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以內容為外衣,以人為主,正好拴住了供需雙方。而百度以搜尋引擎為入口,以內容為核心,也恰好閉環了流量。
百度去年問題多多,使得批評百度竟然成了潮流。好像不批評百度,就和時代脫軌似的。然後今年,百度向來搖擺的戰略熱點,又回到了流量分發的路徑上,做內容分發。百度這種追熱點的打法,使得其在這些年,幾乎把網際網路的各個領域都做了個遍。湊完所有熱鬧才發現,只有搜尋引擎才不離不棄,只有流量分發才是真愛。
縱觀百度的各種問題,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過份依賴流量分發而導致的。百度的各項業務,無不依賴流量分發而展開。各種商業模式,無不指向通過流量分發而變現。流量分發所具有的快速變現能力,導致百度幾乎不用做任何商業模式的設計,而只需通過搜尋引擎,收過路費,賺輕鬆錢。這導致百度幾乎在所有具體的業務層面,都失去了進行深度挖掘的興趣與意願。
這種商業模式的最直接體現,就是百度曾經高舉的中間頁戰略。這成就了去哪兒、愛奇藝等產品,卻導致了更多產品的平庸甚至失敗。那麼在中間頁這種認知下,什麼樣的產品會成功?什麼樣的產品會失敗呢?其實很簡單:純信息化的產品,只涉及信息的聚合與優化,容易成功。而有多層業務邏輯的產品,涉及多種資源(甚至包括對線下資源)的整合,就很難成功。因為這種情況下,流量退居其次,而業務邏輯的構建,更為重要。
在這裡,我們通過分析百度知道與知乎的差異,來深度解析百度系的產品邏輯,從而窺見流量分發這種認知,帶給百度系產品的巨大影響。
百度知道基於搜尋引擎的導流。而搜尋引擎具有流量分發的價值,所以知道相對於搜尋引擎而言,僅僅是分發的一個對象,是為了補充分發的效率而存在。在這種效率為先、單層次流量閉環的情況下,百度知道的核心價值,就不是構建基於問題的內容體系,當然也不需要構建基於內容的用戶體系。
百度知道的問題基於搜尋引擎的快速決策價值,用戶目的非常直接,所以知道的內容幾乎沒有延伸的必要,也傾向於直接而簡單。所以,百度知道的整體風格,是收斂的,指向問題本身的解決。而知乎的整體風格,則是發散的。其以問題為紐帶,一方面基於內容做多種延伸——這是對內容價值的拓展;另一方面則圍繞內容,構建各種社區——這是對用戶關係的拓展。
對於信息與知識的價值模型,我有如下三個分析:
作為可供參考的產品模式,譬如市面上的筆記類軟體,它們都熱衷於把收藏與採集做得很完善,卻對分享一點興趣都沒有。這是導致筆記類軟體一直有需求,卻一直很小眾的核心原因。
知乎則以內容為基礎,以分享為動力,以互動為手段,構建起了一個優質、高效的內容池。既整合了內容,又連結了人。雖然知乎的缺陷在於內容過於發散,經常收斂不住,導致內容常常顯得零散,沒有結構,但其互動已經足以讓知識被用戶消化吸收。
搜尋引擎的分發麵向全網,尤其是PC網際網路。而在之前,PC網際網路的信息,大部分是脫離生活場景的信息。這是網際網路的發展階段所致。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符號的數位化。生活場景具有地域化、及時性、偶發性的特徵,所以作為PC網際網路時代的內容主體——網站,很難將生活場景搬到線上。這就是為什麼成立於03年的大眾點評,要等到10年才會爆發的原因了。
而且即便是到了當下,PC網際網路的信息,也仍然圍繞著符號的數位化展開。來自於線下的生活場景的增量信息,基本被移動網際網路的業務主體——APP,囚禁於手機裡,構成信息孤島。這種孤島囚禁,既斷送了豌豆莢做信息分發的夢想——可憐百度還曾經花了19億美元買下豌豆莢的競爭對手91手機助手,也斷送了百度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複製PC網際網路的成功路數。
這意味著,用戶非生活場景的問題,都容易被海量的長尾資源所滿足,這也是搜尋引擎最大的價值。而生活場景的信息,則很難通過PC網際網路已有的內容滿足,這時候百度知道作為補充,用以解決這類問題。所以百度知道的問題,更多基於生活場景而展開。所以百度知道的商業化,也更多基於生活場景。最典型的就是醫藥、醫院類廣告。
