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碧道建設見聞:兩岸風華道不盡,一江春水碧嶺南

2020-12-16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粵河清

「靜望深灣南山色,悠聞書社咖啡香」在深圳市大沙河畔的環保書吧裡,十幾位市民正享受著下午的美好時光;

東莞市華陽湖上,一條遊船從愛蓮橋旁駛過,在湖面上劃開道道波紋;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湧旁,在「騎樓」中親水購物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沿著佛山市濱江公園東平水道漫步,不遠處,河心島鬱鬱蔥蔥,白鷺三五成群,時而掠過水麵,時而搏擊天空;

華燈初上,江門大橋的光影倒映在蓬江江面,與兩側欄杆上的五彩燈光交相輝映…………

日前,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走訪,記錄下很多與水相關的場景和片段。將它們串聯起來的,是一個富有嶺南水鄉時代特色的詞彙——碧道。

水陸呼應的生態廊道

在深圳市南山區大沙河旁親水步道行走,放眼望去滿是綠色:一邊是河道旁的葦草,另一側是樹和草坪。一條「綠色飄帶」將西麗湖、大學城、高新區、深圳灣串了起來。

「根據全省推進萬裡碧道建設的要求,深圳市集中力量打造了幾條各具特色的樣板碧道,大沙河就是其中之一。」深圳市水務局河湖工作處處長陳春浩沿著河道,邊走邊介紹,「大沙河碧道結合沿線特色節點,分段打造了學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等不同主題。」

什麼是碧道?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廣東省從2010年開始,在珠三角率先啟動了綠道建設。那麼如今全省規劃建設的「碧道」與「綠道」的區別是什麼?廣東省水利廳河長辦副主任凌剛給出了答案:碧道,核心就是碧水的「水」字。

「萬裡碧道是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閒功能建立的複合型廊道,突出『水碧岸美』。整治河道水網,使綠道與碧道並行,形成交相呼應的生態廊道,滿足人民對優美水生態環境的需求。」凌剛介紹。

2018年年底,廣東確定將1個大灣區碧道和10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碧道工程作為省級試點,總長度180.09公裡,其中大灣區超過了一半,達97.79公裡。

潺潺流動的一江清水

樓房一層開出一條6米寬的廊道,上面是住戶,兩邊分別是店面櫥窗和河道——在廣州市,「騎樓」正成為當地碧道建設中的一道特色景觀。

「騎樓是嶺南的傳統建築,既能住人、商用,又能為行人遮風擋雨。在『清四亂』過程中,各地結合實際,將部分臨水建築改造成騎樓,既解決了汙水直排入河的問題,也使河湧沿岸恢復了濱水通道。」 廣州市河長辦專職副主任賀成偉介紹。

天河區的中支湧曾經一直埋在地下作為下水道使用,2019年起作為該區重點治理的18條黑臭河湧之一,實施了「揭蓋復湧」工作。深埋地下20多年的中支湧,被治水施工隊從珠村東喬大道「挖」出。通過採取河道治理、截汙等措施,如今的中支湧已泛清波。隨著治水工程完工,河湧邊的居民樓也變成了騎樓。

白雲區雲城街道蕭崗村的河湧邊也有一幢騎樓,廊道中還有幾個工人正在忙碌。白雲區副區長蔡勝介紹:「新市湧蕭崗段這1.1公裡,是我們碧道建設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段。蕭崗村是個城中村,人口密集,繁華喧鬧,居住著近10萬人,新市湧穿村而過。」

「這是改造前的河湧。」白雲區水務局局長李化軍打開手機相冊,照片裡的新市湧夾在樓房之中,密集的排汙管從牆體伸出,呈90度「瞄準」河道,「去年,我們對直排入河的管道實施了拆除,生活汙水接入市政汙水管網」。

如今的新市湧蕭崗段,河道兩側安裝著花崗巖護欄,內側栽種著盆花,河水緩緩流動,聞不到異味。騎樓牆體、牆面和承重柱粉飾一新,廊道牆上點綴著古典國風的牆繪圖案。

河要治,亦要管。在廣州市河湧管理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正對著電腦屏幕,處理河長巡河發現上報的問題。中心主任周新民介紹:「廣州市在河湧管理工作中遵循『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的技術路線。利用好河湖長制平臺,以區級河長為核心,形成上下傳導的局面,為河湧治理、碧道建設提供支撐與保障。」

