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2020-12-24 子宜春來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師說》中曾經這樣評價李氏子蟠,說他「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六藝"之經一般指儒家的六部經典之作:《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藝"之傳是指對這六部儒家經典所作的註解。

在「六藝"中,《易》的地位又最高,專家認為《易》為六經之首。

《易》原本有三———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並稱為三易。

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

「《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

《連山》與《歸藏》在魏晉之後下落不明,所以《易經》一般特指《周易》。

《周易》的研究闡述以儒家最為積極,據說孔子研究《易經》「韋編三絕」,就是多次翻看,以致把穿竹簡的牛皮編繩也磨斷了多次。

周易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尊崇為儒家的經典呢?

把儒家的著作稱為「經」,最早出自《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意思是說,

孔子對老子說,我開始研究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自認為已經很久了。

這是將儒家經典稱為「六經」的最早記載。

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把《易經》列為儒家經典之首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歆。

劉歆在整理古代經典過程中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重新排列了六藝(六經)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

劉歆認為:

「六藝之文,……《易》為之原。」

他認為《易》是經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聖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是六經的本原,因此,六藝之首當推《易經》。

從此以後,歷代志書和目錄關於六藝的次序,均以劉歆的說法為準。

那麼《周易》到底是一部儒家經典,還是只是一部佔卜書呢?

很多學者都認為《周易》原本只不過是一本佔卜書,於儒家毫無關係。我也贊成這種觀點。

首先我們從《周易》成書的年代來推測它是本什麼樣的書。

周易到底成書於什麼年代?在史學界並沒有定論。

只是傳說周文王被囚羑裡,把伏羲八卦推演出文王八卦,進而推演出六十四卦,並配以卦辭。

後來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又給每一爻配了爻辭。

這樣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周易》「經"的部分。

後來孔子鑽研《周易》,作《十翼》幫助後人解讀易經,好像給《周易》安上了十個飛翔的翅膀,所以叫「十翼"。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

意思是說:

《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但是以上的觀點被後來的許多大學者質疑。

郭沫若說:

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於春秋時期。 

張岱年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

「喪牛於易」,「喪羊於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後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於成王時代。

根據孔子編撰《周易》的《十翼》,我們推知《周易》在孔子生活之前就已經廣為流傳。而孔子之前還沒有形成儒家。

所以《周易》原本並不是宣傳儒家經義的書,後來才把它作為自己的經典之一。

《詩經 氓》中有一句: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意思是:

那個男子用了兩種方法——卜和筮——來確定要不要娶這位他看上的女子,好在佔卜結果不錯,沒有什麼災害。

這句詩說明在周早期,就有用龜甲獸骨和另一種方法(比如用蓍shī草)進行佔卜的習慣。

前者叫卜,後者叫筮。

還有人發現,《詩經》中有一句話與《易經》第64卦非常吻合。

《周易》第46卦「升」卦:

「九三:升虛邑。」

其中「虛」同「墟",意指大丘。

「升虛邑」原意是登上大丘上的城市,引申為登高而望,敵人的情況一覽無餘。

《詩經·定之方中》有非常精確的對應典故: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這是說周惠王時衛文公在楚丘營建宮室。

如果此故事確實與《詩經》吻合,則《周易》的成書年代應不早於周惠王時期。

其次,我們從《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的一個記載,也可以推知《周易》原本並不是儒家的經典,而只是佔卜用的一種書。

秦始皇當時就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拿不定主意,所以請大臣們商量。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意思是說:

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

這時丞相李斯就站起來反駁: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意思是說:

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著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於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所不取締的,是醫藥、佔卜、種植之類的書。

從以上記載看來,當時所焚的書有《詩》《書》,還有「諸子百家"之言,而並不包含《易經》。《易經》是作為佔卜書而保留下來的。

第三,我們可以看一看《易經》經文的內容。在經文中大量出現的吉兇悔吝等詞語,都是佔卜術語,與儒家思想沒有什麼關係。

如乾卦。

元亨,利貞。

這是卦辭。意思是極亨通,吉祥的佔卜。

初九:潛龍,勿用。

龍星(火星)潛隱,不吉利。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龍星顯現於天田星旁,對王公貴族有利。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有才德的人,整日都勤勉努力,就是晚上也要警惕,像白天一樣勤勉。最終沒有災難。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龍星)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沒有災難。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龍星顯現在天上,對王公貴族有利。

