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城村民變股民 集體產權改革整出「金土地」趟出致富路

2020-12-16 長城原創

八裡莊首屆股東代表大會日前召開,通過公司章程。欒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長城網訊(記者  李建 通訊員 縱兆磊 劉欣 韓國忠)石家莊市欒城區西羊市村召開黨員組長和村民組長會,討論股份制改造草案;北趙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審議通過股民資格界定及股權配置方案;東許營村、於底村清產核資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連日來,欒城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村改革工作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

  據了解,欒城區自2017年被河北省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截至目前該區8個村已完成改制,55個村完成人口清查登記,24個村制定了成員身份界定和股權配置方案並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18個村完成清產核資工作。全區正在有條不紊地加快推進試點村改革進度,確保年底圓滿完成升級試點改革任務。

  分類指導試點先行

  5月6日晚,大裴村召開首屆股東代表大會,村黨支部書記彭福林難掩心中的喜悅,「很慶幸我們村被選為第一批的試點村,在高興的同時壓力也特別大,從去年我們村正式啟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到現在完成改制,從一開始要做鄉親們的思想工作,到後來的清產核資,每天睜眼閉眼想的第一件事都是它,有好幾次晚上我都不能入睡,現在改制完成了,心裡的石頭也落地了,今晚可能睡個安穩覺嘍。」大裴村是欒城區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八個完成改制的村莊之一。

  據了解,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欒城區制定了《石家莊市欒城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工作方案》《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由欒城區委書記任組長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並實行區領導分包指導試點村制度。該區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齊步走,而是分類指導、試點先行,在全區173個村中選出51個村作為改革試點,在51個試點村中,又篩選城中村3個、經濟較好的發達村3個,作為省級試點村。同時各鄉鎮在試點村工作中,選擇有條件的村先行一步,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北趙村召開代表會,審議通過股民界定和股權配置方案。欒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抓好改制四個環節

  「雖說我是村裡的支書,但村裡究竟有多少資產、歸誰所有,誰也說不清。通過這次改革,終於知道村裡有多少錢、多少地、多少房子了,現在算是知道我們村的「家底」了。」西羊市村黨支部書記劉碩偉說。

  在崗頭村,記者看到該村的成員名冊放置在辦公桌上,「通過確認村民身份,釐清了村民成員邊界,這樣使集體與成員權利關係進一步明晰。」崗頭村村委會主任徐永利介紹說。

  欒城區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牢牢抓好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配置、成立組織等四個環節。清產核資是改革的基礎,欒城區從「實」「全」「細」「準」四方面入手,全力做好各村清產核資工作。西羊市村為摸清家底、核實好村裡的每一寸土地,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拿著尺子走入田間地頭,並與國土部門核實,繪製網格圖,做到底清數明。成員界定是改革的關鍵,欒城區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範、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各種因素,制定《欒城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指導意見(試行)》,指導各村進行成員界定工作。股權配置是改革的重點,欒城區各改制村結合實際,規範程序,設置不同的股權分配方法,誰家佔幾股,村民說了算。成立組織是改革的階段性成果,區位優越、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村,可註冊股份制公司,一般農業村註冊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該區欒城鎮八裡莊村、大裴村等村近日召開股東代表大會,成立股份制公司。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俺們村離市區近,只要有勞動能力都會在城市裡找份工作。俺前些年就在市裡開計程車,這兩年歲數大了,才回家照顧孩子了。」欒城區東尹村王錄軍知足地說,他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了家,他現在的任務就是照顧好家庭「大後方」。另外,他天天就是盼著村集體的企業能夠儘快壯大起來,他們這些股民也好水漲船高,日子過得更富裕。

  王錄軍所說的股民身份,就是東尹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後,他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所享有的股權。東尹村是欒城首個2015年就正式啟動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在全省也尚屬首個村。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後,東尹村成立了新的經濟組織——河北尹村商貿股份有限公司,並建立了以股民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班子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村民變為股民後,大傢伙兒對集體資產的認識由『抽象所有,等於沒有』轉變為『按股享受、真正所有』,這樣一下子就把村民的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緊密聯繫了起來。」東尹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剛說,這種做法不僅增強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還調動了股民參與集體資產運營、管理、監督的積極性。