落實河湖長制,大力推進萬裡碧道建設,在廣東省已形成共識。深圳市茅洲河的洋湧河水閘前,護河員正在對河面進行保潔,河畔坐落著沙井、松崗兩座水質淨化廠。清水泛著漣漪,一片蘆葦隨風輕搖,一隻紅蜻蜓落在美人蕉葉上……「2015年前,茅洲河還是一條『醬油河』。」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延軍介紹。

茅洲河展示館記錄著這條河的嬗變:這裡收藏著當年河灘上的礦泉水瓶、建築垃圾、枯枝爛葉等物,5個試管展示著2002—2015年中5個年份的水樣,氨氮指標分別為23.8、25.99、28.86、33.7、23.33,遠遠超過Ⅴ類水的2.0。

水質變化展板顯示,經過深圳、東莞兩市4年的系統治理,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質達地表水Ⅴ類,為1992年以來最好水平,全流域黑臭水體全部消除。

觀賞不盡的兩岸風

沿著佛山濱河景觀帶親水廊道一路前行,但見林蔭密布、繁花盛開,一步一景,仿佛置身於風景區。能容納幾千人的遊泳池雖因疫情而暫時關閉,但不時有市民關切地在附近張望。「平時這裡都要排成長龍,人多得像下餃子一般。」佛山市河長辦副主任、佛山市水利局副局長劉劍鋒指著入口說道。

在碧道規劃建設方面,佛山市動手早、行動快。佛山市河長辦常務副主任、市水利局局長李永生介紹道,佛山市今年2月在全省率先發布了碧道建設總體規劃,擬投資400多億元,分3個階段推進以『三環六帶』為主體結構的碧道建設,計劃在2035年前推動碧道全覆蓋。

同時明確在建設過程中,綜合考慮各類濱水公共服務設施、綠化空間、河漫灘公園、驛站設施的用地需求,確保為碧道建設預留足夠空間。

佛山濱河景觀帶所在的東平水道是大灣區的省級碧道試點,佛山市以此為抓手推動碧道建設由點及面展開,要求每區建設不少於5公裡的市級試點碧道。目前各試點碧道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待碧道標誌確定後將完成收尾工作。未來,碧道將像一條美麗的項鍊,串連起佛山的山山水水、城市鄉村,串連起人文與自然景點,成為鋪在佛山大地上的一張「綠網」,讓市民群眾切身感受河湖治理帶來的好處。

因地制宜,致力創新,是大灣區各市推進碧道建設過程中秉持的重要原則。傍晚時分的江門市城央綠廊,人頭攢動,廣場舞的音樂在空中迴蕩,閃光燈不時閃起。

江門市水利局局長梁君明介紹:「城央綠廊是省級碧道試點,已完成建設。根據省萬裡碧道總體規劃要求,到2025年,江門市要建成339公裡碧道,市委市政府結合實際,決定建設360公裡碧道,其中去年已完成100公裡。」在鶴山市沙坪河旁,廣東省首個縣級治水主題展廳——鶴山市治水教育展廳已敞開大門;華僑城古勞水鄉項目正加快建設,將以全新面貌展現碧道風採……

「在江門市,像城央綠廊這樣的『網紅打卡點』會越來越多。」梁君明說。

碧道建設不但治出了一江清水,而且激活了兩岸空間。如東莞市的省級碧道試點華陽湖,周邊生態環境質量正不斷攀升,群眾正在享受治水「紅利」。

「通過狠抓河長制、推動萬裡碧道試點項目建設,華陽湖碧道沿線的水生態環境逐步修復,麻湧鎮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轉變。華陽湖周邊逐步形成了創客坊、印象水鄉、漁人碼頭等新型商業體,帶動了創業和消費。」東莞市水務局副局長蔡國威介紹。據了解,2019年,麻湧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5.9億元,總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昔日「黑臭河」,今朝「幸福河」。從大灣區的碧道建設,我們窺探出廣東萬裡碧道的模樣,也感受到廣東省強化區域協同治水、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實現「有名」「有實」的力度與決心。

