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天河區碧道統籌「五個水」,水清還需景美

2020-12-20 瀟湘晨報

獵德湧碧道水清、岸綠、景美。

6 月 12 日,中國水利報副總編輯張衛東一行調研廣州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並就廣東省萬裡碧道建設工作在天河區獵德湧進行現場考察。

碧道建設是廣東治水的升華,是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成效的匯聚,是生態文明思想在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實踐碩果。廣州市天河區樹立全區一盤棋思想,齊心協力、攻堅克難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把 " 科學治水、精準治水、河長領治 " 等治水理念貫穿始終,同時升華治水成果,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等 " 五個水 ",構建 " 碧綠成網 " 的城市生態廊道。

獵德湧碧道:濱水景觀,彰顯文化特色

獵德湧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在城市新中軸線的東側,起源於華南理工大學內的西湖,全長約 4.3 公裡。從北到南依次流經城市幹道廣園東路、天潤路、天河北路、海欣路、黃埔大道西、海安路、金穗路、花城大道、獵德大道、臨江大道,途徑五山文教區、石牌商住區、天河商務區、珠江新城,經獵德村匯入珠江前航道,區域位置重要,是天河區唯一流經珠江新城中央商務區的河湧。

如今,獵德湧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這是目前天河區 30 條黑臭河湧中實現 " 長制久清 " 目標的河湧之一。河湧兩岸綠樹環繞,一邊觀景樓等亭臺樓閣古色古香," 鑊耳屋 " 更是別具廣府民居傳統建築特色,親水平臺間、曲徑通幽處連接成一個開放式 " 迷你 " 濱水公園。另一邊,河湧堤岸雕刻式文化欄杆接連濱水漫道,駐足望去遠處的廣州地標 " 小蠻腰 "、附近的 CBD 高樓大廈與對岸的綠樹、鑊耳屋建築、親水平臺以及眼前河湧的碧水相互映襯著,仿佛構成了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國際大都市生態文明畫卷。此時此刻,倒影在水中的 " 小蠻腰 " 和高樓大廈浮動著,著實讓人賞心悅目。

沿著濱水漫道一路往前,還有粵韻文化戲臺、長廊、獵德鼓、廊橋、景觀花池、宗祠、青石板路、獵德龍舟等濱水景觀。據介紹,此地位於天河區屬下獵德街的獵德村,北靠珠江新城、南臨珠江,獵德湧從村中流過,將村莊分為東、西村。獵德村開村於宋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是一個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如今這些別具嶺南特色的水景觀,修舊如舊,不僅記載了歷史、弘揚了當地優秀民俗文化、留下了鄉愁,也不知不覺刻上了新時代的印記,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中支湧珠村碧道:揭蓋復湧,改善人居環境

深湧中支湧是天河區去年重點治理的 18 條黑臭河湧之一,治理前該湧的珠村段已經被覆蓋成暗渠長達 20 多年。天河區迎難而上,開創了廣州 " 揭蓋復湧 " 治理黑臭河湧的先河。聚焦生態修復、弘揚嶺南水鄉文化、改善人居環境是該湧治理的理念也是群眾支持的原因。治理中,天河區試點水環境治理與人居環境改善一體規劃、一體設計、一體實施,在揭蓋復湧的同時,實行了 " 一拆、二改、三提升 " 的計劃:拆除臨湧亂搭亂建 6032 平方米;入戶改造廚房廁所化糞池 67 處,臨水建築騎樓改造 29 棟;提升道路品質 14 萬平方米,60 餘家商戶轉型升級。

治理後,該湧不僅實現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還讓臨水而居的城中村——珠村煥然一新,成為嶺南騎樓等文化特色水街,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 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 ",碧道建設需要以治水為基礎。據了解,自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以來,天河治水中像這樣敢為人先、顯成效的治水經驗案例不止一兩個,總體來講天河的水環境治理離不開 " 問題導向、定量分析、統籌規劃、科學研判、系統治理、黨建引領、精準施策 "。

碧道建設:統籌 " 五個水 ",蘊含 " 三道一帶 "

天河區在把握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布局、地塊功能定位基礎上,結合已有的城市綠道、綠地板塊、公園等生態要素和河湧功能定位,系統集成推進碧道建設,計劃在 2025 年前完成 67.50 公裡的河湧碧道建設,形成縱向碧道、橫向綠道," 碧(道)"" 綠(道)" 成網的總體生態空間格局,努力實現 " 水清堤固、岸綠景美、悅人駐產 " 的魅力天河。

