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臘八一直到大年三十,年味兒是一日濃過一日,尤其到了「小年」,家家戶戶已經沉浸在了歡樂祥和的過年氣氛之中,正像那首童謠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可是,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風俗不同,因此每逢小年就會掀起一場小年日期正統之爭:中國北方過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而中國南方過小年則是在臘月二十四,剛好相差一天。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南北方習俗的差異背後有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在中國古代,過小年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官三民四船五。」官家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是臘月二十五。封建社會講究嚴苛的等級制度,對不同階層過小年的日期劃分,正體現出了不同等級的尊卑之分。由於水上人家居無定所,因此更低一級。
不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皇家貴族也十分清楚,尤其是在過年這種普天同慶的日子裡,所以便對民間跟風的行為不做制止。北方素來是古代政治中心,因此生在天子腳下的百姓便跟從官家的習慣,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山高皇帝遠的南方百姓則延從民家的規矩,繼續過臘月二十四的小年。
北方觀念的完全轉變還得益於一項操作——祭神。大家都知道小年祭的是灶王爺,這項活動一直是皇家傳統,具體流程是這樣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臘月二十四祭灶神。也就是說,古代對小年頗為重視,要舉行連續兩天的慶祝儀式。然而這項傳統直到清代時期,被雍正皇帝給打破了。
我們都聽過「康乾盛世」的說法,但這個名詞卻嚴重忽略了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雍正帝,若不是他的持危扶顛,恐怕盛世來得沒那麼容易,所以雍正帝功不可沒。雍正帝一生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十分注重節儉,因此為了節約開支,他決定將原本在臘月二十四舉行的祭祀調整到了臘月二十三,從此慶祝、祭神合二為一。
北方百姓一看,官家連祭神活動都搬到了臘月二十三,自然會跟隨其後,於是北方絕大多數地區的小年完成了徹底轉移。而南方則因受影響不大而顯得五花八門,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部分地區將二十四至三十期間都稱為小年,南京部分地區稱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的小年則是正月十六。
下面我們再說說因雍正帝而改變上天行程的灶王爺,究竟是何許神也。在中國古代人們信奉的諸多神靈之中,灶王爺是地位最高的,傳說每天他自臘月二十三上天(南方是二十四),匯報完情況之後,於正月初四返回人間。那麼灶王爺的匯報內容是什麼?
孔子在向弟子解釋人們「媚於灶」的時候曾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也就是說,如果你設法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天告你的狀,他所司掌的職能之一就是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而祭拜他則可以緩和利害關係。秦漢以前,灶神被列為五祀之一,也可見其受重視程度,所以雍正帝的改革顯然是一項重大的抉擇。
綜上了解,正宗小年究竟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可以說二者兼而有之,民俗正因為其多姿多彩的魅力才更使人熱愛,它們都是正統的年味兒,都是正宗的歷史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