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正在捕食螃蟹(全景網 供圖)-
南麂列島位於浙江省南部海域,是我國首批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海洋自然保護區。
目前,保護區已記錄海洋生物1,876種,其中的貝類和藻類資源尤為豐富,約佔全國海洋貝類和藻類種數的15%和25%,約佔浙江省海洋貝藻類種數的80%。因此,南麂列島享有「貝藻王國」的美譽。
這裡的貝類和藻類常常緊密地生長在一起,藻類為貝類提供食物及棲息和產卵的場所,吸收貝類呼吸和排洩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氨及氮等,同時製造貝類所需的有機物和氧氣。
而貝類通過攝食藻類對藻類生長起到調節作用,其排洩物和遺體可為藻類生長提供養料,其外殼還可為藻類提供附著基。
然而,有些貝類並不以藻類為食,對藻類依存性很小,但在貝藻共生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護航者,它們就是肉食性貝類,主要攝食雙殼類,也攝食蟹、藤壺等甲殼類以及水螅、海參等。
下面我們來了解幾種生長在南麂海區的常見肉食性貝類吧。
-荔枝螺聚集在藤壺(紅圈處)周圍-
海藻良友——荔枝螺
潮間帶,是指從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範圍,是南麂列島貝藻類分布的主要區域,具有空間狹小、貝藻繁多和系統複雜多變等特點。根據露出水面時間的長短,潮間帶可分為高潮區、中潮區和低潮區。
荔枝螺,俗稱「辣螺」,屬骨螺科,生活在南麂潮間帶中、低潮區的巖石縫隙內或石塊下面,是南麂海區比較常見的一種貝類。其外殼一般長3—5釐米,上布有疣狀突起,外形看去猶如一顆荔枝,故名「荔枝螺」。
別看它個子不大、身體柔軟、依靠腹足運動、行動遲緩,卻能輕而易舉地捕食潮間帶上生長的牡蠣、貽貝及藤壺等身披重甲的固著生物。
荔枝螺進食時的場面堪稱壯觀。它們先慢慢地爬行到獵物邊上,巧妙地將吻管從藤壺蓋的循板和側壁之間的間隙或雙殼類(貽貝等)閉合的兩殼縫隙處探入,然後分泌麻痺性物質,使獵物麻醉甚至癱瘓,無法閉合。
隨後,其他的荔枝螺便蜂擁而至,層層交替相疊,常常數十個乃至百餘個堆成一個金字塔形的「辣螺墩」。
它們將長長的吻管伸入藤壺的外殼內,利用齒舌進行伸縮往返運動,將食物銼碎後慢慢享用。沒過多久,荔枝螺們便慢慢散開,而獵物僅剩下一個石灰質空殼,兀在原地。
以巖礁為基質的潮間帶被稱為「巖相潮間帶」,是潮間帶生物最為豐富的區域。其間分布的生物主要營固著生活,生物間競爭激烈。
藻類都有一段時間的消亡期,其生存空間極易被其他固著生物侵佔。荔枝螺等肉食貝類的捕食活動,能清除一些原有固著生物,為藻類等其他生物創造新的生存空間,促進生物群落更迭。
而藤壺和雙殼類在巖礁上的石灰質殘殼是藻類絲狀體重要的附著和發育介質。絲狀體在厚厚的石灰層中,經過一定時間的發育,便能釋放出殼孢子,重新在巖礁上生長成藻類。
因此,荔枝螺堪稱「海藻的良友」,在保持貝藻之間的共生平衡,保持潮間帶生物的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章魚腕足上的兩列吸盤-
蟹類剋星——章魚
並不是名字中帶「魚」字的就是魚,例如章魚。章魚屬於頭足綱蛸科,是貝類中少有的可以遊泳的種類,在海中營穴居生活。其在南麂海區生物量較大,喜歡捕食蝦和蟹等甲殼類動物。
章魚喜歡在夜間捕食,是狡黠而高明的獵手。它不僅可以如降落傘般張開八隻腕足,悄然落下緊緊地抱住獵物將其殺死;還會利用變裝特技,隱身在巖石的縫穴中,守株待兔,靜待「食」來。
一隻螃蟹橫行在海底,揮舞著一對碩大的螯足,不時地從泥土中挖些食物果腹。而不遠處的巖石叢中,一隻章魚正用一雙黃綠色的眼睛密切關注著它的動向。
當螃蟹慢慢爬行到章魚腕足可及之處時,潛伏的章魚迅速伸出一條腕足,用腕足上的兩排吸盤牢牢吸附住螃蟹的外殼,其他腕足迅速跟上,將螃蟹牢牢抱緊,並快速送到口邊。