據天河區水務局領導介紹,天河區碧道建設將以規劃統領、聯點成線的方式,構建碧綠交織的公園城市網絡。碧道建設要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融合發展生態、生產、生活。碧道是江河安瀾的行洪道,是水清岸綠的生態道,是融入自然的休閒道,是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帶。

獵德湧碧道正是結合了深厚的獵德村原有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獵德鼓、宗祠、獵德龍舟等嶺南文化元素,形成了 " 獵德八韻 "8 個標誌性景點,包括表現昔日獵德村龍舟慶典場面的 " 碧波爭渡 ";以獵德村古樹為載體,營造的濱水樹影氛圍;飲食文化、獵德文明與濱水景觀相結合的 " 銀閣翠幕 ";重現青石板路、小橋流水等景點的 " 曲水之幽 ";獵德村復建祠堂為載體打造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 " 古祠醉影 ";設置在獵德湧珠江口處的地標 " 碧水妙音 ";還有體現親水性與自然生態完美結合的 " 淺草伴水 ",珠江公園與獵德湧形成完整綠地系統的 " 青羅綠水 " 等。

獵德湧碧道夜景星光璀璨迷人。

碧道規劃:遠近結合,分類施策,科學布局

記者了解到,天河區將對照碧道建設落實水安全提升、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以及水景觀和遊憩系統構建等要求,確保實現 " 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 " 總體目標,以流域為體系,結合《廣州市碧道建設方案(2019 — 2025 年)》確定的原則和下達的工作任務,按照統籌推進、有序實施的思路推進碧道建設。

規劃引領,科學定位。梳理區內河湧流域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規劃,根據片區的用地功能和發展趨勢,確定區內碧道建設的重點區域;結合河湧流域碧道與周邊社區組團的關係,確定不同河湧碧道特色主題;結合省、市有關碧道建設標準,確定不同河湧碧道建設標準。

整體謀劃,系統推進。堅持高點站位、系統謀劃,在整體思維、科學研判,全面梳理各項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結合河湧現狀問題和規劃要求,系統集成推進碧道建設:一是統籌解決河道過流能力不足、堤岸不達標等影響 " 河暢、堤固 " 的水安全問題,確保河道達到防洪要求;二是統籌解決河道管理範圍內影響河道貫通、空間環境布局不合理等影響 " 岸綠、景美 " 的問題;三是統籌解決河湧生態流量不足、源頭溼地和沿線海綿要素缺失等影響水資源、水生態保障的問題;四是統籌解決河湧兩岸管養設施、搶險通道不足的問題。

遠近結合,分類施策。強化市區聯動,政企聯動,發揮市、區牽頭引領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碧道建設。結合河湧周邊擬實施項目或規劃開發建設項目,將區內碧道按照結合水利建設項目同步實施、結合土地開發同步實施、結合道路建設同步實施、結合城中村改造同步實施、結合市政汙水管網建設同步實施以及單獨實施碧道建設項目六大類進行精準分類,明確各類碧道建設主體、建設內容以及完成時限等,強化碧道建設共建、共管、共享。

