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對決。
美軍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攻擊這支部隊的是志願軍第9兵團,由20軍、26軍和27軍組成,近15萬人。在零下30-40度的嚴寒中苦鬥20天之後,美軍殘部在7艘航空母艦的掩護下,利用海路脫離戰場。
在韓戰中的長津湖戰役中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9兵 團粉碎了 朝鮮戰場東西線美軍會師 的計 劃 ,取得 了總體上 的勝利 ,但 這場勝 利也 有其美 中不足之處 : 佔有 地形優 勢 ,並擁 有 15萬兵力志願軍第 9兵 團在未能 全殲 被 圍的 2萬的美軍 ,主要是美陸戰一師。
那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第9兵團未能全殲美陸戰一師的原因有哪些?
一,當時朝鮮半島長津湖地 區的嚴寒 天氣,使得缺乏高寒地 區作戰經 驗以及防 寒設備志 願軍第9兵 團的非戰鬥減員嚴重,削弱了志願軍的持續作戰能 力 。
長津湖戰役進 行期 問 ,氣 溫平均在 零下30度左右 ,最寒冷 之時 曾經 出現過 零下 40度的低 溫 。而第 9兵 團這樣的氣溫條件下,不論是人還是武器裝備, 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影響。
對於長津湖地 區的嚴寒 ,當時的志願軍 戰士是 深有體會 的。
參加 過長津湖戰役 的志願軍第9兵 團第 27軍 79師 235團 3連副指導員鄒世勇就 有這樣的回憶 : 「 我們 的鞋還是膠鞋 ,所以在零下十幾度 的時候 ,腳都 凍壞 了 ,我 們每個 人只有一床 小薄被子 ……天氣 又那 麼冷 ,他們從 哪個 地 方 ( 把 土 豆 )煮好了 ,送 到 上 面去 ,就都成了冰疙瘩 ,沒法吃 ,可戰士們餓啊 ,怎 麼辦?硬啃 ,夾在腋下化 ,化一 層啃一點兒 ,再 化 ,再 啃。」
可以想像 ,在如此惡劣的境況之 下 ,志願軍第9兵團 的作戰是何等的艱難。志願軍 的非戰鬥損 失 因此 達到 了驚人的程度 :第 26軍 的非戰 鬥損 失甚重 ,幾乎 有 90%的人員受凍 傷 ,僅 第 27軍 的非戰鬥損 失就超過 10000人。第 20軍 的凍傷減員 也 超過 40% ,整個第 9兵團的非 戰鬥損 失超 過 2萬人 。
志願軍第 9 兵團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抗戰時期繳獲的日式裝備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美軍已淘汰的美制裝備,而這些舊式裝備對於極寒天氣的適應性相對於蘇制武器裝備要差得多,零下 30° C 的條件下,第 9 兵團武器裝備中不少步槍、衝鋒鎗、機關槍槍管以及火炮的炮口都因為氣候寒冷而收縮變形,導致了槍栓拉不開,炮彈無法塞進炮管,槍械射擊時候卡殼,打不響等一系列現象出現,致使在長津湖極寒環境下作戰時難以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有部分武器甚至失去了作用,除此之外, 第 9 兵團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彈也是江南地區所製造, 無法適應極寒天氣,部分手榴彈也因為寒冷的天氣而導致導火索無法點燃。
可 見 ,嚴寒 的天氣 嚴重削弱了志願軍 的戰鬥力 ,使 得志願軍對美軍 的進攻強度難以達到理想 的狀態 ,甚至為美軍突破包 圍並且撤退提供了一定 程度的喘息 。比如 12月 3 日 ,第 27軍第 59師在 阻擊柳潭裡 地區美軍 的作 戰行 動中 ,因凍傷減 員嚴重 ,兵力不足 ,防線最終被美軍突破 ; 12月 7日 ,第 20軍就因為嚴重 的凍傷減 員 ,未能阻止下碣隅裡的 敵軍對我軍陣地 的突破 ; 12月 9 日 ,在 古土裡 阻擊 美軍的志願軍 部 隊 ,也 因嚴寒 天氣 的阻礙 ,未 能阻止撤退美軍經過此地 。
相比沒有任何禦寒設備的第 9 兵團來說, 美軍陸戰一師在長津湖地區的部隊是各項禦寒措施充分到位,步兵配有鴨絨睡袋, 武器裝備有防寒配件,戰鬥人員穿有防寒服,但依舊有 7000 多人被凍傷,由此可見極寒天氣對於缺乏禦寒設備的第 9 兵團來說是一種摧殘,這也充分說明了長津湖地區的極寒天氣對第 9 兵團的戰鬥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志願軍第9兵團相比於美陸戰1師在武器裝備、戰場通信等方面處於絕對劣勢。
