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編藝人編出"動物世界" 為不失傳令兒女學手藝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幾片棕櫚葉、一把剪刀、一根細針,撕、拉、繞、穿、刺之間,就能編織成別致的鳳凰、蝴蝶、小鳥、螳螂、螞蚱、青蛙等造型,精巧逼真,栩栩如生。昨天,記者尋訪到了這樣一位棕編藝人,他叫張萬裡,是忠縣人,24年前開始帶著自己的棕編作品在外漂泊,足跡遍布重慶、四川、陝西、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市的30多個城市,現居於萬州,希望讓日漸沒落的棕編工藝在這片土地重新炙熱起來。

  偶然與棕編結緣他改了老本行

  說起與棕編的結緣,現已年過七旬的張萬裡回憶說,其實他應算是「半路出家」。出生在忠縣金雞鎮的一戶農家,在成年之後,他一直靠著四處打工謀生。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正值鐘錶行業興盛之際,「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的想法最終促使他拜師學藝成為了一名鐘錶師。

  「我主要是做鐘錶維修。後來電子表在市面上流行起來,生意也變得越來越不景氣。」張萬裡說,幹了鐘錶師這行有十餘年,但最終他還是要面臨被行業淘汰的危機。

  1991年,在去往成都進貨的路上,張萬裡看到一個小攤前圍滿了人。出於好奇,他也擠了進去,看見一民間藝人,正在表演一種民間絕活,只見他雙手並用,扯、拉、疊、剪、插……不出兩三分鐘,一隻活靈活現的蚱蜢就出現在人們眼前,引得圍觀的人群無不拍手叫絕。張萬裡看著此景,不禁萌生了改行的想法,於是便留在這位民間藝人的小攤前躊躇了許久。

  「我當時想說服這位民間藝人收我為徒,但是他卻不願意外傳。為了學會這門技藝,我連續幾天都來到他的小攤處,找機會觀察他棕編的手法和門道。」也許是正值壯年的張萬裡天賦異稟,再加上從事多年的鐘表維修工作鍛鍊了他過人的記憶力,就站在這位民間藝人小攤的馬路對面,他通過仔細觀察回家反覆研究,便摸索出了棕編這門技藝的基本功。

  他帶著作品走過30多座城市

  張萬裡從做棕編這門手藝至今,已有24年了。他隻身一人已走過安康、鹹陽、廣州、襄樊、成都、長沙等30多個城市,走到哪就將手藝帶到哪。

  「其實說棕編作品是一種手工藝術品也不為過。儘管每位棕編藝人製作出來的動物、昆蟲種類、形態大同小異,但人的思維和理解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通過不同的手法展現出來的棕編作品都各有各的特色。」在張萬裡的「動物世界」裡,他認為最成功的棕編作品莫過於化「靜」為「動」,讓作品富有「靈氣」,充滿「生機」。

  張萬裡回憶,為使自己的作品形象生動,他經常跑到田間地頭去觀察動物的外觀和形態。有了之前的編織基礎,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沒多久,他就能熟練地編織諸如小鳥、公雞、蜻蜓、蝴蝶等各種小動物、小昆蟲,樣樣細緻精巧,具有極強的民族色彩和藝術觀賞價值。

  從此,張萬裡帶著個裝滿棕櫚葉的提包,加上一把剪刀和縫針等簡單工具,在城市公園、街頭巷尾、學校附近等地方,隨便找個空地坐下,現編現賣。無論走到哪,必能引得路人駐足觀看併購買。這樣他平時只要工作四五個小時就能獲利,而到了節假日前夕,更是忙得加班直到深夜。

  編織作品耗時費事他樂在其中

  棕編是一項非常耗時、費事的手工活。張萬裡說,棕編材料有兩樣:鐵絲和棕櫚葉。「棕櫚葉編織看起來用材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整個製作過程中要結合很多不同的編織技巧,編成一件作品快的兩三分鐘,慢的則要花一天多時間。」

  「青蛙有不同的形態,有蹲坐的,有跳躍的,有遊泳的,這些在編織手法上都要區別開來。」張萬裡一邊說一邊做,記者站在他身旁,只見他從一捆新鮮棕櫚葉中選取了幾片色澤鮮嫩的作為製作材料,穿、插、挑、折、壓……不到五分鐘,一隻活靈活現的遊泳蛙,便在張萬裡的巧手下編織出來了。

  「傳統的棕編是用新鮮棕櫚葉為原材料進行編織的。」張萬裡說,現在有些行家認為這樣編織的作品往往會變形,使得作品毫無收藏價值。所以,張萬裡進行了一些改良和創新。他在編織一些昆蟲、鳥類等小動物時多數是用新鮮棕櫚葉,這樣使作品更加逼真、更加富有生命力。而編織牛、馬、老虎等較大型獸禽類動物時,則用老棕櫚葉和嫩棕櫚葉混搭來表現其紋理,好讓這類民間工藝品不易變形、腐壞。