建管結合,長效管理。在碧道項目建設的同時,同步加強碧道設施管理工作,同步建立健全碧道管理考核機制和日常管養長效機制,持續常態化推進碧道設施的精細化管理。

據了解,目前天河區已基本完成碧道建設 8.6 公裡,下一步天河區將結合水利建設項目同步實施碧道項目 16 宗 20.45km,結合土地開發同步實施碧道項目 2 宗 3.1km,結合道路建設同步實施碧道項目 3 宗 4.2km,結合城中村改造同步實施碧道項目 3 宗 2.2km,結合市政公共管網建設同步實施碧道項目 2 宗 3.4km 以及單獨實施碧道建設項目 19 宗 34.15km。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天河區碧道建設統籌「五個水」,蘊含「三道一帶」
    廣州市天河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區一盤棋思想,齊心協力、攻堅克難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把「科學治水、精準治水、河長領治」等治水理念貫穿始終,同時升華治水成果,統籌「五個水」構建「碧綠成網」的城市生態廊道。  獵德湧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在城市新中軸線的東側,起源於華南理工大學內的西湖,全長約4.3 公裡。
  • 天河碧道,你怎麼這麼好看!
    碧道建設是廣東治水的升華,是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成效的匯聚,是生態文明思想在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實踐碩果。天河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區一盤棋思想,齊心協力、攻堅克難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把「科學治水、精準治水、河長領治」等治水理念貫穿始終,同時升華治水成果,統籌「五個水」構建「碧綠成網」的城市生態廊道。
  • 廣州2025年底建設1506公裡碧道,打造理想「水生活」
    廣州二千多年臨水而居、依水建城,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碧道蜿蜒的美好畫卷令人神往,未來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碧道建成,廣大市民將進一步體會到廣州城市的幸福感、獲得感。碧道十條,打造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建設萬裡碧道是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決策部署,廣州市深入領會碧道建設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結合廣州實際,提出「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總體理念,圍繞「水清岸綠、廣府生活、三道一帶、縫合城市、新舊共生、賞粵四季、繡花功夫、永續利用、經濟適用、共同締造」的「廣州碧道十條」,彰顯廣州依山、沿江、
  • 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廣州擬建一兩個水岸公園
    正在治理中的廣州石井河 通訊員供圖據悉,《要點》以「全市河湖要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工作目標」,安排了24項工作,分別是加強河長辦機構和隊伍建設;優化健全河長制體制機制;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強化優良水體和飲用水源保護;高質量規劃建設廣州千裡碧道;嚴格管控河湖保護範圍;紮實推進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任務;加強水上保潔監管和執法檢查;嚴格水資源管理。
  • 廣州天河區吹響治水攻堅衝鋒號
    7月3日,廣州市天河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攻堅工作推進會,在天河區機關大院會場舉行,大會明確今年天河治水的工作目標:全力推動珠江廣州市獵德斷面2020年全年水質評價達到IV類標準,全區30條黑臭河湧(段)穩定消除黑臭並達到長制久清,同時全面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創建等工作,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水環境治理目標,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
  • 比公園還美的碧道,廣州後年要建成逾千公裡
    廣州是一個水系發達的城市水好廣州就好!2017年5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印發《關於印送關於《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於林永亮等41名代表聯名提出的(關於全面加強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的議案)的決議》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材料的通知》,這一聚焦治水的議案被稱作「001號議案」。
  • 一令五方案 廣州天河區吹響治水攻堅衝鋒號
    ■天河區沙河湧西支湧清汙分流工程正在施工。廣州天河區召開水環境綜合治理攻堅工作推進會,全面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工作「今年天河治水的任務是全面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創建等工作……我們要把被疫情耽誤的時間奪回來,時間緊,任務重,要加油幹。」
  • 廣州國際生物島6.6公裡的示範性碧道來了!
    「生物島越來越美了!塑膠跑道跑起來也很舒服,看著江邊美景,感覺心情都很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慢跑的陳小姐說道。在這裡,全新升級的6.6公裡環島碧道成為附近上班族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會呼吸」的海綿綠地,「會循環」的生態水廊,沿途水清岸綠、鳥語花香,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 水清岸綠景美 伴著螢火蟲行走在湧邊