上九:亢龍,有悔。

龍星升到極高。不吉利。

以上的內容非常簡短,每一爻都非常簡短,很像甲骨文上的佔卜文。

只不過,甲骨文上的佔卜文所記載的,是要佔卜的內容。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是要佔卜了,才臨時制籤,然後推測,最終拿發生的事實來印證。

而《易經》已經非常成熟。歷代佔卜師根據多年佔卜的規律制好了籤,需要佔卜的人,只要拿蓍草得出卦來,然後就可以得知這件事的吉兇悔吝。

《易經》從一本佔卜書,而演變為儒家的經典,而且是六經之首,中間也經過了漫長的演變。

作為後人,其實我們也不必太糾結於它是佔卜書還是儒家經典,因為文化就是在不斷的傳承和創新中向前推進的。

《周易》成為現在的這個模樣,凝聚了歷朝歷代聖人先賢的無窮智慧,其中的每一言每一語,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理解和體會。

相關焦點

  •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師說》中曾經這樣評價李氏子蟠,說他「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之經一般指儒家的六部經典之作:《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傳是指對這六部儒家經典所作的註解。這是將儒家經典稱為「六經」的最早記載。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把《易經》列為儒家經典之首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歆。劉歆在整理古代經典過程中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重新排列了六藝(六經)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
  • 「六經」是儒家的經典嗎?
    這其中,《易經》最為古老,其始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文字發明之前;後來的夏朝有夏易,商朝有商易,周朝有周易,班固說它「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三聖指的是史前的伏羲,及周文王、孔子。《尚書》,傳說源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幾乎與《易經》一樣古老;但孔子高度懷疑高辛氏以前文獻的可靠性,所以只斷到堯帝時代,以《堯典》為首篇。
  • 儒家六經之首《周易》的主要內涵,以及來龍去脈淺說
    《周易》是儒家「詩書禮易春秋」六經之首,是歷代讀書人的必讀經典,唐朝虞世南稱「不讀易,不足以為將相」,認為周易是一本經天緯地之學;孔子則讚嘆「潔淨精微,易之教也」,認為心靈純潔,看問題淨身微妙的,是周易的教導。
  • 第八章《易經》是一本什麼書
    其實,奧妙、玄關的秘密,《繫辭》中早就告訴我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知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易經》一書,在先秦稱為《周易》,從漢代開始,被尊為經,稱為《易經》,為儒家的五經之一,並居其首。①」這裡,對《周易》之書作了二點註明:其一,《易經》其書在先秦稱為《周易》,從漢代開始,被尊為《經》,稱為《易經》。故《易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
  • 真正的人中之龍,明白易經4字天條,善用易經3條錦囊
    這是每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品質。易經中有比較重要的一卦,就是易經第11卦——泰卦。泰卦中有重要的4個字:小往大來。易經中充滿著陰陽往來之道。正如孔子在易經繫辭傳中所說:這就是孔子對易經陰陽往來之道的精妙論述。那麼,自古能成大事者,能成功實現人生逆襲的關鍵4個字就是:小往大來。這個大與小往往被很多人理解錯了,不是說一個人可以用小的努力換來大的收穫,小的投入換來大的收益。如果是這樣,易經就不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就會成為一本投機倒把的厚黑學了。
  • 易經告誡:決定事業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學會這3點,改變自己命運
    提到諸葛亮,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曉世間之事。其實諸葛亮就是通曉《易經》才得以觀天象,知曉天氣;利用《易經》創作了"八陣圖",用於排兵布陣,為蜀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 從《易經》的起源看,為什麼儒家和道家都尊崇《易經》?
    《易經》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即指的是上古時期的伏羲,中古時期的周文王和近古時期的孔子。伏羲根據河圖,洛書,制定了先天八卦,是《易經》最早的「作者」;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為後天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這是《易經》與八卦的又一次大發展。孔子則發展了《周易》。
  • 中高考必考知識-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概覽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傳世寶典。《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五經五經是儒家五本經典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相傳他們都經過孔子的編輯或修改,最早為六經,除五經之外還有一部《樂經》。
  • 孔子著述記——六經闡述內聖外王之道
    孔子著述記——六經闡述內聖外王之道德慧樂孔子之時,東周王室衰微,《詩》《書》繁亂,禮樂崩壞,《易經》難解,《春秋》待編。因此等緣故,孔子晚年時,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以述往聖所傳,以記歷史要事,以明經常之理,以闡聖智所見,以導世間大眾,以開天下太平。樂經據傳亡於秦朝的焚書坑儒,以致六經只留下五經。