  「今後,隨著村集體資金的增加,我們力爭為老百姓做更多的好事,讓大家都能切實享受到村集體經濟壯大帶來的實惠。」王永剛說。

  東尹村的變化只是欒城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該區積極引導不同類型的村通過不同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城中村進行村莊拆遷改造時預留部分房產、商鋪用於集體積累,成立物業公司,安排村民就業,增加集體收入;鄉鎮所在地、國省幹道沿線村莊,發展場地承包租賃;美麗鄉村精品村開發文化旅遊資源,發展特色餐飲民宿、果蔬採摘;一般農業村通過土地入股、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同時辦好辦活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深入鄉村開展培訓,把各類農村產權交易逐步全部納入市場管理,規範交易行為,增加集體、農民收益。

相關焦點

  •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水橋村:產權制度改革讓村民變「股民」
    2月22日,在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新水橋村村部,村民丁曉龍氣喘籲籲地對記者說。當天是新水橋村村委會換屆選舉的重要日子,很多村民早早就趕到了這裡。新水橋村黨總支書記王紹利向記者介紹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流程。丁曉龍家在大新鎮有兩個花圃,2011年大新鎮推行農資專業合作社,讓村民通過資金入股獲取利潤,「我是真真切切的體會到村上產權制度改革帶來的好處。
  • 藍田縣董嶺村:集體產權改革明晰產權比例 激活土地資本
    2016年3月21日,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村民李向田第一個在村集體《雙重保障型農地產權比例市場流轉試驗合同書》上捺上手印,同意將自家的全部耕地、林地、荒地、住宅等由集體經營管理。由此,我國首例將農村產權按比例分配給集體和個人的市場化流轉試驗在秦嶺腳下拉開了序幕。
  • 河南西華縣奉母鎮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上趟出新路子
    「我們村共有集體資產100.4萬元,設立了基本股、農齡股、福利股等股份3839.1股,合作社成員2459人,坑塘400畝,集體土地164畝,……」近日,記者在西華縣奉母鎮前邵村採訪時,村黨支部書記邵俊偉說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時,滔滔不絕地亮出村集體「家底」。
  • 華龍「三變」出「三新」——濮陽市華龍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
    家底清查,讓「模糊帳」變「明白帳」華龍區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中之重來抓,成立了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直17個相關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健全了區、鄉鎮辦、村三級股改工作推進組織。先後15次召開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到股權改革全國試點縣(區)交流經驗。
  • 梧州市長洲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與啟示
    在多次深入採訪的基礎上,記者近日再次走進長洲區,感受改革所煥發的新的生機與活力,發掘可供借鑑的經驗和啟示。【成果之一】村民變身股民,土地活起來農村產改帶來了什麼?「讓這片土地活起來!」長洲區副區長歐超間說。
  • 富錦市洪洲村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紀實 讓村民共享「產改」紅利
    誰能想到,眼前這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曾是長期被行路難、致富難困擾的省級貧困村。而今,村門兩側「溼地芳洲率先振興文明村,錦臺富路同奔小康幸福人」的對聯,正是洪洲村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動下發生巨變的真實寫照。
  • 慶陽西峰區「三變」改革 「變」出農民新生活
    隨著農村「三變」改革工作的推進,嶽嶺村大力發展苗木產業,探索「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三變」+苗林培育改革示範點,使村民們紛紛加入了合作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今年74歲的袁萬福是2014年的精準扶貧戶,原本生活艱難的他,現如今已經通過農村三變的改革讓生活有了新模樣。
  • 打贏脫貧攻堅戰(716期)| 龍華區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打贏脫貧攻堅戰(716期)| 龍華區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20-08-24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新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調查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魏劍 王東亮 尹小劍  從去年9月開始,有序推進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新縣鄉村煥發無窮生機和活力,幹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村民說,過去望著山就只是山,現在山就是股份,就是財富,每個村民都有份兒,大家怎麼會沒有幹勁兒呢?新縣的改革何以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
  • 聊城:農村集體產權是怎樣實現「三變」的
    利民居委姚園子村民趙雪領到股權證書7月16日,東昌府區柳園街道姚園子居民趙雪領到了自己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證書。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事關鄉村振興、農民切身利益,難點、痛點、堵點多。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東昌府區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目的,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改革,發展了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增強了村集體造血功能,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 大慶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結束
