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詩經》中最為常見的「比興」手法對後世文人的詩歌創作影響深遠。無論是「因情尋景」的「比」,還是「緣景生情」的「興」都使得「景」與「情」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在詩歌鑑賞中最為常見的變現手法便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小學、初中考試比較容易涉及到「借景抒情」,但是到了高中,考試古詩景情關係的時候就再難見到「借景抒情」了。反而「以樂景寫哀情」卻屢見於考試答案當中。下面略舉數句古詩加以說明。
0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詩經》中的這句詩描寫的是離別的場景。楊柳依依的季節本是躬耕田野之時,合家踏青遊春之季。然而戰亂迫使人們不得已離家行役,出徵時春光明媚,楊柳青青, 柳條隨風輕舞,仿佛送別之人輕挽離人臂膀不忍分別,景物色彩明麗,情感哀傷低回,景愈歡快,情就愈加悲傷。
02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一詩寫思婦之思。婦人居家,夏日採蓮江上,心情本是歡快的,可當收穫滿滿的時候,喜悅的情感卻戛然而止,所採蓮花卻無人可贈,所採蓮蓬也無人可烹,於是眼前的碧波芳草對於思婦而言便是「樂景寫哀情」了。
0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李煜
李煜的《虞美人》被稱為「絕命」詞。是李煜亡國以後的作品,「春花秋月」本是極美的事物,但對於階下囚的李煜來說,往事已矣,春花秋月依舊,這種情感的變化與春花秋月的永恆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也是樂景襯哀情。
04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諸葛亮與劉備有君臣相得之誼,這種君對臣信賴和倚重是後世文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於杜甫而言更是奢求。所以諸葛亮在杜甫的心目當中是讓他敬仰的高山,可是憑弔蜀相祠堂,他沒看到香火鼎盛的情景,沒有遇到像他一樣前來憑弔的路人,看到的卻是臺階生碧草,黃鸝隔葉啼。若是賞春這必然是春光泛濫的美景,但對於心存仰慕之心前來憑弔的詩人而言這份樂景早已成了荒涼的代表,讓他覺得刺眼心傷。
05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長恨歌》白居易
唐玄宗經安史之亂而幸蜀,路途之上看到的青山綠水與逃亡路途上的悲涼格格不入,此時再美之景已然沒有了攜貴妃出遊時的歡愉,美景只會讓玄宗不時的追憶往事,而往日的喜悅只會讓落難帝王的此刻更加無奈,這樣一來美景竟成了觸發哀情的媒介。
06
雨後澄澈的天空和洗去塵埃的青磚綠瓦,以及青青柳色總能帶給人們舒爽的感覺,可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不合時宜的送別讓大好的心情一掃而光,離別的不舍湧上心頭,清新的美景讓離別之情變得更加濃鬱。
07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
杜甫一連用了數個表色彩的詞語來刻畫眼前所見之景的絢爛奪目,可是賞春帶給詩人的確是春歸無望,賞春之餘還是逃脫不了傷春的命運,嘆今春又過,年復一年,歸年無期,此詩亦是樂景寫哀情。
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樂景寫哀情」景與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其實它應該屬於景情關係中一個較為細化的分支,而大多數詩歌涉及到景情關係時都難逃「借景抒情」,而高考對詩歌鑑賞的考察不再那麼籠統,所以相對具體的「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就成了高考考查的對象。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