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九年版《金谿縣志》載:「滸灣名金冠裡,明初無市,惟古竹街有之,後以舟楫輻輳,市遂集於此。嗣設府幕一員,商賈不勝其擾,市肆肅然。明萬曆間(1607),知縣丁天毓請於撫按,撤去專官,按肆量派稅,有定額,商集如故。」
1986年版《金谿縣地名志》載,明初,許氏從本邑後潭許家遷此,因建村於撫河灣上而得名許灣,後雅稱滸灣。
《許灣許氏族譜》新序載,文煥公十一世紀末(即北宋哲宗趙煦在位時)自郡城(今撫州市)大巷遷於金溪歸德鄉中洲裡之西溪金官渡,爾後子孫繁衍,人鹹以所居之地名曰許灣。
撫河水路上達南城、南豐、廣昌,下通撫州、南昌、九江。這裡水勢平緩,便於航船,四鄉物阜,利於貨殖。數百年來一直為贛東數縣的糧食、紙張、木竹等物資的主要集散地。木刻印書更是遐邇聞名,有「籍著中華」、「藻麗嫏環」之譽。贛東俗諺「臨川才子金溪書」中的「金溪書」指的就是滸灣木刻印書。民國23年(1934)十月出版的《江西各縣社會調查概況表》曾載道:「金溪第二區之滸灣鎮,素稱江西四大鎮之一,地沿撫河,現金臨公路即經此,有人口萬餘人,商店七百餘家,貿易以洋方貨及附近各縣出產之紙料為大宗,商業之盛甲於撫州。民國年間,九江、南昌等相繼被日軍侵佔以後,水運便利的滸灣便成為贛東數縣糧食、紙張、木竹等物資的主要集散地。各地商人湧入,古鎮人口驟增,當年的滸灣,大小商店計有500餘家,容納了三四千從業人員,店戶生意興隆,行人熙熙攘攘,入夜亦生意不斷,燈火不息,叫賣聲不絕,遂成撫河邊上的「不夜之城」。
金溪位於江西東部,屬撫州地區,總人口約30萬人,與鷹潭、資溪交界,與南城、臨川、東鄉、餘江相鄰。從南昌徐坊客運站有班車前往,行程約4小時。
滸灣鎮位於金谿縣城到撫州中點處,因滸灣面臨撫河,加之明清時的撫河航運非常的暢通, 交通便利,因此滸灣鎮有小上海之稱,是贛東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現存沿撫河的古街道上民國時期建築風格的建築,還留有當年繁榮的記憶。
這是建於316國道邊的門樓,已是滸灣的新標誌,緊鄰金臨渠可直通書鋪街。上方雕有「藉著中華」四個大字,突出滸灣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印刷文化內涵。
建築反映了歷史的發展和變遷。民國時期經過改良後的中式天井、中西結合的民居、文革時期的語錄標語、還有現代建築,同在一條街上,讓人很是感慨。
滸灣油麵 : 清代被選為宮廷食品,故有「龍鬚貢面」之稱。從和面開始,完全是手工,無法用機器代替。做油麵的師傅半夜就要起來,一直忙到中午時才把做好的油麵拿到太陽底下晾曬。晾曬的過程,也是一道難得的風景。塑料布下面蓋著的就是正在發酵的油麵。
傳說滸灣鎮裡有99個青石胡同,有999個彎,現在還保留著佔家塘、李家巷等多條老街。不經意間,你錯過的一個深宅大院就有可能是一個「大夫第」。這個做在宅門前的牌坊式大門,實為一節孝牌坊,是皇帝表彰大學士周鈺之妻傅式的,又不知其中有先人怎樣的故事。
大夫第原樣丟失,這是後修補過的!
滸灣有過耀眼的光環,「臨川才子金溪書」就是指金溪滸灣木刻印書業繁盛,是明清時期江西雕版印書的一個中心,人稱「江西版」。「金溪書」成為了贛東地區的一個文化品牌。清嘉慶道光間京城書鋪也多為金溪人所開。至清同治年間,滸灣的木刻印書開始衰落,但經營鋪棧、書店仍有60餘家,其中有47家聚集在前、後書鋪街,其餘十幾家則散居在該鎮其它街巷和附近的中洲等村莊,刻書和印書工匠有一千多人。民國中期,滸灣書鋪街的店鋪全部歇業。隨著歲月的流逝,書鋪街昔日的輝煌已不再。
滸灣鎮前後兩條書鋪街,承載著滸灣的這段歷史。現建築為清代遺存。兩街平行走向,前街長240米,后街長170米,均寬3米,中有更樓巷相通。頂盛時街坊上鋪棧、書店、作坊鱗次櫛比,為便於藏書、擱版、印刷、售書,作坊、鋪棧的建築式樣均為縱深式加廂樓、高瓴格式。大門門面開在前書鋪街的,其後門則開在後書鋪街;而大門開在後書鋪街的,其後門就一定開在前書鋪街,這樣不僅來往方便,且加強了業務聯繫和信息溝通。這些鋪棧、作坊的木刻印書不僅在本地銷售,而且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地處長江中下遊水路交通暢達的口岸,如南昌、南京、蕪湖、安慶,均設有分號分店。滸灣的木刻印書就是通過這些渠道遍銷全國,影響很大。
走進書鋪街,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曲徑通幽的街巷,高高的石磚房、乾淨整潔的石板路,一切都是那麼的清新自然,遠離都市的繁華和喧囂。后街現存石拱門上書有清道光年立的「藻麗嫏嬛」( 嫏嬛,傳說是天帝藏書的地方,後泛指珍藏書籍之所在),街中石拱門書「恆門
過街門樓上著名的「藻麗嫏嬛」石刻,寓意此處曾文雅華麗如天宮的藏書樓一般。滸灣鎮曾名列「江南四大名鎮」,又曾被稱「小上海」,都與這條名街有關
現在街中尚存印書商號「舊學山房」,為滸灣謝甘盤所築,清代金溪印書業漸盛,書鋪作坊林立,作坊主人的藏書急劇發展起來,他們中一部分人既是書商又是學者,既以書為業,經商致富,又以書為樂,藏書玩書。甚而著書立言,形成清代(尤其是清中後期)金溪藏書界的一大特色。謝氏「舊學山房」同時時也是著名的藏書樓。這是經過重修後的建築。
前書鋪街
後書鋪街。
「聚墨池」,是當時印刷工人洗滌書板之處。工人印完書後,都在這裡洗刷木板,年深日久,池水都變成黑色,連幾尺深的塘泥挖起來都黑得發亮,至今,池水還是黑的。原池中有堤、有橋,橋名「會仙橋」,全部毀於文革。如今,它只是個無人問津的髒水塘。
鎮邊,千年不倒的老樹下,鋪著古石板的路邊,靜靜地立著一座社公廟。至今仍是當地人們宗教活動的場所。一般說來社公廟邊上通常有樹齡很老的樟樹、榕樹、木棉、楓樹、松樹等,一些老樹,老得樹身全空了,樹洞一直通至樹尖,則被奉為神樹,不讓砍伐,逢年過節還要祭它。一年四季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業興隆全靠社公的保佑。「神樹」是鎮風水、保寨子平安、聚財之樹,人稱「風水樹」,千百年都不會去砍的。
鎮邊的觀音亭,曾與滸灣一起輝煌過。住於滸灣鎮李家巷進口處,始建於清朝早期,為一少見的特殊的閣廟形式,分三層,下層為巷門通道,中層為觀音閣,上層為閣樓。
附錄隨行照片:
門楣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