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張圖片感受一下:
這就是科林斯運河(Corinth Canal)。
一條橫穿希臘科林斯地峽的運河,它將伯羅奔尼撒半島與希臘大陸分割開來,使得伯羅奔尼撒半島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島。
在Google地圖上看,就是這裡:
下面這個是照片:
建造和使用
科林斯運河是從1881年到1893年建造的,共長6.3千米,為此建造者將科林斯地峽的最窄處打通。從此塞隆尼海灣與科林斯海灣之間有了一條通道。科林斯運河建成前,船要航行400千米繞過伯羅奔尼撒半島。為此建造者必須鑿入84米深的巖層,運河內的水深達八米,運河水面寬24米,底部寬21米。
1893年運河開通時的畫作(by Konstantinos Volanakis)
今天這條運河喪失了其建造時的意義,原因是:
相對於今天船的大小來說只有小的船才能通過科林斯運河。
過去的船必須貼近著海岸航行,因此繞過伯羅奔尼撒半島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今天的船可以遠離海岸航行,因此這段路遠遠不如過去那麼危險了,而且今天的船比過去快得多,因此使用科林斯運河所節省的時間也不像過去那麼大了。
運河壁上的巖石比較軟,運河的入口和運河壁今天急需修補或者固定。
不過科林斯運河內的交通依然繁忙,雖然通行費非常昂貴(2004年一條快艇需要付約10歐元/米的通行費),每天仍約有30條船經過運河,每年約11000條船,其中大多數是擺渡船和旅遊船。
科林斯運河本身深且筆直的巖壁也是賣點之一。
下面讓大家再次感受一下:
歷史
傳說最早打運河的主意的是科林斯的僭主佩裡安德,但是他沒有真的敢去嘗試這個計劃。公元前6世紀和前5世紀時地峽上有一條棧道,將船從地峽的一邊拉到另一邊。
羅馬帝國時期又有人提出建造運河的計劃。在愷撒、卡利古拉、尼祿和哈德良統治時期都有人探討這個計劃。愷撒和哈德良的計劃都只是初步的,但是卡利古拉和尼祿的計劃就比較詳細了。
40年,卡利古拉將他的一些工程師遣送到科林斯地峽進行測量,但是這些測量的結果非常糟糕。這些工程師確定科林斯海灣的水面比塞隆尼海灣的水面高出數米,假如將兩個海灣打通的話愛琴那島,甚至阿提卡的部分會被淹沒,因此打運河的計劃被取消。
67年,尼祿派上千工人去科林斯地峽(傳說約6000猶太奴隸)。傳說他本人使用一把鍍金的鐵鍬動了第一鍬。尼祿的計劃是從地峽兩邊向中心開發,然後在地峽中央開通。但三個月後尼祿就被殺了,尼祿的繼承人覺得這個計劃太冒險或者太昂貴,這個工程停工。
希臘作家保薩尼亞斯曾在他的遊記裡描寫過科林斯運河的計劃並對這些計劃進行嘲笑。
中世紀時期威尼斯共和國曾經考慮過建造一條運河來改善它對希臘的商業控制的計劃,但是由於這個工程太巨大了後來計劃被放棄。
最後一直到19世紀使用工業化的成就這個計劃才得以完成。
結語:看了這些圖片,小編都心動了,以後若有機會去希臘旅遊,咱們搞船的,一定要去這個地方哈。
相關文章:
船盟2016年第2次活動——沒有最萌,只有更萌!船盟海嫂曬娃活動徵集!有手機送哦!蠢蠢欲動者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