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陳道明、何潤東的《楚漢傳奇》,心下甚是歡喜,但因劇集長達八十集之多,
以1.25倍速並將戰爭場面以及不影響整體故事主線的部分略過用了三天方看完,
看完之後又查閱了關於楚漢的一些歷史資料,總是感覺劇中的情節和史實或多或少有些出入,
於是又找來港劇《楚漢驕雄》來看,想豐富一下歷史知識,看了兩集就有看不下去的感覺。
對於港劇的歷史劇,真心無法喜歡。
我是資深港劇迷,可以這樣說,在九五年之前,基本不看內地劇,
在我心裡臺灣劇也排在港劇之後,如果沒有《西遊記》這部內地精品劇,
估計在我年少的記憶中,是全部被港劇佔領的。
但我唯一不看好港劇中的歷史劇部分。
尤其在去掉粉絲濾鏡能夠客觀評價的今天,我會發現,
港劇的表現手法在很多地方與歷史劇所需要的感覺是那麼的格格不入。
曾經的我非常推崇港劇,喜歡港劇的快節奏,喜歡港劇演員生活化的表演,
尤其喜歡港劇的配樂,如果說哪種類型片最能代表港劇的水平,
無疑是武俠片,那麼相同的,如果說哪種類型片最能拉低港劇的水平,
那麼無疑就是歷史片,因為港劇的歷史片,實在不敢恭維。
縱觀整個港劇的興衰史,令其走向衰落的原因,歷史片質量的低下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更多的是香港經濟的衰落以及內地文化的衝擊,細說起來,原因頗多。
01,港劇類型的單一,使港劇的受眾漸漸縮減,內地歷史片的崛起,是港劇無法反擊的力量。
進入2000年後,是內地大量精品劇湧現的時間段,不論從思想內涵到拍攝場景,
都體現出內地劇最高的標,《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貞觀長歌》、《天下糧倉》、
《武則天》、《漢武大帝》、《孝莊秘史》、《大明宮詞》等一系列製作規模宏大的歷史片,
開啟了內地劇的新紀元,與此同時,港劇開始走下神壇,從此一厥不振。
內地歷史劇之所以比港劇好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a、內地歷史劇場景真實而且宏偉,有著極強的畫面衝擊力。
b、編劇方面雖說也有部分戲說的地方,但多以史實為依據,較之港劇歷史劇更為嚴肅嚴謹。
c、演員表演方面,港劇的演員多以生活化表演為主,這樣的表演對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歷史片來說,過於生活化的表演,缺乏歷史的凝重感,顯得有些膚淺流於表面。
d、港劇從演員到配音,沒有太大的變化,太過單一,習慣性的快節奏弱化了歷史劇的厚重感。
拿《楚漢驕雄》的鄭少秋來說,他的表演總是感覺有些飄,在別的劇裡沒有,他演的劉邦明顯
不及陳道明的感覺有力度和深度。
e、港劇歷史劇多以宿命論為編劇的核心思想,港劇習慣以唯心思想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也因此,很多港劇歷史劇更偏向於戲說,使得港劇因此脫離史實,看起來不夠嚴肅。
02、香港經濟的衰退,使港劇資源嚴重流失。
2000年前後,隨著香港經濟的衰退,香港娛樂業隨之受到極大的衝擊,大批香港影視業的人才北上發展,合拍片日益增多,從導演、編劇到演員甚至武指均北上發展,使香港影視業的中堅力量嚴重流失,導致香港影視作品質量嚴重下滑,口碑驟跌。
03,港劇因演員更新換代速度太慢,新老演員續接乏力,天長日久,總是固定的一班人馬在演不同的戲,配音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甚至在同一部劇會出現不同的人物用同一個聲音配音,特別讓人出戲。
演技再好的演員,也無法駕馭所有的角色,即使演技再好,太頻繁的出鏡,也會引起審美疲勞,
不同的演員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而港劇演員的單一,使人們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看來看去就那麼幾個人在演戲,毫無新鮮感。
04,最為詬病的是港劇的服化道,塑料即使感的戲服,一套衣服在不同的劇中出現,
假得離譜的布景,和廉價的不忍直視的場景道具,都是港劇一直難以克服的弊病。
當然,這並非藝術層面的缺失,而是製作資本的限制,但影視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
缺哪一方面都影響整體水平,港劇製作的簡陋也是一直以來公認的缺點,尤以歷史劇最為突出。
