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師說》中曾經這樣評價李氏子蟠,說他「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六藝"之經一般指儒家的六部經典之作:《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藝"之傳是指對這六部儒家經典所作的註解。
在「六藝"中,《易》的地位又最高,專家認為《易》為六經之首。
《易》原本有三———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並稱為三易。
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
「《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
《連山》與《歸藏》在魏晉之後下落不明,所以《易經》一般特指《周易》。
《周易》的研究闡述以儒家最為積極,據說孔子研究《易經》「韋編三絕」,就是多次翻看,以致把穿竹簡的牛皮編繩也磨斷了多次。
周易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尊崇為儒家的經典呢?
把儒家的著作稱為「經」,最早出自《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意思是說,
孔子對老子說,我開始研究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自認為已經很久了。
這是將儒家經典稱為「六經」的最早記載。
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把《易經》列為儒家經典之首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歆。
劉歆在整理古代經典過程中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重新排列了六藝(六經)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
劉歆認為:
「六藝之文,……《易》為之原。」
他認為《易》是經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聖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是六經的本原,因此,六藝之首當推《易經》。
從此以後,歷代志書和目錄關於六藝的次序,均以劉歆的說法為準。
那麼《周易》到底是一部儒家經典,還是只是一部佔卜書呢?
很多學者都認為《周易》原本只不過是一本佔卜書,於儒家毫無關係。我也贊成這種觀點。
首先我們從《周易》成書的年代來推測它是本什麼樣的書。
周易到底成書於什麼年代?在史學界並沒有定論。
只是傳說周文王被囚羑裡,把伏羲八卦推演出文王八卦,進而推演出六十四卦,並配以卦辭。
後來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又給每一爻配了爻辭。
這樣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周易》「經"的部分。
後來孔子鑽研《周易》,作《十翼》幫助後人解讀易經,好像給《周易》安上了十個飛翔的翅膀,所以叫「十翼"。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
意思是說:
《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但是以上的觀點被後來的許多大學者質疑。
郭沫若說:
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於春秋時期。
張岱年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
「喪牛於易」,「喪羊於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後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於成王時代。
根據孔子編撰《周易》的《十翼》,我們推知《周易》在孔子生活之前就已經廣為流傳。而孔子之前還沒有形成儒家。
所以《周易》原本並不是宣傳儒家經義的書,後來才把它作為自己的經典之一。
《詩經 氓》中有一句: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意思是:
那個男子用了兩種方法——卜和筮——來確定要不要娶這位他看上的女子,好在佔卜結果不錯,沒有什麼災害。
這句詩說明在周早期,就有用龜甲獸骨和另一種方法(比如用蓍shī草)進行佔卜的習慣。
前者叫卜,後者叫筮。
還有人發現,《詩經》中有一句話與《易經》第64卦非常吻合。
《周易》第46卦「升」卦:
「九三:升虛邑。」
其中「虛」同「墟",意指大丘。
「升虛邑」原意是登上大丘上的城市,引申為登高而望,敵人的情況一覽無餘。
《詩經·定之方中》有非常精確的對應典故: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這是說周惠王時衛文公在楚丘營建宮室。
如果此故事確實與《詩經》吻合,則《周易》的成書年代應不早於周惠王時期。
其次,我們從《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的一個記載,也可以推知《周易》原本並不是儒家的經典,而只是佔卜用的一種書。
秦始皇當時就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拿不定主意,所以請大臣們商量。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意思是說:
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
這時丞相李斯就站起來反駁: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意思是說:
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著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於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所不取締的,是醫藥、佔卜、種植之類的書。
從以上記載看來,當時所焚的書有《詩》《書》,還有「諸子百家"之言,而並不包含《易經》。《易經》是作為佔卜書而保留下來的。
第三,我們可以看一看《易經》經文的內容。在經文中大量出現的吉兇悔吝等詞語,都是佔卜術語,與儒家思想沒有什麼關係。
如乾卦。
元亨,利貞。
這是卦辭。意思是極亨通,吉祥的佔卜。
初九:潛龍,勿用。
龍星(火星)潛隱,不吉利。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龍星顯現於天田星旁,對王公貴族有利。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有才德的人,整日都勤勉努力,就是晚上也要警惕,像白天一樣勤勉。最終沒有災難。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龍星)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沒有災難。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龍星顯現在天上,對王公貴族有利。
上九:亢龍,有悔。
龍星升到極高。不吉利。
以上的內容非常簡短,每一爻都非常簡短,很像甲骨文上的佔卜文。
只不過,甲骨文上的佔卜文所記載的,是要佔卜的內容。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是要佔卜了,才臨時制籤,然後推測,最終拿發生的事實來印證。
而《易經》已經非常成熟。歷代佔卜師根據多年佔卜的規律制好了籤,需要佔卜的人,只要拿蓍草得出卦來,然後就可以得知這件事的吉兇悔吝。
《易經》從一本佔卜書,而演變為儒家的經典,而且是六經之首,中間也經過了漫長的演變。
作為後人,其實我們也不必太糾結於它是佔卜書還是儒家經典,因為文化就是在不斷的傳承和創新中向前推進的。
《周易》成為現在的這個模樣,凝聚了歷朝歷代聖人先賢的無窮智慧,其中的每一言每一語,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理解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