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號外!
今天,寧夏再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具體聚焦了啥內容?
我們一起來看!
寧夏西北,賀蘭巍巍。
從銀川始發的「石炭井號」旅遊列車沿著山腳疾馳而過。這趟擁有半個世紀運營史、編號7524/5的綠皮列車曾因煤而興、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態工業旅遊而紅火起來。
「前些年車窗不敢隨便開,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襯衫也變灰襯衫。如今山上的礦坑不見了,一路上滿眼鬱鬱蔥蔥,遊客也漸漸多起來!」工作多年的列車員李靜,也驚嘆於賀蘭山生態環境的變化。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落實生態立區戰略,鐵拳治亂,全面打響了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累計整治修復6673公頃,播撒草籽覆蓋面積8萬畝,造林超過7000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當蒼茫大山抹去「滿面塵灰煙火色」而煥發出新的生機,當「綠水青山」的生態願景漸漸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畫卷也在賀蘭山下徐徐展開。
棄煤補綠,「運渣人」變「治渣人」
山高風急,水罐車司機王茂忠彎腰伸手連接管道,襯衣在風中呼呼作響。
把車開到賀蘭山大磴溝的蓄水池加滿水,繞著盤旋而上的渣臺攀高,在渣臺頂上連接管道,將汩汩清水輸入其中,澆灌草木……今年4月以來,王茂忠每天都往返於蓄水池和渣臺之間,運完4車水,太陽已經西落。
夕陽下,賀蘭山明暗交映,格外壯麗。千百年來,賀蘭山橫亙於平原沙漠之間,庇佑著「塞上江南」的富足美麗,所賦存的10多種礦產資源,也一度支撐起寧夏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然而,連續數十年的無序開採,讓這裡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那時的大磴溝,到處都是沒有主的渣臺和礦坑,就像是大山的一道道傷疤,看了讓人心疼。」10年前曾在這裡運煤渣的王茂忠,回憶當時的環境說,「渣堆和渣堆之間沒有路,好容易用鏟車推出來一條路,轉天再走,已經讓新渣堆沒了。風再一吹,整個人都黑了,我到宿舍洗臉,一盆水半盆灰,鞋裡都是細煤渣。」
「一筆筆帳算下來,大家明確了共識,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旦失去賀蘭山的屏障保護,最終吃虧受害的是自己。」石嘴山市委書記王文宇表示。當地連續3年組織精兵強將,大力推進賀蘭山整治恢復點治理,王茂忠也從一名「運渣人」變成了「治渣人」。
「跟以前相比,現在的工作怎麼樣?」
「以前車上裝渣,現在車上裝水,車是照樣開,但性質大不一樣。」王茂忠說,儘管日曬風吹,可他如今卻有著滿滿的成就感,「看著賀蘭山一點點變綠,心裡那叫一個痛快!」
滿目蒼翠,給子孫留下綠水青山
賀蘭山下,像王茂忠一樣「改行」的大有人在。他們從「靠山吃山」走向「育山護山」,除了賺錢養家,更為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
山腳一處的綠化帶,樟子松、側柏、金葉榆、山桃等喬灌木已經紮下了根。3歲的吳韜正拿著用礦泉水瓶改造的小桶,幫著父母給樹澆水。父親吳少虎修剪樹枝,他在一旁扶樹;母親給樹培土,他一溜小跑抱來鐵鍬。
吳少虎和妻子都是中衛市海原縣人,之前在石嘴山各煤礦運煤、跑大車。2018年,石嘴山市狠抓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依法關停取締一批煤炭企業,運煤生意減少,種樹護綠的活計多了起來。
「我和妻子商量後,一起轉行當林木養護工人,當年就在生態修復示範區裡面住了下來,負責看護900畝。」擦了一把額頭的汗,吳少虎笑著說。
夫婦倆攜手轉型時,吳韜年紀尚小。現在陪父母巡林時,吳韜已經能幫忙找出紮根不深、不發新葉的樹,叫父母來搶救。小小年紀的他,已經知道愛護賀蘭山一草一木。
「工作穩定了,生活也改善了,但這只是其次。」吳少虎輕撫著兒子的腦袋,「最讓人欣慰的,是小傢伙們長大後,記憶中都是綠色的賀蘭山。」
王茂忠、吳少虎以及千千萬萬「護山人」的汗水換來收穫。據銀川市西夏區自然資源局綠化養護中心負責人馬軍介紹,近年來,賀蘭山自然保護區人工造林面積不斷增加,植被覆蓋度由45%提高到65%,「礦坑綠了,鳥兒來了,就連野生馬鹿也明顯多了起來」。
綠意成詩,好生態帶來新機遇
賀蘭山的生態變遷,也體現在老百姓的錢袋子裡,體現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對此,位於賀蘭山東麓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龍泉村最有發言權。
「不說遠的,就跟2017年比,當時全村355戶,七成的房子是空著的。咋回事?村子發展慢,村民外出打工了。」村口古樹下,龍泉村所在的長勝街道辦事處主任張震告訴記者。
誰也不曾想到,短短兩年,曾經留不住人的龍泉村,人們紛紛返鄉創業。2019年,村民自己創辦的客棧、酒坊、茶館、特產商鋪等已達35家,村集體收入達到創紀錄的150萬元。「留下50萬元繼續投資,其餘的打算年底給大傢伙分分紅,致富奔小康就在眼前。」張震自豪地說。
漫步村裡,驚喜更多。一幢幢庭院青磚灰瓦、錯落有致,路兩邊的杏子樹壓彎了枝頭,百年老樹、巨型水車更是別具風味。山水相映間,宛如賀蘭山下展開的一幅舒適愜意的田園畫卷。
小小村落變化大,秘密在哪?
當地釀酒師張淋景說:「歸根結底,還是吃了環境改善的紅利。」去年,她離開石嘴山市區回到龍泉村,投資100多萬元開辦了自己的酒坊庭院。利用當地清冽甘甜的泉水,古法釀造的米酒、高粱酒廣受歡迎。說話間,幾名遊客來到張淋景的庭院小憩,鬱鬱蔥蔥的果樹遮住了烈日,坐在石階上近賞碧水、遠眺青山,很是愜意。
「生意好得很,估計明年就能回本!」張淋景並非盲目自信。近年來,龍泉村搭上賀蘭山乾溝周邊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的快車,完成了後山1200餘畝荒山的綠化栽植工作,綠化覆蓋率達60%,日漸茂盛的綠色長廊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旅遊的迅速發展,龍泉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即將達到2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吃上了這碗飯,才更懂得這道理。」談起百姓今日的幸福生活,龍泉村黨支部書記高亮感慨萬千,「從脫貧致富到鄉村振興,每一步都不容易。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守好賀蘭山,守住這來之不易的一片綠色!」(記者 饒文靖 劉 峰 侯雲晨)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