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風雨兼程 碩果纍纍——永康民俗攝影協會成立17周年側記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2017-11-24 18:06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程高贏

這幾天,路過前倉鎮大陳村的遊客,紛紛被文化禮堂展出的400多張照片所震撼:肩挑行擔的昔日永康工匠,歷經滄桑的永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妙絕倫的永康各地四季風光……這些作品都是永康民俗攝影協會200多名會員創作的。

永康儂寫永康事,永康儂拍永康照,將永康民俗用最家鄉的視角收錄。17年前,永康民俗攝影協會經民政部門批准在全省率先成立。17年來,在會長陳昌餘等一批創會者的帶領下,會員們扛著相機,或走街串巷,或跋山涉水,在常人不起眼的事物中,尋回或被我們遺忘的點點滴滴。

發現文化,保存文化,17年來風雨兼程,碩果纍纍。誠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作協主席章錦水所說:「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們的作品,值得我們放在案頭、床頭去閱讀,因為它承載了我們太多的鄉愁別緒,刻劃了很多行將消失的文化背影。」

做記錄傳統民俗文化的攝影「苦行僧」

陳昌餘,前倉鎮大陳村人,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永康民俗攝影協會名譽會長的他曾參加入伍16年,後轉業赴新疆工作,再調回永康。

今年6月,不幸中風的他在病床上還記掛著協會每年的工作:開代表大會、選新領導班子、出畫冊。回想17年前的6月20日——永康民俗攝影協會成立的日子,80多名會員起身鼓掌的畫面歷歷在目。

「之所以想成立民俗攝影協會,是因為之前我在新疆電視臺工作時,對於地方民俗有不少接觸,也受邀參加了全國民俗攝影家協會的一些活動。當時家鄉永康在民俗攝影這一方面還是一塊空白,我就想為民俗攝影在永康的發展出一份力。」陳昌餘想為永康乃至浙江的民俗攝影點把火,成立協會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烏魯木齊曾擔任攝影家協會主席的他,回到永康籌建民俗攝影協會也是熟門熟路。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體系完備、擁有80多名會員的市民俗攝影協會在當時的新錦江大酒店宣布成立。後來,會員規模一度達到900人。

協會成立之後,陳昌餘更加認識到永康民俗的歷史價值和文明價值,堅持執守17年,以「苦行僧」般的工匠精神記錄下永康民俗的傳承及分布,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留下了一部有意義的影像。

為了記錄即將消失的民間手工藝,從2007年元月開始,高級攝影師陳昌餘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採訪與寫作當中。66歲的他堅持500多個日夜,白天騎摩託車,走村串戶,邊尋找邊記錄,夜裡整理採訪日記。寒冬酷暑,陳昌餘始終堅持著。一年半時間裡,他騎摩託車總共跑了兩萬多公裡。

2009年,他的一部真實記錄永康工匠和手藝人的專著《永康百工》出版,成為當年五金博覽會贈送貴賓的禮品,發行量達14萬多冊。2010年,《永康民俗》出版,彌補了永康歷史民俗文化專著的空白。

當問及為何這樣費時費力去出《永康百工·永康民俗》兩本書時,已經是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副會長的陳昌餘幽默道:「年輕時相機伴我行,現在相機有些背不動了,坐下來看看書、寫寫文章不是挺好嗎?兩本書40萬字的文稿,以及舉辦多次的民俗攝影展,不僅僅是圓自己的攝影夢,也是為了展示永康最精彩最燦爛的民俗文化,追朔其原始起源,勾劃其傳統演變,剖開其精神內涵,詮釋其本質意義,展現給讀者,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美麗永康。」

凝心聚力拍攝永康民俗影像志

事實上,陳昌餘50年來與相機為伴堅守創作一線只是永康民俗攝影協會的一個縮影。

民俗攝影若要最大化承載歷史價值和社會功能,就要充分發掘其人文內涵和文獻價值,使拍攝內容真實可信且具有典型意義、視覺美感和史料價值。

協會自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在陳昌餘等人的帶領下,為挖掘、保護永康地方民俗,拍攝一部豐富多彩的永康民俗影像志不遺餘力。

