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2020-12-18 中國科學院

圖1.2019年1月8日,廣州海洋實驗室揭牌成立現場

圖2.2020年7月18日,「實驗6」號在廣州下水

圖3.2020年9月23日,「海洋地質二號」調查船在廣州交付使用

圖4.2020年3月9日,廣州海洋實驗室海洋科技支撐平臺啟動建設

圖5.廣州海洋實驗室建設項目效果圖。均由廣州海洋實驗室供圖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行。數十位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學者、相關企業代表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勇當省實驗室建設的排頭兵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8年10月8日,廣東省科技廳和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在廣州組織召開「廣州海洋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方案專家論證會」。時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以《廣州海洋科技省實驗室建設方案》為題作匯報。

  2018年11月14日,廣東省啟動建設第二批廣東省實驗室,其中包括廣州海洋實驗室。2019年1月8日,在廣州南沙舉行的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上,廣州海洋實驗室揭牌成立。

  據了解,自2017年12月以來,廣東已啟動建設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其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5家,領域分別為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其中,廣州海洋實驗室以「立足灣區、深耕南海、跨越深藍」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與戰略資源開發」核心科學問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推動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力爭實現獲批成為南海海洋科學國家實驗室的目標。

  廣州海洋實驗室是促進廣東省乃至國家海洋科學發展、突破產業化關鍵技術、引領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力量,符合「海洋強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軍民融合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重大需求,可深度支撐廣東「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的重大戰略部署,有望在國際海洋競爭中發揮重大科技引領作用。

  事業因人才而興。廣州海洋實驗室通過部署47個人才團隊項目,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50多個單位參與建設。目前已確定加入的院士團隊有16個,常規合作研究團隊31個。現已引進雙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時雙聘446人。實驗室已招聘全職人員63人,其中高端人才5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今年3月25日,在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張偲院士榮獲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廣州海洋實驗室副主任龍麗娟主持的「南海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月30日,龍麗娟、唐丹玲研究員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

  張偲表示,作為重大創新載體,廣州海洋實驗室瞄準國際海洋科學技術前沿,成立一年多,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在經費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實現了開放創新。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斯裡蘭卡、巴基斯坦、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實質性的合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廣州海洋實驗室廣泛開展科學合作,截至目前,發表SCI論文131篇,申請發明專利38件、軟體著作權2項,其中4項與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聯合申請發明專利,緊跟疫情防控熱點問題,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開發關於疫情擴散風險、風險等級評估模型,為廣東省疫情防控發揮了積極作用。

  助推大灣區海洋科技能力提升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向海則興、背海則衰。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吹響號角。在今年11月28日致「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廣東省具有優越的海洋區位優勢、直面南海,是國家海洋戰略的重點區域。廣州海洋實驗室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的突出區位優勢、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學裝置、紮實的科技基礎和強勁的聚才能力,按照全國統籌、合理布局、相互協同的原則規劃,對標國內外最優、最好、最先進,對標國家海洋實驗室建設。

  今年3月9日,作為南沙自貿區科技領域的粵港澳合作重點項目,被視為大灣區海洋科研攻關「新地標」的省實驗室——廣州海洋實驗室海洋科技支撐平臺正式動工。該平臺項目將建設2#科研主樓、3#實驗樓,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

  該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鞏固實驗室的發展基礎,為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項目、大洋科學鑽探與莫霍面研究中心項目的順利啟動提供有力支撐。實驗室首批基建項目包括核心園區、冷泉大裝置園區、大洋科學鑽探與莫霍面研究中心園區。其中,核心園區建設2棟科研樓,預計2021年12月完工。

  據了解,廣州海洋實驗室首批重大專項創新團隊項目瞄準「三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以「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技術與海工裝備、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六大專項方向,部署47個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項目。

  在大灣區科技合作框架之下,該實驗室正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粵港澳科研力量建設實驗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並向香港分部依託單位香港科技大學成功撥付科研經費,實現了廣州市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零的突破。