據省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碧道建設由試點轉入全面建設的開局之年,2022年年底前,廣東省的碧道長度將達到5200公裡。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李志文

審籤|呂航

實習生|陳愷祺

相關焦點

  • 碧一江春水 道兩岸風華——茅洲河碧道光明試點段建設紀實
    「母親河」回歸清澈,又恰逢廣東「萬裡碧道」藍圖面世,深圳市創新性提出以高水平規劃建設「千裡碧道」。茅洲河,被列入深圳市首批碧道建設的試點之地。碧:起於民生茅洲河碧道,被深圳市定位為「灣區東岸綠脈,深圳西部門戶」。
  • 碧一江春水 道兩岸風華
    深圳市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廣東萬裡碧道的號召,提出了「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的碧道願景及「水產城共治」、「生產、生活、生態共融」的建設理念,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廊道、秀美的休閒漫道、獨特的文化驛道、綠色的產業鏈道」五道一體的高標準碧道,使之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樣板,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好窗口。
  • 廣東建設萬裡碧道 秀出兩岸風華
    治理前大概有1.3萬家企業聚集在此,小散汙危企業對水質影響大。第四,茅洲河流域城中村密布,人口密度大,面源汙染排放量大。茅洲河流域居住人口達450萬人(含東莞),僅深圳市就有1/5的人口生活在茅洲河附近。」  在這種背景下,要還帳,就需要拿出極大的決心。  2016年起,茅洲河開啟全流域的治汙攻堅。
  • 從黑臭河道到省級碧道試點 深圳茅洲河風華正茂
    同時,深圳市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萬裡碧道的號召,創造性地提出「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的願景,按照「治水治產治城」三維共治,「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共融的建設理念,在水環境治理領域再上新臺階。 深圳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全市將完成1000公裡碧道建設任務,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碧道建設目標,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繪就一幅「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的壯麗畫卷。
  • 深圳茅洲河碧道試點段即將開園
    這也是觀賞兩岸風景的絕佳之處。登高望遠,可以眺望茅洲河的一江春水和兩岸風華——左岸是正在收尾的親水活力公園,右岸則是茅洲河碧道試點段中的「先行段」——已於去年率先建成的燕羅溼地公園、茅洲河展示館、啤酒花園等。茅洲河展示館記者已經參觀過幾次,每一次都深深地被深圳治水之路的艱辛和不凡所感染。
  • 來茅洲河碧道光明段感受生態之美
    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美麗的茅洲河正以全新面貌與光明人相伴。光明新聞記者 盧正輝 攝 茅洲河碧道光明段總體設計圖
  • 廣東將構建「一灣三片、十廊串珠」碧道空間格局 分三個階段建設...
    這份指導廣東萬裡碧道建設的綱領性文稿透露:廣東萬裡碧道建設將分三步走:「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十年大跨越」,將構建「一灣三片、十廊串珠」碧道空間格局:即打造「江河安瀾的雨洪通道、碧水清流的生態廊道、詩情畫意的休閒文化廊道、水陸聯動發展的濱水發展帶」,形成「三道一帶」的空間範圍。
  • 打卡茅洲河碧道光明段:一江碧水瀲灩 兩岸風華正茂
    深圳商報記者 鄧紅麗 11月4日,光明區慶祝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暨治水主題媒體採風活動舉行,來自中央、省、市、區的媒體記者齊聚一堂,走訪樓村溼地公園、茅洲河碧道試點段建設項目(光明段),了解項目進展,感受光明區治水新貌。
  • 助力建設世界級灣區 | 2019粵港澳大灣區酒店行業盛會成功舉辦
    備受行業矚目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酒店業發展高峰論壇】,於2019年6月14日,在深圳安蒂亞美蘭酒店成功舉辦,活動同期舉辦了「
  • 天河區碧道建設統籌「五個水」,蘊含「三道一帶」
    碧道建設,統籌「五個水」,蘊含「三道一帶」  天河區在把握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布局、地塊功能定位基礎上,結合已有的城市綠道、綠地板塊、公園等生態要素和河湧功能定位,系統集成推進碧道建設,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67.50公裡的河湧碧道建設,形成縱向碧道、橫向綠道,「碧(道)」「綠(道)」成網的總體生態空間格局,努力實現「水清堤固、
  • 廣州已建成近120公裡碧道