從中美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方面來看, 長津湖戰役中被第 9 兵團包圍的美陸戰一師是由三個陸戰團為骨幹,再加上若干師直屬部隊而組成的戰役集團,全師編制人數超過 25000 餘人,有充足的運輸車輛,其裝備在美軍當中最為精良。
美陸戰一師 每一個陸戰團都配備有 24 門火炮以及 5 輛坦克,除此之外,還配有一個擁有 72 門重型火炮的炮兵團(54 門 105 毫米榴彈炮,18 門 155 毫米榴彈炮,這對於志願軍來說是巨大的威脅) 以及一個由 70 輛坦克組成的坦克營(大部分為美軍最新的 M26「潘興」 坦克以及「謝爾曼」 M4A3E8 型坦克, 這兩種坦克防護能力雖然一般, 但是相對於火力不足的志願軍來說, 卻很難對付。 志願軍軍中配備的 85 毫米火箭筒以及其他反坦克武器無法有效擊穿坦克的裝甲, 只能通過戰士使用集束手榴彈或炸藥包來對坦克進行爆破摧毀) 。
此外陸戰一師還能得到陸戰隊第 1 航空聯隊密切的空中支援, 該聯隊通常編制為 3 個中隊(72 架飛機) , 最多時達 7 個中隊(約 150 架飛機), 並且陸戰一師的空中支援由第一航空隊派出老資格飛行軍官作為前進航空火力控制人員隨地面部隊行動,隨時為空中作戰飛機引導攻擊目標。
而包圍陸戰一師的第 9 兵團的武器裝備雖然在解放軍當中十分精良,但是與陸戰一師對比處於絕對劣勢, 據統計,第 9 兵團總兵力 15 萬人,擁有平射炮 160 門, 迫擊炮 1321 門, 重機槍 580 挺, 輕機槍3056 挺, 衝鋒鎗 12282 支, 高射機槍 3 挺, 雖然裝備的火炮數量總和遠多於美軍陸戰一師, 但是其大部分火炮都是抗日 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舊式裝備,主要是輕型野戰炮、 步兵炮和迫擊炮, 絕大部分火炮口徑不超過 100 毫米, 無論是威力還是射程均不及美陸戰一師裝備的火炮。
另外在入朝時, 第 9兵團還把部分重型裝備(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國民黨 105 毫米榴彈炮等) 留在了國內, 全員幾乎都是輕裝前進,而且志願軍第 9 兵團既沒有任何裝甲車輛,也沒有任何空中支援, 僅有的 1000 輛保障後勤支援的載重汽車也在美軍的空襲中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 武器裝備方面與陸戰一師根本沒辦法相比, 火力上處於絕對的劣勢。
戰場通信是保證各級指戰員正確把握戰役態勢走向的至關重要的途徑, 從雙方戰場通信能力上看, 美陸戰一師將通信使用的電臺裝配到了排一級的戰鬥單位, 各級戰鬥單位之間的聯繫均有步話機, 因此, 陸戰一師對於戰場形勢的把握十分準確。 而第 9 兵團的通信保障完全不能與陸戰一師相比, 第 9 兵團只有團級以上作戰單位才配備有電臺,營、連、排一級相互之間傳遞信息則是通過號聲、哨聲、通信兵來進行,通信裝備的不足使得第 9 兵團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役局勢很難做到充分且準確的把握,造成了第 9 兵團情報不準,部分部隊在行軍過程中發生迷路的現象, 此外,通信設備的不足還造成了第 9 兵團在戰役進行中無法準確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這裡 舉幾個 突 出的戰例 : 在11月 28日的 戰鬥 中 ,由於美 軍 強 大 的空 中火力 以及 坦克 、重炮 的壓 制 ,志願軍第 20軍第 59師第 175團曾一 度被擊潰 ;由於美軍的 強大火力 ,僅僅 到 了 228日 ,志願軍第 79師 、第 89師 就在柳潭裡 的作 戰中受到嚴重損失 ,已無力對 ( 下碣隅裡 )第 5及第7團戰鬥群 的環形陣地 立即進行 大規模 的進 攻 。 在 28 日到29日 ,志願軍第 58師第 172團在進攻下碣 隅裡美軍 的過程 中 ,曾經一 度 突入 美 軍陣 地 內部 ,但 該 團因敵 人火力強 大封鎖 ,幾乎全部喪失 戰鬥力 ;志願軍第 27軍 第 80師在 29 日新興裡的戰鬥 中 因敵 強大 的步兵 、裝 甲火 力阻擊被迫撤退 ;志願軍第 59師第 23團在 12月 4 日 阻擊 後撤 美 軍 的戰 鬥 中 , 也 因 美 軍 飛機 、坦克的聯合 夾攻 , 以及強 大的步兵 火力的壓制下 ,陣地被 迫失 守。
參考資料《長津湖戰役研究》、《淺析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未能全殲美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