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佛經從日本回流 失傳700餘年

2020-12-25 環球網

乾隆皇帝珍愛的畫作《梅花冊》(局部)。

經歷了去年的調整期,今年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呈現明顯回暖趨勢。順應這一趨勢,即將舉行的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不僅拓展了拍品的門類,在收藏的專題性上也下足了功夫,計劃推出中國書畫、名人信札手稿、古籍碑帖、篆刻硯臺、文房雜件、紫砂、庭園石雕、中國歷代錢幣、油畫雕塑、名家漫畫、當代名家玉雕、中國陳年名酒等多達25個門類,也創下了歷次西泠拍賣會專場之最。

萬世之寶

乾隆珍愛畫作《梅花冊》上拍

一件著錄於《石渠寶笈》、曾被乾隆皇帝珍愛的《梅花冊》,將現身今年西泠春拍的古代書畫專場。此冊為明代畫家陳繼儒盛年力作,年過五十的他,擷取梅花不同的姿態,配以詩句對題,比附隱士如冬梅般高壓百花的品格。

在陳繼儒所處的年代,學習元代隱士王冕墨梅者不乏其人,然而卻以陳繼儒最為清雅雋秀。據記載,當時陳繼儒在隱居的住所周圍移植了古梅上百株,他追尋著北宋隱僧華光和尚的遺韻,慨嘆西湖之濱林逋「梅妻鶴子」的風尚。陳繼儒在當時享有大名絕非虛譽,而在其身後又得到帝王之家的推崇與褒揚。

珍稀佛經

宋版《辨非集》失傳700餘年回流

作為一部中土失傳七百餘年的珍稀佛教文獻,曾被日本高山寺舊藏的宋版《辨非集》今春回流,並將現身西泠春拍。該書作者善熹,是南宋「華嚴四大家」之一師會弟子,曾住持蘇州寶幢寺、嘉興長樂寺、杭州慧因寺等西浙名寺,為江南華嚴宗名僧。善熹的著作經宋末戰亂中土全部佚失,僅有數部存於東瀛千年古剎高山寺及該國民間藏家,可謂珍若拱璧。

從佛教史來看,《辨非集》是一部極有特色的護法弘教之作。《弘明集》反映的是僧俗之辯,《廣弘明集》反映的是僧道之辯,這些都是對外論辯,而《辨非集》卻反映的是佛教內部華嚴宗與天台宗的爭辯,展現了佛教傳播進程中的一些深刻變化,集中包含了中國文獻中對高麗國避

諱字的最早記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更為可貴的是,這部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的經書,依然首尾俱全、紙質堅韌、刊刻精湛、墨似點漆、觸手如新。據介紹,《辨非集》是一部我國漢文大藏經之外的單刻經,故沒有大藏經千字文編號,紙張、版式及刊刻風格也與宋代大藏經不同。歷史上,《辨非集》於1936年被日本文部省指定為「重要美術品」,故此經皮紙外封鈐有「重要美術指定」印,足見其文物價值。

名家手稿

林語堂書信彰顯大家風範

今年是華人歌壇巨星鄧麗君的60冥誕,

此次西泠春拍徵得一件鄧麗君的籤名照,順勢推出全新的「絕代風華六十年」專題,歷現兩岸三地60年精英圈的流行文化,包括林語堂、內山完造、陸小曼等多位名家書信手稿等拍品。

其中一批林語堂夫婦與晚年非常重要的朋友霍爾澤夫婦1963年到1973年間的交往信件,將亮相此次春拍。1966年林語堂舉家回國,定居臺灣。他在當年寫給霍爾澤夫婦的信中透露,比起「香港的殖民地氣息」還是更喜歡臺灣的優美山水以及動聽的閩南鄉音。

晚年的林語堂幽默樂觀不減當年,他對新鮮事物也始終抱有強烈的興趣。1967年林氏夫婦住在香港時遭遇颱風,香港陷入淡水危機。他在那年的信中說:「如果我們淡水耗盡,那就要像陸地上的螃蟹一樣給晾乾咯。」他還曾於1968年寫給霍爾澤夫婦的信中大力推薦導演胡金銓的電影《龍門客棧》。

據悉,此次西泠春拍全部拍品將於7月10日至11日在杭州預展,7月12日至15日在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三樓世貿廳舉槌。(實習記者 牛偉坤)

