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湖的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

2020-12-20 網易北京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英譯名:China Folklore Photographic Association,英譯名簡稱:CFPA,成立於1993年,創會會長是開國將領張愛萍將軍,現任會長沈澈先生全球創新提出「民俗攝影」理念,終身為之奮鬥、服務,以其卓越的文化成就獲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對話」大使。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是全球唯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正式官方業務關係的攝影組織,2011年沈澈會長和「人類貢獻獎」(英譯名簡稱:HPA)項目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貢獻獎。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是民政部首批全國先進社會組織中唯一的攝影團體,文化部主管的國家一級社會組織和優秀社會團體。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成立22年來,積基樹本,已具備了以下核心競爭力:在國內,擁有遍布全國的5萬餘名優秀的,以發掘、搶救、保護和研究文化遺產為目標的記錄者;全體會員以攝影為手段,自覺地投身記錄、傳播中國文化遺產的工作,以自己的行動促進人民對本土文化的信心、自尊和自豪,促進中國優秀文化融入世界。

想要成為如此高端的協會門檻著實不低,普通會員除去擁護本團體章程和價值觀外還需要在業務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需要提供數張照片作為佐證,經協會所有成員同意後方可入會。普通會員的要求已經如此之高,要是想晉升為會士、碩學會士、博學會士則更是難上加難。博學會士唯一也是最高的要求則是在申請階段需要報送有關民俗學、民俗攝影論文兩篇,或正是出版的專著一部,或具有學術價值的民俗攝影專題研究報告。

劉亞湖從事攝影行業已經30餘年,近半生時間與攝影為伴,作為中國旅遊報社首席攝影記者,多次參與採訪報導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會議和大型國際活動。他從業期間走遍世界二十餘個國家和祖國各地,拍攝風光照片數百萬張,是全國拍攝作品最多、發表數量最多的攝影家,他的一萬三千餘幅作品在全國各大刊物發表,不僅如此,劉亞湖個人還收藏並整理了中國最大的旅遊圖片庫,圖庫記錄了絕大部分國內外旅遊大事件新聞圖片、風光名勝風土人情圖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他不光刊發的照片多,還獲得過不少的獎項,例如《抗擊非典2003中國》大型紀實攝影大獎賽優秀獎、「全國首屆報業新聞攝影大賽」優秀獎、攝影作品《親切的關懷與勉勵》榮獲銀獎、攝影作品《60年這一刻》榮獲銀獎。他也是憑藉以上諸多殊榮獲得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頒發的博學會士頭銜。

劉亞湖喜歡旅遊,喜歡攝影,自從加入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後,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深入各地,切身體會與記錄當地的民俗與逸聞趣事。他將通過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這個廣闊的平臺展示給世人中國各地的民俗,讓讀者們如臨其境。

