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我胡說八道的寶寶們,請點擊上面的藍色小字:五味子閒絮
先給大家看一道題目: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的芙蓉樓在哪裡?
A、江蘇揚州 B、湖南黔城 C、江蘇鎮江 D、江蘇蘇州
估計很多人會選B、湖南黔城,那不好意思,你失分了,答案是C、江蘇鎮江。
我把原題中的湖南黔陽縣改成黔城,以便大家更好理解。
是的,黔城也有座芙蓉樓,但此芙蓉樓非彼芙蓉樓。我理解大家的家鄉情結,憑什麼說這首膾炙人口的《芙蓉樓送辛漸》裡的芙蓉裡不在黔城呢?
先從王昌齡說起吧。
王昌齡(698—約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也有人說他是西安人。盛唐時的邊塞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夫子」等。
然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他的仕途並不順暢,曾三次被貶。(流傳下來的資料不多,因而有了各種版本。)
公園737年,因對張九齡被罷相表示同情,得罪李林甫等當朝權貴,遭貶嶺南。
公園740年,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好友辛漸怕他因意志消沉,特地遠道來看望他。由江寧(今江蘇南京)一路送到鎮江,才在芙蓉樓分手,寫下《芙蓉樓送辛漸》詩二首。
公園748年,以「不護細行」之罪,從江寧丞任被謫龍標(今黔城)尉,曾建芙蓉樓。
公園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從龍標輾轉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遇害了,如是不是這樣,應該會有更多傳誦千古的詩篇。
但後人記住了王昌齡,對他惋惜之餘,同時也寄去了給他的千年哀思!
王昌齡在江寧和龍標都上過任這個毋容置疑,那為什麼說他寫的《芙蓉樓送辛漸》裡的芙蓉樓不在龍標(今黔城)呢?
廣為流傳的是詩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我依然堅守信念!
第二首流傳就沒那麼廣了: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譯文:
往丹陽城南望去,只見秋海陰雨茫茫;向丹陽城北望去,只見楚天層雲深深。
高樓送客,與友人依依惜別,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盡興。四周一片寂靜,寂靜清涼的江水泛著寒意,對著寒冷江天,只有高懸的明月照我心。
這兩首詩是送別的時間和情景: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寫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餞行之事。這是兩首迴文詩,連在一起讀才能更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境。
其實第一首寫了煙雨迷濛的吳地江天(當時的江寧,正是三國孫吳故地),還有什麼吳語啊什麼的指的就是江浙一帶的方言,如果說這個楚山楚雲爭議很大,因為黔城素被稱「楚南上遊第一勝跡」。好吧,我們來看第二首。
丹陽:在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屬鎮江市。
高樓:指的正是芙蓉樓。
有學者發現:《鎮江年鑑》闡述過「芙蓉樓」;《元和郡縣圖志》關於追朔到鎮江東晉已有「芙蓉樓」,說明鎮江在唐代已有棕「芙蓉樓」。
黔城的「芙蓉樓」最早的文獻出現在清朝。清乾隆知縣葉楚麟建芙蓉樓紀念王昌齡,成了天下聞名的芙蓉樓。
把兩首詩連起來看,《芙蓉樓送辛漸》裡的芙蓉樓確實不在黔城。
那個時候的交通主要靠水路,一條長江將江蘇和湖南聯在一起。兩座都是因為王昌齡而聞名天下的芙蓉樓,也怪不得成了鎮江和洪江爭論的焦點 。
一千多年過去了,誰也不會知道那個寒雨連江夜上的故事細節了。作者的心境只有他自己能懂,只是王昌齡萬萬會想不到,一千多年後,居然會因為他的兩首詩讓兩座同名的芙蓉樓起爭議。
撇開歷史爭議,從城市發展角度來看,兩處芙蓉樓,都是因王昌齡而聞名的。以芙蓉樓的名義發展旅遊業,這應該是愛民如子的王昌齡最想看到的結果。
鎮江和洪江市雖然有紛爭,但不負眾望,卻能和平共處,且都把旅遊業發展得很好。
從兩座「芙蓉樓」的發展看,兩市均已將「芙蓉樓」與歷史文化緊密相連,各自形成了旅遊資源點,洪江市的「芙蓉樓」有其他小景點作伴,鎮江市的「芙蓉樓」也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景點相得益彰,兩座樓都在當地旅遊發展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洪江市地處沅江的上遊,是洪江市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沅江流入洞庭湖,可以說與長江相連。而鎮江在長江下遊,鎮江人民與洪江人民可謂「同飲一江水」。
洪江和鎮江因為共飲一江水,都能各自發展。安江、洪江、黔城歷來更是兄弟了,歷史上就是分分合合的,百姓就沒有必要互掐互懟了,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
王昌齡在龍標任職的那些年,深受人民愛戴。後人以和他相關的信息取街道名、店鋪等等名字,一來表達了紀念詩人的情思;二來提高城市知名度活躍了地方經濟。正如安江,也會用和袁隆平相關的信息取一些街道名啊什麼的:稻都廣場、稻香路、稻源路等等。
《芙蓉樓送辛漸》中的芙蓉樓在鎮江就在鎮江吧,我們黔城的芙蓉樓名氣和鎮江的芙蓉樓是一樣的聞名天下。把《芙蓉樓送辛漸》詩二首還給鎮江,洪江市一樣也會把黔城發展成一座因芙蓉樓而聞名的旅遊之城。好比安江農校就算搬了,但安江農校紀念園總還是在安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還是從安江走向世界的。
我們都有家鄉情懷。好比我要是在國外我會說我是中國人;在北京我說我是湖南人;在長沙我說我是懷化人;在懷化我說我是洪江人(知道洪江市歷史背景的,我就說我是安江人),這就是我們的家鄉情懷。
可是情懷歸情懷,歷史歸歷史。尤其是孩子,總不能因為我們的情懷而在試卷上故意給一個錯誤的答案。
關注五味子的寶寶們:請長按並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