相關焦點

  • 日匠人22年研究 復活中國失傳700年「曜變天目釉」
    原標題:日本匠人22年潛心研究復活中國失傳700年的「曜變天目釉」中國日報網6月21日電瓷器中的瑰寶、有「碗中宇宙」之稱的「曜變天目釉」已經失傳700餘年。據日本《朝日新聞》19日報導,日本匠人長江惣吉22年潛心研究,成功再現了「曜變天目」的絢麗斑斕。
  • 山西稷山青龍寺發現《永樂南藏》佛經
    原標題:山西稷山青龍寺發現《永樂南藏》佛經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文博專家日前在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了600多年前印製的《永樂南藏》經書。  據介紹,「文革」期間,在拆除青龍寺藏經閣時,有關人士為避免經書遭到損毀,將原藏於此的一批佛經分裝於6個大木箱內進行保護。這批歷經風雨的經書靜靜地一躺就是40餘年。在這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李百勤、趙瑞民、渠傳福三位專家發現了這批已發黃、糟朽的經卷。
  • 滿族薩滿骨刻神偶傳承300餘年 滄桑過後瀕失傳
    現在市場上廣為流通的有圖騰象徵的掛飾,多數為塑料製品,而古老又神秘的滿族骨刻神偶,必須是用動物的骨頭,經過多重工序製成,這種製作手藝如今已瀕臨失傳。  這種物件到底代表了什麼?它們的製作又需何種技巧?永吉縣口前鎮江漢力,採用動物的肩胛骨和四肢骨,經過膠水的粘合和刻製成骨刻神偶。此外,他還在民間收集骨刻神偶,目前已經收集幾十枚各種樣式的骨刻神偶。
  • 青龍寺發現600歲"永樂南藏" 珍稀度僅次宋元藏經
    青龍寺發現600歲"永樂南藏" 珍稀度僅次宋元藏經 10月10日,記者從山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了解到,我省的3位文博專家在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了數箱發黃、糟朽的書卷,專家這輕輕地一翻上世紀70年代青龍寺藏經閣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拆除,為避免經書遭人為損毀,原藏於此的一批佛經被分裝於6個大木箱內進行保護。就這樣,這批歷經風雨的經書靜靜地一躺就是40餘年。 經專家查看確認,6箱經書有800~900冊,函套全部遺失,糟朽嚴重。從保存較好的一箱中抽查了40餘冊,在查閱了國內相關研究著述並進行比對、分析後,專家們一致認為青龍寺所藏佛經為一部完整的《永樂南藏》。
  • 漢傳佛教密宗失傳千年後今年從日本重回祖庭
    漢傳密宗失傳千年後因緣成熟重回祖庭「我自從到青龍寺就發願學習密法,回傳中華」,寬旭法師說。這位法師有些特別,穿著漢傳佛教僧衣卻修行密宗。原來不只藏傳佛教有密宗,漢傳佛教也有密宗,但已在中國失傳千年。寬旭法師就是成功接續漢傳密宗使其重回祖庭第一人。
  • 少林寺舉辦千年國寶佛經大展 秘藏唐代佛經首次亮相
    11月27日,在禪宗祖庭少林寺的藏經閣前,三百年歷史的北京榮寶齋和1500多年歷史的禪宗祖庭少林寺聯袂舉辦「法寶重光—千年國寶佛經大展」,作品在少林寺大禪堂展示並免費對外開放,吸引了眾多遊客的參觀。此次展出匯集榮寶齋全球徵集的敦煌寫經,以及少林寺秘藏千年的唐代寫經,上至5世紀南北朝、隋唐敦煌寫經以及西夏、宋元寫本刻本大藏和善本古籍,橫跨1500餘年22餘件國寶佛經,千年法寶,敦煌隋唐寫經與佛門聖地交相輝映。
  • 失傳700年的絕技,一片葉子「浴火重生」的傳奇!
    ▲ 南宋 吉州窯黑釉葉紋盌木葉盞,產自江西吉州窯,創於晚唐,兩宋盛行,衰於元明。傳世品被收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或被日本奉為國寶,或被英國譽為「世之神器」。它因盞內木葉紋路而世界聞名。紋路原本不足奇,木葉紋奇就奇在,它非描非畫,非雕非刻,而是取自然界木葉經高溫燒制留在胎胚上的印痕。
  • 一片葉子燒出天價瓷器,中國失傳700年絕技,被日本奉為國寶
    700多年前,宋元交替,戰火連綿,木葉天目盞工藝隨之失傳。 流傳於世的宋朝吉州窯木葉天目僅寥寥幾盞。 現如今,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盞木葉天目被日本奉為國寶,每年只在有限時間供人參觀。
  • 佛學:佛經、三藏、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在釋迦車尼入滅後,他的弟子為了不讓他的佛法失傳於是召集僧眾舉行聚會,這些僧眾依據自已對釋年尼言教的回憶,將佛陀的說法以文字記錄下來,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教義,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包括經藏、律藏和論藏,而狹義上的佛經就專指經藏。
  • 「法藏少林」佛經大展嵩山少林寺開展