  • 《易經》揭示了命運的真相:災難發生前老天會給你三個提示
    《易經》被儒家視為群經之首。這可能是中國最神秘的書。有人說這是一本哲學書,聲稱它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的奧秘。有人說這只是古代佔卜事務的參考書,是那個時代巫覡的工作手冊。俗話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好事與壞事必然是共存的。
  • 《易經》中暗藏的「財富密碼」,成功不只靠努力,還要做到這3點
    《易經》中暗藏的「財富密碼」,成功不只靠努力,還要做到這3點學習改變命運,想賺錢,多讀易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周易財富學》是可以幫助人們趨吉避兇、開起轉運的財富寶典,它立足於《易經》的智慧,分析了不同的卦象可能會面臨的財運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決策建議。
  • 也談《易經》何為群經之首,《易經》是道家的經,還是儒家的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原本卜筮用的哲學著作,己列入四書五經內,成為儒家十三經的群經之首,《易經》也是先前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關於《易經》是儒家典籍,還是道家典籍?有一種說法是: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冠冕是易學。這一說法無疑把易學納入儒家經學,並列入首位高度。
  • 也談《易經》何為群經之首,《易經》是道家的經,還是儒家的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原本卜筮用的哲學著作,己列入四書五經內,成為儒家十三經的群經之首,《易經》也是先前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關於《易經》是儒家典籍,還是 道家 典籍?有一種說法是: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冠冕是易學。這一說法無疑把易學納入儒家經學,並列入首位高度。但是,從《易經》內容角度看,這一說法其實也有討論的空間。
  • 儒家堅稱始皇帝焚書坑儒,原來是這本書失傳了,四書六經少了一經
    始皇帝一生之中有很多的豐功偉績,統一六國南取百越之地,北築長城以此抵禦匈奴,廢除六國文字統一度量衡,每一件都對中國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就憑著這些功績就可以成為了歷代諸皇帝之首,其他皇帝比起他來說,依然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
  • 《易經》中隱藏的智慧:這3種人「或命苦」,這3種人「或有福」!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在《易經》中,為我們揭露了2個人生真相:生活中,這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你是哪一種?你到了最高處,就要平實,不要認為自己高,這就是謙的道理。所以地山謙,山最高,像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頂,那多高呀!但是高有什麼用呢?高要能下才好。山頂上面是平地。意思就是:最高處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的就是謙卦。
  • 易經智慧:易經64卦與生命遺傳密碼對應一致!難道古人早就明白?
    很多夥伴們都對易經非常的熟悉,它是中國的一部曠世奇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的道家和儒家更是把它奉為經典。被稱為「三玄之冠」。《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是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
  • 哲學家黑格爾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一些評論
    但黑格爾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並非空洞地貼標籤,而是的確進行了一定的學習了解,尤其是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內容有過具體評論。伏羲創製了先天八卦,是易經的起源。但黑格爾在描述伏羲哲學的同時也認為,關於伏羲的傳說可能是「神話的、虛構的、無意義的」。在黑格爾看來,易經以及河圖、洛書等,都表明了中國人從感性和象徵的階段上升到了對純粹思想的意識,只不過並不深入,仍然是按照直觀的形式和感覺的形式把握思想,沒有思辨地進行思考。
  • 《易經》入圍博士生招生為何引發熱議?重識百經之首《易經》
    社科院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計劃反對派的主要看法,易經是偽科學,路邊的很多人拿著易經或者麻衣相進行所謂的佔卜術,看相看面,這是明顯的封建迷信,這都是二十一世紀,居然還有人相信,支持者的看法,是《易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四書五經之首。是中華流傳千年的中華瑰寶,深入研究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 《易經》中暗藏的2個事實:有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相
    世界上有人說,讀一本易經總比讀世界上的萬卷書好。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在中國,《周易》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人看來,《周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到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周易》其實是一部修身祈福的古籍,其中蘊含著更為深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