  在建設布局方面,採取「總部+網絡實驗室」創新模式,保證總部與網絡實驗室協調發展。實驗室總部設在南沙區,已經成立了深圳、香港分部。目前,兩個分部建設進展順利,在實驗室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將發揮積極作用,有力推動廣東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的整體發展。

  今年9月21日,廣州海洋實驗室第一屆管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廣州召開。管委會主任、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對實驗室取得的階段性進展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廣州海洋實驗室未來的發展,一是要堅定理想信念,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保駕護航;二是要擘畫新時代藍圖,為築就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機構謀篇布局;三是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新型舉國體制」。

  推動海洋科技力量集聚南沙

  2019年5月,中科院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籤署共同建設廣州南沙科學城、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合作協議,加快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今年11月21日,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建設啟動大會在南沙區舉行。

  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在大會上表示,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建設啟動,對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大幅提升廣州、廣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未來產業策源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將全力推進明珠科學園相關項目建設。

  當前,廣州正著力構建「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其中「1」即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作為南沙科學城核心區域,明珠科學園面向深海、深空、深地,聚焦海洋、空天、信息等領域,將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推動中科院各類創新機構、高端創新平臺集聚,著力打造國家原始創新資源的集聚地、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人才高地及創新高地。

  據了解,依託南沙科學城,大灣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正在打造中。南沙區圍繞構建「1+1+3+N」科創平臺體系,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支持建好廣州海洋實驗室,推進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把南沙科學城打造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在發展海洋產業方面,南沙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南沙擁有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地處珠江口的臨海優勢、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政策優勢、毗鄰港澳的開放優勢,目前已形成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洋科技等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在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方面,南沙形成了以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船舶工業配套的海洋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涵蓋製造、維修、租賃、貨櫃、物流、內外貿航線等上下遊產業鏈,形成了具有產業鏈耦合關係的企業集群。

  在海洋科技方面,南沙已先後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技力量,先後落戶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重大海洋科創平臺,正在推進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落戶,將其建設成為國家發展海洋科技、促進可燃冰產業化的重要支撐。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是廣東發展海洋科技的首選之地。其中,南沙區已形成海洋研發與產業自然集群的優勢,是省實驗室落戶的首選之地。」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選擇落戶南沙,更看重南沙的濱海環境和生態發展理念,這與實驗室在島嶼島礁可持續開發研究、大科學裝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廣州海洋實驗室執行副主任孫龍濤表示,實驗室成立一年多,得到核心共建單位——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大力支持,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下一步,實驗室將著力推動不同學科方向交叉融合,持續提高實驗室科研團隊整體創新能力與科研支撐能力,為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打好基礎。

  由中科院、廣州市、南沙區三方共建的廣州海洋實驗室,只是中科院「重倉」廣州南沙的一角。在南沙這個濱海新城,中科院旗下的創新資源正在快速集聚。其中,廣州海洋實驗室在廣東省各級政府、中科院和自然資源部的指導與支持下,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廣東省重大需求,不斷走向海洋、研究海洋、經略海洋。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今年7月18日,一艘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在廣州下水,並被正式命名為「實驗6」。這是國家科教基礎設施重大項目,也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9月23日,「海洋地質二號」調查船正式交付給廣州海洋實驗室核心共建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該船集多學科、多技術手段、多功能於一體,具備海洋能源資源勘查和環境、水體及地質等重要影響要素實時監測、分析與評價等綜合能力。

  海洋科學考察船一直都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測與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臺、基本工具與載體。「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海洋科技離不開基礎能力的建設。建設性能先進的科考船,打造海洋科考國之重器,提升海洋探測能力和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與保障。」張偲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據介紹,「實驗6」與「海洋地質二號」入列後,廣州海洋實驗室的科考船有12艘,同時在建的有2艘,包括「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與配套「保障船」。其中,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於2020年4月13日獲國家發改委批覆,目前已通過公開招標確定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建造,力爭2023年底交付使用,總投資約48億元。

  廣州海洋實驗室將依託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冷泉生態系統等國家大科學裝置,打造海洋科學前沿基礎部、海洋高新技術部、海洋大科學平臺部和海洋產業孵化部,聚焦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

