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如果你是一個港劇迷,聽到這句對白一定會會心一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劇風靡全國,無論是武俠劇、宮鬥劇還是職業劇都有著大批粉絲,《上海灘》、《義不容情》、《鹿鼎記》、《妙手仁心》等劇在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視高潮。
令港劇迷意想不到的是,風靡20餘年的港劇自2007年起逐步走下了「神壇」。此後近十年間,港劇質量每況愈下,藝人紛紛北上「淘金」,對港劇的唱衰之聲也不絕於耳。今年4月,香港首家電視臺亞視(ATV)宣布停播。自此,昔日香港兩大免費電視臺只剩下TVB一家,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就此宣告終結。
觀眾正嗟嘆著港劇的沒落,一轉眼卻驚喜地發現「爆款」港劇重現江湖。今年4月起,《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一屋老友記》、《城寨英雄》接連播出,部部口碑爆表,豆瓣評分均超過了8分。暑期檔開播的《城寨英雄》更是成為了香港截止到目前的年度收視冠軍。沉寂已近十年的港劇,能夠憑藉這些良心劇集實現逆襲嗎?
一. 歷數港劇30年:從風靡全國到日漸沉寂
香港電視劇,簡稱港劇,主要由香港本土的兩家電視臺(TVB和亞視)進行拍攝。自1983年《霍元甲》引進內地之後,港劇在內地聲名鵲起。《義不容情》、《創世紀》、《神鵰俠侶》等多部優質港劇的播出,引發了萬人空巷的追劇熱潮。進入2007年之後,一度風靡全國的港劇卻出現了頹勢,邁入了近10年的沉寂期。直到今年多部口碑劇集的出現,港劇才出現了復甦的跡象。
1、20世紀80-90年代:港劇的黃金時代
1983年,由亞視拍攝的《霍元甲》在廣東電視臺首播,成為首部進入內地的港劇。《霍元甲》播出後,收視盛況空前,甚至在內地掀起了學習粵語的熱潮。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也隨電視劇的播出而街知巷聞,至今廣為傳唱。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為代表的一大批港產古裝劇登陸內地,再度掀起了追劇狂潮。黃日華、翁美玲版本的郭靖黃蓉,至今被觀眾奉為經典。以《義不容情》、《我本善良》為代表的時裝劇也在內地引起了轟動。
90年代,港產古裝劇續寫著輝煌,這一時期播出的古天樂版《神鵰俠侶》、呂頌賢版《笑傲江湖》、黃日華版《天龍八部》都堪稱經典。與此同時,現代劇也開始在大陸盛行,TVB拍攝的職業劇和家庭劇尤其受到觀眾的歡迎。在這一時期,優質港劇迎來了「井噴」,以《陀槍師姐》為代表的警匪劇,以《妙手仁心》為代表的醫務劇,以《壹號皇庭》為代表的律政劇,以《刑事偵緝檔案》為代表的刑偵劇,以《天地豪情》為代表的家庭劇,都在大陸取得了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佳績。
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港劇的「黃金時代」,港劇的優質劇集不斷,類型豐富多彩,收視異常火爆,造星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經由大熱港劇的播出,黃日華、古天樂、歐陽震華、吳啟華、羅嘉良、宣萱、關詠荷等港劇小生花旦,迅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劇中的經典橋段和經典臺詞,也能讓觀眾如數家珍。
2、2000-2006年:港劇走下神壇 爆款難掩衰退徵兆