本文來源:商訊 責任編輯:王磊_bj88888

相關焦點

  •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介紹
     如何從事民俗攝影   預先研究拍攝事象:很多民俗事件的主線具有可重複性   確保紀實性:注重民俗活動、民俗事件的真實性   宏觀角度:全面挖掘、拍攝和整理民俗事象  一個有責任感的協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 世界需要民俗攝影   世界處於多極平等對話階段
  • ...人山人海陳治平,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中國工業攝影協會會員
  • 紹興市民俗攝影協會又一基地落戶豫才中學
    2017-12-02 07:3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培庚12月1日,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青少年攝影教育基地在柯橋區豫才中學舉行授牌儀式,這是繼周恩來祖居等五處創作基地後,又一處具有教育意義的基地。「青少年攝影教育是美育教育中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一環。
  • 中國民俗協會免費景點來了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成立至今已經二十七個春秋,會員遍布大江南北。「人類貢獻獎」影賽及頒獎活動已經進行到第十屆,創作出無數經典民俗影像佳作,結出豐碩果實,到了收穫的季節。 為感謝廣大會員多年來對協會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為民俗攝影事業做出的貢獻,協會在鄭意川會長的帶領下集思廣益,發揮各地會員的人脈優勢,主動出擊聯繫,在全國各地已有一大批景區景點、賓館酒店對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實行門票住宿減免等優惠,使會員在旅遊採風活動中有更多的實惠。
  •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2019年度「TOP20」結果公布 張躍作品入選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官方網站2019年度「TOP20」結果公布近日「TOP20」(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官方網站論壇年度最佳民俗攝影組照)第10次頒授。投票由網站管理員、版主、分隊長來進行投票,本年度的評選,採取「每人20票」,為了突出民俗攝影的理念,以鼓勵更多地區、更多會員、更多時間、更多側面地記錄本土文化為原則,最終確定「TOP20」的名單。山東張躍作品入選。
  • 《中國畫裡鄉村一宏村紀實攝影專題》沈劍鋒攝影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宏村,是一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古樸村落,被譽為"桃花源裡人家」,更有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
  • 17年風雨兼程 碩果纍纍——永康民俗攝影協會成立17周年側記
    誠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作協主席章錦水所說:「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們的作品,值得我們放在案頭、床頭去閱讀,因為它承載了我們太多的鄉愁別緒,刻劃了很多行將消失的文化背影。」做記錄傳統民俗文化的攝影「苦行僧」陳昌餘,前倉鎮大陳村人,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永康民俗攝影協會名譽會長的他曾參加入伍16年,後轉業赴新疆工作,再調回永康。
  • 許昌民俗攝影家協會「曹丞相府、曹魏古城攝影創作基地」掛牌儀式
    2020年12月4日上午10點,許昌民俗攝影家協會會長毛國燦, 原許昌市人大辦公室主任;常委副會長趙東海, 許昌市老年大學副校長;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海龍, 原許昌市水利局工程公司總經理;副會長張雷,東城區市政公司總經理一行赴曹丞相府、曹魏古城舉行攝影創作基地授牌儀式
  • 民俗攝影:人類文化的基因庫
    與山川試比高的紅色舞獅、在黃土地上激情跳躍的陝北漢子、火光四射中的遊龍隊伍,福建土樓裡熱鬧喜慶的團圓飯……日前,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湖南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再次亮相湖南鳳凰古城。此前,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已成功舉辦三屆。
  • 黃一鳴:民俗攝影的史料價值
    我認為,紀實攝影和民俗攝影是一對相互依存的孿生兄弟,所以在這裡我況且把它們稱之為——民俗紀實攝影。因為,他們具有同本同源的交叉關係,紀實攝影中包含有民俗攝影所要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民俗攝影中也使用了紀實攝影真實自然不幹涉被攝對象,揭示民俗現象本質等等的拍攝方法和表現手段。民俗攝影中的一些拍攝手法也是從紀實攝影中演化而來的。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是具有交叉性的關係。
  • 張掖市民俗攝影家協會用鏡頭傳遞正能量
    張掖市民俗攝影家協會用鏡頭傳遞正能量鏡頭下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宋軒 攝每日甘肅網3月3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荊雯 田蹊)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張掖市民俗攝影家協會積極發動協會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用鏡頭記錄歷史,傳遞正能量,謳歌真善美,200多名會員從多視角、多層次、多行業拍攝疫情防控工作的典型事跡和防控情況,攝影作品達8多萬張,為疫情防控工作保留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 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彩瞬間亮相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
    10月26日,2019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開幕。 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記者 彭團 攝10月26日上午,濛濛細雨下的鳳凰文化廣場遊人如織,2019第四屆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第七屆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兩大精彩節會活動在此拉開帷幕。民俗攝影雙年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湖南省攝影家協會主辦,中國攝影報社和鳳凰縣人民政府承辦,從10月26日至10月30日,為期5天。
  • ...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
    人民網訊 12月1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創價學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聯合主辦,華僑大學、北京清華附中和重慶璧山中學校協辦,中國旅遊報社和中國傳媒大學共同承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啟動。
  • 「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2月15日北京消息 12月1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創價學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聯合主辦,華僑大學、北京清華附中和重慶璧山中學校協辦,中國旅遊報社和中國傳媒大學共同承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啟動。
  • 「一帶一路2019魅力依舊「,海峽兩岸攝影家攝影採風及文化交流活動(1)
    (吳秉益:1、浙江省攝影家協會 會員;2、臺灣攝影家交流協會 浙江分會會長;3、義烏市攝影家協會 理事;4、臺灣新北市攝影學會 副理事長兼任兩岸交流主委;5、金華市攝影家協會會員;6、義烏市青年攝影家協會顧問;7、臺灣《旅讀中國雜誌》特約攝影師
  • 走進古村落神秘湘西民俗攝影大展徵稿啟事
    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壤,得天獨厚,留存著五光十色的民俗文化。走進湘西神秘的古村落,原始而不野蠻,古樸而不愚昧,不可複製的民俗文化是湘西的榮耀。為了探尋神秘的湘西古村落,更好的保護並挖掘、傳承湘西民俗文化,特舉辦走進古村落神秘湘西民俗攝影大展。
  • 鶴山市攝影協會第8期會員攝影專刊——「任燦華專刊」
    任燦華,鶴山市古勞麥水村人,現為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鶴山市攝影協會副秘書長。他從九十年代開始學習攝影,對家鄉麥水的龍舟有深厚的情結,多年來專注拍攝古勞水鄉的龍舟傳統文化。古勞水鄉——龍舟魂古勞「三夾騰龍」是鶴山人民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和體育競技運動。「三夾騰龍」最早源於什麼時候,現已無法查考。鶴山縣建於清雍正十年(1731年)。
  • 甘肅農民報記者金鑫作品《百人轉燈祈福年》獲國際民俗攝影「人類...
    中國甘肅網7月4日訊 據甘肅農民報報導 (記者 王東海)近日,中國民俗攝影協會(CFPA)傳來喜訊:本報記者金鑫憑藉2017年2月在舟曲縣拍攝的《百人轉燈祈福年》組照,在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HPA2017)中成功進入複評階段,並獲得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記錄獎。
  • 臺江區攝影家協會赴臺灣攝影藝術交流採風
    本次臺灣攝影交流採風活動從2015年11月22日至11月30日,歷時九天,經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南投、金門等地,拍攝了阿里山、田寮月世界、墾丁佳樂水、安平古堡、四草綠色隧道、埔裡虎頭山、日月潭、金門古寧頭等自然人文風光,以及線西制鼓、福興手工面線、芳苑採蚵等傳統民俗文化,並與臺灣攝影協會進行了三場深度攝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