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被稱為深圳的「母親河」。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水環境加速惡化,茅洲河一度黯然失色。2016年以來,深圳市舉全市之力,以全流域治理思路,全面推進水汙染治理。至2019年底,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全部告別黑臭,茅洲河斷面水質更是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
「母親河」回歸清澈,又恰逢廣東「萬裡碧道」藍圖面世,深圳市創新性提出以高水平規劃建設「千裡碧道」。茅洲河,被列入深圳市首批碧道建設的試點之地。
碧:起於民生
茅洲河碧道,被深圳市定位為「灣區東岸綠脈,深圳西部門戶」。省級碧道試點段全長12.9公裡,光明試點段(周家大道—白沙坑水)佔其中6.8公裡,由市屬國企天健集團承擔代建和施工重任。
按照茅洲河碧道「治水治產治城相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建設理念,茅洲河碧道光明試點段項目初期即融入深化設計概念,以茅洲河為軸構架活力中心,以沿線路網與現狀空間結構為基礎,統籌各種生態要素,兼顧生態、安全、文化、景觀、經濟等功能,自西向東重點營造南光綠鏡、左岸科技公園、V型橋、茅洲河生態修復段、濱海明珠科創園、大圍沙河社區等6大景觀節點,打造市民觀水、親水、嬉水的好去處。
碧:精於細緻
碧道工程涉及建築、電力管線遷改、市政雨汙管網、橋梁、道路、景觀等多個專業,是一個系統性、綜合型工程。
工期緊、任務重,為爭取高質量按時交付項目成果、代建指揮部採用六方聯合辦公的方式,提高各方溝通效率,協調解決難題。
施工指揮部則藉助旗下園林、路橋、建築、瀝青等專業公司優勢,將各公司所長針對性劃入五個工區,按水岸、水上、水城三個功能分區,推進項目交叉作業、平行施工。
6.8公裡, 5大工區,7大專業20餘個工種,施工面積超過57萬平方米,道路提升改造超過33公裡,項目建設最高峰超過5000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壓力,天健集團積極做好疫情防護,堅定復工復產,黨員先鋒搶先駐紮一線,依託高起點高標準穿插作業模式,用「繡花」的功夫,全力打造這條「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
碧:成於交融
大圍沙河社區,位於茅洲河碧道光明試點段的起點,通過將濱水休閒與特色商業引入社區,已成為片區慢生活的地標和網紅打卡地。
沿河道往北,濱海明珠科創園,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校區所在地,開放性濱水校園內,教學樓科技感十足,濱水的大臺階和充滿書香的咖啡館,讓孩子們在風光旖旎的碧道中,為學子們提供綠色學習空間。
南光綠鏡,位於該段碧道終點,針對南光高速橋下的特色空間展開修葺,藉助原汙水處理廠舊址,打造出集兒童休閒、市民休閒於一體的濱水運動空間。旁邊的南光綠境驛站,不僅是茅洲河碧道水上運動基地,也是皮划艇庫,河上的碼頭,靜靜等待著百舸爭流的激蕩。
左岸科技公園,6.8公裡碧道核心之地。近1000米主線,將建築、公園、河道及兩岸緊密連接。無論是景觀長廊還是綠植分布,均通過顏色和線條,凸顯生態與科技相融;橫跨茅洲河南北兩岸的V型橋,兩幅橋面跨度近百米,在茅洲河上構築成「V」字型,與公園人行廊橋和主次展館相互交織,實現了城市與河景與山景的融合統一;毗鄰左岸科技館的茅洲河生態修復段,通過構築蜿蜒的河道水岸,提升水環境微循環,如今已成為碧波蕩漾、白鷺群飛,魚群遨遊、百花爭豔的所在地、孩子們的親水地。在水與岸之間,構建出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美景。
入夜後的茅洲河碧道光明試點段,更是風光旖旎。碧道上六點同輝,形成一條以左岸科技公園為核心串聯而成的珍珠,將光明區妝點得豔光四射。
絢爛交織的霓虹燈下,澎湃交融的音樂噴泉聲中,茅洲河碧道光明試點段帶來民生幸福感,正深深嵌入市民百姓的心中。
碧:盛於延伸
「一江春水位中央,無限風華兩岸處」。如今,已建成的茅洲河碧道光明試點段,不僅是市民百姓親水的好去處,更成為推動周邊產業園區騰籠換鳥,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
通過治水、治城與治產相結合,產業結構轉型及城市功能的提升,茅洲河流域正成為「河道+產業+城市」綜合治理開發的樣板區。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市水務局組織編制的《深圳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年)》已於9月30日獲深圳市政府批覆實施。到2025年,深圳市將完成1000公裡碧道建設任務,全新定義的「碧水藍天」將成為深圳的新名片。( 晶報 鄧媛)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