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魯腦師的第6篇原創
這兩天,又是"企鵝肉"、又是辣椒醬,著實吃得有點兒撐了
說實話,騰訊過去一整年給老乾媽打的廣告,估計都沒這兩天的熱度高。
「老乾媽涼拌企鵝肉」,妥妥的一個完整版的企業傳播案例啊。
開個玩笑,社會化媒體,大家都沒事做,偶然出現一個事件就會成為一個傳播爆點。
我也沒事做,所以教教大家:這道菜是如何做成的。
很顯然,兩類人促成了這次事件的火爆傳播,一類是「創作者們」,另一類是「吃瓜群眾」。
當然,這兩類人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吃瓜群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此次事件中的創作者。
「創作者們」無非就是熱點加工站而已,不拘謹、不嚴肅,各種調侃、各種加工,充滿了親和力,堪稱"無情的造梗機器"。
不僅熟悉熱點加工的各個環節,還熟悉大眾吃瓜喜好,管你什麼熱點,來了就是一頓加工。講真,走進他們的創作空間,不笑出鵝叫,你就已經算是很厲害的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
此次事件的最早「創作者」,可以追溯到1992年播出的喜劇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在「編輯部的故事」第5-6集中,李成儒老師演一個老道的騙子,冒用「大眾生活」主編的名義,跟「人間指南」雜誌社籤了合同,說要一起辦晚會、一起出名,連晚會場地和演員都安排好了,還帶著「人間指南」的人去看。
不過最後,真的「大眾生活」找上門來,說"你們盜用我們的名義,我們告你"……
而這兩天上演的「企鵝部的故事」,就是它的現實版本。
之後的「創作者」就比較多了,傳播速度也在唰唰唰嗖嗖嗖噌噌噌的往上漲,峰值最高時達到了1990條/小時。
針對此次事件,媒體的參與度遠遠要高於同類企業事件,已經兩年沒更新公眾號的老乾媽也都連夜出了公告。
6月30日,「創作者們」先是對騰訊和老乾媽合同糾紛一案的報導、猜想。
由於事情發展還不明朗,大部分報導都只發了一個新聞消息,剩下的交給吃瓜群眾去猜。在這一天,大家的聚焦點都在"兩家公司發生了什麼"身上,同時再一次感嘆「南山必勝客」的力量,順便期待一下後續發展。
到了7月1日,事情開始朝著有趣的方向發展了。
「創作者們」也從"沒靈感"進化到了"文思如泉湧"的階段,用心為大家創造快樂。
僅7月1日當天,事件相關信息就有67,429條。
「吃瓜群眾」不一樣。
在吃瓜這件事上,吃瓜群眾們充滿了求知慾,全程追蹤熱點。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創意、智慧,像是專門為吃瓜群眾準備的禮物,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並露出了滿足的微笑。
"瓜"好不好吃不重要,大不了自己造,這就是吃瓜群眾的金牌法則。
吃騰訊瓜、吃QQ飛車的瓜、吃老乾媽的瓜、吃百度的瓜……甚至是前兩年比亞迪的瓜,都一樣吃得毫無障礙。
就像夏天街邊大排檔喝點兒小酒、吹吹牛皮的大叔一樣悠閒。通通都是廚子,一個個都很下飯。
你以為他們在乎的是瓜嗎?不,他們只在乎他們自己。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是沒有人在乎的QQ飛車,和老乾媽聯名的廣告播放量也遠遠超過了正常營銷的上限,更不用提發起"鵝難財"的老乾媽了。
「吃瓜群眾」成功地將這次事件升級成了一場廣告,而受眾也不再僅限於飛車玩家了,全體網民都變成這次熱點、這個廣告的受眾人群。
或許下一步,騰訊和老乾媽會借著這個熱點進行真正的戰略合作。
當這個事件在全網火爆之後,才有了廣義上的「吃瓜群眾」的加入:閒著無聊的時候,看看第一類人的創意,再看看第二類人的神評論,順帶吐槽和猜想一下後續。
現在,騰訊和老乾媽的段子,都能湊成一本書了。
而從中流露出的傳播方法論也令人嘆為觀止——"人人都是廚子"果真是打造傳播爆點的最好途徑。
最後說一句:其實,辣醬拌飯也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