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到底為何發生?

2020-12-21 歷史研習社

文|佳文

近幾年來阿拉伯地區動亂不斷,無論是葉門被沙特多國聯軍封鎖,還是前不久的多國與卡達斷交都折射出當地錯綜複雜的形勢。關心時事的朋友經常能聽到電視上評論員對中東北非地區局勢的評價會追溯到「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是怎麼一回事?一切需要回到7年前的突尼西亞。

2010年12月17日,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突尼西亞國內的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了小販。但做生意期間因不斷遭受警察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終於不治身亡。

這個事件激起了突尼西亞普通大眾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西亞人長期以來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潛藏的怒火,致使當地居民與突尼西亞國民衛隊發生衝突,隨後衝突蔓延到全國多處,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騷亂,並造成多人傷亡。

由突尼西亞點燃的民眾反政府運動,如潮水般迅速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

這場革命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巴林等國,阿爾及利亞、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曼、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

西方學界和新聞報導一般把發生在突尼西亞民眾反政府運動之後的系列民主化運動和民眾意識的覺醒稱為「阿拉伯之春」。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國家往往是有軍事強人統治,國家的腐敗問題和失業率隨著經濟危機的加深而尖銳化,最終導致了民眾整體不滿情緒的大爆發。

突尼西亞街頭小販的自焚不過是點燃這場規模宏大的地區政治運動的導火索,背後隱含著底層民眾潛藏已久的對於軍事寡頭政權和家族壟斷國家資源的不滿。

阿拉伯之春影響最為深刻的還是北非的地緣格局,在整個運動中。埃及的總統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扎菲、突尼西亞的本.阿里都紛紛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當地的政治派系開始接管新的國家。(埃及與以色列的關係也曾一度受到影響。)

但是西方媒體卻樂觀地估計了這場革命之後的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歷程。事實上,西方在阿拉伯之春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便到今天葉門、埃及、利比亞的經濟政治形勢也不比當時。而敘利亞的內戰則更是曠日持久,成為了多國博弈的中心聚焦地。

中東北非的和平路線圖遙不可期,空缺後的政治真空的填補仍然面對著多股挑戰,其中就包括亂中崛起的極端主義勢力。(如isis)

阿拉伯之春的爆發於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密不可分,北非當地的很多青年人都使用臉書(Facebook)來獲取新聞、添加好友,因此各種遊行示威的信息也隨著社交網絡迅速蔓延開來,形成了一種即時直播的現場政治運作模式。

青年們發現自己可以通過社交媒體來尋求組織,召集支持者,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憤懣。已經有傳播學專家指出阿拉伯世界多地人口中青年人所佔比例較高和發達的網絡傳播媒介共同推動了這場運動的病毒式蔓延。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在走向現代國家的過程中都面臨著許多本土化的問題,民主並非是萬能良藥。革命爆發的突尼西亞在多年後經濟仍然低迷,失業人口的問題仍然是一個棘手的事情,單純的民主建設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重建國家的繁榮經濟,後阿拉伯之春時代更顯得撲朔迷離。也許對於所有非西方國家來說,找準自己民族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資料:

1、《阿拉伯之春5年後的突尼西亞》

2、《臉書與阿拉伯之春》

3、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 / Ricardo Pollack / Mishal Husain / 2011

