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新貌。
沒有優質農地,缺乏集體產業,土地裡的營收僅夠果腹。在綿延山地裡的董嶺村,曾掩藏著許多村民世代貧困的宿命。
再次走進董嶺村,蒼翠的山林、寬闊的路面、精緻的農舍吸引了不少遊人,一派悠然宜人的田園風光。
是什麼,讓董嶺村發生了如此巨變?
迎轉機 小核桃裡做文章
董嶺村地處藍田縣小寨鎮,屬秦嶺北麓典型的淺山丘陵地貌。該村有3個村民小組,172戶630人。
20世紀90年代,對家鄉懷有深厚感情的李田利希望能改變村子的現狀,毅然從收入穩定的國企回到家鄉,挑起了村委會主任的擔子。他帶領鄉親們栽過蘋果樹,種過中藥材,養過豬。然而,由於沒找對符合村實際的發展路子,鄉親們沒有賺到錢。
毗鄰西安市區的地理位置,讓董嶺村9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村裡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這也讓董嶺村成了「空心村」。
直到2010年,董嶺村迎來了轉機。原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對該村土壤檢測後,發現董嶺村是核桃優生區。這再一次點燃了李田利的希望。抱著嘗試的心態,李田利帶領大家開始種植核桃樹。從1畝、10畝、500畝到2100畝全覆蓋,董嶺村成為藍田縣第一個「無糧村」,2015年農戶人均純收入9800元。同年,董嶺核桃專業合作社、核桃加工廠成立,全村167戶農戶入股,年收益高達400餘萬元。隨著藍田縣核桃栽植面積迅速增加,核桃銷路不暢、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慢慢顯現。
隨著白鹿原影視城落成開放及環山路修通,吸引了大量遊客。乘著影視城發展的東風,董嶺村決定實行產業結構轉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然而,「挨家挨戶去協商,一戶不同意,全村弄不成」的難題擺在董嶺村人面前。
勇創新 「三變」改革的試驗
「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實現農民增收。一家一戶沒辦法發展壯大產業,需要進行改革的先試先行。」李田利說的這項改革是對「三變」改革的嘗試——土地經營權比例化股份制改革。
土地經營權比例化股份制改革,借鑑了國有企業劃分國有股、企業股和企業全員持股的經驗及城鎮住房公積金改革的做法,將農村土地產權按集體佔51%、村民佔49%的比例分配後再市場化流轉。李田利說,51%的股權作為本金以「滾雪球」的方式實現增值。這其中,31%以公積金的形式由集體存入第三方銀行,享有股權的村民可以以此抵押貸款,也可以自行脫離集體時取出;10%作為村級公益金,解決失地失業農民(臨時返貧)的生存、就業、養老、環衛、婦幼等保障項目;剩下的10%用作管理費,用於村級組織村務支出。
李田利坦言,這種分紅模式盤活了全村閒置資源,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更為重要的是,保留了一部分資金用於民生保障,確保貧困戶生活有兜底保障。
為了推動土地股份合作,董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在李田利的帶動下,村幹部帶頭,一些核桃種植大戶紛紛加入,很快,所有農戶都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自己的核桃地交給股份經濟合作社管理經營,實現了「三變」改革的第一步——資源變資產。
接著,李田利帶領村委會一班人著手對集體經濟清產核資。隨後,董嶺村對戶籍在村上的村民進行「股東」資格界定,對符合成員資格的596個「股東」,以發放股權證的形式明確個人佔有股份份額,並予以公示。
強產業 從根源上解決貧困
村民王春燕在2016年便拿到了股權證,從2017年第一次分紅以來,她的本子上記錄著每一年的分紅。最近一次土地入股後的分紅,人均410元,全家四口人拿到1640元。更讓王春燕高興的是,原本缺乏勞動力的家庭,現在可以把土地放心地交給合作社管理經營。「以前俺們自己種核桃,人都綁在土地上。現在不用操心種地,到年底跟著拿分紅。騰下手,俺到附近白鹿原影視城打工,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家裡還把一間房租給了影視城的工作人員,每個月租金還有300元錢。」
如今,董嶺村僅剩餘貧困戶7戶1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7.8%降低到2020年的1.13%。董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資產由2016年成立時的1074.9萬元上升至2019年的3494.56萬元,人均佔有資產由18000元上升至58633元,集體資產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為適應發展需求,在董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先後成立了5個子公司,同時開發了生態停車場、農家樂、民宿等鄉村旅遊特色產業,讓村民們放開手腳發展第三產業。
依託毗鄰白鹿原影視城的區位優勢,村民們有些到影視城打工,有些將自家房屋出租,有些發展起農家樂和民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去年6月,影星張嘉譯與董嶺村達成初步協議,準備開發建設影視藝術小鎮。
2019年,董嶺村獲得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殊榮。昔日的「窮山溝」,如今變成綠水青山間人人樂享其居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