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 18:06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程高贏
這幾天,路過前倉鎮大陳村的遊客,紛紛被文化禮堂展出的400多張照片所震撼:肩挑行擔的昔日永康工匠,歷經滄桑的永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妙絕倫的永康各地四季風光……這些作品都是永康民俗攝影協會200多名會員創作的。
永康儂寫永康事,永康儂拍永康照,將永康民俗用最家鄉的視角收錄。17年前,永康民俗攝影協會經民政部門批准在全省率先成立。17年來,在會長陳昌餘等一批創會者的帶領下,會員們扛著相機,或走街串巷,或跋山涉水,在常人不起眼的事物中,尋回或被我們遺忘的點點滴滴。
發現文化,保存文化,17年來風雨兼程,碩果纍纍。誠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作協主席章錦水所說:「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們的作品,值得我們放在案頭、床頭去閱讀,因為它承載了我們太多的鄉愁別緒,刻劃了很多行將消失的文化背影。」
做記錄傳統民俗文化的攝影「苦行僧」
陳昌餘,前倉鎮大陳村人,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永康民俗攝影協會名譽會長的他曾參加入伍16年,後轉業赴新疆工作,再調回永康。
今年6月,不幸中風的他在病床上還記掛著協會每年的工作:開代表大會、選新領導班子、出畫冊。回想17年前的6月20日——永康民俗攝影協會成立的日子,80多名會員起身鼓掌的畫面歷歷在目。
「之所以想成立民俗攝影協會,是因為之前我在新疆電視臺工作時,對於地方民俗有不少接觸,也受邀參加了全國民俗攝影家協會的一些活動。當時家鄉永康在民俗攝影這一方面還是一塊空白,我就想為民俗攝影在永康的發展出一份力。」陳昌餘想為永康乃至浙江的民俗攝影點把火,成立協會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烏魯木齊曾擔任攝影家協會主席的他,回到永康籌建民俗攝影協會也是熟門熟路。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體系完備、擁有80多名會員的市民俗攝影協會在當時的新錦江大酒店宣布成立。後來,會員規模一度達到900人。
協會成立之後,陳昌餘更加認識到永康民俗的歷史價值和文明價值,堅持執守17年,以「苦行僧」般的工匠精神記錄下永康民俗的傳承及分布,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留下了一部有意義的影像。
為了記錄即將消失的民間手工藝,從2007年元月開始,高級攝影師陳昌餘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採訪與寫作當中。66歲的他堅持500多個日夜,白天騎摩託車,走村串戶,邊尋找邊記錄,夜裡整理採訪日記。寒冬酷暑,陳昌餘始終堅持著。一年半時間裡,他騎摩託車總共跑了兩萬多公裡。
2009年,他的一部真實記錄永康工匠和手藝人的專著《永康百工》出版,成為當年五金博覽會贈送貴賓的禮品,發行量達14萬多冊。2010年,《永康民俗》出版,彌補了永康歷史民俗文化專著的空白。
當問及為何這樣費時費力去出《永康百工·永康民俗》兩本書時,已經是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副會長的陳昌餘幽默道:「年輕時相機伴我行,現在相機有些背不動了,坐下來看看書、寫寫文章不是挺好嗎?兩本書40萬字的文稿,以及舉辦多次的民俗攝影展,不僅僅是圓自己的攝影夢,也是為了展示永康最精彩最燦爛的民俗文化,追朔其原始起源,勾劃其傳統演變,剖開其精神內涵,詮釋其本質意義,展現給讀者,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美麗永康。」
凝心聚力拍攝永康民俗影像志
事實上,陳昌餘50年來與相機為伴堅守創作一線只是永康民俗攝影協會的一個縮影。
民俗攝影若要最大化承載歷史價值和社會功能,就要充分發掘其人文內涵和文獻價值,使拍攝內容真實可信且具有典型意義、視覺美感和史料價值。
協會自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在陳昌餘等人的帶領下,為挖掘、保護永康地方民俗,拍攝一部豐富多彩的永康民俗影像志不遺餘力。
2001年,閒不住的陳昌餘和他的會員們策劃了兩場轟轟烈烈影響深遠的攝影賽。一場是「今日永康」全國攝影藝術大賽,另一場是「後吳杯」浙江永康古建築風情全國藝術攝影大賽。尤其是後者,開幕當天,小小的後吳村擠進了6萬多人,北京、上海、廣州……全國各地的攝影家慕名而來,市政府五套領導班子到場,後吳村的古建築聲名遠揚。
協會的一小步,卻是會員們的一大步。不少民數攝影愛好者在這裡得到了學習和鍛鍊,他們在這個團隊裡踐行著自己精神價值的追求。從2001年起,每年舉辦接地氣的大型活動成為協會慣例。
17年來,協會共組織會員外出創作100餘次,足跡遍及省內台州的溫嶺、仙居、天台;溫州的雁蕩山、永嘉梯田、洞頭海島、瑞安;嘉興的桐鄉烏鎮、嘉善西塘古鎮、浙北桃花島;衢州的龍遊、江山;紹興的嵊縣、新昌、諸暨等地。
會長身先士卒,會員們也不甘落後。建會17年,會員參加全國、省市攝影大賽2000人次,參賽作品12000餘幅,榮獲國家級獎項500餘幅,省市級獎項700餘幅。除了每年的協會畫冊之外,會員陸續出版10多本專著,其中不少文章被編入文化部主編的《中華傳統文化》一書。其中,不少會員伴隨協會一路成長,包括今年新當選的會長童智軍,副會長應上進、程永豐、徐孝升,秘書長夏雷等人。陳昌餘說,他對朝氣蓬勃的新一屆協會領導充滿了期待,希望協會能夠繼往開來,拍出給多人民群眾滿意的作品。
有會員曾問陳昌餘,民俗攝影堅守這麼多年的動力是什麼?陳昌餘這樣回答。
「民俗攝影的精神應當用心和靈魂去追求。」陳昌餘總結,如果你用心地融入到百姓當中,你會發現更加細膩的民風民貌,甚至受他們的一言一行感染,了解和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識,觀察到更多真實可信的材料和影像,並從中獲取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內核和傳承密碼,而這樣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