,劇中講述了一些與「情事」「性事」息息相關的「房事」,但也凸顯出了這些本能需求不滿足背後更深層次的現實衝突。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生活在遍地精英的tvb劇裡,就如公開資料所說「現時香港一半居民均居於公屋」。
  • 發現TVB親生仔!想免費看經典港劇,來這個App,太多驚喜!
    去哪裡看這兩部劇呢?哈哈,當然是有備而來!今天就是要安利剛出的一款可以免費看港劇的App,名字叫「埋堆堆」。很萌的logo。3月12號的時候,承受不住大家熱情的「埋堆堆」在官方微博表示:伺服器已崩潰,大家等等,喜歡看啥劇你留言,我們抽個公仔安慰下你。埋堆堆如此勢頭紅火,主要因為它的優點是很突出的:TVB出品親生的、無廣告、不收費、畫質感人……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看盜版!
  • 別再說港劇沒落了!今年的TVB,有太多的驚喜
    被譽為「造星工廠」的TVB,力捧新晉小花、小生,成為新劇的男一號、女一號,仍難以挽救頹勢。反之,無線力邀熟悉的實力派演員回歸,仍能夠保證收視與口碑。看似「青黃不接」、劇情、故事衝突的設定,都難有曾經的輝煌,這些都是港劇被質疑「沒落」的主因。
  • TVB,專注煮麵二十年
    Tvb和香港電影經歷了從輝煌盛世到如今逐漸式微、淡出了觀眾的視野。但一旦提到經典,香港電影必然位列其中——或骨骼清奇,或肌理細膩,或氣韻悠長。而在日韓美劇尚不那麼流行的那個年代,TVB則相當於鼻祖般的存在。無論宮鬥劇、穿越劇、律政劇、刑偵劇、職場劇、武俠劇,還是都市言情劇,風頭都一時無兩。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tvb,可以說已經成為整整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 TVB劇《城寨英雄》,主演陳展鵬胡定欣獲獎,演技沒的說!
    當年看這部劇的時候是追著看的,記得當時都在猜到底誰才是大boss,結果也確實讓人意外。劇中演員演的都很棒,動作也幾乎都是拳拳到肉的那種。這部劇也成為了當年TVB劇中最大的贏家,也是從這部劇中get到的胡定欣。
  • 為房子奔忙的「蝸居」生活,被這部8.9分tvb港劇《香港愛情故事》講...
    這部劇的一個核心話題元素,就是香港民眾的住房問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少人多的現狀早已是大多數香港民眾所直面的現實問題,有網友表示,「看了這部劇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生活在遍地精英的tvb劇裡。」截至目前,這部並沒有大咖加盟的港劇,因為十足的「港味」,在豆瓣上已經收穫了8.9分的好成績,還有觀眾贊為2020年度的「tvb劇之光」。
  • 港劇十大經典巔峰題材,武俠劇只能屈居第二
    ,《勝者為王》系列當初也是火遍大江南北,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撲克熱潮,而tvb拍攝的就有點不盡人意了,近年播出的《賭城群英會》更是敗盡口碑,白白浪費了如此強大的演員陣容 的一個題材,在殭屍片中tvb不可能勝過亞視了,《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也是為了致敬英叔而出的一個系列,區別於傳統的殭屍片,加入了腦洞大開的劇情,是個極其大膽的創新成功典例
  • TVB最後的輝煌——田蕊妮和胡定欣
    鄭少秋、劉德華、周潤發、趙雅芝等等等等不計其數的港星都是TVB電視臺走出來的,風風雨雨的五十載,有輝煌有平穩也有競爭還有現在的衰落,真的是道不盡的讚嘆和回憶。鼎盛時期的TVB製造出了非常多紅遍大江南北的好劇,收視狂潮一波接一波。幾乎無臺能夠出其左右,粒粒巨星都曾在TVB電視劇裡演繹著別樣的人生。
  • 《飛虎之潛行極戰》是TVB劇?我想你有點誤會了
    Δ 中間這位就是一鳥大叔,「檳城古天樂」的梗來自於他在TVB劇《單戀雙城》中的臺詞是港劇,又到處是TVB明星,難怪有人認為:《飛虎之潛行極戰》是一部TVB劇。Δ 不少自媒體認為《飛虎之潛行極戰》是TVB劇可是,TVB不願蹭該劇的熱度,也不在乎該劇的口碑。如此灑脫是為何?答案很明顯,該劇不是TVB劇。
  • 2015同年有十部TVB劇播出,被忽略的好片子,你看過幾部?
