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巨變,靠這樣一群「愚公」

2020-12-20 俠客島

海雀村,貴州烏蒙山區深處畢節市赫章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

上世紀80年代,村裡森林覆蓋率不足5%,人口增長率高達13‰。全村168戶、730人皆為貧困人口,以地為席,與畜同居。每當沙暴來襲,村民們簡陋的「杈杈房」會被狂風扯得支離破碎。

眼見村民腹飢囊空,時任村支書文朝榮立下誓言:「一定要與風沙戰鬥到底!」他常給村民們講,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方有糧。

在文朝榮的帶領下,海雀村父老鄉親開始以種樹的方式與命運抗爭,走過了一段完全靠勇氣、毅力、執著支撐的歲月——

100多公裡的運苗山路,人們踩著稀泥,趕著馬車,一來回就得幾個晝夜,餓了啃兩口衣兜裡的苦蕎粑,渴了喝山裡的溪水;千辛萬苦栽下的幼苗死了,一群漢子哇哇大哭;實在幹不動了,文朝榮就拿來老伴為女兒坐月子攢的雞蛋,給大伙兒補充能量。

就這樣,3年時間,海雀村荒禿禿的石山上立起了1.16萬畝松樹,往日的「和尚坡」變成了綠色林海。如今,經過幾十年苦幹實幹,海雀村林地面積達1.34萬畝,森林覆蓋率上升至70%,村裡萬畝林場經濟價值超4000萬元,人均可獲收益近4萬元

2014年,文朝榮永遠告別了他深愛的土地。彌留之際,他在病床上囑託赫章縣縣委書記:海雀村日後發展,一靠護好這片林,二靠娃娃們的教育,三靠給百姓扯起一個場(市場)

有人喚文朝榮作「老愚公」。他傾盡畢生之力,不讓一人受窮,不使一人落單。

文朝榮生前在海雀村山林裡巡查。圖源:新華社

甘當「愚公」的,還有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村支書鄧迎香,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女人」。

麻懷村地處大山深處,山高坡陡,水資源匱乏,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區。村裡孩子上學,天不亮就得出門,翻山越嶺1個多小時才能到校,生活物資全靠人工肩挑背馱。

一條出山路,村民們盼了一代又一代。

1999年,有村民在村南面發現了一個溶洞,溶洞另一頭連接山外。村委會上,有人突發奇想:「能不能徹底打通溶洞,鑿出一條隧道?」話音剛落,當時還只是普通村民的鄧迎香第一個站出來,要求加入「挖洞大軍」。

不久後,鄧迎香帶著60多個壯勞力,扛著洋鎬、大錘、鋼釺進了溶洞。溶洞40米深,1米高,裡面還流淌著一條小溪。眾人只能爬進去,坐在冰冷的水裡鑿石頭,前後排成一行,手遞手往外運渣土。

5年後,隧道終於初步打通。說是「初步」,是因眼前這條又矮又窄、坑窪不平的小路通不了車,人們彎腰步行還會撞到頭。村民不是不想把隧道拓寬加高,可實在幹不動了。錢花光了,人也垮了,不少人灰了心,舉家遷往山外。

於是,鄧迎香隻身一人進洞,掄著鐵錘,一錘錘地鑿石頭。一天下來,雙手劃滿了血道道。不少村民被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女人」所感動,開始集體擴建隧道。

2011年8月,一條連接山內外,長216米、寬高都有四五米的穿山隧道全線貫通,麻懷村史上第一次開進了汽車。

此後,鄧迎香當上了村支書。這兩年,她引來客商,合作試種鐵皮石斛,還制定了綠殼蛋雞飼養、中藥材種植、果樹種植、鄉村旅遊等村級產業發展規劃。

「目前,村裡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塊,90%以上的村民蓋起了新樓房,村中共有幾十輛小汽車。」提起脫貧戰績,鄧迎香嘿嘿一笑,臉上兩團「高原紅」。

2015年12月,鄧迎香進入她率領村民「刨出來」的人工隧道。圖源:新華社

群山層疊中,一代代人在為擺脫千百年的貧困奮勇傾力;不服輸的「愚公精神」也愈傳愈遠,匯入新一代扶貧幹部的初心使命。

麻山腹地長順縣敦操鄉,有一群幹部10多年來下鄉入戶都要背上背篼,免費為出行困難群眾捎帶生活物資。最終,他們「背」走了貧困,被大家稱為「背篼幹部」

沿河縣鋸齒山下,大坪村第一書記文偉紅常年忙於走村串戶,2013年至2019年間,他駐點幫扶的5個貧困村中有4個順利脫貧。文偉紅曾給父母寫過一封信,說要「等這場戰鬥結束,去盡兒子應盡的孝道」。不料,走訪貧困戶途中的一場意外,讓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5歲。