  傳承技藝他認為貴在「堅持」

  棕編是一種古老的文化,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門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手藝。這門技藝對大多數70、80後的人來說,童年時對它們有著深刻的記憶。現在因多數民間藝術無人繼承,導致這樣的手藝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張萬裡為了不讓辛苦堅持下來的手藝失傳,他讓自己的兒女都學習了棕編手藝。

  在萬州高筍塘福斯德廣場路邊,當張萬裡拿出自己編的十多件棕編作品擺放在路邊時,來往的不少市民在看到這栩栩如生的「動物世界」後,仍舊是投以了好奇和欣賞的目光。

  「我女兒現在都教徒弟了。其實,如果真正讓人們走進我們的世界,了解這些棕編工藝,很多人對棕編製品是很感興趣的。但是,從喜歡到堅持,看似容易做起來難,像現在,在大街上還能找到多少做我們這行的呢?」張萬裡無奈地搖搖頭嘆息道。

  張萬裡告訴記者,之所以來到萬州還在繼續著這門手藝活,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現在還有棕編藝人在傳承這門技藝。「趁現在身體還算健朗,能堅持一天是一天吧。」記者 張婷  見習記者 譚小龍 文/圖

相關焦點

  • 奇人匠心X百態棕編 非遺項目粽編手藝人——王力
    非遺項目粽編手藝人代表——王力人物簡介王力,奇人匠心旗下粽編手藝人之一,安徽蚌埠人。15歲跟隨父親學習,從事粽編手藝至今。2002年成為第一批應邀入住河坊街的民間手工藝人。大家都喊他「粽編王」。王力與粽編生於安徽蚌埠農村的王力,15歲跟隨父親學習粽編手藝,為的是補貼家用。棕編,是用棕櫚樹葉編制各種動植物造型,真正的起源無從考據,但南宋臨安街頭就已經有了賣棕編的藝人。
  • 他「醉心」藤編43年,只為編出一把好藤椅
    劉中學,68歲,鳳山街道黃渡村藤編藝人他的這個藤編手藝,簡直莫擺噠!「這根藤粗,用來編座板再好不過。」劉中學看著手裡的寶貝,笑眯了眼。43年的藤編經驗,他摸準了每根青藤的「脾氣」,仿佛把生命融入這項技藝。
  • 木匠這門手藝面臨失傳,這是為何?
    明式家具的設計者一般是文人雅士,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結構嚴謹,用材合理,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結,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筒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委婉含蓄,乾淨簡樸。明式家具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代表著中國家具史上的巔峰水平,在世界家具史上也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 多年不見的江湖耍猴,成了非遺文化演出,這門手藝正在面臨著失傳
    很多年不曾見過了,記得小時候街上碰到機會比較多吧,耍猴的老藝人憑著這門手藝走南闖北。耍猴,興於漢朝,盛行於南北朝,耍猴這門手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2009年5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傳統手藝?如何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手藝。在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日子裡,人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東西基本都是這些手藝人做出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傳統手藝人,但是現在很少看見這些手藝人了,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習傳統手藝了。傳統手藝瀕臨失傳。傳統手藝包括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跟生活聯繫最緊密的有木匠、鐵匠、篾匠、石匠這些。
  • 傳統龍舟「走」不動了 成都龍舟製造手藝面臨失傳
    原標題:傳統龍舟「走」不動了 成都龍舟製造手藝面臨失傳 然而,如今,龍舟工匠青黃不接,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30年龍舟製作手藝「擱淺」了   金堂50歲的老木匠彭家柏感嘆說,自己造船30多年,製造的龍舟遍布成都、金堂、龍泉、都江堰等地,數目加起來已經超過百艘,而如今這門手藝面臨失傳。
  • 木匠 藝人的傳人,你在哪裡?
    木質建築的榫卯結構是我國古代建築匠人的智慧體現,而今經歷了多年雨雪風霜仍舊屹立於世的古建築還有很多,這些古建築是我國的驕傲,也是世界認識我們的很好的名片。榫卯結構在古代建築中是運用的很是廣的,廊亭上用,宮殿上用,寺廟的木塔也是運用了榫卯結構。
  • 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當時,二哥何平軍是一位「小烙匠」,通俗稱「釘釘匠」,走村串戶焊旱菸鍋、馬勺、臉盆等一些生活小用具。農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所以,純錫黃酒壺成為人們溫酒、燙酒必用的生活器皿,他們便拜老藝人為師,學習黃酒壺製作手藝。
