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雲門舞者像西瓜冬瓜」?!

2021-01-15 廣州大劇院

雲門月底廣州獻演《松煙》
「高矮胖瘦」舞者舞出東方身體美學



繼《流浪者之歌》和《九歌》驚豔廣州之後,雲門舞集將於10月31-11月1日在廣州大劇院獻演《松煙》。

《松煙》隸屬於「行草三部曲」第二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介紹,這是他從老祖宗的書法裡「偷」東西,在遊戲和訓練中誕生的舞作。

雲門舞集近年來頻繁到大陸巡演,林懷民在訪談中不僅透露了舞者在大陸演出的有趣花絮,也介紹了對即將落成於臺灣淡水的雲門新址的建設和暢想。

談《松煙》:《行草》太凝重了



眾所周知,雲門舞者受到的訓練內容,除了現代舞和芭蕾之外,還要花很多時間打坐、氣功、練書法、太極導引和內家拳。

《松煙》就產生於這樣的訓練中,林懷民說:「是從老祖宗的書法來偷東西,來玩,來找到一個動作的方法。」

在林懷民看來,「西方的芭蕾舞是直的,可是中國的拳術,不管太極,甚至於京劇的作品是圓的,就像書法一樣,身體的美學跟哲學與書法的美學是完全一樣。我在編舞的時候,把書法放大放到屏幕那麼大,放在排練廳裡面。舞者就用丹田之力像毛筆運筆一樣舞蹈。毛筆不止是線條,舞者模擬書法的起落,舞者靠丹田帶動四肢,很有趣,像遊戲一樣在尋找動作的禪意。」

《行草》是這個書法系列的第一部,林懷民說:「事後覺得《行草》太凝重了,因為害怕做不好,所以用了太多書法的投影,用了太多的動作,太具象,心裡就有點不滿意。書法也有清淡的那一面,有寧靜的那一面,不是都那麼凝重。」於是有了《松煙》。

為什麼叫《松煙》?

林懷民很為這個名字得意,「我們最古早的時候,寫書法的是用石墨,漢代以後就燒了松枝取它的煙來做墨,到了宋代才有我們現代大量使用的油煙墨。我喜歡這個墨的典故,松樹帶給我們的關於山水的想像。松和煙,一個實一個虛,都是我跟書法對話的感覺。」

《行草》由作曲家瞿小松撰寫配樂,而在《松煙》中,林懷民精心挑選了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充滿東方色彩的樂曲,彷佛呼喚著風雨、流水、空曠的原野、無人的古剎。最重要的,林懷民說,所有的樂曲都飽含不絕如縷的「氣」,那仿佛是時光的流動。


談舞者:我最害怕長腿和小臉

雲門的舞蹈特別,舞者也很特別。

林懷民說:「雲門的舞者是高矮胖瘦都有。1993年雲門第一次到大陸演出,借了中央芭蕾舞團的排練廳。央芭的舞者在窗外看雲門排練,說雲門舞者像『西瓜冬瓜』。但我真的喜歡『冬瓜西瓜』,因為每個人身形不一樣,出來的動作感覺不一樣。就算像現在雲門高度專業化以後,外國舞評也說這團最有趣的是,當舞者們做完全一樣的動作時,一致又不一樣。我最害怕的是長腿、小臉的舞者,這樣的舞者已經夠完美了,我沒有辦法對其『下手』,這種舞者不需要我,我不知道怎麼給他們編舞。」

關於腿短,林懷民覺得,「腿長適合跳芭蕾,腿短就做腿短的事情,我們的太極、拳術,都是為腿短的人準備。」

既然外形不是挑選舞者的標準,什麼才是?

林懷民透露:「必須非常喜歡跳舞,才能做一個專業的舞者,一天跳8小時。表面是上我們選舞者進團,但到最後是舞者選擇,進團的舞者大概有2到3年時間選擇要不要呆在雲門。在雲門之前,有些舞者並沒有接受傳統的肢體訓練,譬如蹲馬步、耗腿,一直在耗時間,整個傳統東西都是在耗,有心得的人就留下了,有的人就很不耐煩。這是雲門的基訓,如果是從小跳芭蕾的舞者,進雲門比較好適應。不過有些人芭蕾跳得很好,但抵死不參加雲門,因為雲門的作風不一樣。但云門在世界上站得住腳,因為沒有人像雲門這樣跳舞,我們是唯一的,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色。」

談新址:獲基金會500萬美元的捐贈

雲門舞集近年到大陸的演出越來越多,談到演出的花絮,林懷民笑言,到大陸來對舞者來說有「壓力」,因為「好吃的東西太多,到處都太多好吃的,冬天去北京半夜裡還要去吃涮羊肉,巡演兩三個禮拜每個人都胖了一圈。」

因此,雲門的演出服裝早在設計時就要留好可以調試的地方,胖了緊了還能調一調。

儘管雲門每年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從不停步,但談到舞團的經營,林懷民依然喊窮,表示不是靠募款的話不能維持。

