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珍愛的畫作《梅花冊》(局部)。
經歷了去年的調整期,今年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呈現明顯回暖趨勢。順應這一趨勢,即將舉行的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不僅拓展了拍品的門類,在收藏的專題性上也下足了功夫,計劃推出中國書畫、名人信札手稿、古籍碑帖、篆刻硯臺、文房雜件、紫砂、庭園石雕、中國歷代錢幣、油畫雕塑、名家漫畫、當代名家玉雕、中國陳年名酒等多達25個門類,也創下了歷次西泠拍賣會專場之最。
萬世之寶
乾隆珍愛畫作《梅花冊》上拍
一件著錄於《石渠寶笈》、曾被乾隆皇帝珍愛的《梅花冊》,將現身今年西泠春拍的古代書畫專場。此冊為明代畫家陳繼儒盛年力作,年過五十的他,擷取梅花不同的姿態,配以詩句對題,比附隱士如冬梅般高壓百花的品格。
在陳繼儒所處的年代,學習元代隱士王冕墨梅者不乏其人,然而卻以陳繼儒最為清雅雋秀。據記載,當時陳繼儒在隱居的住所周圍移植了古梅上百株,他追尋著北宋隱僧華光和尚的遺韻,慨嘆西湖之濱林逋「梅妻鶴子」的風尚。陳繼儒在當時享有大名絕非虛譽,而在其身後又得到帝王之家的推崇與褒揚。
珍稀佛經
宋版《辨非集》失傳700餘年回流
作為一部中土失傳七百餘年的珍稀佛教文獻,曾被日本高山寺舊藏的宋版《辨非集》今春回流,並將現身西泠春拍。該書作者善熹,是南宋「華嚴四大家」之一師會弟子,曾住持蘇州寶幢寺、嘉興長樂寺、杭州慧因寺等西浙名寺,為江南華嚴宗名僧。善熹的著作經宋末戰亂中土全部佚失,僅有數部存於東瀛千年古剎高山寺及該國民間藏家,可謂珍若拱璧。
從佛教史來看,《辨非集》是一部極有特色的護法弘教之作。《弘明集》反映的是僧俗之辯,《廣弘明集》反映的是僧道之辯,這些都是對外論辯,而《辨非集》卻反映的是佛教內部華嚴宗與天台宗的爭辯,展現了佛教傳播進程中的一些深刻變化,集中包含了中國文獻中對高麗國避
諱字的最早記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更為可貴的是,這部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的經書,依然首尾俱全、紙質堅韌、刊刻精湛、墨似點漆、觸手如新。據介紹,《辨非集》是一部我國漢文大藏經之外的單刻經,故沒有大藏經千字文編號,紙張、版式及刊刻風格也與宋代大藏經不同。歷史上,《辨非集》於1936年被日本文部省指定為「重要美術品」,故此經皮紙外封鈐有「重要美術指定」印,足見其文物價值。
名家手稿
林語堂書信彰顯大家風範
今年是華人歌壇巨星鄧麗君的60冥誕,
此次西泠春拍徵得一件鄧麗君的籤名照,順勢推出全新的「絕代風華六十年」專題,歷現兩岸三地60年精英圈的流行文化,包括林語堂、內山完造、陸小曼等多位名家書信手稿等拍品。
其中一批林語堂夫婦與晚年非常重要的朋友霍爾澤夫婦1963年到1973年間的交往信件,將亮相此次春拍。1966年林語堂舉家回國,定居臺灣。他在當年寫給霍爾澤夫婦的信中透露,比起「香港的殖民地氣息」還是更喜歡臺灣的優美山水以及動聽的閩南鄉音。
晚年的林語堂幽默樂觀不減當年,他對新鮮事物也始終抱有強烈的興趣。1967年林氏夫婦住在香港時遭遇颱風,香港陷入淡水危機。他在那年的信中說:「如果我們淡水耗盡,那就要像陸地上的螃蟹一樣給晾乾咯。」他還曾於1968年寫給霍爾澤夫婦的信中大力推薦導演胡金銓的電影《龍門客棧》。
據悉,此次西泠春拍全部拍品將於7月10日至11日在杭州預展,7月12日至15日在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三樓世貿廳舉槌。(實習記者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