2001年,閒不住的陳昌餘和他的會員們策劃了兩場轟轟烈烈影響深遠的攝影賽。一場是「今日永康」全國攝影藝術大賽,另一場是「後吳杯」浙江永康古建築風情全國藝術攝影大賽。尤其是後者,開幕當天,小小的後吳村擠進了6萬多人,北京、上海、廣州……全國各地的攝影家慕名而來,市政府五套領導班子到場,後吳村的古建築聲名遠揚。

協會的一小步,卻是會員們的一大步。不少民數攝影愛好者在這裡得到了學習和鍛鍊,他們在這個團隊裡踐行著自己精神價值的追求。從2001年起,每年舉辦接地氣的大型活動成為協會慣例。

17年來,協會共組織會員外出創作100餘次,足跡遍及省內台州的溫嶺、仙居、天台;溫州的雁蕩山、永嘉梯田、洞頭海島、瑞安;嘉興的桐鄉烏鎮、嘉善西塘古鎮、浙北桃花島;衢州的龍遊、江山;紹興的嵊縣、新昌、諸暨等地。

會長身先士卒,會員們也不甘落後。建會17年,會員參加全國、省市攝影大賽2000人次,參賽作品12000餘幅,榮獲國家級獎項500餘幅,省市級獎項700餘幅。除了每年的協會畫冊之外,會員陸續出版10多本專著,其中不少文章被編入文化部主編的《中華傳統文化》一書。其中,不少會員伴隨協會一路成長,包括今年新當選的會長童智軍,副會長應上進、程永豐、徐孝升,秘書長夏雷等人。陳昌餘說,他對朝氣蓬勃的新一屆協會領導充滿了期待,希望協會能夠繼往開來,拍出給多人民群眾滿意的作品。