「所有的表演藝術,從排演的第一天,到演第355場,都是這些人在臺上,而表演藝術最動人的點也就是那個晚上、那個剎那、那個呼吸。所以勞力密集型的產業都是沒有『錢途』。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做音樂劇。其實音樂劇也不好賺錢,音樂劇除了最賺錢的《悲慘世界》、《媽媽咪呀!》那十幾部,其他跑去哪裡了?都是沒錢跳樓了。」

明年春季,位於臺北淡水的雲門舞集新址試運營,將揭開舞團建團40周年以來新的一頁。

林懷民透露,雲門新址包含了一座450座的劇院,其舞臺相當於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大小。

此外,新址還有一片可以容納兩千多人的草坪,可供舞團做大型義演。造價6.6億新臺幣的雲門新址,還獲得芝加哥阿法伍德基金會500萬美元的捐贈。

林懷民透露自己最開心的事情是為雲門的新址買樹,「去年我在一天裡面去做了一次奢侈的shopping,那一天在山裡面跑來跑去,不停地選,『我要這棵,這棵……』我花100萬元人民幣買了990棵樹。」

記者:謝奕娟
來源:信息時報
原題:林懷民:央芭舞者曾說雲門舞者像西瓜冬瓜

回復演出名稱獲取演出詳細資訊

搜索微信「廣州大劇院票務管家」即可微信支付購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廣州大劇院官網