    嶽龍 攝為慶祝少林寺藏經閣修繕落成,「法藏少林」佛經大展在少林寺藏經閣舉辦。 嶽龍 攝三十多件歷代珍稀佛經在「法藏少林」佛經大展中向遊客揭開神秘面紗。 嶽龍 攝觀眾在少林寺藏經閣觀看「法藏少林」佛經大展。 嶽龍 攝少林寺藏經閣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約公元1345年),之後歷明永樂朝,清順治朝,每有修葺。
  • 失傳700多年的宋人技藝:碗裡有宇宙的曜變天目,最精美的在日本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一個專門收藏古籍的圖書館裡,卻有這樣一件被當作國寶級文物的中國宋代瓷器——一個茶碗,一個被認為碗中有宇宙的神品:曜變天目茶碗。「天目」也就是黑釉,是瓷器釉色之一,這種瓷器在宋代時傳至日本,被叫做「天目」。
  • 失傳700年的國寶曜變天目茶碗,竟被中國大媽做出來了?
    就在前不久,日本的另一檔節目《bibitto》,記者來到中國找到了製作「曜變天目茶碗」的陶師,就這樣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轟動。製作這個「曜變天目茶碗」的中國陶師就是李欣紅,在節目中她十分肯定的承認了被日本鑑寶節目鑑定的「曜變天目茶碗」就是自己做的,還拿出來幾個類似的仿製品進行比較,雖然和日本鑑寶節目的不完全一樣,但是茶碗地下的「供御」字樣完全相同。
  • 中國正在發生一種美國鷹派未曾設想的回流
    但現在正在發生的最明顯的回歸實際上是中國人自己消費的回流。中國人又開始旅行了,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邊境限制,幾乎所有人都在國內旅行。6月份中國國內航空客運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4%,但過去幾個月穩步上升。這與國際客運量仍下降98%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 男子養殖700萬元的龜被偷 珍稀黑頸龜屬瀕危物種
    原標題:男子養殖700萬元的龜被偷 珍稀黑頸龜屬瀕危物種   記者昨日獲悉,南雄市公安局刑偵大隊破獲一起特大入窒盜竊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名。3月11日凌晨3時多,南雄市公安局接到市民鄧先生報警:他在自家樓頂養殖的珍稀黑頸龜被盜,價值700多萬元。  警方立即趕赴案發現場。
  • 上海一座被遺忘的寺廟,距今已700餘年,文化歷史與靜安寺相媲美
    上海一座被遺忘的寺廟,距今已700餘年,文化歷史與靜安寺相媲美旅行是人生最奢華的享受,我們可以在大自然中不停歇的行走,並在旅途中尋找人生的意義,總有一天我會放下所有的疲憊和理想,遠離繁華走向空曠,從繁華都市走到滄桑的老宅
  • 中國藏家聚焦日本 中國文物精品回流
    專注於中國文物回流的日本東京中央拍賣公司,作為日本首家致力於中國文物回流的拍賣行,雖然成立時間不長,所徵集到的拍品很合中國藏家口味,得到了眾多中國藏家的關注。   成立於2010年的東京中央拍賣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獲得蓬勃發展,並成為日本最大規模的中國古美術藝術品拍賣會,一路飄紅的趨勢下,東京中央拍賣公司擴大據點,在香港成立支社。
  • 三大因素推動日本海外企業回流
    原標題:三大因素推動日本海外企業回流  海外勞動人事費用大幅上漲、日元大幅貶值以及政府出臺振興地方經濟政策三大因素促使許多日本海外投資企業決定將部分生產基地回遷國內。松下電器、夏普、TDK、佳能、大金、無印良品等日本公司已經或正在考慮將海外的部分工廠撤回國內。如果海外人工費用繼續上漲、日元長期疲軟,日本海外企業可能出現回流潮。
  • 國寶級佛經亮相北京舊書市場 專家稱每頁值萬元
    潘家園古舊書刊交易會 兩個東北人背來一包「天書」 甫一亮相震驚收藏家 「國寶級」佛經每頁值萬元  經中國收藏家協會、國家圖書館專家和嘉德拍賣 三方鑑定藏文佛經無法定價  本報訊(記者張楠) 一本僅僅34頁,但每頁卻被估價1萬元的康熙年間蒙古文佛經,以及一本珍貴到無法定價的藏文佛經
  • 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圖)
    原標題: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圖) 原標題: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 《築建圖》(宋元) 今年10月底至今,國際藏界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大批中國藏家擁向日本海淘藝術品,日本所藏的大量中國古董隨之集體回流。
  • 談一談回流瓷的現狀
    那麼筆者談一談回流瓷到底是怎麼個情況。回流瓷顧名思義是早年外銷或歷史原因出口國外而現在回購國內的瓷器。中國歷史上瓷器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明朝成為重要出口商品,直至清末依舊大量出口,所以說中國瓷器在國外自然有一定的存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