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經云:「齋食(即素食)者,潔淨身心,滌除邪穢。」「聖人以此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
王常月祖師亦云:「心不持齋,神性若不能改,則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則元神不歸,元神不歸,真性必不能見矣。」
道教是一個重生、樂生的宗教,認為世間之物皆由天地精氣所化,如同人類一樣,它們一樣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正是因為人類的貪婪,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殘殺了它們的軀體,從而造下了無邊的孽障,壞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則是對戒殺的具體表現。如「勿食蛇獸等肉,食則令人折算壽,神氣不安,慎勿殺生」。「仙道記十敗,七為勿食一切肉。」
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類所應有的習俗,如要養生,要須注意生日、生子、祭祀祖先、祈禱神靈、婚禮,宴請客人、為求生計等不可殺生。他對於飲食宜忌又說:「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慘不忍,可以延年;為殺勿食,家殺勿食,可以延年;聞殺勿食,見殺勿食,可以延年。」
我曾經結識過一位比較虔誠的居士,因為她篤信道教,所以對道教的「三皈五戒」是牢記於心,實踐於行。有一次,她就問了我一個食素與信仰關係的問題。她家是雙職工家庭,孩子的姥姥做飯,因為她們每天工作時間比較長,下班又很晚,回來飯也做好了,假使她要吃素的話,就要麻煩姥姥每天多炒幾個素菜,作為學道的人,應該讓大家生歡喜心,卻又麻煩了老人家。如果不讓姥姥炒素菜,她做菜總會放些肉,那樣又有傷慈悲心了,這不就矛盾了嗎?而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才對呢?
二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一定把食素與學道聯繫起來,特別是在家居士,就更沒有這個必要了。要知道我們道教是提倡素食,是因為我們道教徒修持的「三皈五戒」即: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
葷酒使人亂性,殺戮使人心發狂,從而斷了善的根本。《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斷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我們非常倡導素食,因為它是向善的開端,但是我們不勉強每位在家居士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都必須食素。如果說非要把吃素與信仰扯上關係,那我們寧願缺少一個學道的人也不願接受脫離大眾群體的人。
一個虔誠的居士是不會在乎這一點的。家裡做什麼菜,你就吃什麼,不要提出過份的要求想吃點什麼,不吃什麼,然後慢慢地告訴家人,希望不要買活的動物回來宰殺,這樣逐漸地通過自我的影響,給家人培養了慈悲心;在吃的時候,不要以貪心去吃這餐飯,沒有貪心,你是以無記心去吃的,你的慈悲心才不致於受到傷害。
如果說生貪婪之心,這就是惡業了。等到家裡人都認同你了,他們都知道你現在學道了,更愛他們,更關心他們了,你的言行他們都願接愛,你怎麼做他們也會怎麼做,那時你就有影響力了,你再和他們商量,可不可以吃素或者可不可以初一、十五吃素?慢慢地,大家也就容易接受了吧!
三
現在有些人抱著僥倖的心理來吃素,他們認為做了一點不起眼的壞事,心裡又彷徨,於是每天吃吃素,在別人眼裡看來多有慈悲之心,神靈就應該賜福降祥與他們。但是他們不曾想過有些人外表在吃素卻心如毒蠍,陰險無比,神靈又怎麼會賜福呢?吃素只是一種外表,最重要的是心正。
俗語說:心正不怕影子斜,閻王都拿你不得。有些人是誠心誠意地奉神吃素,但是在他們看來,食葷者是魔,是在造孽,於是萌生了鄙視、嫉妒的心態,從而犯下了道教的三毒「貪、嗔、痴」,生了嫉妒心,種下苦果。我們不是為吃素而吃素,信仰也不是為吃素而存在。學道是一種教化,它是通過神靈的德行、經典的寓意來將眾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沒有用,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
信仰是對某種宗教的信任,吃素只是信仰上的一種行徑,吃素培養了慈悲心,泯滅了殺戮,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學道之根本也。
道經說:千善萬善,不戒殺生不為真善。我們通過食素給自己帶來了健康的體魄,同時又培養了功德無量的慈悲之心。
玄靈道人【俗名 劉文順】,道號:玄靈子,道名:劉至順,現居北京。八字透天機、符咒漫談、道家天醫術、道家內功修煉十書等書籍作者,玄靈密境大講堂主講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神秘玄門吳賈門天字輩弟子,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院,中國道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特級易學風水師,形意拳郭雲深拳法第六代傳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會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道家無極堂法派創始人,北京無極堂道家研修院院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