螃蟹拼命掙扎,試圖用大螯夾斷章魚的腕足以逃生,但為時已晚。章魚用口中如鸚嘴般尖銳的喙,咬破螃蟹堅硬的外殼,將唾液腺分泌的可麻痺和毒害獵物的神經毒素注入螃蟹體內。
螃蟹瞬間喪失了戰鬥力,一對大螯耷拉下來,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與此同時,章魚唾液腺分泌的消化酶也被注入螃蟹體內,將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消化分解。
分解完成後,章魚再用腕足打開螃蟹的背殼,慢慢吞食其中美味,整個過程大約只花費1個小時。章魚大快朵頤後,留下空空的蟹殼和那對醒目的螯足,擺動著八隻腕足揚長而去,消失在深邃石穴中。
蟹類以貝類為食,是貝類的天敵,它能利用大螯夾碎藏身在海底泥沙中的貝類,破壞貝類的產卵地,捕殺貝類幼體,對貝類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而章魚是蟹類少有的天敵之一,它生長迅速,食量驚人,而且捕獵時間不定。
章魚在南麂海區數量眾多,它們四處遊弋,以蝦蟹為食,有效地控制了蟹類數量,保護了貝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卵群和幼體的生長發育,維護了南麂海區貝類的生物多樣性。
-東風螺(全景網 供圖)-
海底清道夫——東風螺
東風螺,即在市場經常可見的花螺,隸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蛾螺科,大量分布在南麂海區泥砂質海底中。它們活動能力較差,只能藉助腹足分泌的黏液滑行,以海底的動物遺體為食。
它們白天潛伏在泥沙中,並露出水管。這些水管猶如一根根鮮嫩的豆芽長在海底,隨波而動。
水管是東風螺的呼吸器官,能不斷地吸入新鮮海水,水中的氧分被鰓吸收後再由水管排到海中。如此往復循環,東風螺就能保持呼吸,防止因埋身於泥沙中而窒息。
每當夜幕降臨,東風螺便紛紛收起水管,從泥沙中鑽出來,四處覓食。它們首先伸長一對觸角,仔細觀察四周的環境並嗅著海水中飄來的食物氣息。
觸角是東風螺最主要的感知器官,兼具視覺和嗅覺功能,在流水中,其嗅覺可探知7米遠的動向。一旦有所發現,它們便向食物靠近。
如果食物顆粒較小,它便直接將其吞下,利用口器中的齒舌銼碎食用。如果東風螺發現的是一條魚的屍體,面對這個大獵物,東風螺們會源源不斷地從四周趕來,爬上魚的身體。不一會兒,魚身上就密密麻麻地爬滿了東風螺。
它們利用齒舌不斷刮食魚肉,再銼碎吞食。直至整條魚變成一副魚骨,它們才戀戀不捨地離開,繼續伸長觸角,四處搜索新的美餐。
生態系統中,活體生物被天敵吃掉的大約只佔一小部分,大部分生物在死後被腐食動物和小分解者利用。
東風螺就是一種腐食動物,稱得上是「海底的清道夫」,能夠大量處理沉積在海底的有機碎屑,減少動物屍體分解帶來的海底底質和水質的惡化現象,穩定了南麂海區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為貝類動物生長和繁殖營造了良好、健康的海洋環境。
-在沙灘上潛行的榧螺-
-潛伏在沙灘上的玉螺-
除以上幾種外,在南麂海區還有其他肉食性貝類大量分布,如玉螺、榧螺和織紋螺等。它們在沙灘和泥灘等生態系統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結語
南麂列島的肉食性貝類雖沒有直接參與貝藻共生系統,但它們的作用卻貫穿始終。「貝藻王國」——南麂列島——這艘生態環境和諧的大船,離不開南麂列島的肉食性貝類的保駕護航。它們為貝藻類的生長,提供了必要保障,是貝藻王國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除署名外,圖片均由林利提供
作者單位:浙江省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本文節選自《大自然》2017年第6期原創作品
歡迎收藏和分享,請註明文章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