    據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要改革,關係構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基礎,對保障農民權益、完善鄉村治理具有重大的意義。改革後,集體資產透明,不易被貪佔,利於查實集體資產的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進行合理的利用,促進村集體發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後,再把資產折股量化確權到戶,將「村民變股東」,村民在集體資產收益裡得到分紅,增加收入。據悉,大慶市2017年5月在8個村啟動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18年3月在全市鋪開。
  • 鶴山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成效 盤活了農村資源 壯大了集體...
    古勞鎮新星村村民馮烔漢手裡拿著戶內股權及成員證,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近日,鶴山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頒證現場會在古勞鎮舉行。當天,首批共10名群眾及2個村集體拿到了戶內股權證。據悉,鶴山市自2018年起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9年全面鋪開以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河津路徑」
    先行先試 勇於創新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河津路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中央部署的管長遠、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大改革。2018年河津市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以來,為切實抓好此項工作,市委市政府嚴格按照試點行動方案要求,科學謀劃,精心安排,勇於創新,初步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路,一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體系已初步形成。
  • 中央的這項改革對提高農民收入有大意義
    實際上,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就已悄然開始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每個村民,村民變股民。此後,北京、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也陸續開展改革和探索。在改革推進過程中,既要防止少數人侵佔多數人權利問題,也要避免多數人侵佔少數人權利問題,比如在一些推行撤鄉並村的地方,尤其要防止後一種情形的發生。」由此,在「農村集體經濟」的概念提出60年後,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拉開大幕。改革試點如何邁好步探好路?
  • 映日荷花別樣紅——周口市西華縣奉母鎮率先推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站在新時代的改革起點上,敢拼敢闖的「奉母精神」又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從2019年底開始,這個鎮在周口全市率先推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打破農村地區長達數十年產權模糊不清的藩籬,用實際行動保護了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也為推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鄉鎮樣本」。
  • 【鄉村振興】海安:從負債到年收入千萬,村民變「股民」年年有分紅
    【鄉村振興】海安:從負債到年收入千萬,村民變「股民」年年有分紅 2020-04-23 08:03:49 來源: 南通網 近日,從泰寧村境內的金鳳橋上望去,翻身河河水緩緩向南流淌,不時有燕子貼著水面低飛。
  • 美麗鄉村永安市霞鶴村見聞:田園變公園 村民變股民
    寒假剛回鄉的大學生說:一年沒回來,村裡突然變公園了。可學可操作的「五清楚」,有效地解決了天上——管線亂拉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還一片乾淨的藍天;地上——拆除廢棄構築物和違章建築,進行房屋立面改造,騰出了村落發展空間;地表——垃圾處理和環村柏油路修繕,邊坡綠化,村入口景觀、中心公園打造,美化了生活環境;地下——自來水、天然氣、管線、汙水管道的鋪設,打牢了發展基礎。
  • 蘭州永登紅城鎮千畝荒山變牧場 循環產業鏈條打通農戶致富路
    原標題:永登紅城鎮千畝荒山變牧場  循環產業鏈條打通農戶致富路59歲的村民徐大宏在牛舍裡來來回回地忙乎著:「我也算是家門口的『上班族』呀,一個月管吃管住,輕輕鬆鬆就能掙4000多元的工資,比以前種地強多了。」  其實,和徐大宏一樣,在合作社打工的還有周邊村裡其他20多位村民,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他們都順利脫貧,過上了旱澇保收的幸福日子。除了在這裡上班,村上300戶村民的1200畝撂荒地也全部被合作社承租種植了青儲玉米草用來餵牛。
  • 湖南東安「三變改革」走出產業扶貧新路徑
    嚴潔 攝(新春走基層)湖南東安「三變改革」走出產業扶貧新路徑中新網永州1月23日電 (嚴潔)「靠山吃山,靠著楠竹也分紅!」「三變改革,讓我們在家門口脫貧致富。」新春到來之際,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鎮的偏遠貧困鄉村韭菜村56戶貧困戶們齊聚村委會門前喜慶分紅。
  • 王政仁: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鄉村光榮榜」典型人物系列報導——王政仁: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他臨危受命,勇擔重任,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苦幹、實幹,把一個亂村、難村、窮村帶上了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