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搜索:臨沂新聞
巴黎總帶著「時尚之都」的耀眼前綴,紐約則有著「金融中心」的燙金名片。名城都有其鮮明的文化符號,臨沂的文化符號又是什麼? 市長張術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臨沂將「打造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大市」,「讓『紅色文化聖地』品牌享譽全國」。
文化是春風化雨的力量,未來5年臨沂將著力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理論研究、開發利用、精品創作、宣傳教育「五大工程」,更好激勵世人繼續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奮進;文化是綿延不絕的根脈,臨沂將進一步挖掘書聖、智聖、孝聖、算聖等歷史文化的內涵,搞好文化古蹟的保護和推介,進一步展現和傳承琅琊故郡的千古風姿。
臨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共同創造了沂蒙精神。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利用好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2017年臨沂《政府工作報告》中,市長張術平明確提出,臨沂將著力實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理論研究、開發利用、精品創作、宣傳教育「五大工程」,建設紅色文化聖地。
建設紅色文化聖地,首先需要把沂蒙故事講好講活,讓黨員群眾既感動一陣子,更銘記一輩子。在孟良崮革命烈士墓區,解說員聲情並茂地講述烈士陳若克母女英勇就義的故事。「日軍把陳若克綁在馬背上,把剛出生的嬰兒裝進了一條馬料袋子,孩子被馬草扎得拼命哭喊,陳若克的心都碎了……」講述直達人心,聽眾無不眼含熱淚。類似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映。
雕塑《架火線橋》。(沂蒙幹部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供圖)
建設紅色文化聖地,需要不斷拓展沂蒙精神的新內涵。近年來,沂蒙人民幹事創業,奮勇爭先,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革命老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沂蒙精神。
建設紅色文化聖地,還需要不斷豐富平臺和載體。近年來,臨沂建設了佔地1200平方米的沂蒙紅色文化展館,系統展示了沂蒙紅色文化發展、壯大、傳承與創新;建設了紅色文獻館,收藏、整理、展示紅色文獻資料,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臨沂還打造了一批紅色文化藝術精品,現代柳琴戲《沂蒙情》獲得「五個一」精品工程獎,舞蹈《風雨擔架》獲全國舞蹈比賽評選會特別獎。
山東省政府舊址。(沂蒙幹部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供圖)
未來臨沂將「提升沂蒙革命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省政府舊址展館、沂蒙紅嫂紀念館、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等『沂蒙紅色展館群』,爭取成為中國紅色文化教育培訓示範區,讓『紅色文化聖地』品牌享譽全國」,市長張術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
「書聖故裡」散發千年墨香,「兵學文化」吸引世界目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不僅是當代臨沂人應盡的歷史責任,也是助推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張術平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臨沂將「進一步挖掘書聖、智聖、孝聖、算聖等歷史文化的內涵,搞好文化古蹟的保護和推介,打造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大市。」
王羲之故居(臨沂市文廣新局供圖)
「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近年來臨沂著力挖掘人文、先哲資源的深刻內涵,將旅遊文化、旅遊觀光、旅遊參與融為一體。連續舉辦書聖文化節和諸葛亮文化旅遊節,形成了「春有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節慶格局,搭建起展現文化魅力、促進藝術交流的良好平臺。
臨沂還堅持城市建設與文化資源開發一體化,以文化資源所在區域主題形象包裝城市。以臨沂博物館的建設為例,其外裝飾使用的古典色彩更顯現出它的古樸厚重,在正門上方還採用了東夷文化的圖騰——二方連續的對鳳紋樣浮雕,這些設計讓參觀者還未踏入博物館大門,就已感受到臨沂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濃厚魅力。
學者梁漱溟曾將鄉村比作中國文化「衰老卻還蘊含生機的老根」。在臨沂市,鄉土文化根脈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扶植培育下,呈現出復興勢頭。近年來臨沂大力興建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重點推進了鄉鎮歷史展示室、鄉村博物館建設,集中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產工具、生活遺物遺蹟等實物,展現鄉土生產習慣、節慶習俗。
非遺博覽會。(臨沂市文廣新局供圖)
臨沂還不斷發掘、整理、保護和深入探究婚喪、節慶、歌舞、宗教、建築、服飾、禮儀、口頭文學等民俗符號,先後推出了《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彙編》《沂蒙民俗》《臨沂風物史話》等特色成果,相繼成立了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東夷文化博物館、蘭陵農業民俗博物館、蒙山(東蒙)民俗博物館等民俗文物、民俗文化收藏、研究和宣傳展示機構,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民間文化的傳承人。
