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俯瞰白玉縣蓋玉鎮山巖村易地扶貧搬遷點。 四川日報全媒體 楊樹 攝
一縣一策
熱水衝泡下,一朵菊花在杯中緩慢舒展,逐漸綻放。幾分鐘後,亮黃色的茶湯飄出陣陣清香……「這種金絲皇菊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營養價值更高。」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農發公司總經理李衛東說,著力高端養生產品路線,當地已打造出金頂皇菊、林尖胎菊、雲巔雪菊等特有高原藏菊品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作為成都市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的重點幫扶產業之一,菊花種植已成為白玉縣的重要種植業,面積約800畝,2019年給老百姓分紅約217萬元。
「公司+合作社」,種菊能致富
24歲的曲珍是白玉縣贈科鄉定布村村民,她目前的工作是在村裡的農業大棚種植基地,負責為棚裡的各種菊花除草和澆水。她的丈夫也在基地打工。
基地離家不遠,夫妻倆每天步行便可往返,十分方便。「全家有18畝地,11畝土地流轉了。」曲珍說,土地流轉費加上務工費,每年收入5萬多元,相比以前單純種糧食和放牧,收入可觀許多。目前該村已有140畝流轉土地都種植了雪菊。
10月下旬,距離定布村100公裡的章都鄉戈德村,53歲的嘎絨也在滿心歡喜地採摘著雪菊。40餘畝的雪菊基地由戈德村的7戶村民土地組成,試種的第一年已產出高原雪菊200餘斤,為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至少1.5萬元。
「這些基地的雪菊品種極為獨特,是我們精心培育出來,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白玉縣農發公司工作人員說,菊花的適應性很強,為短日照植物。作為「南派藏醫藥」發源地,白玉縣雖海拔高,但氣候較溫暖,同時還有著蟲害、病害的天然剋星——強烈的紫外線,這都為種植菊花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白玉縣其他的鄉村,還有金絲皇菊等多個品種的茶菊,都採取「公司+合作社」的種植模式,通過提供前期徵地、免費統一提供種苗、栽植技術、收購加工、產品銷售等方式,鼓勵貧困戶種植菊花。到了摘花季,農發公司就聘請村民摘採新鮮菊花,然後再統一進行加工、包裝和銷售。
4斤鮮菊花大約能製作1斤乾花,適合泡水飲用,具有多種功效,市場前景好,附加值較高。以金絲皇菊為例,小花1兩一罐,市場價約88元,大花一朵要賣八九元。
「公司一邊聯繫市場一邊聯繫老百姓,通過建立產業鏈來盤活老百姓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李衛東說,公司已和13個合作社籤訂菊花種植產業幫扶協議,帶動10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菊花種植產業,今年預計將向老百姓兌現分紅270萬元。
大數據助力,產業邁上新臺階
10月18日,在白玉縣智慧農業物聯網溯源大數據指揮平臺中心,記者看到3架無人機在進行施肥、噴藥等無人操作。令李衛東自豪的是,農業農村部給甘孜州頒發的兩張無人機「飛手證」,「都集中在我們公司」。
指揮平臺上,閃動、變化著17組大數據:農場作物信息、溫溼度分析、農產品批次和溯源、蟲情預警等,將白玉縣當下農業產業的宏觀和微觀信息「一網打盡」、一網呈現。無人機採集、作業的相關數據也將傳輸到平臺。
其中,一組「農產品溯源」數據令人關注:本月追溯批次為6次,其中花卉佔比為74%;本月出貨數量為8.3噸,其中花卉佔比為80%。以菊花為主力的花卉業,如今在白玉縣農業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智慧農業如何在白玉形成閉環?李衛東說,在鄉鎮種植基地,都布有氣象、墒情、病蟲監測儀等,數據最終匯集到指揮平臺,實現全程安全管理,完成企業及農產品信息庫的組建、管理、查詢、分配,並設置防偽條碼、二維碼追溯等功能。
「特別是蟲情監測,可以在發生早期就及時介入,避免造成大面積蟲害,影響產量和品質。」李衛東透露,目前平臺硬體和系統框架已建設到位,今後將進一步完善數據採集埠和數據分析,不斷提升農業智慧度。
指揮平臺位於建設鎮扎盤村,是一個集農業觀光旅遊、基地建設品種培育、技術研發等為一體的現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示範園,總投資2425萬元,由成都市武侯區對口支援白玉縣建設,今年底全部建成投用,將惠及周邊4個鄉鎮18個村。「希望通過菊花產業項目的實施,帶動引領白玉縣農特產品產業向綠色、高端方向發展。」成都市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葉明榮說。
自2018年底起,白玉縣在6個鎮小規模連片種植、發展菊花產業,總面積已達800餘畝。在白玉縣「十四五」農業規劃中,菊花產業將發展到萬畝種植規模,其中核心區2000畝。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