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敵戰區司令傅作義在女兒傅冬菊和秘書長閻又文的合力勸諫下,通電全國,帶領55萬大軍起義加入我軍,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大好局面。
當時為了迎接我軍入城,傅作義麾下八個軍全部開駐北平城外,期間沒有做出任何抵抗,以示真心投效的誠意,而我軍入城則面臨兩大主觀問題。
首先是換防事宜,各機關和組織要點必須暫時剔除敵軍駐兵,換成我軍士兵。
其次北平作為千年歷史古都文化名城,又是我軍解放的全國最大、最知名的城市,是我軍拉開全國解放勝利序幕的標誌,獨具歷史象徵意義,所以在一月底偉人就提出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入城儀式,讓我軍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閱。
具體部署全權交由主戰部隊負責,但是偉人重點提出:「我軍入城必須走過1500多米長的東郊民巷,而且要走出氣勢、走出軍威,浩浩蕩蕩地穿過去。」
這條街到底有何特殊?為何會得到高層領導如此重視?
時間追溯到晚清末年,中國貧窮積弱,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我國大門後,清政府被迫接受了移交東交民巷作為列強使館區的強制要求,這裡有太多槍炮威逼下的非正常外交機構,負責維繫在不平等條約下,各國在華的特殊利益。
而且列強還規定這裡不允許私自他用,就相當於釘入我國心臟的一顆楔子,後來隨著西方列強的進一步肆虐,舊中國國力凋敝,日漸衰微,東交民巷徹底淪為別國玩物,成為國中之國,普通中國人不小心誤入,輕則問罪,重則處死,是奇恥大辱。
1912年,腐朽至極的晚清在革新勢力的壓迫下宣布滅亡,但東交民巷依然維持原有狀態,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有越來越多投靠敵軍,賣主求榮的敵特,在此聚集活動,手段殘忍,無惡不作,是我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但我黨、我軍的先進愛國思想,卻與敵軍和舊軍閥反動勢力不同,對西方列強強加給我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律不承認。
所以在1949年,東北大軍入關作戰,和平解放北平後,偉人就專門提出:「在入城儀式上我數十萬大軍入城必須走過東交民巷,要走的威武大氣,要走出人民軍隊的革命氣象,更要讓人民群眾和其他敵對勢力看到什麼是新中國的革命新軍!」
雖然從地理位置上看,東交民巷並不是入城的必經之地,但我軍從這條街上浩浩蕩蕩的經過,卻是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一種震懾,更是我黨、我軍和我國在經歷數十年磨難後,再一次發出來的屬於華夏民族的正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