報告中說,今後臨沂將「繼續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年』活動,抓好市縣文化館(藝術館)、圖書館和街道綜合文化站、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文物保護與旅遊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革命文物徵集展示工程,努力推出一批體現區域特色的精品力作。」
鄉村建設是「大美新」臨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蒙陰經驗」,到整鎮域美麗鄉村建設的「溫水模式」,再到現代農業園區、農村新型社區、鄉村風光休閒區「三區」融合發展,整潔鄉村、風情鄉村、美麗休閒鄉村「三村」梯度同建,近年來臨沂從未停止對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的積極探索。
今後如何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向縱深發展?臨沂市市長張術平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臨沂將「發揮水脈文脈綠脈等優勢,加強特色村落保護與挖掘,抓好『美麗鄉村』標準化、城鄉環衛一體化、鐵路沿線環境整治等工作,培育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美麗鄉村』。」
沒有相對穩固的產業支撐,往往成為一些鄉村陷入凋敝的主因,「美麗鄉村」也便如空中樓閣。2017年臨沂《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明確的指向:今後臨沂將「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推動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經營,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中實現增收增效。」
費縣大田莊鄉周家莊村紫藤山莊(費縣旅發委供圖)
農業「新六產」是一個相對新穎的提法,但其政策精髓早已在臨沂近年來的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顯露端倪。除深入推進傳統的農產品深加工等「二產」外,臨沂著力做大鄉村旅遊、農村電商、農業園區。「1+2+3」等於6,農業產業接「二」連「三」,便造就出了農業「新六產」,同時又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在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農民種出的黃桃不愁賣不上好價,原因在於這個鎮擁有罐頭加工及相關企業120餘家,年創產值70億元。農民供桃、企業收桃之外,企業還會在種植技術、農藥規範使用等方面對種植戶進行指導。一產二產深度融合的同時,這個鎮的電子商務發展蓬勃。在一家罐頭銷售企業的電商平臺上,1小時內就成交6000個訂單,快遞單印表機不堪負重,一天之內壞掉了三臺。
在臨沂,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通過要素集聚、技術滲透和制度創新,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形成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了村莊的美麗度,也增強了農民的幸福感。
近年來,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臨沂打響了一連串硬仗。2014年,臨沂將徹底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列入當年必須完成的民生實事,又在2015年著重實施了「改廁+硬化」和「農村汪塘整治+生活汙水處理」兩個協同推進工程。
羅莊區高都街道金壇社區(臨沂農工辦供圖)
村莊「五化提升」工程同樣是一場硬仗。臨沂逐步實現了硬化由「村村通」向「戶戶通」轉變,淨化由突擊整治向長效保持轉變,綠化由點綴性植綠向鄉土化大綠量轉變,亮化由傳統照明設施向利用太陽能轉變,美化由「刷白牆」向綠化彩化和凸顯鄉村風情風貌轉變。
臨沂還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把「氣上樓、水治汙、暖入戶、飲水達標、垃圾處理物業化」等配套工程作為農村新型社區規劃建設的前提條件,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設施完善、生態宜居的農村新型社區。
快速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丟失了太多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臨沂著力引入地方文化傳統樣式,讓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找到生存發展的土壤。沂蒙老區的厚重歷史,濃鬱的鄉土文化,正在逐漸凝結成為回味綿長的美麗鄉愁。
費縣費城街道王家莊社區村民文藝表演(臨沂農工辦供圖)
臨沂市沂南縣常山莊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村中主街長達2公裡,主街兩側基本上是清末至解放初建立的民宅。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吸引了《戰神》《鬥牛》等百餘部影視劇在此拍攝,被業界稱為「山村好萊塢」。95%的村民當過群眾演員,「放下鋤頭換行頭」是其生活的真實寫照。
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沂南縣旅發委供圖)
據了解,近年來臨沂堅持「留住傳統、記住鄉愁」理念,不斷拓展傳統農業農村的民俗保護、文脈傳承、觀光休閒、農事體驗等功能,努力保護鄉村風貌,凸顯鄉村風情,建設鄉村風光休閒區,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樣板,形成了一大批生態旅遊型工業園區。
張術平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臨沂要「突出農耕文化之魂、綠色田園之韻、生態農業之基、民俗村落之形,凸顯民俗風情、留住田園風光、注重文脈傳承,持續創建一批生態生產生活和諧、類型豐富、各具特色的沂蒙美麗鄉村。」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