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5月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便承受了美國一輪又一輪的打壓,即使今年美國被Yi情弄得焦頭爛額,川普政府也不忘對華為展開新一輪的制裁政策。根據媒體消息,美國對華為等高科技企業又放「大招」,禁止臺積電等向華為提供晶片。
而臺積電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想失掉華為這樣的大客戶,盡力在安撫雙方。不過,眼下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最好的應對方法,便是加快投入自主研發,實現晶片自主。早前微軟和思科的總裁曾說過,害怕華為強大起來後,舉起反壟斷的大旗打倒西方科技巨頭。
在美國的打壓下,華為越挫越勇,去年的銷售額反而增長達19.1%,營收高達8588億。然而當前晶片自主成為了國家大事,單靠華為顯然不夠。其實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晶片行業早有布局,2017年在馬雲的推動下,阿里巴巴投資1000億元成立達摩院,加入晶片自主的科技大隊。
達摩院成立後在機器人、機器智能、數據計算、金融科技和X實驗室五大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前後邀請了海內外70多名專家,分別坐鎮於14個實驗室。這些名人包括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也有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的教授等,可謂是高手雲集。
據說達摩院不止有這些專家坐鎮,更廣泛接納世界各地人才和行業先驅們,目的是培養具備創新性的研究型人才,以加速完成科研成果。目前達摩院著重於語音智能、機器視覺和語言技術三大AI技術領域的開發。
兩年來,阿里的AI技術研發出了DFSMN-CTC 模型,有效提高了解碼效率和降低了語音錯誤率。此外,還研發了語音合成技術Knowledge-Aware Neural TTS(KAN-TTS),這款語音技術僅僅需要用手機錄10分鐘,就能獲得高度匹配原聲的合成語音,完全區別於傳統語音。
傳統的語音光是合成定製的時間就要用掉10個小時,對錄音的人以及環境的要求也很高,達摩院自主研發的語音合成技術讓用戶實現了低門檻、快速的AI語音定製。達摩院還自主研發了分布式的計算引擎Maxcompute,可實現各類數據的計算整合。據悉,這款計算引擎的綜合性能比現有的開源引擎要高30%,所需成本則要低20%。 迄今為止,阿里的AI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交通、醫療、教育、司法等各大領域。
馬雲的達摩院,是秉著為全世界20億人口服務,解決1億人的就業難題為目標創立的。目前全球的網際網路用戶已達30億人,加上馬雲在達摩院的傾力投資,相信這個想法很快就會得到實現。
隨著達摩院的不斷研發,以及馬雲對達摩院的重視,未來實現智能城市,重構計算體系結構,或者將數字身份變成第二張身份證,甚至是解決當下的晶片自主難題,研發出可以挑戰GPU的AI晶片都不無可能。
達摩院的創立是為了服務世界經濟,支撐起世界的第五大經濟體系,未來達摩院或將成為中國在尖端科技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下一步達摩院計劃在AI晶片上突破,晶片自主我們不止有華為海思,還有阿里達摩院。
馬雲曾經說過,即使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他希望達摩院一直活下來。在馬雲的心裡,承載著知識和智慧的達摩院的地位顯然高於阿里巴巴。希望達摩院能夠快速順利的發展,扛起中國晶片產業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