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元兜
1996年,拍攝《康熙微服私訪記》的張國立曾在頤和園蘇州街取景。24年後乘著畫舫故地重遊,他的身份已經變成蘇州街特邀總幹事,身旁相伴的不是「宜妃」鄧婕,而是鄭爽、尹正與王子異。
品著竹葉青酒嘗塊豌豆黃,蕩槳在昆明湖畔,頤和園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這是一檔怎樣的神仙綜藝!作為中國首檔園林文化類戶外真人秀,《我在頤和園等你》今晚亮出了廬山真面目:
不僅開啟數條遊覽路線探索夏宮仙境,節目組還將後山供皇室遊覽消遣的商鋪一條街蘇州街,改造成文創產品雲集地。
關注文化類綜藝的觀眾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在頤和園等你》從CG動畫演示、真人場景再現等呈現手法上,與《上新了·故宮》有異曲同工之處。兩檔節目其實是同一個製作班底,《我在頤和園等你》出品人、華傳文化CEO劉兵告訴娛sir,這次節目不僅帶貨,更要經過店鋪改造升級,讓其成為深受年輕群體喜愛的文化新地標。
解鎖更多未開放區域?頤和園吉祥物「元兜」正式出道?線上蘇州街開門迎客?在文化類綜藝創新背後,由內容體驗到產品消費的產業閉環模式正在孵化成型。
從文創到文旅:《我在頤和園等你》,將蘇州街變成青年人打卡地
在劉兵看來,《我在頤和園等你》與《上新了·故宮》系列是截然不同的模式與節目內核。
「故宮博物院作為古代宮殿建築群的代表,也是中華5000年文明集大成者,歷朝歷代巧奪天工的文物均保存於此,提醒我們對華夏歷史懷有敬畏之心。」
相比《上新了·故宮》注重歷史溯源與文化傳承,《我在頤和園等你》更多體現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與情趣。「作為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代表,頤和園是中國人嚮往的精神歸屬地,」劉兵認為。
頤和園自古是皇家避暑聖地,不同於紫禁城的權威與正統,作為夏季行宮的頤和園多了幾分家園的味道。徜徉於青山綠水亭臺樓閣之間,沉浸式體驗閒適愜意的生活之美,也是《我在頤和園等你》希望傳遞給觀眾的理念。
將文化傳播寄寓於輕鬆遊園中是這檔節目的特色。頤和園佔地面積是故宮的四倍,遊覽路線眾多,首期節目張國立、鄭爽、王子異與尹正選擇了佛香閣——長廊——繡漪橋的「仙境拉練線」,從碼頭牌樓的講究,長廊的彩畫典故到中式園林建築風格的賞析,通過嘉賓的遊逛觀眾不知不覺間就對頤和園的景點歷史產生了記憶。
但《我在頤和園等你》並非教科書般地講解歷史,而是以更多當代年輕人的視角去讀解中式山水人文的魅力。比如遊覽到擁有14000幅彩繪的長廊時,王子異認為彩畫就像是內侍宮女為太后講解典故的提詞器;在繡漪橋猜燈謎遊覽西堤時,「長橋湖口鎖煙霞,蕩槳過橋景倍嘉」的乾隆御詩描繪的情景,被鄭爽形容為「感覺360度廣角打開了」。
除了沉浸式遊覽體驗,明星嘉賓們也是帶著任務而來:通過完成遊園路線上的互動任務,集齊七顆元寶球即可解鎖一家蘇州街店鋪,完成改造升級。
幫助頤和園完成蘇州街店鋪升級,準備了數條遊園線路,需要完成各自線路上的互動任務,集齊7個元寶球即可解鎖一家店鋪。
蘇州街本是六下江南的乾隆仿照水鎮風情打造的買賣一條街,以滿足母親逛市遊覽的需求。而如今經過節目組與文創設計師的精心打造,蘇州街將完成由傳統商號到文創小店的升級。
「我們希望通過三年的時間把蘇州街打造為年輕人新的文化地標,」劉兵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文化類節目不應止於觀看,而要在最後給到觀眾一個體驗落地的地方,「通過節目產生興趣,線下打卡親身感受頤和園所代表的頤式生活美學,再通過『種草』文創產品,讓文化走入我們的現代生活家庭。」
《我在頤和園等你》首期解鎖的是蘇州街老染坊「成錦號」,升級後的中式服飾概念店不僅融入了繡漪橋圓弧造型的靈感,還根據長廊典故彩繪等元素,製作了兼具時尚與國潮文化的頤和仙境華服。隨著節目播出,線上蘇州街的網店也會隨之開門迎客。
將觀眾轉化為消費者,走通從文化到商業化並落地於產品銷售的產業閉環,是華傳文化和春田影視製作團隊一直堅持的創新實踐。此前兩季《上新了·故宮》帶火了衛衣、旅行箱、保溫杯等眾多文創產品,限量款的故宮暢心睡衣3個月就賣出14萬件,與品牌合作的百雀羚美什件、五糧液九龍潭等聯名款產品也銷售一空。
「當然,傳播文化是第一位的,帶貨是追求產業邏輯,給觀眾創造深度體驗文化的抓手,」劉兵坦言。「你首先要讓觀眾和消費者對節目傳播的理念感興趣,認同文化帶來的美好生活品質,然後才是店鋪經營與文創產品售賣。」
B站UP主加盟、淘寶主播帶貨:文化類綜藝如何玩轉創新?
