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划艇隊隊員在茅洲河裡訓練。
對於茅洲河的變化,深圳市體工大隊大隊長夏哲順深有感觸。
夏日裡的茅洲河畔,菖蒲搖曳、綠水盈盈,不時有白鷺展翅飛過,碧道沿線的燕羅溼地到處可見來休閒的市民。茅洲河上,十餘名運動健兒正奮力地划動著手中的漿,訓練的口號與漿划過水面的聲音交織,好不熱鬧。
皮划艇隊隊員在茅洲河裡訓練。
發源於羊臺山北麓的茅洲河被譽為深圳的「母親河」。「以前的茅洲河就像『深圳臉上一道疤』。」深圳市體工大隊的大隊長夏哲順回憶,二十年前的河水又硬又臭,完全想像不出多年後,茅洲河會重新煥發出生機。
在過去的4年多,1500多個日夜,茅洲河舊貌換新顏,從曾經的劣Ⅴ類水質,到實現「全域雨汙分流、全域消除黑臭」和「明暗渠全河段達標、幹支流全流域達標、晴雨天全天候達標」。
曾經的城市「傷疤」,如今變身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正迎接著更多的「孩子」回家。
防治攻堅
昔日「臉上疤」變身後花園
「在外面訓練那麼久,皮划艇隊員們終於可以回家啦!」夏哲順高興地說,由於皮划艇運動員身上常會打溼,所以對水質要求極高。以前深圳水資源匱乏,河湧水質不好,自皮划艇隊成立後便常年在外地訓練,吃住都在貨櫃,很是艱苦。
對於茅洲河的變化,深圳市體工大隊大隊長夏哲順深有感觸。
但隨著茅洲河水質的改善,「深圳臉上一道疤」搖身變為「城市後花園」。去年,深圳市體工大隊主動對接了寶安區政府及深圳市水務局,在燕羅溼地公園成立深圳市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包括碼頭、艇道、宿舍、食堂。今年8月起,運動員們終於可以回到深圳,在茅洲河安「家」。
過去30年,隨著城市的發展,不少城中村、小工廠聚集在茅洲河兩岸,生活生產汙水直接排入河中,河水從兩岸村民的飲用水源惡化為黑臭水體,連續多年水質為劣Ⅴ類。
「2010年,我剛搬進眾和花園,離茅洲河只有100米左右,每天打開窗戶都會聞到撲鼻而來的臭味。」在茅洲河周邊生活了近17年的鄭彩娟告訴南都記者,多年前,茅洲河河道裡的底泥像柏油一樣稠,裡面全是垃圾。更有居民表示,「不知是河,只當是『臭水溝』」。
茅洲河一直以來「臭」名遠揚。2013年、2014年,茅洲河連續兩年列入廣東省掛牌督辦的十大重點環境整治工程之一。到2015年,茅洲河的治理仍不見改善,位列廣東水質汙染嚴重前五位。
汙染時間長、治理起步晚、先天基礎差、後天監管缺位……治理茅洲河,非一日之功。為此,寶安全區動員、背水一戰,由區委書記擔任總河長及茅洲河區級河長,區長擔任副總河長及排澇河河長,全區326名領導幹部分別擔任區、街道、社區三級河長,進行巡河工作。
2016年,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EPC項目全面啟動,在全國率先推行「高強度持續投入、全流域系統治理、大兵團聯合作戰」和「地方政府+專業公司」設計、採購、施工一體化的寶安治水模式。吊臂起落、鉤機進出……汙染防治攻堅之年,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在茅洲河流域成為常態。
正本清源
投入400億還清環保欠帳
治理初期,由於普遍採用沿河設置箱涵阻斷汙水的方式,末端截汙方式截住的汙水經常溢流進河,「治標不治本」。為此,深圳下起了「繡花」功夫,將流域截汙控源精細化,從源頭做好雨汙分流管網建設,補齊汙水廠,做到「正本清源」。
「原來一些人家中的生活汙水會和雨水混在一起排入河中,現在每棟樓都會設一條專門的管道收集雨水,將雨水管和汙水管分開。」中電建生態公司茅洲河指揮部副總經理靖謀回憶,在茅洲河治理過程中,常常會追蹤到離河道有一定距離的城中村,將村子裡的雨汙管網分開。
「一開始,由於村內街巷狹窄,工期比較緊,開的作業面比較多,村民不是很理解。」靖謀說,後來施工隊與街辦社區形成聯動合作機制,組織居民代表一起開協商會,協調好施工地點與時間,市民才逐步理解這項工作。
近年來,寶安區投入400多億元,新建汙水管網4000多公裡,累計改造4681個排水小區、佔全市(13272個)的35%,還清了過去40年的環保欠帳。