有會員曾問陳昌餘,民俗攝影堅守這麼多年的動力是什麼?陳昌餘這樣回答。

「民俗攝影的精神應當用心和靈魂去追求。」陳昌餘總結,如果你用心地融入到百姓當中,你會發現更加細膩的民風民貌,甚至受他們的一言一行感染,了解和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識,觀察到更多真實可信的材料和影像,並從中獲取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內核和傳承密碼,而這樣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東協自貿區建成10周年 經貿合作碩果纍纍
    【共建「一帶一路」 共興數字經濟】中國—東協自貿區建成10周年 經貿合作碩果纍纍今年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10周年,也是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年。11月27日-30日,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的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將在南寧舉辦。即日起,廣西臺推出系列報導《自貿區成立十周年》,聚焦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十周年背景下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成果和經驗。今天請聽第一篇《中國—東協自貿區建成10周年 經貿合作碩果纍纍》。
  • 紀念建黨百年丨百年風雨百年兼程
    作品簡介 《百年風雨百年兼程》是一首為了紀念建黨百年而創作的男女二重唱歌曲,由宣城市文化館出品。從紅船上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燎原之火,從建國偉業,到南海邊的春雷,從新時代的號角到新徵程的起航追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百年風雨百年兼程,鮮紅的旗幟上書寫著永恆!金色的鐵錘鐮刀鑄就著忠誠!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歷史時刻,所有的中華兒女心中都有一首讚歌!
  • ...人山人海陳治平,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中國工業攝影協會會員
    「盛世華誕、菊香麥積」,麥積區第二屆主題菊展適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節慶,七天的小長假給廣大市民增加了出行的便利。 此次菊展主題鮮明,格調高雅,氛圍濃烈,在展示菊花高雅富貴的同時,重點突出了節慶氣氛,把菊展與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給菊展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 劉亞湖的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英譯名:China Folklore Photographic Association,英譯名簡稱:CFPA,成立於1993年,創會會長是開國將領張愛萍將軍,現任會長沈澈先生全球創新提出「民俗攝影」理念,終身為之奮鬥、服務,以其卓越的文化成就獲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 太平洋亞洲旅行協會(PATA)風雨兼程六十年
    1952年1月12日上午十點,來自政府、交通運輸、航空公司、旅行社、媒體和其他相關部門、機構的91位代表相聚夏威夷威基基海灘DeRussy 堡 的馬盧亞禮堂,共同探討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區旅遊業亟待開發的巨大潛力。
  •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介紹
     如何從事民俗攝影   預先研究拍攝事象:很多民俗事件的主線具有可重複性   確保紀實性:注重民俗活動、民俗事件的真實性   宏觀角度:全面挖掘、拍攝和整理民俗事象  一個有責任感的協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 世界需要民俗攝影   世界處於多極平等對話階段
  • 國人快餐和合谷周年慶,17元吃大盤雞
    能擔起「國人快餐」的名號,和合谷便是其一,如今也風雨兼程了十五載。記憶中的第一碗「宮保雞丁飯」,精細到每一塊雞丁都近乎標準的立方釐米大小,鮮嫩有嚼勁,花生米也斷生酥脆。餐廳的菜單中魚香、東坡等經典菜品長盛不衰,輔助第九道菜式適時更替。
  • 中國民俗協會免費景點來了
    二十七載勤耕耘,金秋十月碩果累。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成立至今已經二十七個春秋,會員遍布大江南北。「人類貢獻獎」影賽及頒獎活動已經進行到第十屆,創作出無數經典民俗影像佳作,結出豐碩果實,到了收穫的季節。 為感謝廣大會員多年來對協會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為民俗攝影事業做出的貢獻,協會在鄭意川會長的帶領下集思廣益,發揮各地會員的人脈優勢,主動出擊聯繫,在全國各地已有一大批景區景點、賓館酒店對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實行門票住宿減免等優惠,使會員在旅遊採風活動中有更多的實惠。
  • 蕪湖教授夫婦攜手騎行10萬裡,致敬紅色經典風雨兼程
    ,於2008年8月8日,也就是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開啟了他們精心策劃的「紅色騎行「計劃。市、自治區,(含港澳臺),269個地級市(州、盟),1087個縣(縣級市、區、旗),無數個鄉鎮街道與村莊;翻越崇山峻岭,穿越無數隧道;騎行跨過長江23次、黃河17次、京杭大運河13次;在親手繪製的長3.8米、寬3.2米,面積12平方米的巨幅中國地圖上,蓋上了1229個地方的郵戳;沿途拍攝照片30000餘幅,拍攝影像60多小時,記錄隨行日記28本;撰寫完成包括400餘首詩詞、400餘篇隨記、兩首原創歌曲
  • ...兩岸留影』——兩岸交流30周年影像記憶」攝影作品聯展在臺北開展
    海峽之聲網6月5日訊(記者 襲悅)由海風出版社和臺北攝影學會聯合主辦,福建新華傳媒發展有限公司、福建閩臺圖書有限公司、臺灣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協辦的「『兩門對開 兩岸留影』——兩岸交流30周年影像記憶」攝影展,6月5日下午在臺北開幕,兩岸攝影家近兩百餘幅作品參展。