2019年,畢節市金海湖新區青龍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耿展宇,在外出核查貧困戶信息途中,不幸倒在了扶貧路上。當地社區便民服務微信群裡有這樣一條留言:「你是海,擁有寬闊和博愛;但我寧願你是山,守護這方高原,永不離開。」

34年前,在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心裡,他不信眼前的大山成不了村裡的糧倉;34年後,在凱旋村村主任陳相友眼中,家門口的大山就是藏著金山銀山的寶藏:「農民?那是幾年前的稱呼了。現在有幾個老百姓還守著土裡刨食?大家都從事產業開發了,下一步我村還要實現全村公司化、全民股東化……」

在貴州脫貧攻堅決戰中,數以萬計的幹部奔赴一線、紮根基層。貴州省委書記諶貽琴說,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省共有142位同志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

千年之變令人動容,因何而變更顯厚重。探尋貴州山鄉巨變的密碼,或許答案千條萬條,又或許只是一棒接著一棒傳下來的詞:使命、情懷、堅守。

在全國脫貧攻堅戰收官之際,向扶貧路上的這群「老愚公」致敬!(政府推廣)

文/點蒼

資料來源/新華社、光明日報、貴州日報等

相關焦點

  • 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榮獲「最佳公共藝術」殊榮
    8月23日,以騰訊雲會議的形式舉行了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成果發布會,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榮獲殊榮。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山鄉巨變》座落於全國聞名的山鄉巨變第一村——湖南益陽清溪村,它是我國著名鄉土文學巨匠周立波先生的故鄉,也是他深入生活十年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創作小說《山鄉巨變》的地方。
  • 這個周末來美侖美術館看看李樺眼中的山鄉巨變吧!
    7月18日至30日,在美侖美術館(湖南省長沙市東二環一段湖南美術出版社院內)山鄉巨變——美侖美術館珍藏李樺作品展開展。該活動由湖南美術出版社主辦,美侖美術館承辦。抗戰時期的中國,隨眼望去的是敗瓦頹垣、殘肢斷體的烽火戰場,流離失所的難民,窮兇極惡的敵人,亟待奮起的民眾。這些既是當時中國的現實狀況,也是這時期藝術家作品表現的主要內容。
  • 【直播回放】鄉鎮巡禮「飛越山鄉看巨變」——石門鄉:朝陽映石門...
    【直播回放】鄉鎮巡禮「飛越山鄉看巨變」——石門鄉:朝陽映石門 坎邊是故鄉 2020-12-12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助力脫貧攻堅 書寫山鄉巨變——甘肅省扶貧書法作品展在蘭州開展(圖)
    助力脫貧攻堅 書寫山鄉巨變——甘肅省扶貧書法作品展在蘭州開展(圖) 20-12-08 13:59
  • 愜意原鄉淶源華中小鎮山鄉巨變書畫攝影展劇透來襲
    「山鄉巨變」書畫攝影展是華中小鎮國慶系列活動之一,是由華中集團與淶源縣文聯共同舉辦的一場淶源文化藝術盛宴。旨在展現淶源鄉村變化、美麗風貌與原鄉愜意的美好生活。
  • 「漫畫」「蘑菇叔叔」的一千零一夜:百轉千回,山鄉巨變!
    「87歲行動不便的老婆婆,有一個在讀小學的孫女,僅靠每個月600元的低保金和親戚的接濟生活……」在他的扶貧日記裡,這樣記錄著駐村第一天的走訪情況。極不平凡的2020,歷經百轉千回,感受山鄉巨變,見證決勝時刻。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魯家村的新時代「山鄉巨變」——浙江安吉縣魯家村黨委書記朱仁斌...
    新華社杭州3月22日電 題:魯家村的新時代「山鄉巨變」——浙江安吉縣魯家村黨委書記朱仁斌的回鄉故事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魯家村,卻沒有一戶姓魯——正像這個村最大的發展秘籍:「無中生有」
  •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七站:烏當新堡馬頭村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七站將走進烏當區新堡馬頭村。新堡馬頭村距貴陽市中心34公裡,交通非常便利。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3度,田園屋脊、小橋流水,透著一種原生態的味道。
  • 漢濱區早陽鎮:群山座座現坦途 山鄉處處頌愚公
