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獵德湧的親水公園古樸大氣,綠樹成蔭。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廣州東山湖公園的碧道串聯起公園的美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流溪河溫泉鎮碧道。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新實踐
在獵德湧碧道上打太極、釣魚,已經成為廣州CBD裡一道獨特的風景;沿著流溪河碧道騎行、漫步,在吸氧的同時,感受古老溫泉鎮的日新月異;踏著東山湖蜿蜒的碧道觀景,幸福感油然而生……
廣州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水碧岸美的萬裡碧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去處」決策部署,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級試點碧道近120公裡,並提出了到2025年建成1506公裡碧道的目標。廣州正以「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為總體理念,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奮力打造萬裡碧道的「廣州樣板」,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堅實支撐。
廣州特色
千裡碧道格局
以珠江為主脈,重點打造30公裡南粵「最珠江碧道」,構建廣州碧道主廊道。
以流溪河、增江為兩大支線,彰顯鄉野風情、田園生活,支撐廣州生態格局。
北部山水型碧道計劃建設576公裡,突出山水園林特色,融合周邊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打造回味鄉愁記憶的最家鄉碧道。
中部現代都市碧道計劃建設550公裡,突出現代化特色,薈萃中心城區風景名勝、人文景觀,打造最都市的先鋒水岸。
南部水鄉型碧道計劃建設380公裡,突出廣府水鄉、濱海風情,恢復城市水系「彈性」,打造最生態的感潮河網。
以水係為紐帶串聯重要生態、景觀節點,形成覆蓋全市的碧道網絡,充分展現廣州特有生態魅力。
截至目前,廣州已建成省、市級試點碧道近120公裡;
2020年,計劃建設碧道300公裡以上;
到2025年,計劃建成1506公裡碧道。
案例聚焦
一湧「換顏」築起親水臺
兩岸美景「招來」煙火氣
獵德湧碧道:串起「八韻」變身CBD風景線
獵德湧與廣州新中軸線平行,緩緩流過珠江新城,是高樓林立的CBD中難得的濱水空間。在獵德湧的最南端就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古村獵德村,湧邊兩岸碧道已經建成,只見古色古香的石橋、欄杆,以及兩岸的祠堂古建築等,在一灣清水的簇擁下,更見雅致。兩岸綠樹環繞,簕杜鵑開得正熾,遊客三三兩兩在湧邊散步和聊天,親水平臺上有村民在打太極、釣魚。
獵德湧碧道不僅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休閒遊憩的好地方,還是一條功能複合的廊道。天河區水務局辦公室主任黃仁毅表示,碧道還發揮著防洪排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調節氣候和淨化空氣、帶動河湧周圍經濟發展等多重功能。
獵德湧碧道結合文化底蘊深厚的獵德村原有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青石板路、廊橋、堤岸文化欄杆、景觀花池、獵德龍舟、獵德鼓等龍舟文化元素,形成了「獵德八韻」8個標誌性景點,成為CBD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此外,水務部門在原有河寬基礎上,局部降低堤岸高度修建了親水平臺,從而加大了河道的過流能力,配合湧口水閘及下遊分洪道,有效降低河湧水位,保證河湧排澇通暢。
獵人坊是依湧而建的一條美食街,一家酒吧的老闆告訴記者:「過去我們的大門都朝著馬路開,面向河湧的後門是不開的,因為湧水太臭了。現在不同了,你看家家食肆朝著河湧的門都是大開的,晚上湧邊燈光閃爍熱鬧非凡,食客遊人都很多。」隨著碧道的建成,河湧兩岸的商家、食肆也是越開越多,不少酒吧、咖啡館正在裝修中,看中的就是這裡超高的人氣和優美的環境。
流溪河碧道:連接自然美景帶動鄉村振興
廣州擁有「山水城田海」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碧道建設按照北部、中部、南部不同的自然稟賦及區域特點,塑造北、中、南三大碧道生活圈。如果說獵德湧碧道是中部都市型碧道的代表,展現的是廣州國際大都市的風貌;山水型碧道則一路向北,山環水抱的流溪河碧道與周邊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完美融合。