    探索碧道試點經驗 全球最知名團隊做規劃廣州以「理想水生活」為理念,圍繞「一核一帶一區」,統籌山水林田湖海,高起點高標準全面開展碧道示範建設,奮力打造治水工作的升級版,形成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營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活動,初步探索出「兩高」(高站位
  • 建設碧道主題特色遊徑,講好「廣州故事」
    碧道建設作為城市治水升級版,水清岸綠的碧道也將是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近日正式印發的《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中就提出,策劃四片多條碧道特色主題遊徑,串聯眾多美麗鄉村、歷史建築、紅色遺蹟等,訴說「廣州故事」。此外,還將在碧道沿線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點建設碧道公園,完善配套設施,方便市民遊賞。
  • 石碣布局濱水岸線建設 擬打造10.8公裡東江碧道
    據悉,該研究成果充分解讀了石碣歷史發展脈絡、現狀,深入研究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格局、東莞周邊城市及石碣周邊鎮街的區域發展態勢,並結合實際,提出「產、城、人、文」四大戰略;對「智谷、江城、文芯」三個重點地區的功能定位、風貌形象、景觀系統等進行規劃;制定了城市生態空間品質提升規劃。石碣作為東莞的北門戶,如何在區域分工中找到定位?
  • 廣東舉行《廣東萬裡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發布會
    重點建設珠江活力都會碧道、深圳現代都市示範碧道、環灣濱海碧道、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潭江僑鄉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西江大河風光黃金水道、北江南嶺山水畫廊、韓江潮客文化長廊、鑑江畫廊魅力藍灣等10條省級骨幹特色碧道,建設任務涵蓋了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  (四)主要任務。
  • 廣州2025年底建設1506公裡碧道,打造理想「水生活」
    碧道十條,打造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建設萬裡碧道是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決策部署,廣州市深入領會碧道建設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結合廣州實際,提出「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總體理念,圍繞「水清岸綠、廣府生活、三道一帶、縫合城市、新舊共生、賞粵四季、繡花功夫、永續利用、經濟適用、共同締造」的「廣州碧道十條」,彰顯廣州依山、沿江、
  • 三月兩岸桃花開,一江「春水」美玉來
    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詩詞將我們帶回那個家國更迭的年代,對李後主萬般無奈的哀愁心情多了一絲理解,對他敢於面對,用筆帶刀吶喊的表達方式佩服到五體投地。疫情之下,萬眾禁足,偏居一隅,卻也是家國萬古愁,縈繞心頭。
  • 悠悠碧道 串起鄉愁|公園|溫泉鎮|獵德村|獵德湧|碧道|流溪河
    廣州正以「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為總體理念,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奮力打造萬裡碧道的「廣州樣板」,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堅實支撐。廣州特色千裡碧道格局以珠江為主脈,重點打造30公裡南粵「最珠江碧道」,構建廣州碧道主廊道。以流溪河、增江為兩大支線,彰顯鄉野風情、田園生活,支撐廣州生態格局。
  • 對標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矽谷在哪裡?
    而事實上,同為科技創新主導型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有著眾多相似之處。  剖析兩者規劃和發展,廣州PLUS竟發現了一個秘密。  深諳灣區發展之道,粵港澳大灣區從規劃之初,就直接以落點於此:  大灣區定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深晚報導|獅子洋通道明年開建,珠江口東西兩岸再添跨江新成員
    10 月 16 日,廣東交通集團發布消息稱,獅子洋通道籌建在即,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又將有新成員入列。未來該通道將攜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黃埔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構建世界級交通樞紐,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打通 " 雙循環 " 通道支撐作出新貢獻。▲獅子洋通道效果圖。據了解,獅子洋通道項目位於南沙大橋與虎門大橋之間,直連南沙自貿區和東莞濱海灣新區兩大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