步入千禧年之後,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港劇開始出現衰退的徵兆。在《刑事偵緝檔案4》播出後,備受歡迎的刑偵劇開始進入消極期。不過,這一階段仍有不少「爆款」劇集,在內地掀起了收視熱潮。
2000年,被譽為港劇「航母」的《創世紀》在CCTV8播出。超豪華的演出陣容,高質量的商戰劇情,以及精良的製作,使其成為了內地觀眾心中又一座港劇裡程碑。同時,TVB為更好地贏得內地市場,開始與內地影視公司合作拍攝電視劇,《大唐雙龍傳》等劇就是這一階段的合拍作品。不過這些合拍劇數量不多,觀眾的反響平平。
《金枝欲孽》的橫空出世,再度為港劇扳回一局。《金枝欲孽》是一部由TVB製作的宮鬥劇,播出後不但在香港造成轟動,2006年在內地首播後同樣大受歡迎,迅速打破了《大長今》創下的收視記錄。這部劇還成為了內地宮鬥劇的「始祖」,對後來的《大清後宮》、《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甄嬛傳》等劇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宮鬥」的熱潮逐漸消退之後,港劇出現了衰退的預兆。《火舞狂沙》、《妙手仁心3》等劇都沒能延續《金枝欲孽》的輝煌。2006年開播的《法證先鋒》系列,雖因精彩的推理、演員出色的表演贏得觀眾青睞,但隨著網絡下載的流行,已難以重現萬人空巷的追劇盛況。
3、2007年-2016年上半年:港劇沉寂近10年
港劇由盛轉衰的真正轉折點是2007、2008年。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TVB遭受重創,接連推出的兩部巨製《歲月風雲》和《珠光寶氣》,收視口碑也都大不如前。港劇自此步入了將近十年的沉寂期。
耗資巨大、演出陣容豪華,是這兩部港劇的共同特點。《歲月風雲》是一部合拍劇,製作費高達6000萬,主演包括劉松仁、廖京生、苗僑偉、林峰、宣萱等明星。而《珠光寶氣》是繼《創世紀》後耗資最大的港劇,製作費高達1億港元,主演邵美琪、黎姿、蔡少芬、林保怡、陳豪等都是當時最為當紅的花旦小生。這兩部巨製的「撲街」,使TVB元氣大傷,對於大製作心生畏懼。
自此,港劇逐漸走下神壇。固守本土的港劇,漸漸難以跟上觀眾口味變化的步伐。TVB依然不斷推出新劇,但已不再是「爆款」製造機,而亞視的自製劇日益減少,具有影響力的更是寥寥無幾。隨著網絡的普及,美劇、韓劇的觀看人數突飛猛漲。與此同時,內地影視劇也在逐漸崛起。眾多「強敵」夾擊之下,港劇逐漸淪為「小眾」,難以再現全民追劇的盛況。
在將近10年的沉寂期中,仍出現了《學警狙擊》、《怒火街頭》、《on call 36小時》、《使徒行者》等佳作。然而,這些精品劇只是鳳毛麟角。如今,隨著海外劇引進政策的趨緊,港劇已經很難在內地電視臺或門戶網站上播放,這使得港劇失去了相當多的「路人觀眾」。
今年4月,亞視宣布停播。儘管亞視早已放棄自製劇拍攝,在電視劇領域難以與TVB相匹敵。這個有59年歷史,曾創造無數經典港劇的衛視帝國的轟然倒下,還是讓一眾港劇迷唏噓不已。從亞視的停播、TVB的沒落中,可以窺見香港影視大環境的整體疲軟。
4、《城寨英雄》等劇成爆款 港劇復興勢頭初現
亞視走了,TVB還能走多遠?不少媒體人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TVB今年推出的新劇《公公出宮》、《一屋老友記》、《城寨英雄》收視口碑雙豐收,一掃往年頹勢。此外,新臺Viu TV推出的自製劇《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成為了港劇中的一股「清流」。在豆瓣上,這部劇獲得了8.9分的高分。
《一屋老友記》中,歐陽震華、羅蘭、胡楓等老戲骨齊聚螢屏,讓觀眾似乎回到了那個港劇的「黃金時代」。《城寨英雄》的劇情高潮迭起,人物性格鮮明,讓觀眾時而笑到拍桌,時而哭到崩潰。該劇大結局以平均32.9點、最高收視超35點的佳績收官,成為TVB今年為止收視最好的劇集。這些爆款劇的出現,讓港劇迷重燃「港劇復興」的期望。