05,近年來對港劇播出的限制以及觀眾對影視劇類型多元化的需求,也是港劇衰落的因素之一。
港劇有著明顯的風格,這曾經是港劇霸屏的重要原因,但也因為它的獨特,
恰恰成為港劇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它的與眾不同而喜歡它,但當時間長了之後,
這種與眾不同又成為困死港劇的原罪,因為港劇幾十年下來,感覺變化沒有多大,
都是似曾相識的基調,這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無疑意味著重複,重複的太多,就會厭倦。
在日益變化的文化需求面前,港劇的不思改變,成為捆住自己手腳的主因。
當媒體和觀眾對港劇提出很多建議時,幹掉ATV的TVB還沉浸在一家獨大的自我狂歡中,
當韓劇、日劇、內地劇強熱襲來之時,港劇依舊揮霍著曾經的輝煌度日。
其實以收費電視出身的ATV出品的劇集,無論從內容還是拍攝的手法和服化道上來講,
品質都是優於TVB的。從八十年代初期直至九十年代末期,是港劇霸屏的二十年。
直至大陸大量湧現一大批優秀的歷史劇,港劇逐漸被拉下神壇,
由其工業化生產模式下的TVB劇,漸漸的從輝煌走向衰落。
當然,至今仍有港劇的死忠粉見不得別人說港劇的不是,但事實是港劇確實衰落了,
而且難以再續往日的輝煌。
曾經,我也是忠實的港劇迷,在九五年之前,除了《西遊記》,
我想不起來還有哪部內地劇是我一集不落都看完的,即使被人們所稱頌的《三國演義》、
《渴望》、《過把癮》、《紅樓夢》我也僅僅只掃了幾眼,我對於港劇的喜愛已達到完全排它的地步。
臺灣劇也看,但不喜歡臺灣國語的綿軟和劇情的矯情,尤其瓊瑤劇的哭哭喊喊,
看得我哭笑不得,新加坡劇嚴重的模仿港劇感讓我覺得只是山寨版港劇。
我喜歡《霍元甲》非說教式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喜歡《上海灘》非臉譜化的亂世悲情;
我喜歡《射鵰英雄傳》非主流的快意恩仇;
我更喜歡ATV《天涯明月刀》裡古龍詭譎、神秘而又殘酷無情的江湖,
我拜服於《創世紀》裡對人性真實而又豐富的刻畫;
我感嘆於《義不容情》裡對於善與惡極致的分析和鞭噠,
但三十年後再回頭看這些劇時,已拋開粉絲濾鏡的我,很容易的發現了它們的弊病,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粗糙,這種粗糙絕不僅僅是因為服化道的粗糙,而是在劇情方面出現的問題,
它絕沒有當時我第一眼看到時那麼完美。
記憶中第一次看的港劇是《霍元甲》,之後接著是《上海灘》、《射鵰英雄傳》、
《陳真》、《武則天》、《秦始皇》、《八仙過海》、《天涯明月刀》、《魔域桃源》、
《流氓大享》、《司機大佬》、《巨人》、《火玫瑰》、《我本善良》、《人在邊緣》、
《灰網》、《第三類法庭》、《陀槍師姐》、《鑑證實錄》、《大時代》、《創世紀》、
《義不容情》、《鹿鼎記》、《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劇,
這些都是我不需要多想就能脫口而出的港劇,當然還有ATV的《千王之王》、
《萬水千山總是情》、《天蠶變》、《再向虎山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勝者為王》、《京華春夢》、《馬永貞》、《勝者為王》、《戲王之王》、《邊城浪子》等等,曾經的我,對港劇是如此喜歡。
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如今很多港劇粉對港劇的喜歡和推崇,除了港劇本峰具有的優勢,
更多的緣於情懷,緣於先入為主。
也許你會說那是因為內地對港劇的限制導致港劇的受眾縮減,但網絡並沒有限制,
在百花齊放的今天,港劇處在一個被選擇的位置,如何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是港劇從業人員早已開始思考的問題,但勝久必衰仿佛是個死規律,
很難再有港劇輝煌時那樣的盛況,集最頂級的導演、編劇、演員於一體的香港製作團隊,
似乎都已江郎才盡,因為他們都近暮年,早已過了創作的巔峰時期,
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遠遠還沒有來到,而且憑藉某一個人很難改變現狀。
可以這樣說,港劇的衰落其實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
我們什麼時候見過久盛不衰的事物呢?
當大浪淘沙後,我們或許才能真正看到留下來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