    時下,廣州天河區的沙河湧、獵德湧、車陂湧、深湧,正是春光明媚的季節,而「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的風光,令遊人流連駐足。而美景之中,傾注了天河治水人的智慧與努力。水清景美,消失多年螢火蟲回來了晚春時節,新快報記者來了一次天河區河湧遊,只見到處是春光明媚、水清見石、魚翔淺底的景象。獵德湧橫穿廣州新中軸線,在天河CBD和珠江新城潺潺流過。記者在珠江新城的獵德村河段,只見古色古香的石橋、欄杆以及兩岸的祠堂古建築等,在一灣清水的簇擁下,更見雅致。
  • 廣州天河區深湧換「新顏」 展現「新活力」
    深湧右支湧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廣州1月31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趙雪峰 趙中華)「以前,這可是出了名的『臭湧』,現在再也不是那時的模樣了!」對居住在深湧附近的陳佛佐來說,時下深湧與此前的樣子大不相同。2018年以來,天河區委區政府、住建水務局、環保局、城管局等職能部門及沿岸主要街道共同協作、多管齊下、對症下藥,通過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穩步推進深湧流域水環境治理工作。
  • 廣州已建成近120公裡碧道
    針對廣府文化特點,提出「水清岸綠、廣府生活、三道一帶、縫合城市、新舊共生、賞粵四季、繡花功夫、永續利用、經濟適用、共同締造」的「廣州碧道十條」行動準則,為編制《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技術指引》,推動碧道建設在全市開花結果奠定堅實基礎。
  • 廣州已建成碧道513公裡,多重治水手段讓更多地方有水可賞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通訊員 趙雪峰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12月24日,記者從廣州全市治水工作集體採訪獲悉,截至2020年底廣州已建成碧道513公裡。碧道網絡不僅覆蓋市區珠江河道兩段,還延伸至河湧近源頭的位置。
  • 水清人居好 全國河湧專家觀摩廣州天河區治水經驗
    新快報記者夏世焱/攝該區水清岸美,魚翔淺底,黑臭水體整治已見顯著成效近年來,廣州市天河區河湧整治工作緊抓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等環節,成效顯著,水質大為好轉,引來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專家和同行的關注和認同。
  • 打卡「綠道之城」長安②十餘裡茅洲河碧道水清岸綠好風光
    今天第二站,我們來到長安茅洲河畔,給大家展示一個美麗的「綠色長廊」,領略水清岸綠好風光。圍繞「撥草現珠,串珠成鏈,多鏈成環,環環相扣,扣扣相通,通山達海」理念,長安「綠道之城」建設呼之欲出。長安北靠蓮花山、南朝獅子洋、東依茅洲河、西臨磨碟河,擁有蓮花湖、五點梅水庫等大小8座天然或人工湖庫水體,在81.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具備生態文明「山水林田湖河」的基本元素,也散落著許多未被發現的優美生態資源。其中,茅洲河河岸整治工作實施及成果顯現,激活了長安河岸風光,打造出一條靚麗的「碧道」風景線。
  • 1506公裡碧道 屬於我 屬於你 屬於廣州 屬於世界
    「水」的潛力好像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不過這種局面很快就要變啦按照廣州碧道最新建設方案2025年底要建設1506公裡碧道!結合本地實際,廣州提出「廣州碧道:理想水生活」總體理念,圍繞「水清岸綠、廣府生活、三道一帶、縫合城市、新舊共生、賞粵四季、繡花功夫、永續利用、經濟適用、共同締造」的「廣州碧道十條」,彰顯廣州依山、沿江、濱海的城市風貌和山水城田海並存的自然稟賦,重築人、水、城之間的緊密聯繫,形成新「雲山珠水」的風貌格局。
  • 廣州今年要建設300公裡以上碧道 建成1-2個水岸公園
    廣州今年要建設300公裡以上碧道 建成1-2個水岸公園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蔣翰林  2020-04-09 《要點》提出,今年全市河湖要基本實現河暢
  • 廣州擬建設1-2個水岸公園,海珠、天河、越秀等地建碧道示範段
    廣州擬建設1-2個水岸公園,海珠、天河、越秀等地建碧道示範段金羊網  作者:梁懌韜 趙雪峰  2020-04-07 相比前幾年的「防禦型治水
  • 廣州未來將建成2000公裡碧道,宛如巨型山水畫卷……
    廣州真的是越來越靚了!冒出來一個又一個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打卡地!不僅讓廣州這座花城更加美麗,還為廣州街坊們休閒提供了好去處!這些打卡地就是——碧道!via 羊城派不過,大家有沒有疑惑過:不是有綠道了嗎,怎麼又冒出來個「碧道」?碧道和綠道是不一樣的~碧道是以水為主線,強調以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為基礎,通過統籌藍、綠、紅三線建設布局。
  • 廣東已建成碧道400公裡,持續釋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水碧岸美的河段不斷延伸,個個濱水經濟帶正在崛起,碧道建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持續釋放。根據省政府近日批覆的《廣東萬裡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到2022年,廣東將建成5200公裡碧道,珠三角地區率先初步建成骨幹碧道網絡;到2030年,建成16000公裡碧道,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
  • 廣州荔灣區建設三大高標準碧道 打造嶺南水文化名片
    南方網訊(記者/湯文詩 通訊員/趙雪峰)近日,記者從廣州市水務局了解到,荔灣區深入領會省市碧道建設的規劃方案及有關要求,大力推進碧道建設,以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為主線,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基礎元素,充分挖掘荔灣河流水系的生態價值、歷史人文價值、經濟價值,打造出「荔灣花地河碧道示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