二. 港劇為何衰敗:成也套路,敗也套路
短短30餘年間,港劇已經歷了數載浮沉。從上世紀80、90年代的欣欣向榮,到最近10年的日益沒落,港劇似乎正在實力演繹著一個劇種的「盛極而衰」。究其原因,除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港劇自身的「痼疾」以及近年來電視業的變革,成為了促使其走向沒落的「罪魁禍首」。
1、題材陳舊、情節老套
港劇是典型的商業化運作模式,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港劇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類型化生產模式,以刑偵劇、商戰劇、律政劇、古裝劇等類別為主要製作方向。30年前,港劇正是憑藉這些題材贏得了觀眾的青睞。然而,時隔30年後,熱播港劇的題材依然逃不開警匪、律政和商戰,劇情套路化十分明顯,劇情走向、橋段設置甚至臺詞都大同小異,難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曾有網友如此總結港劇的六大經典套路:好兄弟最終都反目;冤家最後結成親家;仇人一定變情人;豪門必定出逆子;灰姑娘終會遇見白馬。縱觀這些年的熱播港劇,幾乎每部都會「中招」。前段時間熱播的《一屋老友記》,也是在實力演繹TVB家庭劇的經典主題——「一家人齊齊整整才好」。與此同時,港劇往往過於本土化,故事發生的背景一般都局限於香港,難以跳出香港的視角。隨著內地的生活水平與香港逐步趨近,港劇中的都市生活已經難以勾起內地觀眾的興趣。
港劇中的經典臺詞,也被編劇們足足沿用了30餘年。「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感情的事是不能強求的。」「發生這種事,大家都是不想的。」「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聽多了這些經典臺詞,難免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
2、低成本製作引質疑
由於TVB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電視廣告,投資過高的電視劇往往很難收回成本。因而,港劇一般都是低成本製作,道具、服裝和布景上的「摳門」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一套戲服穿了幾十年,一個布景「穿越」到不同電視劇中,在港劇中都是家常便飯。黎姿、佘詩曼和唐寧就曾在三部劇集中,分別穿過同一套民初服裝。而劇中出現的「豪宅」、「花園」、「醫院」,更是萬年不變。這種獨特的節儉原則,被業內人士戲稱為——「衣服大家穿、豪宅大家住、石階大家哭、菜只點不吃」。
要說TVB最廣為人知的「摳門」案例,還要數一隻「公雞碗」。從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到2012年的《大太監》,這隻碗足足在螢屏上「縱橫」了30年。在83版《射鵰英雄傳》、《巾幗梟雄》、《布衣神相》、《蔡鍔與小鳳仙》、《秀才愛上兵》、《名媛望族》、《大太監》等多部劇集中,觀眾都能發現這隻公雞碗的身影,被網友笑稱為「一碗永流傳」。
較之於更加捨得「砸錢」的美韓劇、內地劇,場景簡陋、道具粗糙、服裝千年不變的港劇已經難以適應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部分觀眾因而放棄了港劇,轉投其他劇種的懷抱。
3、人才流失嚴重
由於TVB薪水低、片酬低、抽傭高,難以與內地動輒百萬、千萬的片酬相比較,TVB的不少中堅力量紛紛前往內地發展。近年來,TVB的金牌監製戚其義、梅小青等人陸續出走,林峰、胡杏兒、徐子珊等中生代演員也紛紛「離巢」。嚴重的人才流失,使TVB元氣大傷,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如今的TVB藝員中,能夠撐場面的小生花旦屈指可數,如《創世紀》般群星閃耀的巨製難以再現。