一檔文化類節目,如何獲得更廣泛群體的關注?
首先在節目嘉賓的設置上,《我在頤和園等你》兼顧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需求偏好:「總幹事」張國立老師是文化綜藝中定海神針般的存在,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觀眾緣擔當;兩位「特邀幹事」鄭爽與王子異均是年輕的偶像,一個機靈聰慧熱愛傳統文化,因而被授予了頤式生活首席體驗官的封號,另一個則是Rap與活力擔當,在互動遊戲中忙前跑後笑點不斷。
三人湊在一起,頗有些一家人周末逛公園的其樂融融。完成節目組設計的遊戲互動任務需要幫手,頤和園「打工三兄弟」應運而生:青年演員于洋(臉臉)作為船夫大哥負責接客,不時捉弄呆萌害羞的二弟敖子逸,三弟元兜竟然不是人類,而是一隻胖乎乎仿佛錢袋的萌物。
劉兵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元兜是團隊根據頤和園福山壽海靈感設計的形象IP,「中國人的傳統是希望福壽多金,生活精神物質雙豐收(笑)。」《我在頤和園等你》中,元兜是遊戲環節的推動者,偶爾也會搞搞破壞、是三兄弟當眾的萌寵擔當。而作為形象IP在節目中頻繁亮相,也為後續開發周邊衍生品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年輕觀眾是文娛消費的主力軍,因此目標受眾年輕化也成為綜藝製作的常態。《我在頤和園等你》邀請了不少網絡紅人參與節目錄製,比如明星嘉賓在長廊找尋彩畫時,嫦娥奔月場景中的玉兔飾演者是B站UP主「機智的黨妹」,而子期聽琴場景還原則驚現知名Coser黃靖翔。
這些新鮮元素的加入,增添了節目與年輕觀眾之間的親近感和沉浸感。據了解,《我在頤和園等你》早在去年3月就開始籌備,作為對內容品質有強迫症的團隊,導演組對頤和園的文化歷史與建築美學做了最充分的功課準備,並嘗試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進行呈現。
節目6月初在北京開拍,時值疫情後期,但安全防控依然嚴格,拍攝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與遊客之間的距離,製作團隊也由集約化作戰轉向單體化踩點調研。首期錄製當天北京氣溫高達38度,嘉賓和節目組輾轉多地進行拍攝十分辛苦,經常需要遊船代步,昆明湖轉場成為了《我在頤和園等你》頗具特色的記憶點。
國潮正流行:讓傳統文化融入年輕人生活
竹葉青酒、聯想筆記本電腦、摩託羅拉手機......《我在頤和園等你》不僅讓觀眾飽覽美景,似乎也成為品牌的盛宴。
在劉兵看來,以文化屬性凸顯品牌內涵正成為越來越多廣告主的需求。此次節目合作品牌涵蓋酒類、數碼3C、快消品、遊戲等眾多品類,而蘇州街文創店鋪打造方面也開放招商,與品牌共同打造專屬店鋪和文創。
「一方面品牌熱衷於中式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對國風感興趣的年輕消費群體日漸養成,再加上節目打造了完整的IP循環產業鏈,讓內容與品牌直接合作推出產品,將觀眾的喜愛轉化為實際消費,這樣的品效合一,可能很難不讓品牌選擇與《我在頤和園等你》進行合作,」劉兵笑道。
涉及電商業務意味著運營成本的增加,據了解除了60人左右的製作團隊,華傳文化產業運營的團隊多達數百人,電商、廣告、渠道以及運營部門提前介入內容生產,進行後端文創產品需求調研和設計;同時節目組導演也具備產業化運作的思路,這讓華傳文化出品的綜藝能夠有效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並重。
今年對於華傳文化是實現規模化生產的一年,《我在頤和園等你》、《夏日衝浪店》、《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等都將陸續與觀眾見面。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很多公司在借鑑海外成熟綜藝的模式,華傳文化與春田影視一直堅持原創文化類綜藝的開發。
「有點迎難而上的感覺,」劉兵坦言。「最初我們做文化類節目時,市場上的同類內容比較少,現在越來越多了,說明國潮文化在復興。我們做文化類節目要尊重文化IP本身的魅力,因此做原創是應然而生的。」
從早期的《非凡匠心》、《傳承中國》,到如今讓更多年輕人玩起來的《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華傳文化與春田影視出品的文化類綜藝都試圖以當代社會的審美來讀解與傳承中國文化,與年輕觀眾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產生更多共鳴。
「我們是一家尊重創意的公司,也尊重年輕導演的表達欲望和表達方式,比如今年與愛奇藝合作了《夏日衝浪店》,就是以衝浪為關鍵詞展現潮流文化與年輕群體的生活態度,」劉兵表示。
談到文化類綜藝的發展迭代,他認為目前更多體現在表達方式上,比如通過創新的技術手段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以及後端文創產品打造進一步貼合當代審美需求。
「我們在經歷自我挑戰的過程。」在劉兵看來,沉浸體驗不應止於內容,「如何讓融合創新後的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從實用中感受文化,從文化中體現實用,這些都是我們要不斷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