    1、《梟雄》;這部劇無非就是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的故事加上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原型故事。TVB裡少有的沒有大BUG的劇,年代跨度大,人物眾多,沒有過度在情感裡糾結不停,而是描繪了不少小人物。雖面面俱到談不上,但也已經不易。唯一覺得不適的是,人物在轉變上略生硬。但還是值得一看的。
  • 那些值得重溫回顧的TVB劇、港劇(電視劇盤點向)
    而其中最不可被忽視的一個類型就是港劇,尤其是TVB出品的港劇,不僅承載了許多80後、90後的青春童年美好的回憶,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下那些值得回顧重溫的經典港劇。以下盤點排名不分先後。
  • TVB歷年武俠劇|1985版《楊家將》港劇史上獨一無二的神話
    該劇之所以稱為「精品」,是因為它匯聚了當時TVB全臺精銳,陣容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展現了TVB八十年代最輝煌最人才濟濟的時代。演員陣容1985年可以說是TVB五虎將演藝生涯的一個頂峰,但正所謂月滿盈虧,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八十年代的TVB五虎將也開始走了下坡路
  • TVB港劇為何總給人很窮酸的感覺?一隻雞公碗都可以輪流用……
    小時候陪伴我們長大的港劇,自從2000年後,韓劇、日劇和國產劇的迅速崛起,加上內地市場本身就大過香港市場,論大製作、大片的質量,國內的劇集製作質量,那的確是一流的。就有資深的TVB劇迷們發現,TVB的劇組真能夠省錢的,一件衣服可以主角、配角、各種劇可以混著來玩的。最近熱播的《宮心計2深宮計》中,你發現了沒?
  • 港劇迷們有福了 TVB年度劇王《城寨英雄》上線
    原標題:港劇迷們有福了 TVB年度劇王《城寨英雄》上線   TVB 2016年度劇王,由展鵬和胡定欣主演的《城寨英雄》已於4月10日晚22:00在優酷獨家上線。   該劇和近期TVB喜歡走的黑暗風不同,明辨善惡。與傳統的香港功夫題材影視作品一脈相承,也有功夫漫畫的那股熱血勁兒,「燃」到了不少觀眾。監製文偉鴻坦承,拍攝一部功夫題材的電視劇一直都是他的心願,因為他想通過功夫片宣揚一些正能量。
  • 81年正是港劇的輝煌時期,TVB出了8部好劇,亞視只要1部就足夠了
    《飛鷹》這部劇太轟動了,在當年還創造了收視記錄。內地的同仁們都來看看,這才叫武俠劇嘛,既古典又考究,也沒有那些不倫不類的臺詞。鄭少秋帥氣,趙雅芝絕美,這兩人太搭了,男神女神真是絕配,他們當年是最受歡迎的螢屏情侶。
  • 新加坡劇曾經風靡大陸,後來為什麼衰落了?和港劇相比輸在哪裡?
    新加坡劇題材相較於臺灣劇更加豐富,在拍攝手法上雖不及港劇老道,但題材寬泛,劇情緊湊,在表現手法上與港劇相比更加多元化,如果說新加坡劇有哪一方面明顯弱於港劇,那就是港劇的演員從顏值上整體來說是高於新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