  其中,「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大科學裝置」是南沙聚焦海洋強國戰略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廣州海洋實驗室建設的核心內容,它將服務可燃冰的綠色開發。該裝置建成後將用於觀測和模擬冷泉系統生態演變過程、機制及其生態學效應,支撐我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產業化發展。

  廣州海洋實驗室為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參加單位之一。2020年2月17日至3月18日間,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邁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一步,為實現可燃冰能源「從鑽臺走到灶臺」奠定堅實基礎。

  「現在我們國家在科技界一個很大的成就是『上天』,但是『下海』還是有很多活要幹,包括海底空間站、深海鑽探、海洋生物等。」張偲指出,海洋研究事關國家核心利益,今後必將儘自己的努力,為海洋強國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作出應有貢獻。

  廣州海洋實驗室還將聯合中科院、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市各方力量,以「實現國家意志,完成國家使命」為目標定位,圍繞島—礁穩態安全與健康發育、可燃冰等烴類能源的綠色有序開採、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南海國土安全技術等,努力建成南海國家實驗室。

  潮平兩岸闊,風正好揚帆。粵港澳大灣區東風正盛,廣州海洋實驗室乘勢而起,發揮重大戰略平臺支撐作用,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驅動海洋科技向更藍、更深、更遠和陸海統籌發展,為建設海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16 第4版 專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蛟龍號」在南海冷泉區拍攝到的毛瓷蟹和貽貝。圖片來源:百度圖片「蛟龍號」先後兩次下潛南海冷泉區進行科學考察作業,順利取得冷泉區大量生物和地質樣本,「冷泉」也從冷冰冰的深海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熱」了起來。
  • 【中國科學報】構建中國特色海洋牧場的藍色夢想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有一個蔚藍色的夢想:通過認知自然,與自然共建,實現海域生境修復和資源恢復,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從而美化環境,讓大海變得更加蔚藍。  我國海洋牧場理念始於上世紀40年代,前輩們將江河湖海都比作魚類等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牧場。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水產業發展,老一輩科學家又提出海洋農牧化的概念,分為農化和牧化兩個板塊。
  • 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
    當地時間6月24日,中國海軍153艦艇編隊西安艦在航渡途中舉行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紀念儀式,紀念編隊由東半球進入西半球。李唐 攝中國海軍網訊衡水艦6月24日電(曾行賤、記者李開強)當地時間6月24日上午11時(北京時間25日7時),參加「環太平洋-2016」演習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太平洋某海域舉行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儀式。
  • 南海之眼、海底巨人、深藍一號……向更遠更深處潛行!
    壯麗的景觀一般伴隨著悠久的傳說,海南漁民稱此處是定海神針所在,孫悟空拔去定海神針做如意金箍棒,留下深不可測的龍洞;也有漁民說龍洞是南海的眼,藏有南海的鎮海之寶。3、海上「巨無霸」——深藍一號海洋之中除了巨大的海洋生物以及現代沉船,還存在著巨大的人工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深藍一號,中國深遠海全潛式智能網箱,這是中國領跑世界的深遠海三文魚養殖項目,它也是中國人對深遠海發起的一次極限挑戰。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然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餘克服提出了不同觀點:珊瑚礁白化死亡後的恢復一般需要20~25年。新觀點的提出為認識現代珊瑚礁白化以及珊瑚礁白化後的恢復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 佛山嘉信深藍大廈曝光不為人知的秘密!
    嘉信深藍大廈嘉信深藍大廈項目位於佛山禪城嶺南大道東側,前身是南便工業園。項目總建築面積31683㎡,以文化、體育、休閒、娛樂為主的商業模式,將為市民提供一個放鬆休閒的文化消費空間,融合商業零售、文化體育、餐飲小吃、兒童樂園、大型超市、綜合娛樂休閒等。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中國麋鹿化石新種 2018-12-17 中國科學報 王晨緋 【字體:最近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麋鹿屬的物種多樣性,對中國麋鹿化石材料進行了補充,同時也對研究麋鹿屬在中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
  • 【中國科學報】《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中國科學報】《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2020-08-19 中國科學報 秦志偉 【字體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 深藍航跡見證中國擔當