4、地中海的春天,張翠容 / 馬可孛羅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影響
    「阿拉伯之春」是指來源於2010年底,在北非、西亞等地區的阿拉伯國家,掀起了一些列以「民主」「民生」為口號的反政府運動,它的本質是以政權更迭為主體,演變出的一種新型政治革命。「阿拉伯之春」來源於西方媒體,他們樂觀的預計西方的民主,將在阿拉伯地區迎來明媚的春天。
  • 美媒為何質疑「阿拉伯之春」?
    近日美國公共廣播電臺雲,「阿拉伯之春」給埃及觸及的任何國家都帶來可怕的大屠殺。它帶來的政治變化是否利大於弊令人質疑,生活水平下降、犯罪增加、死亡數字上升、不確定性和不滿加劇。如果過去對「阿拉伯之春」成功與否尚有疑問,現在疑問蕩然無存(見環球時報2013-08-19)。這是埃及出現新一輪動蕩摩擦和有近900人死亡之後,美國媒體用如此尖銳的語言評判「阿拉伯之春」。
  • 中東局勢發生變化,以色列突然與阿拉伯國家建交,美國為何支持?
    2020年8月13日,中東地區一則新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色列與阿拉伯海灣國家阿聯建交,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個與以色列建交的海灣國家。美國總統川普還在推特表達對阿以建交的祝福。美國第一女婿庫什納也對記者稱,不久還將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
  • 反美怒潮席捲中東 美國夢破「阿拉伯之春」(圖)
    歐巴馬9月12日強硬表示,這起襲擊事件是「無恥和令人震驚的」,美國將與利比亞政府加強合作,抓捕製造襲擊的兇手,「將此事件追究到底」。美國在班加西的情報人員目前正展開全面調查。  中東各國爆發反美浪潮  以抗議美國侮辱伊斯蘭教電影為導火索,在剛剛發生了「民主革命」的許多阿拉伯國家,同時掀起了一股反美浪潮。
  • 「阿拉伯之冬」折射美國中東困局
    歐巴馬不止一次地將「後薩達姆時代的新伊拉克」比作「中東政治現代化的成功典範」,並試圖以「政治現代化」的標準去改造中東其他國家。還記得2010年年底發生在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嗎?這是一系列以「民主」、「自由」、「經濟」等為主題的反政府運動,先後波及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導致多名領導人先後下臺,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爆發之突然、來勢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且時至今日仍未完全結束。歐巴馬政府曾不遺餘力地支持「阿拉伯之春」,將其視為一場「阿拉伯的覺醒運動」,這在利比亞和敘利亞兩個國家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結果怎麼樣了?
  • 美應反思「阿拉伯之春」如何變成「阿拉伯之冬」
    包括希拉蕊·柯林頓在內的美國政府高官應當十分明白,美國外交官在利比亞的「革命搖籃」班加西遇襲身亡以及隨後在整個中東地區掀起的反美浪潮,是伊斯蘭世界對外來幹預勢力的反擊,是阿拉伯民眾對「革命」和「解放」的反思,是美式民主輸出體系的破產。作為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當然十分明白,正在席捲中東地區的反美運動充分說明,美國政府近年來推行的中東政策正在急速走向失敗。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後的十年寒冬
    【國際觀察】十年前的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商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之死引發了衝擊整個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這場風暴讓突尼西亞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扎菲、葉門的薩利赫等政治強人退出了歷史舞臺。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革命打破了社會的安寧,打碎了人民的安全感,這不是我們期待的革命。」近日,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埃及青年這樣反思。還有突尼西亞人期待國家儘快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正確「鑰匙」,而敘利亞人則希望用改革取代動蕩和戰亂。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阿拉伯之春」後,自焚成為突尼西亞的常見行為。在六個月間,就有100多名突尼西亞人效仿,整個阿拉伯陷入安全恐慌之中。第三,權力中心轉移,地區力量洗牌埃及和敘利亞曾是中東地區舉足輕重的國家,但隨著「阿拉伯之春」爆發,埃及經歷嚴重社會動蕩,敘利亞更是陷入內戰泥潭,導致約660萬人流離失所,國力大不如前。
  • 尹卓談恐襲:「阿拉伯之春」在歐洲釀惡之花
    以此為開端,反政府抗議活動在西亞和北非等國家接連發生,不到兩年,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和葉門政府先後倒臺。這場劇變甫一開始,西方媒體便將其冠名為「阿拉伯之春」,朝民主化方向引導。然而西方以霸權主義面目強行介入中東劇變,極大改變了地區政治轉型的方向和力量對比,使中東政治進程性質日趨變味,「中東劇變」轉化為地緣政治廝殺的「中東亂局」。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阿拉伯之春」最失敗的是歐洲!賠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葉倍茜「阿拉伯之春」起始於2010年底在突尼西亞舉行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隨後蔓延到其他中東和北非國家。包括利比亞,埃及,葉門,敘利亞和巴林,這些國家都發生了政權更迭或社會動蕩。想當初,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卡扎菲讓利比亞變成了非洲及中東地區並不那麼貧窮的國家。但是,「阿拉伯之春」似乎並未讓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在這一地區擴張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反倒是讓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覆蓋。
  • 「阿拉伯之春」偶然中的必然
    最近一段時間,中東亂局主要體現在埃及局勢上。12日,埃及政府出動軍警包圍抗議者的營地,並警告說驅散抗議者的行動「是不可逆轉的」。穆兄會則發起總動員,呼籲支持者走上街頭。中東為什麼總是這麼亂?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中東地區產生了幾輪龐大的難民群體,而這些難民向外部逃難的過程更進一步引發了巨大的難民危機。  「人民實現自由和社會正義的願望徹底破滅」  根據英國《衛報》的調查數據,如今有84%的突尼西亞人認為,「阿拉伯之春」後,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59%的人「不會原諒當時的革命者」。
  • 中東地區的五次戰爭,為何以色列都能夠均以勝利作為最後的結束?
    發生在中東地區的五次中東戰爭,是中東地區時間跨度最長,波及面最廣的一個區域戰爭,我們都知道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這裡面主要圍繞了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敵對之間展開。
  • ...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阿拉伯之春」幻想破滅的十年
    「阿拉伯之春」幻想破滅的十年 (華中師範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 張麗豔 編譯) 【編者按】2020年12月19日,左翼網站「保衛共產主義」刊發了文章,文章指出,在「阿拉伯之春」後的十年裡,帝國主義國家包括北約集團利用其「人道主義幹預」給世界上很多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戰爭和災難。
  • 德媒:中東進「阿拉伯之冬」 民主覺醒未見成果
    德媒:中東進「阿拉伯之冬」 民主覺醒未見成果 原標題 [德媒:中東進入「阿拉伯之冬」]
  • 「阿拉伯之春」為何變「冬」?可用這個成語解釋
    在8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展開了主題演講。對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張教授用了「水土不服」這樣一個成語。「水土不服」最早出自於《三國志》中的《周瑜傳》的「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水土兩個字的用法非常精當,可以成為中國本土政治話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