TVB高層內鬥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據知情人士透露,陳展鵬在今年的視帝爭奪戰中落敗於黃秋生,佘詩曼無緣參與《使徒行者2》的拍攝,都是高層內鬥的結果。而一代電視巨頭亞視的停播,也與高層內鬥不無關係。
4、觀眾選擇趨向多元化
隨著網絡的普及,觀眾的觀劇方式發生了變化,觀劇選擇也趨向多元化。30年前電視熒幕上,優質的內地劇不多,引進的日韓劇、美劇也是屈指可數,類型豐富的港劇就迅速受到了觀眾的青睞。
近年來,隨著內地劇的崛起,宮鬥劇、諜戰劇、年代劇、現代劇你方唱罷我登場,《潛伏》、《甄嬛傳》、《闖關東》等好劇輩出,吸引了一大批觀眾的目光。與此同時,觀眾還可以通過視頻平臺觀看美劇、韓劇、日劇、泰劇等多個國家的劇種。固守套路、缺乏創新的港劇不再是觀眾最佳的選擇,逐漸淪為了「小眾劇」。
5、播出渠道受限 正版港劇難覓
2015年,廣電總局發布「限外令」,港劇也在受限之列。「限外令」發布之後,TVB劇集需要走「先審後播」的程序,在全部劇集播出完畢並通過審查之後才能在網站上架。如果僅僅是滯後觀看,可能對港劇的影響並不算大。但縱觀目前的各大視頻網站,港劇幾乎已經不再更新。在電視螢屏上,港劇也早已難覓蹤影。對港劇迷來說,想看到最新的港劇,變成了一件難事,「路人粉」甚至忘記了這個劇種。
三.《城寨英雄》等劇成爆款 港劇能否重拾往日榮光?
面對困局,TVB也在積極地尋求著破局之道。近幾年,為了挽救收視率,TVB著手邀請多位老將「回巢」拍戲,另一方面也給足資源,力捧胡定欣、陳展鵬、蔡思貝等處於上升階段的演員。同時,香港兩大新臺——香港電視(HKTV)和Viu TV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香港電視產業格局。TVB在競爭壓力之下,不得不採取更多的創新舉措。
一直走不出套路的港劇,如今也正在經歷著艱難的「變身」。從今年熱播的三部港劇中,或許我們可以一窺端倪——
NO1《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反套路的港劇
《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改編自「南方舞廳」的同名小說,是Viu TV的首部自製劇,講述的是一對相戀三年的戀人瑪嘉烈和大衛同居後發生的故事。這部劇迥異於劇情大開大合的「師奶劇」,風格十分清新,在人物感情表達、攝影、敘述節奏等細節處理上,都更像是一部文藝電影。這使其成為了港劇中的「另類」佳作。
從劇情來看,這部劇同樣涉及了同居、分手、出軌、小三等港劇中常見的愛情難題,卻沒有大吵大鬧的狗血橋段,也沒有觀眾耳熟能詳的雞湯臺詞。整部劇中,男女主人公不再需要解決一個又一個戲劇化的矛盾衝突,感情的變化全部通過細節來描繪。瑪嘉烈出軌後,大衛並沒有按照港劇的「套路」,立刻找到瑪嘉烈聲嘶力竭地對質,而是一個人坐立難安、默默拭淚。在諸如此類的細節中,觀眾仿佛看到了愛情中的自己。
從畫風來看,這部劇也一改傳統港劇的明豔色彩,全劇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呈現出濃重的電影感。同時,充滿市井色彩的街巷都變成了冷色系,從人物服裝到配飾家具都給觀眾以「禁慾風」的感受,讓觀眾耳目一新。
在《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中,以往港劇的「套路」已蕩然無存,可以稱之為港劇在題材、風格上求變的一個範本。同時,這部劇還改變了港劇「邊拍邊播」的制式,而是通過網絡試映版收集觀眾的反饋,再對劇集進行調整。這種製作方式也值得被「後來者」借鑑。
NO2 《一屋老友記》:老戲骨拯救收視