此外,2018年以來,寶安區還新建了8座汙水處理廠(站),新增汙水處理能力104萬噸/日,佔全市同期新增的一半。汙水處理實現了日均汙水處理量大幅提升,進廠水濃度大幅提升,出廠水標準大幅提升,水處理系統水位下降的「三升一降」。「汙水經過處理後,剩下的水還可以變成再生水補充到河道中,河水流動起來,也就不容易黑臭。」靖謀說。
經過多年治理,茅洲河逐漸撕掉舊日標籤,不見汙水、不聞臭氣,重現昔日水清岸綠的美景。截至2018年,所有支流綜合整治主體工程均已完工,水質連續3次監測達到不黑不臭,並通過了寶安區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自評估。
從水質劣Ⅴ類到地表Ⅴ類水,茅洲河用了4年時間,將近1500個日夜。寶安區區委書記、總指揮長、總河長姚任介紹,通過完善排汙管道、建設汙水處理設施等措施改善茅洲河水質,2019年11月起到今年6月,茅洲河深圳流域內水體已連續8個月穩定達標,中上遊段水域更是達到Ⅳ類水,可以進行划船戲水活動。
碧道建設
打造近水親水生態空間
除了實現黑臭河湧「長治久清」目標外,河湧的整治也給市民群眾提供了更多近水親水的生態空間。
茅洲河碧道2.1公裡試點段、燕羅溼地、萬豐湖溼地都成為市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實現從「掩鼻而過、背水而居、閉窗而眠」到「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鷗鷺齊飛」的轉變。與此同時,龍舟賽也連續兩年在茅洲河成功舉辦。
碧道建設是廣東治水的升華,是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成效的匯聚,是生態文明思想在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實踐。
姚任表示,寶安全區還計劃新建碧道255公裡,通過生態修復,溼地建設和碧道建設重構水岸一體的河流生態體系,讓兩岸居民更好地享受綠水青山的優美環境。
居民在河邊散步、騎行、鍛鍊,一派悠然自得。綠樹、親水平臺以及眼前河湧的碧水相互映襯著,構成了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國際大都市生態文明畫卷。沿著茅洲河洪橋頭段一路向南,兩岸草木茂盛,遠處連片的淺灘溼地孕育著勃勃生機,那是燕羅溼地公園。
「傍晚時,河邊常常會聚不少周邊的居民,周六日還會有孩子到河邊寫生、嬉戲。」鄭彩娟說。建在河邊的溼地公園更成了網紅打卡點,周末空閒時,她也會帶孩子到公園玩耍。
「溼地公園建設後,不僅是居民本身生活環境發生了改善,居住的心情都好很多。」靖謀表示,茅洲河治理完成後,河道不遠處的眾和花園樓棟上,業主們還自發掛上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橫幅。
平日裡,河道有專人維護,打撈漂浮物。
值得一提的是,治水過程中,轄區居民的觀念也有了大轉變,不少居民從過去的不理解,到自發組織起來開展巡河護河活動,呵護來之不易的「美麗家園」。燕川社區的社區河段長陳浩斌表示,每周他都要巡河兩次以上,一發現汙染便要在河長手機App上報。「現在巡河的時候,已經很少發現汙染問題了。」
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優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必備要素,是人民群眾幸福的重要來源。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沿河打造溼地公園,鋪設慢跑碧道,將功能型河道向服務型城市公共空間轉變,茅洲河「還水於民」「還岸於民」具有先行示範作用。
採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攝影:南都記者 顧威
視頻:南都記者 林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