    數字見證巨變,五年來,早陽鎮黨委、政府立下愚公志,幹群橫下一條心,咬定目標不放鬆,累計新修通村到組路195公裡,修路裡程之長、難度之大,質量之高,位居漢濱第一,走在全市前列,創造出新時代的愚公傳奇。過去,在漢濱區早陽鎮兩河村流傳著的這樣一句俗語,這也是對以往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出行難,尤其是離鎮政府比較遠的兩河村,村民出村的路很長,最初他們出門要翻過幾座山、拐過幾道梁,踏過幾條河,才趕得到集市。種地難,「從家裡到地裡,來回幾個小時,農產品全靠肩挑背扛」。吉慶村村民孫發江回憶起當年路不通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 葉偉志‖山鄉巨變,蘆陵今昔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筆者想從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敘述建國以來山鄉的巨大變化。首先從衣著方面,解放以後,國家實行計劃經濟政策,每人每年發布證三尺六寸,至1976年增到一丈三尺六,也就是說當初人們三年才可購置一身新衣服。當年有句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七十年代以前,華僑帶回一些舊衣服,親戚們能分到一件兩件是大有喜從天降的感覺。
  • 長白時評:「新愚公」護山60年,擘畫新時代中國發展綠色坐標
    有人將老樸一家稱作「愚公」,也對,也不對。對的是,60年前老樸一家就搬到了長白山下,三代人一直與這座山打交道。不對的是,他們不移山,他們守護山。今年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建區60周年,「愚公」一家也整整守護了這座山60年。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山鄉巨變:出門水泥路 抬腳公交車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山鄉巨變:出門水泥路 抬腳公交車 2020年12月03日 21:40:00來源:央視網
  • 「直過」民族掀起山鄉巨變
    白褲瑤人的生存環境要改善、落後現狀要改變、文明進程要提速、民族文化要傳承,一場山鄉巨變正在這裡上演。曾經「月來月當燈」如今新房高又寬雞,是「90後」何正兵微信朋友圈裡的絕對主角。這些在瑤鄉山裡吃蟲啄草、滿坡遊走的雞,有一個專屬名字「瑤山雞」,是廣西四大名雞之一。
  •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愚公精神,專家學者座談稻田中學裡的「愚公...
    長江網訊(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劉慧)長江日報通訊報導《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在讀者、網友中產生強烈反響,「愚公精神不會過時」「新時代需要愚公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愚公精神」的呼聲在社會上掀起熱浪
  • 「我的扶貧故事」山鄉巨變看磋播 ︱水城縣磋播村黨委書記徐祥峰
    那些年,我們只能常年靠著土地裡長出的玉米、洋芋維持生活,種一年夠吃三個月,到鄰近鄉鎮借糧成了常態。為了過上少吃點苦的日子,1982年,年幼的我跟隨父母從磋播村搬到鄰近條件相對較好的順場鄉。從1994年開始,我種植烤菸、做小生意、開餐館……通過不斷打拼,一家人的日子逐漸好起來。
  • 「愚公」治山
    濟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濟源林業人一直以林業「愚公」自詡。盧戰平清楚地知道,濟源林業人一代接著一代幹,誓把荒山變林海,並非「愚公移山不治山」。但12年前,面對20餘萬畝造林困難地,濟源林業人一時束手無策,雖自詡林業「愚公」,但治山確實不徹底。「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
  • 萬人騎行王屋山,弘揚傳承愚公魂
    分會場)暨「弘揚與傳承·愚公魂」2020王屋山萬人摩託騎行大會將盛大開啟一場集結摩友熱愛、宣傳健康旅遊、展示大美風景、傳承愚公精神的主題大更何況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摩友一起?來到愚公故裡,當然還要體驗一下搬山運石的勞作,重溫愚公勵志精神。
  • 董嶺村的山鄉巨變
    是什麼,讓董嶺村發生了如此巨變?迎轉機 小核桃裡做文章董嶺村地處藍田縣小寨鎮,屬秦嶺北麓典型的淺山丘陵地貌。該村有3個村民小組,172戶630人。
  • 袁和平:做大峽谷村的「愚公」
    上官智慧6月4日,記者慕名來到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大峽谷村,踏著平坦如砥的村間大道,漸成雛形的海棠花谷裡,紅旗迎風招展,一株株小海棠樹沐浴著陽光,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割草,悠揚的山歌時而於山谷迴蕩……「愚公移山為後代,愚公靚山為家園。」山谷外側的碑文內容令記者多次駐足並心生疑惑。
  • 【味道山鄉·我在富春山鄉有個家】吃最有彈性的狀元饅頭,過很有彈性的山鄉生活
    為了延長饅頭的保質期,這位聰明的母親還把饅頭用火烤乾後做成了饅頭幹,這樣即使存放半年也不會壞掉。母親打點得周全,對兒子更是給予了厚望。後來施肩吾果然殿試德中,被皇上賜封狀元。從此,洞橋賢德一帶就把饅頭改稱成狀元饅頭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