從化溫泉鎮素有「中國溫泉之都」之美譽,流溪河流域溫泉鎮30條一級支流全部達到Ⅱ類以上水質,治水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總長超過8公裡的溫泉風景區環湖碧道建設已在全市先行一步。在碧浪橋頭,高大的玉蘭花樹散發著陣陣清香,掩映在竹林叢中的木棧道沿流溪河而建,遊人三五成群沿著碧道漫步,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體味著溫泉鎮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位遊客告訴記者:「溫泉鎮真的變化很大,過去只是有溫泉,流溪河邊很多地方都走不通,沒什麼可玩的地方;現在沿著流溪河能走一圈,還可以騎單車,一家老小都很高興呢。」
溫泉鎮鎮長謝文姬告訴記者:「我們在沿線配建了生態停車場和生態公廁等,還正在建設一個平衡車公園,以期為遊客提供更好的體驗。」溫泉鎮環湖碧道融合流溪河兩岸的地形、地貌、水文、交通等環境資源,將附近的景觀廣場、休閒公園、溼地公園等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串聯起來,創造出獨具溫泉特色的路徑遊線,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不僅如此,廣州已將流溪河碧道列為市級碧道示範項目,從溫泉人工壩往南到太平鎮,新建43.4公裡碧道,涵蓋城鎮型、鄉村型、自然生態型3種碧道類型,包括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整治、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與遊憩系統構建,共14項內容。該示範項目計劃今年底完工,這樣的「換顏」工程,不僅改善周邊的生態景觀,同時也將帶動沿線的旅遊經濟。
專家點評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
以河流為主線 串聯山水林田湖草
廣東要建設「萬裡碧道」,是要連綿萬裡的。碧道建設必須要保證連通性,即通過碧道讓河流能夠真正發揮生態上的連接作用,以河流為主線,把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一一串聯起來,使生態系統完整地、穩定地發揮作用;也通過碧道建設,能夠讓河流成為人與自然聯繫的紐帶,城市的人可以通過碧道通山達海,遠足自然。
與綠道相比,碧道的功能更加複合,是江河安瀾的雨洪通道、碧水清流的生態廊道、詩情畫意的休閒文化廊道、水陸聯動發展的濱水發展帶。正因為如此,碧道建設需要更多部門協同,不單單是水利部門一家的事情,需要加強部門協同,挖掘河流的多元價值。
同時,碧道也是廣佛同城的重要推動力。過去廣佛的中心都在白鵝潭,後來大家各奔東西,原來的中心區如何再度煥發活力?藉助碧道的建設,提升兩個大都市的中心區品質;藉助碧道進一步加強廣佛都市圈的一體化,廣佛公路、地鐵、水系休閒帶的一體化,甚至遊艇也可以打造廣佛遊。
基層思考
天河區水務局辦公室主任黃仁毅
不為了建而建 融入流域治理
碧道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為了建碧道而建碧道,要有流域治理的理念。同時也要彰顯嶺南文化特色,真正留住鄉愁。像天河獵德村,是一個很有文化積澱的古村,村裡的龍舟文化幾百年來不斷傳承;碧道建設過程中,我們也非常注重與龍舟文化相結合,湧水治理好了,划龍舟更帶勁;兩岸的親水平臺也成為觀看龍舟賽的好地方;跨湧橋下還開闢成了平時存放龍舟的場所……
獵德湧碧道正是結合深厚的獵德村原有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青石板路、廊橋、堤岸文化欄杆、景觀花池、獵德龍舟、獵德鼓等龍舟文化元素,形成了「獵德八韻」8個標誌性景點,包括表現昔日獵德村龍舟慶典場面的「碧波爭渡」;以獵德村千年古樹為載體,營造濱水樹影氛圍的「榕影畫堤」等。
基層思考
從化區溫泉鎮鎮長謝文姬
撬動多方力量 推動「還綠於民」
溫泉鎮的流溪河兩岸過去有多個「斷點」,遊客無法靠近河岸,岸邊也是雜草叢生。在環湖碧道項目建設過程中,溫泉鎮撬動多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聚焦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
例如,沿線地塊涉及的溫泉賓館、毅華溫泉酒店、幸福樓等企業以無償或低價租用等方式,為項目建設提供共約100畝用地,切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保障項目順利落地。
同時,溫泉鎮積極配合環湖碧道項目,推動「還綠於民」,切實改善景區及周邊環境整體形象。
(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