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人的多元信仰,眾多寺廟佛教和道教兼收合一,形成仙佛一家

2020-12-25 棠梨子樹下

閩西人宗教信仰是多元的,對儒教、道教、佛教、拜物教、基督耶穌教、天主教的教主都當成能保人平安幸福的神祇。除基督、 天主教徒外,一般民眾往往信仰多種教派,信奉不很虔誠,也不排斥。民間祭拜的神祇,更是五花八門,有神農(五穀仙)、關聖帝(關雲長)、吳公大帝(吳真人)、陳真人;還有造字先師倉頡、 文魁星、魯班、財神爺、觀音、如來佛祖、土地公等等。在閩西民間,作為海上和平女神的媽祖,也是保佑平安的山神。閩西城鄉的天后宮,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00多座,其中較著名的有永定高陂鎮西陂嶺塔式天后宮、下洋蛟潭閣天后宮、武平太平山天后宮、永定古竹鄉媽祖廟、龍巖龍門赤水天后宮、長汀城郊天后宮、 上杭稔田天后宮等,各具特色,為海內外遊客和專家學者所矚目。

除了中華山、天宮山的大寺廟外,閩西各地往往儒、佛、道教合流,仙佛一家。佛教寺廟供奉如來、觀音,也供奉關公、媽祖等神像,一般民眾既拜如來佛祖、觀音大士,也拜聖母娘娘、關公聖帝。龍巖江山的石公,有人認為是石佛,但又不吃素,守廟的齋公不受齋戒,供給信徒的夥食,葷素俱備,從人所欲。蓮花山寺觀音大士廟附近設有陳真人等仙人宮觀或供桌,民眾拜了佛祖,又拜道祖。