    原標題:深藍航跡見證中國擔當 看到外籍船舶掛出「感謝中國海軍」的橫幅,所有疲勞頓時煙消雲散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17年前,從考上軍校的那一刻起,深藍夢想便紮根在我的心裡。畢業分配時,我毅然選擇到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工作,決心紮根南海、守衛南海、建功南海。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寒區守護能源「血脈」
    「管道起自俄羅斯的斯科沃羅季諾,向南從中國東北漠河縣興安鎮入境,到達中國大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李國玉打開地圖,用紅筆勾勒出彎彎曲曲的管道路徑。這條在中國境內全長953千米的中俄原油管道,如今已是為我國輸送原油的能源巨龍。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一直是難解的困局。中東和非洲地區是我國石油進口的重要資源地,但多半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方能輸送。
  • 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跨越赤道
    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跨越赤道來源:新華社作者:許壽明 史奎吉責任編輯:張宏洲2017-08-14 10:54
  • 南海開漁節場面堪比大片
    南海開漁節場面堪比大片!】南海(陽江)開漁節始辦於2003年,是廣東省十二大節慶活動之一,是一個典型的漁家文化盛會,具有濃鬱的地方文化色彩,已連續在海陵島成功舉辦了十七屆,備受遊客熱捧,影響日益深遠。8月16日中午12時,南海伏季休漁結束。
  •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2019-05-23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③檸檬黃金花茶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獲悉,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已基本建成並於5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使用,這是為數不多由中國人主導、其他國家山茶屬植物知名專家協助完成的重要資料庫之一
  • 三年深耕,萬間客房,凱裡亞德酒店取得裡程碑式跨越
    三年深耕,10000間客房,錦江酒店(中國區)凱裡亞德酒店取得裡程碑式跨越。截至發稿當日,凱裡亞德品牌在華客房數,突破10000大關,在品牌創立二十周年,入華三周年之際,交上了亮眼的成績單。/ 蓄勢戰績驕人 裡程碑式閃耀 /凱裡亞德酒店是錦江酒店(中國區)旗下極具個性和競爭力的商旅酒店品牌。
  • 三龍灣啟動區最新規劃發布,跨越順德陳村、南海桂城
    三龍灣啟動區最新規劃發布,跨越順德陳村、南海桂城 2020-10-28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憶西沙海戰,正是當年的小艇,開啟了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徵程
    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步伐,正是靠著這些小艇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回顧這場爆發在四十三年前的海戰,除了追憶先輩們的光榮事跡與還原戰鬥的細節,更讓人感興趣的或許就是這場海戰與日後中國海軍的發展間的關係了。受篇幅所限,許多內容無法在正片中與大家分享,僅以此文作為補充,讓我們從更多的角度,來了解西沙海戰對於人民海軍,乃至整個中國的深遠意義。
  • 【中國科學報】京西大山深處的奇異莓
    莊園主人、北京清水雲峰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北京市門頭溝區科委和我們公司將建立產學研長期合作,加快北京門頭溝區奇異莓產業發展。」  落戶門頭溝  奇異莓學名軟棗獼猴桃,原產地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山地、丘陵地區,不同於外表毛茸茸的普通獼猴桃,奇異莓個頭小,外表光滑嬌嫩,可以不用剝皮直接食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繪製未來15年中國空間科學路線圖
    《報告》在介紹空間科學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內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發展空間科學的國家需求,闡述了至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擬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提出了中國至2030年發展戰略目標、空間科學計劃及所包含的科學衛星任務,繪製了至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並探討了支撐和保障空間科學發展所需的技術手段與能力。
  • 【中國科學報】嫦娥五號挖回的「土」有啥用?
    此外,記者從此次發布會上獲悉,國家航天局經組織研究,除了將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主要存儲地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進行異地災備,以告慰毛主席「可上九天攬月」的夙願。  嫦娥五號歷經探測器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返回、安全著陸的過程,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