相較於《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而言,《一屋老友記》仍然沒有跳脫出經典港劇的「套路。這部劇講述的是關係疏離的四兄妹回到同一屋簷下,在一對「鬼」的幫助下重新建立親情的故事,看似是「鬼神」題材,演繹的依然是家庭劇幾十年不變的主題——家和萬事興。
《一屋老友記》的劇情套路感滿滿,卻創下了收視佳績,平均收視為27.1點。不少網友認為,這部劇的良好收視,大部分都要歸功於TVB的收視福將——歐陽震華。從歐陽震華以往的演出履歷來看,收視福將的稱號名不虛傳。無論是《陀槍師姐》系列、《法證先鋒》系列、《洗冤錄》系列,還是《醉打金枝》等劇,都是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之作。歐陽震華精湛的演技,幽默搞笑的風格,以及良好的觀眾緣,對《一屋老友記》的走紅助益頗多。
歐陽震華之外,這部劇還聚集了羅蘭、徐楓和劉江三位「老戲骨」。其中羅蘭、徐楓扮演「淘氣」的鬼魂,而劉江扮演四兄妹的父親,在戲中的表現都十分精彩。此外,該劇劇本接地氣,「港味」十分濃鬱,四兄妹正代表了香港社會上的「四種面孔」,這也是該劇受到到青睞的重要原因。
邀請老將「回巢」拍戲,這是TVB挽救收視的一大法寶,從《一屋老友記》來看,觀眾對於這招依舊買帳。除了歐陽震華,方中信、羅嘉良、鄭則仕、宣萱等港劇「資深外援」也陸續回巢拍戲。前段時間熱播的港劇《律政強人》,正是方中信和廖啟智兩位老將聯袂主演的劇集,開播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NO3 《城寨英雄》:硬功夫也有春天?
繼《一屋老友記》取得收視佳績之後,《城寨英雄》又將港劇的收視帶上了新的巔峰。該劇平均收視率為27點,大結局以平均32.9點、最高收視超35點(逾228.5萬觀眾人次收看)的成績收官,成為TVB今年為止收視最好的劇集。
《城寨英雄》的故事發生在五十年代末的九龍城寨——這是一個黃、賭、毒肆虐的貧民窟,以「三不管」地帶聞名。這也為《城寨英雄》定下了「燃向」的故事基調——在這樣的地方,拳頭就是法律。當然,主角就是劇名中的「城寨英雄」。
比起溫情路線的《一屋老友記》,《城寨英雄》要熱血得多,主角悲慘的命運以及精彩的打戲,是該劇的兩大看點。這部劇中,包括男女主角在內,都具有「能打」的特質。劇中一眾配角大多都是武打演員出身。一群「武打狂人」劇集到一起,貢獻的打戲不再是花拳繡腿,而是有著「拳拳到肉」的質感。「《城寨英雄》讓觀眾看到演員是在真打,我們用了最少的替身、最少的電腦技術,練出了功夫真實的戲感,這樣才會讓觀眾感受到劇集的誠意。」該劇監製文偉鴻說。
精彩的打戲之外,《城寨英雄》的劇情也令人驚喜。這部劇一路高潮迭起,在劇中的好人、壞人陸續死去後,終極大BOSS臨近結局還未露真容,讓觀眾們深感「揪心」。雖然整體來看,《城寨英雄》依然逃不開經典港劇的種種套路——兄弟決裂、身世之謎、歡喜冤家,但紮實的劇本、演員精湛的演出以及精心設計的打戲,仍讓這部劇成為了一部精品劇,贏得了觀眾的青睞。
縱觀這三部「爆款劇」,都能從中看出港劇求新求變的勢頭。可見,TVB為了挽回收視做出了諸多努力,Viu TV等新臺也是各出奇招。然而,除了《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篇》之外,《一屋老友記》和《城寨英雄》在劇情模式、橋段、臺詞方面與以往的經典港劇並沒有明顯差別,只不過前者仰仗於老將的收視號召力,後者則有出色的劇本和精彩的打戲為其加分。
看來,港劇想憑藉幾部熱播劇就重拾往日榮光,顯然並不容易。固步自封多年的港劇,已經難以迎合內地市場,模式化、套路化仍是港劇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更何況,目前港劇在內地的播出渠道十分有限。想要回到《創世紀》等劇的黃金時代,依然道阻且長。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