  • 民俗文化的盛宴——永康方巖廟會
    永康,古稱麗州,位於浙江省中部金華的低山丘陵地區,在人們印象中永康是以五金聞名遐邇的工業城市,但是相傳永康立縣於三國時期,唐朝時擢升為州,悠久的歷史讓永康沉積了大量迷人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源於民間,藏於民間,偌大的永康想一樣一樣的尋找,一樣一樣的體驗是非常不易的,然而在一個場合上你可以輕鬆的欣賞到永康大量的民俗文化——胡公廟會!
  • 「兩岸交流30周年影像記憶」攝影作品聯展臺北開展
    「兩岸交流30周年影像記憶」攝影作品聯展臺北開展 2018年06月06日 09:2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華廣網 供圖)   中國臺灣網6月6日訊 6月5日下午,「『兩門對開 兩岸留影』——兩岸交流30周年影像記憶」攝影展在臺北開幕,兩岸攝影家近兩百餘幅作品參展。臺北攝影學會理事長江哲和、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榮譽理事長周鑫泉、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莊靈、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顧問鍾錠雄、金馬臺澎兩岸交流協會會長蘇進強等各界人士參加開幕式。
  • 紹興市民俗攝影協會又一基地落戶豫才中學
    2017-12-02 07:3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培庚12月1日,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青少年攝影教育基地在柯橋區豫才中學舉行授牌儀式,這是繼周恩來祖居等五處創作基地後,又一處具有教育意義的基地。「青少年攝影教育是美育教育中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一環。
  • 襄陽市溫州商會成立17周年慶典在古都洛陽成功舉辦
    記者:何雯 通訊員:吳興龍 嚴旭冬 初冬時節,襄陽市溫州商會迎來了成立17周年的盛大節日,為了隆重慶祝這個節日,11月27日至29日,商會組織廣大會員和家屬千裡迢迢、浩浩蕩蕩來到美麗的「九朝古都」洛陽遊覽觀光。
  • 致敬攝影術誕生180周年——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側記
    中外大咖聚古城 致敬攝影術誕生180周年——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側記泉州網11月23日訊(記者陳智勇 通訊員肖婉珍) 追尋歷史,助力當代,傳承未來。此次雙年展為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全域性活動項目之一,由泉州華光職業學院聯合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華僑攝影學會等國內外多家權威攝影組織機構以及教育部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福建省中華職教社、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泉州市教育局等共同舉辦,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世界攝影術誕生180周年。
  • 廣州仁愛醫院 二十五年風雨兼程 關愛大眾健康
    二十五年,風雨兼程。關愛大眾健康,廣州仁愛天河醫院從未停止前行,二十五周年院慶,至此圓滿完結。感恩有你,一路相隨。   回顧二十五年來的發展歷程,最離不開的自然是盡心盡責的醫務人員,作為一名仁愛人,又是怎麼看待廣州仁愛天河醫院的呢?為此,籍此二十五周年之際,醫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採訪。
  • 中央關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賀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中共中央 全國人大常委會 國務院 全國政協 中央軍委關於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賀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廣西軍區:值此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
  • 成立17年來團結臺灣鄉親創業 茶山臺商協會換屆
    8月22日晚,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茶山分會舉行會長交接暨會務幹部就職典禮。福哥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春來成功當選茶山臺商分會第八屆會長,並在當晚的典禮上宣誓就職。  黃春來在致辭時說,茶山臺商分會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團結臺灣鄉親、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莞臺兩地的交流,為茶山的繁榮穩定和經濟、公益事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 通訊:中柬友誼枝繁葉茂、碩果纍纍——記柬埔寨太后莫尼列為中柬...
    新華社金邊1月14日電通訊:中柬友誼枝繁葉茂、碩果纍纍——記柬埔寨太后莫尼列為中柬友誼園剪彩新華社記者毛鵬飛14日上午,位於金邊毛澤東大道156號的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院裡彩旗迎風招展,氣氛喜慶熱烈,柬埔寨太后莫尼列應邀與中國駐柬埔寨大使王文天共同為中柬友誼園落成剪彩
  • 專訪:務實合作的累累碩果是中瑞70年友好歷史的最好註腳——訪新任...
    新華社瑞士伯爾尼9月9日電 專訪:務實合作的累累碩果是中瑞70年友好歷史的最好註腳——訪新任中國駐瑞士大使王世廷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陳俊俠9月14日,中國和瑞士將迎來建交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