而知乎的問題,更多的則是純數位化信息的各種延伸。其本質,是人類思維與想像力的發揮。所以知乎用戶的需求,表面上看好像也是問問題,想找解決答案。但其實質,是拓展想像力與思維能力。這與百度知道的生活場景化信息差異顯著。
我曾經有一個比喻,就是百度知道是路邊飯館,而知乎是高級賓館。雖然去路邊飯館吃飯的人挺多,但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是路人甲。都留不下痕跡,也無意留下痕跡。而去高級酒店的人雖少了一點,但質量高。每個來的人,在其內心都有一個主人翁的驕傲。他們都具有主動性,都很活躍,都希望被關注,也都在找機會想留下點痕跡。我想,這帶來的人們可直接觀察的後果,就是:經常網爆有人在知乎約炮,但誰聽說過在百度知道約炮的。顯然,你可以去酒店約,但你怎麼會去路邊飯館約。
一方面,從用戶層面來說,搜尋引擎的解決問題的價值,體現了工具性。工具本身不具有社會性,所以除非藉助其他價值延伸,否則不可能只從工具角度出發構建出完整的帳號體系。所以用戶無動力因使用工具而註冊帳號。另一方面,搜尋引擎的過路費是最簡單的變現方式,這也導致百度無意深度挖掘流量背後的用戶需求邏輯,去深度介入業務獲取收益——這是吃力還未必討好的活兒。這導致百度無心也無必要全力打造帳號體系。
而帳號體系缺失,導致難以構建起具有高粘的社區。用戶沒法基於內容產生聯繫,沒法深度延伸出更具有粘性的關係。用戶與內容的關係,是消費型的,而不是共同生產的方式。用戶到底是在單純的消費內容,還是通過多層次互動,共同生產內容,是內容型產品裡,社區構建成功與否的關鍵。而多層次互動,共同產生內容,互動甚至和問題的答案具有同樣的意義,這恰恰是知乎構建起基於內容的社區的關鍵。有人喜歡發起話題,有人熱衷於表達,這正是組建起一個社區的基本條件之一。
上面討論了百度知道與知乎的差異,我們再討論一個它們的相同之處:產品表現層面,都以內容為主。對知乎來說,無論是社區,還是想像力與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指向了人。換句話說,可以這樣理解:百度知道的核心是答案,而知乎的核心是人。但百度知道的產品表現,可以以內容為主,但知乎的產品表現,卻同樣以內容為主,而不敢也不能以人為核心。果殼網大膽的預言知識變現模式來臨,做了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在行,結果半死不活的。可見以人而不是以內容為核心的內容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問題。
一方面,人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不在於創造問題。所以用戶的使用目的性太強,其背後的核心價值相當強烈,就是衝著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去的。另一方面,以人的能力為賣點的產品,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動態產生的,而不是標準化的。所以這會導致用戶的預期大打折扣。所以其結果就是:目的性強,卻猶猶豫豫不敢買。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而多看幾次不消費,也就沒興趣再看了。失去了目的性,也就失去了粘性,這是在行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以內容為主的展現模式,用戶以消費內容為目的。這種目的的指向性並不強烈,背後的核心價值需求也並不明確,本身具有打發無聊時間的特徵。如果有好的內容,就能夠吸引用戶,甚至產生互動。但再好的人,你要想與之產生互動,也需要一個理由,並且還需要你去負擔對方與你互動產生的成本。所以知乎以內容為外衣,以人為主,正好拴住了供需雙方。而百度以搜尋引擎為入口,以內容為核心,也恰好閉環了流量。
本文由 @笨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