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村民李向田第一個在村集體《雙重保障型農地產權比例市場流轉試驗合同書》上捺上手印,同意將自家的全部耕地、林地、荒地、住宅等由集體經營管理。
由此,我國首例將農村產權按比例分配給集體和個人的市場化流轉試驗在秦嶺腳下拉開了序幕。
自那時起,董嶺村的村民從農民變成了股民,他們手握股權書,一邊自主創業增收,一邊關心著集體經濟的發展狀況。
6月27日,藍田賓館。著名演員張嘉譯攜手浙江儒意文化公司與董嶺村共同舉辦的「影視藝術文化小鎮」項目論證會正在舉行,預示著這個已走上集體化發展道路的小山村將迎來更大的機遇。
而這一切,都來自於董嶺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輻射。
改革,產業化道路的必然需求
這場改革,是從董嶺村黨支部書記李田利開始的。
上世紀90年代,熱血青年李田利買斷工齡毅然從國企回到家鄉,挑起了村委會主任的擔子。一心想著儘快改變家鄉貧困面貌讓鄉親致富的李田利,帶領村民先栽蘋果樹,沒效益又改種中藥材,還不行又帶著大家養生豬。然而,不僅一次次遭遇了失敗,還折騰光了手裡的錢。
迷茫中的李田利想到了科學技術。1998年,在楊凌農高會上他結識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把從村裡採集來的土壤送到了農科城的實驗室。檢測結果令他興奮不已:董嶺村竟是難得的核桃優生區。
有了科學的引領,李田利一回村便帶著少數幾戶還信任他的村民種起了核桃。
2001年,僅憑著賣核桃接穗,種核桃的村民獲得了每畝萬元的收入,董嶺村的核桃產業由此逐年壯大。2003年,核桃種植過千畝,產值佔到全村經濟發展的80%;10年後的2013年,核桃覆蓋了全村2100畝土地,董嶺村成了全省第一個無糧村。
為防止市場波動對農產品的衝擊,早在2010年,李田利就帶領村民開始組建專業合作社、涉農公司及家庭農場等經濟組織,由於農民小家散戶傳統思想的影響,土地難以順利流轉,阻礙了村裡的規模化經營。
就在核桃產業岌岌可危時,與董嶺村一路之隔的白鹿原影視城開工建設,李田利從董嶺村的地理優勢看到了發展的新方向——走休閒農業的路子。2015年8月,《董嶺村農業文化主題公園旅遊發展規劃》出爐,但又是因為難以盤活土地資源而擱置。
於是,如何破解土地發展困局成了董嶺村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把李田利的思路再次拉回到土地改革上。
創新,「51:49」式的產權分配結構
帶著改革的難題,李田利再次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找到農村土地研究專家李錄堂教授,試圖從土地制度設計上尋求路徑。
借鑑國有企業劃分國有股、企業股和企業全員持股的經驗及城鎮住房公積金改革的做法,李錄堂建議董嶺村探索建立「以土地集體公有為主,非集體(農民)土地所有為輔」的土地集體公有制度。李田利由此萌生了「股份制改造」土地的想法。
為了科學地制定政策,李田利跟隨西安市統籌辦調研小組前往貴州、浙江等地學習先進經驗,最終確定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控制權,即土地產權比例化市場流轉試驗,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也就是將農村土地產權按集體佔51%、村民佔49%的比例分配後再市場化流轉。他們規定,除集體所佔土地產權及收益總額的49%歸農民個人所有外,其餘的51%留在集體,作為本金,以「滾雪球」的方式增值,這其中的31%又借鑑國有企業改制經驗「公積金」的形式由集體存入第三方銀行,享有股權的村民可以此為憑貸款,也可以在自行脫離集體時取出;10%作為村級公益金,解決農村土地市場流轉過程中失地失業農民的生存及就業問題和保障養老、環衛、婦幼等項目;剩下的10%用做管理費,根據村務工作需要支取。
2015年11月,村「三委會」上百次向村民宣講、解釋政策,徵求多方意見和建議,歷經十餘次會議,到年底時,終於獲得全體172戶村民的支持。
紅利,惠及所有村民的「利益蛋糕」
2016年3月,董嶺村的三資清理工作全面展開。他們對全村現有資源、資金、資本進行摸底、登記造冊,經村兩委會提議,黨員大會審議並提交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報送黨委、政府備案。
通過嚴格界定,最終認定全村630口人中,符合成員資格的股民共596人。
隨後,董嶺村將原有的董嶺核桃專業合作社和西安盛康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二為一,註冊成立西安盛康創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將全村資產、資源、資金進行重新整合併以股份的形式納入,盤活全村閒置資源,提高股民參與村集體發展的積極性,最終促進股民增收。同時,董嶺村借鑑「政企分開」的經驗,村兩委班子成員不得在股份制公司兼職,股份制公司在村兩委會的指導下獨立運營,重新成立村資產管理委員會代表村委會全程監督公司運作,以保證村級資產保值增值。
為配合白鹿原影視城旅遊產業發展,村民們或廢棄、或閒置、或古舊的房屋也納入村級資產,同樣按比例持股。李田利告訴記者:「股民的身份一經確定,永不改變,是固化享受改革紅利的。」
6月25日,記者來到村民劉新榮家裡,提起「分紅」,妻子張永會不住地誇讚著,她從內屋拿出「紅皮本本」《股權證》解釋說:「這是我自家的地、這是村裡的資產、這是組上的資產、還有這錢……」
除了基本信息,記者留意到,「紅利和股息記錄」一欄記錄顯示,2017年,劉新榮家已領過兩次「福利」了,一次是年前的「米麵油」,第二次便是4月26日發放的2050元集體資產「環山路地軟」流轉的利潤分紅。
藉助著白鹿原影視城的發展,村民的產業、收入來源各有千秋,有的在影視城務工,有的幹起建築,有的辦起便利店,有的則在家開起農家樂,服務著影視城的工作人員和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村子裡一天到晚歡聲笑語,生機勃勃,儼然一個繁榮的小集鎮。
2016年,董嶺村人均收入達到11820元。
如今,村裡的道路、休閒廣場、文化設施齊備完善,旅遊產業規劃已經完成,隨著「影視藝術文化小鎮」項目的落戶,董嶺村將全面步入文化旅遊和「民宿經濟」時代……
董嶺村的啟示——
在董嶺村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中,一直關注改革進程的西安市統籌辦主任倪廣天告訴記者,多年來,農村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分」得很徹底,但「統」得很不夠,分散到戶的生產方式將集體資源碎片化,一定程度上「架空」了集體組織的能量,制約著農村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也無法抵擋來自市場的衝擊。
總結多年來的農村調研經驗,倪廣天認為,農村要發展,只有產權制度改革一條路,只有它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規避農村因病致貧、因智致貧、因殘致貧等各種風險,用集體資產增值擴大經濟積累,實現村民共享「利益蛋糕」的無限良性循環,既減輕群眾經濟負擔,同時又緩解了政府兜底的壓力。
(原標題:明晰產權比例 激活土地資本 ——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調查)
編輯: 趙建鋒 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