訂票熱線:4008-808-922


----


相關焦點

  • 《稻禾》,林懷民率雲門舞者向土地致敬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29日,他與雲門舞集下一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和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一同接受媒體採訪,分享兩大舞團合作的計劃,以最後的策劃,宣告「雲門」新的開始。據介紹,這是林懷民退休前策劃的最後一套作品。  陶冶將為雲門舞集的舞者編作舞蹈《12》,其靈感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將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集的舞者。
  • 與林懷民談「雲門」與《九歌》
    據說,林懷民近期的創作已不拘泥於舞者手腳身姿的細部形態,在編好出入場序和舞群定位後,就開放給舞者自由即興地表演發揮,那些身影、光影、水影、鏡影在幽黑中的漾動、浮動、遊動,令得一種在舞臺上幾乎前所未見的禪境——像是流質的哲思一般的意蘊意境,出現了……   ——悠遠。
  • 冬瓜、南瓜、西瓜,還有個「北瓜」哪去了?
    冬瓜、南瓜、西瓜,還有個「北瓜」哪去了?說起我們身邊的一些瓜類的品種呢,我相信大家第一時間也都會說起西瓜,冬瓜,南瓜,像這幾種也是我們最為常見和實用的一些瓜類食品。冬瓜其實對於冬瓜呢,我們也都是比較清楚,對冬瓜它每年的產量也是有個比較高的,而且一個也是能夠長到,大概有20多斤到重量了,對於它的價格呢相對還是比較便宜一些,而且它也是能給我們人體所提供一些的熱量,對它的味道吃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在烹飪的時候呢,也是有著比較多的做法。
  • 雲門舞集的故事介紹
    四 瑪莎‧葛蘭姆留下的信封袋:雲門的募款事業  瑪莎‧葛蘭姆來臺演出,在看過雲門的排練後,為鼓勵這個年輕有潛力的舞團,她留下一個信封袋,那是雲門的第一筆捐款。雲門成立三十多年來,沒有一天不為財務煩惱。  五 傾聽祖先的腳步:《薪傳》現身  林懷民帶著舞者到河邊搬石頭,找出農民的身體特色,編出先民拓殖臺灣的史詩舞劇《薪傳》。
  • 林懷民:雲門的舞是跟自己的身體說話
    B=《外灘畫報》  L= 林懷民  雲門的舞是跟自己的身體說話  B:你曾說《行草》太規矩,對「偉大草書」過度敬重,有點像在練九宮格。這次內地巡演,會就此做些變化嗎?  L:我說《行草》像練習九宮格,是說用一種很端莊的心情來做它。它的格律性高一點,形式上嚴謹,是這個意思。
  • 林懷民以《秋水》話別,給雲門留下了最開放的未來
    這一次,林懷民選擇了極簡主義作曲家阿沃·帕特的《鏡中鏡》,音樂線條綿長,舞者徜徉其間。五位女舞者,依舊是雲門標誌性的動作,抑揚頓挫,遒勁有力,仍有書法的味道。那輕柔的振臂,好似一句「沙揚娜拉」。那去而復歸的圓場,更像是一場無窮無盡的告別。倏忽之間,朦朧細碎的水紋,變成了陽光下的波光粼粼,曖昧變得清明。
  • 探訪臺灣雲門劇場與雲門舞 (1/7)
    探訪臺灣雲門劇場與雲門舞1/7) "← →"翻頁 雲門劇場位於臺灣淡水高爾夫球場與滬尾炮臺之間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臺中登場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結合林懷民(中)、陶冶(左)及鄭宗龍(右)3名國際級編舞家及兩大舞團,將激蕩出加乘的肢體震撼。(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匯集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與林懷民、陶冶及鄭宗龍3名國際級編舞家的「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節目,繼高雄、臺北演出後,26日及27日將在臺中歌劇院登場。結合林懷民退休前最後創作《秋水》、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12》及鄭宗龍為陶身體編制的《乘法》,3出舞作將激蕩出加乘震撼。
  • 「雲門舞集」林懷民 用《交換作》說再見
    鄭宗龍:我不知道老師看到什麼,我只知道我真的,像剛才陶冶說的,在排練場跟舞者工作的時候,或有時候在臺下看舞者們跳舞的時候,常常會有一個感嘆,他們真的跳得非常好。然後我就晚上可以不吃飯,我覺得可以看好幾天。這次的排練時間只有四周,可是我就常常這樣呆著一個下午,忘記我只有四周可以排練,沉迷在這些舞蹈裡面。
  • 林懷民:我只是雲門中的「一個」(圖)
    4月,由林懷民創作的「雲門舞集」經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巡演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六城。《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一書也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推出。——編者  沒有舞者就沒有「雲門」  父親曾告訴我,舞蹈家是最偉大的藝術家,但這個行業又是一個「乞丐」行業。我那時完全不懂,我說,你等著瞧吧。
  • 華航「雲門彩繪機」揭幕亮相今日啟航飛羅馬
    民航資源網2014年7月21日消息:華航與臺灣雲門舞集21日共同發表「雲門彩繪機」,繪有雲門舞者曼妙舞姿的彩繪機,延續了華航文創系列彩繪機的精神,淋漓展示臺灣優質文化。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攜手《交換作》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
    11月14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帶來的《交換作》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由編舞家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撞擊出別樣的身體語彙,帶給觀眾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
  •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過去的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作品,這一次,他們將與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11月7日至10日在東藝舞臺上首次獻演的這套組合,包括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的《12》、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以及林懷民為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的《秋水》。
  • 林懷民退休之作: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空前組合《交換作》
    八月炎夏,陶冶赴淡水的雲門劇場與雲門舞者一同工作,期間不斷的自問、探解,在身體之內重建身體,在動作之中解構動作,成就了作品《12》。這固然是跟陶冶工作的雲門舞者人數,靈感卻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陶冶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
  • 華航「雲門彩繪機」揭幕亮相 22日啟航飛羅馬
    民航資源網2014年7月21日消息:華航與臺灣雲門舞集21日共同發表「雲門彩繪機」,繪有雲門舞者曼妙舞姿的彩繪機,延續了華航文創系列彩繪機的精神,淋漓展示臺灣優質文化。22 日,這架空中巴士A330-300 機型的新飛機將啟航,經印度新德裡飛往羅馬。  「雲門彩繪機」21日在華航修護工廠翩然揭幕亮相。
  • 臺灣雲門舞集《水月》北京首演林懷民:觀眾越來越好
    臺灣雲門舞集《水月》北京首演林懷民:觀眾越來越好【解說】8月25日,臺灣雲門舞集《水月》首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也是著名編舞家林懷民繼《行草》、《流浪者之歌》、《九歌》等之後,第五部亮相國家大劇院的代表作品。談及演出的感受,林懷民感慨稱現在北京的觀眾越來越好。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夕陽」看見「秋水」 青春碰撞火花
    新華社臺北7月29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即將退休的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正在策劃告別前的最後一套作品。  多年來,雲門舞集主要演出林懷民的舞作,罕有其他編舞家的作品。這一回,他打破慣例,安排雲門舞集和大陸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互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冬瓜、西瓜、南瓜,為什麼沒有北瓜?原來「北瓜」我們一直在吃
    東南西北這幾個字平時我們都用來辨別方向,除了一些地名之外,如南京、北京、東北、海南等等,還有一些食材也是用這幾個字命名,就比如我們平時吃的冬瓜、南瓜、西瓜,那麼很多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沒有「北瓜」呢?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冬瓜,冬瓜大家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都沒少吃吧!它不僅價格便宜,而且營養價值還比較高,比如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等。以前小時候,每逢村裡人家中辦紅白喜事,這種食材就是必不可少的,小時候也感覺冬瓜是最好吃的一種食物,長大後仍然離不開它!
  • 常吃的冬瓜西瓜南瓜,卻不見北瓜,你了解北瓜嗎?原來還真有
    常吃的冬瓜西瓜南瓜,卻不見北瓜,你了解北瓜嗎?>我們大家基本上每天都坐在家中「吃瓜」,我說的這個「吃瓜」,吃的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瓜果,這個只是現在的年輕人對一件事的統稱,就是說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在旁邊當旁觀者,饒有興趣的看這件事情,這類人就被統稱為「吃瓜群眾」;當然我們也確實是會經常吃瓜,這次我說的就是我們吃的是真正的瓜果了,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吃的瓜的命名也都是十分可愛有趣的,有幾種用東西南北命名的瓜,我們就經常在吃,但是我們常吃的冬瓜西瓜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