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雀村,貴州烏蒙山區深處畢節市赫章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
上世紀80年代,村裡森林覆蓋率不足5%,人口增長率高達13‰。全村168戶、730人皆為貧困人口,以地為席,與畜同居。每當沙暴來襲,村民們簡陋的「杈杈房」會被狂風扯得支離破碎。
眼見村民腹飢囊空,時任村支書文朝榮立下誓言:「一定要與風沙戰鬥到底!」他常給村民們講,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方有糧。
在文朝榮的帶領下,海雀村父老鄉親開始以種樹的方式與命運抗爭,走過了一段完全靠勇氣、毅力、執著支撐的歲月——
100多公裡的運苗山路,人們踩著稀泥,趕著馬車,一來回就得幾個晝夜,餓了啃兩口衣兜裡的苦蕎粑,渴了喝山裡的溪水;千辛萬苦栽下的幼苗死了,一群漢子哇哇大哭;實在幹不動了,文朝榮就拿來老伴為女兒坐月子攢的雞蛋,給大伙兒補充能量。
就這樣,3年時間,海雀村荒禿禿的石山上立起了1.16萬畝松樹,往日的「和尚坡」變成了綠色林海。如今,經過幾十年苦幹實幹,海雀村林地面積達1.34萬畝,森林覆蓋率上升至70%,村裡萬畝林場經濟價值超4000萬元,人均可獲收益近4萬元。
2014年,文朝榮永遠告別了他深愛的土地。彌留之際,他在病床上囑託赫章縣縣委書記:海雀村日後發展,一靠護好這片林,二靠娃娃們的教育,三靠給百姓扯起一個場(市場)。
有人喚文朝榮作「老愚公」。他傾盡畢生之力,不讓一人受窮,不使一人落單。
文朝榮生前在海雀村山林裡巡查。圖源:新華社
二
甘當「愚公」的,還有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村支書鄧迎香,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女人」。
麻懷村地處大山深處,山高坡陡,水資源匱乏,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區。村裡孩子上學,天不亮就得出門,翻山越嶺1個多小時才能到校,生活物資全靠人工肩挑背馱。
一條出山路,村民們盼了一代又一代。
1999年,有村民在村南面發現了一個溶洞,溶洞另一頭連接山外。村委會上,有人突發奇想:「能不能徹底打通溶洞,鑿出一條隧道?」話音剛落,當時還只是普通村民的鄧迎香第一個站出來,要求加入「挖洞大軍」。
不久後,鄧迎香帶著60多個壯勞力,扛著洋鎬、大錘、鋼釺進了溶洞。溶洞40米深,1米高,裡面還流淌著一條小溪。眾人只能爬進去,坐在冰冷的水裡鑿石頭,前後排成一行,手遞手往外運渣土。
5年後,隧道終於初步打通。說是「初步」,是因眼前這條又矮又窄、坑窪不平的小路通不了車,人們彎腰步行還會撞到頭。村民不是不想把隧道拓寬加高,可實在幹不動了。錢花光了,人也垮了,不少人灰了心,舉家遷往山外。
於是,鄧迎香隻身一人進洞,掄著鐵錘,一錘錘地鑿石頭。一天下來,雙手劃滿了血道道。不少村民被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女人」所感動,開始集體擴建隧道。
2011年8月,一條連接山內外,長216米、寬高都有四五米的穿山隧道全線貫通,麻懷村史上第一次開進了汽車。
此後,鄧迎香當上了村支書。這兩年,她引來客商,合作試種鐵皮石斛,還制定了綠殼蛋雞飼養、中藥材種植、果樹種植、鄉村旅遊等村級產業發展規劃。
「目前,村裡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塊,90%以上的村民蓋起了新樓房,村中共有幾十輛小汽車。」提起脫貧戰績,鄧迎香嘿嘿一笑,臉上兩團「高原紅」。
2015年12月,鄧迎香進入她率領村民「刨出來」的人工隧道。圖源:新華社
三
群山層疊中,一代代人在為擺脫千百年的貧困奮勇傾力;不服輸的「愚公精神」也愈傳愈遠,匯入新一代扶貧幹部的初心使命。
麻山腹地長順縣敦操鄉,有一群幹部10多年來下鄉入戶都要背上背篼,免費為出行困難群眾捎帶生活物資。最終,他們「背」走了貧困,被大家稱為「背篼幹部」。
沿河縣鋸齒山下,大坪村第一書記文偉紅常年忙於走村串戶,2013年至2019年間,他駐點幫扶的5個貧困村中有4個順利脫貧。文偉紅曾給父母寫過一封信,說要「等這場戰鬥結束,去盡兒子應盡的孝道」。不料,走訪貧困戶途中的一場意外,讓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5歲。
2019年,畢節市金海湖新區青龍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耿展宇,在外出核查貧困戶信息途中,不幸倒在了扶貧路上。當地社區便民服務微信群裡有這樣一條留言:「你是海,擁有寬闊和博愛;但我寧願你是山,守護這方高原,永不離開。」
34年前,在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心裡,他不信眼前的大山成不了村裡的糧倉;34年後,在凱旋村村主任陳相友眼中,家門口的大山就是藏著金山銀山的寶藏:「農民?那是幾年前的稱呼了。現在有幾個老百姓還守著土裡刨食?大家都從事產業開發了,下一步我村還要實現全村公司化、全民股東化……」
在貴州脫貧攻堅決戰中,數以萬計的幹部奔赴一線、紮根基層。貴州省委書記諶貽琴說,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省共有142位同志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
千年之變令人動容,因何而變更顯厚重。探尋貴州山鄉巨變的密碼,或許答案千條萬條,又或許只是一棒接著一棒傳下來的詞:使命、情懷、堅守。
在全國脫貧攻堅戰收官之際,向扶貧路上的這群「老愚公」致敬!(政府推廣)
文/點蒼
資料來源/新華社、光明日報、貴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