  • 如今唯一會「縮骨功」的武學大師,稱:寧可失傳也不教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任何一個領域,只要肯刻苦鑽研,就會成為頂級的大師。民間不乏高手,在古代很多街頭賣藝的人都有著一身功夫,並且有許多關於他們的傳說,神乎其神。比如說會口技的人,不需要藉助多麼高端的道具,就可以創造出以假亂真的聲音。他們的技藝各不相同,但是每一個技藝都會使人嘆服不已。
  • 清朝「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2人在做,失傳原因很現實
    在中國歷史上,曾在很多方面領先於世界很多國家,尤其是手工藝方面。並擁有足以令世界驚嘆的智慧和高超技藝。如今,大量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其中不少已成為非遺文化。並得到了國家和人民的重視,但這些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技藝,還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將要消亡!
  • 老木匠:一般人真做不出來,這手藝快失傳了
    朋友帶著疑問請教了同小區的老木匠,老木匠直接拍拍他的肩膀說:一般人真做不出來,這手藝快失傳了!具體做法:先量出此拱門的直徑,橫著一量就可以,或者掌握直徑的數據。接著將圓心和木頭固定好,用半徑在木頭上畫出一段外弧,縮小半徑留出弧形門邊的寬度。
  • 申城傳統制燈手藝瀕臨失傳 手工兔子燈賣到脫銷
    元宵將臨,傳統兔子燈開始走俏晨報記者陳徵實習生陳龍現場圖片  找了兩個小時,記者終於在城隍廟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看到有人在賣手工兔子燈,雖然開出了45元的高價,卻也賣到脫銷。據了解,本市手工兔子燈藝人僅剩不到十人。已近80歲高齡、會手工製作兔子燈的「老法師」蔡永德說,本市這門傳統手藝已瀕臨失傳。  城隍廟僅一處有賣  昨天下午,記者走遍城隍廟,看到的幾乎全是塑料、充氣的兔子燈。找了很久,記者最終在方浜中路373號找到了一家手工製作兔子燈的小店。
  • 61歲大爺造出2600年前魯班凳,失傳手藝驚豔世界(內附彩蛋)
    如今,無需再為生活奔忙的他,隨孩子定居廣西,昔日討生活的手藝,成了閒來無事的消遣。為鄰居造些生活用具,給孫子做幾個小玩具,再將過程錄成視頻,發到今日頭條與西瓜視頻平臺,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古老手藝,是他最大的樂趣。
  • 中國有一門傳統手藝,非常賺錢,可惜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面臨失傳
    古代在南方地區興起了一種做椅子的方法,他們會用藤類植物為主要原材料,編織成椅子的形狀。這樣的椅子不僅適合南方潮溼的天氣,夏天還可以降暑。南方地區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或多或少會擁有這樣的一把椅子,用個幾十年都還完好無損,陪伴著許多的南方人度過了很多個日日夜夜,可以說是南方特有的情懷之一了。
  • 棕葉也可以玩編織,這個手藝要學...
    ▲關注『愛手工』做一個生活家棕編,
  • 傳統手工藝品衰落失傳如何破冰?抖音助千名手藝人年收入破百萬
    10月23日,在景德鎮陶溪川園區,抖音正式宣布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該計劃將發揮抖音視頻直播、電商的能力,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專屬運營活動、直播基地服務等多項舉措,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為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
  • 傳統手藝面臨失傳,老夫妻堅持傳統手工燈籠幾十年,招不到學徒
    而傳統的手工燈籠卻面臨著失傳。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堅持製作傳統手工燈籠幾十年,卻招不到學徒,他們很遺憾的說:這項傳統手藝,面臨失傳。70歲的蔡國成和妻子製作傳統手工燈籠,有著五六十年的歷史。他們靠著製作傳統手工燈籠,把一對兒女拉扯成人,從十幾歲開始學做燈籠,雖然現在人老了,但是這項手工傳統技藝也丟不下。兒女們都多次勸他們休息,頤養天年,但是他們就是閒不住。
  • 【滄州牛人】吳橋雜技大世界著名藝人【鬼手王】
    吳橋雜技大世界著名藝人王寶合,1944年出生於吳橋縣一個雜耍手藝世家。他那非凡的賣口、詭奇的五指、精湛的表演令評委折服、觀眾青睞。人們親切地稱讚:「鬼手王」。從事手藝表演近50年,是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一名深懷絕技的老藝術家。
  • 冠縣老手藝·編掃帚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許多老物件漸漸被淘汰,也有許多老手藝漸漸失傳,越來越少,所以當遇見那些老手藝人的時候也會肅然起敬。就像有些人當廚子當了一輩子、教書教了一輩子、寫字寫了一輩子、理髮理了一輩子……很多小人物也有了不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