閩西民間信迎只具一種美好願望的企求和祈安祈財祈福的手段。真正篤信者不多。農村神廟遠比福建沿海農村少,從事迷信職業,或出家為僧為尼者極少。農村在農事的某個階段有迎神賽佛的習俗,把菩薩抬出,到田野、道路巡視一番,祈求五穀豐登, 歡慶豐收的喜悅。在此期間,必請木偶劇團或漢劇、山歌劇團,演上幾天戲。這種民間宗教文化實際 上是農民借娛神以娛人,用以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南普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教有那麼多的寺廟和佛像?而道教卻很少呢
    其實很正常,在我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只要你不去信邪教都是可以的,但是在我國還是佛教地位更崇高一些,畢竟進入中國較早,全國各地也基本都有寺廟、佛塔、佛像。但是作為我國的本土教派道教起源也不晚,為什麼就沒有像佛教這麼多的佛像之類的東西呢?其實宗教和人類的歷史是緊密相連的,像現在中東局勢的混亂背後也有宗教信仰的複雜有關。
  • 淺談「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從歷史發展來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要來源於三個角度,第一是宗教傳播,第二是政治需求,第三是民間流傳。而「三教合一」的思想淵源,也是在我國本土宗教——道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下賢》)大道包容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以至於,在道教內部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發展,尤其對當今社會道教的發展,更是形成了較大的影響,乃至一些道士佛道不分,奉神不清,淫祀廣布。
  • 道教與佛教的差別
    留心觀察我國宗教狀況的朋友們會發現,我們身邊有五大合法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而其中佛教實力最為強大,全國各地都遍布著佛教寺廟,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信眾們出入著各種佛廟並留下「香火錢」。
  • 閩南人到底信的是佛教還是道教
    閩南這一塊土地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是一塊宗教融合地,有很多的宗教信仰。不過最多的好像還是拜佛。那麼他們到底是佛教呢?還是道教呢?不難發現,閩南上山很對都是有寺廟的,上面也是有和尚的。很多人就會覺得閩南應該是信佛的,其實不然,他們信的是道教。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歷史上為什麼多次打壓佛教,而同為萬人信仰的道教卻相安無事?
    摘要:其實說到信仰,大家應該會想到聞名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吧。而佛教在國歷史上是發展的應該說是相當不錯的一個宗教,可似乎在每個大朝代的更替都會經歷一次打壓,而同為歷史悠久的本土宗教道教卻為何相安無事呢?今天小編跟大家簡單說一下。
  • 對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思考 作者:小沙師姐
    只有通過持續、循序漸進的觀行和砍除習氣,才能修正內相分對於外部世界的應激反應,形成正確的行為。就像細胞在進化途中,不斷地改變結構和功能,以適應外界的變化,我們也應打破和超越過去那個固化的自我。五. 期待真正的三教合一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為什麼會從最初的激烈衝突發展到今天的和而不同,眾說紛紜。
  • 陡門深山藏著一座神奇的寺廟,有佛教、道教還有民間信仰的神祀
    有佛教、道教還有民間信仰的神祀。據曾經張貼在石鑊寺老廟內的一份2012年「石鑊寺重修緣起」告示:「永嘉陡門平坑石鑊寺,始建於明代,距今約有600年歷史,供奉伽藍菩薩,守護神之庇佑,香火旺盛,僧眾廣多,民國後期寺院佛像完全荒廢殆盡。至上世紀中葉,在遺址上修簡易伽藍道場,如今尚存,勉強維持佛事活動。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張衡在《西京賦》中「展季桑門」並用,將柳下惠和沙門並提,詮釋不近女色之意,說明在張衡那個年代已經知曉沙門不近女色的戒律,這一點在張雪松的《中華佛教史》第一卷中特地指出來了(《中華佛教史》由季羨林、湯一介二先生主編),極具啟發性——佛教觀念的進入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和多元,並不是依賴某一個歷史事件達成的。與此相對,道教最開始是如何出現的?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針對佛教的運動時有發生,而而道教的卻很少?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的滅佛運動,但是毀壞道觀的情況就比較少,這主要是和二種宗教的特點以及其影響相關的,佛教的寺廟一般都建在人口眾多的城市附近或者名山大川上面,是比較顯眼的,而道觀則不一樣,道觀大多建在崇山峻岭或者人煙不多的地方,比較遠離世俗社會。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制,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途,鹹歸於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二)王重陽推崇三教合一關於三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三教一致。
  • 「三教合一」:「中國宗教」的信仰模式
    山神廟中立有塑像,中間是一尊「金甲山神」,兩側分別是判官和小鬼,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佛道神明;山神也從來沒有被正統的佛教與道教收編,即便明清以後存在山神廟為道士接管的現象,但這一因山川河流崇拜衍生出來的山神祭祀行為,與佛道教系統有明顯的差別。按照宗教學研究的成果,「山神」這一神祇,既可能出自山川之靈,留在地上木石頭之魍魎;也可能是被派來鎮守此處的物故名人。
  • 山東214處佛教寺廟和87處道教宮觀基本信息已公開
    齊魯網濟南11月20日訊(記者 蔡曉彤)11月20日,山東省宗教事務局在濟南召開「山東省佛道教寺觀基本信息公開工作情況通報會」。齊魯網記者從通報會上了解到,山東省依法登記的214處佛教寺廟和87處道教宮觀的基本信息已於今年4月份進行公開,  近年來,省宗教局開展了佛道教寺觀公告、網上查詢和場所掛牌三項工作。
  • 【泉州海絲史話】「海絲」泉州之宗教信仰|「海絲」與道教
    古代泉州是閩越人聚居之地,先民對山川自然十分崇拜,巫卜鬼神之風盛行,茲後,隨晉衣冠南渡而來的中原宗教文化的傳入,泉州成為多元宗教文化盛行的一方寶地。中世紀,泉州海外貿易發達,經濟社會大繁榮,多種宗教相繼傳入泉州,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在這塊土地上相融共存,和諧發展,讓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勝地」「宗教大觀園」的美稱。
  • 佛道之爭,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大仙山,你更喜歡哪一個?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本源,黃,老道家思想為基礎理論,晨曦神仙方術流傳下來的精神文化,自東漢末年發家,從此與中華民族留下不接的情緣。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公曆紀元前後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信仰統御行為
    信仰分為原始信仰(如神話、圖騰、風水、金錢)、宗教信仰(如基督、伊斯蘭、佛教、道教)、哲學信仰(如儒家、法家、縱橫家和近代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科學信仰(相對論、量子理論、進化論等) 信仰綜上,一個人如果內心裡沒有信仰,是無法獲得因為信任而產生的心靈安寧,也沒有辦法獲得因將生命託付到一種使命而全情投入所產生的爆發;也無法獲得因為一種使命感所激發的超然物外、寵辱不驚的態度。所以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不懂得哲學信仰和科學信仰的人更是愚昧的。
  • 以佛教、道教、儒教社會地位看,為何東晉、南宋與南明結局不一?
    而在東晉、南宋、南明時期,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又有著何種的社會地位呢?又會對各自的社會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呢?三教合一東晉時期的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在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而伊始,佛教的傳播並不廣泛只存在於王宮貴族之間。
  • 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美:山體與寺廟結下之緣,寺廟為什麼都建在山上
    在眾多建築中,木質結構建築已經成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不管是國外的建築,還是國內的建築,都有各自的特點,與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有關。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美在中國古建築中,融合了中國歷史文化,不管是結構上,還是材料上,中國古建築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和西方的形成鮮明對比。
  • 簡議道教信仰在海外的傳播
    高麗王朝是朝鮮歷史上佛、道教興盛的時代。特別是文宗、肅宗、睿宗、仁宗、毅宗五朝(1046—1170),道教達到全盛。當時道教修建了大型宮觀,確立了道士品級和祭祀制度。本地化的道士眾多,常舉行國家級的大規模齋醮法事。撰寫的大量青詞、齋詞保存至今。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曾派遣南京朝天宮道士徐師吳赴高麗,祭祀山川。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以前電視上,總看到很多武林高手,是和尚或者道士,就覺得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很牛,後來長大了,也去過一些寺廟和道觀,不過讓人失望的是,和尚和道士並非都會武功。或許會武功的和尚只能在少林寺,會武功的道士也只能呆在武當上!也許這個結論不太準確,但是曾經確實嚮往過出家人的生活,那得從我很小的時候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