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底是哪天?想必很多人到現在也是搞不清楚。其實,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祭灶神
古時候,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神。祭灶,商周時就已經存在了,是國家「五祀」之一。灶神是玉帝的特派員,常駐每家每戶,不僅管著一家人的飲食之事,還兼管言行。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神要上天跟他的領導匯報工作。為了不讓他亂說話,人們就給吃糖瓜。灶王爺知道吃人的嘴短,所以「上天言好事」,光撿好聽的說。
時至今日,傳統灶臺已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附著其間的祭灶活動也僅保留在一些農村地區。小年,留給人們的似乎只剩下了有關關東糖、祭灶餅、殺豬菜、餃子等傳統的吃食。
掃塵土
對很多地方來說,「掃塵」,也就是打掃房屋,也是小年那天的重要工作。
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小年吃啥
小年,北方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
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剪窗花
剪窗花、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
窗花的圖案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
春聯
春節時,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大門上、井口、牲畜圈、面糧倉、樹上,處處需要貼春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小年代表著年節的準備正式開始,採買年貨,打掃房屋等等全部提上日程,期盼過年的心情也從今天開始強烈起來。無論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歸家團圓的心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