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村位於金溪縣琉璃鄉,徐氏聚居。該村徐氏始祖徐慕貞在後唐時任朝廷大中大夫,清泰乙未年(公元935年)擇此地結廬隱居,此村徐氏遂繁衍一千多年至今。2016年列入中國傳統村落.
蒲塘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村落。因保留了一面明代洪熙年間的牌坊而聞名。村中保留了明代門坊、明代民居、明代墓葬,大量清代建築如增益山房、養正軒、大夫第、芳傳東海,容臺世望、外翰第、進士第、世宦祠、中山衍秀、騰蛟起鳳等以及東門、西門和南門,都有很好的入口空間序列,尤其是臨水的南門。 蒲塘的水面多而且大。因此營造出獨特的臨水界面,舒展,空曠。
村落北面專門有一座銅峰古廟,供奉村中走出去的民間神仙徐祥可。廟旁的古羅漢松,樹齡有千年,堪稱撫州之最。
蒲塘村歷史上走出過六位進士,分別是徐國亮(嘉定元年),徐天詳(鹹淳元年),徐則寧(永樂10年),徐善慶(嘉靖32年),徐即達(天啟2年),徐孟堯(道光2年)。清代出過一位進士,明代出過三位進士,宋代出過兩位進士,在金溪實為翹楚。
從池塘東面看村子。這是村落東面的池塘,也是環繞村落最大的一口池塘。那座臨水的牌坊是坐西朝東的,早上去,牌坊照滿陽光,過了上午十點,牌坊就會在陰影裡。我最早去金溪,非常仰慕這個臨水的界面,覺得能夠在當下還能領略到這樣的村落風採,隔水相望的場景,實在幸運而意外。
村落南邊的池塘,池塘的東面是另外一口池塘,池塘的南北分別有民居組團,所以,它好像是插進村落內部的。冬日陽光溫暖,靜靜的池塘邊,令人流連。
那座牌坊顯然改變了臨水界面的輪廓。蒲塘村以歷史上進士眾多和水塘簇擁的格局而聞名。不知道這二者有沒有什麼關係?第一次走進蒲塘是僅僅衝著那面牌坊而去的。第二次就是2013那個金色的冬天,當然,我們到達的時候,正在下午,坐西朝東的牌坊只能看見輪廓。但是,即使只是輪廓,對於我也很重要,因為那是一個個鄉土村落場景不能缺少的典型證據和案例。
大夫第是一個清代建築群,前後有門券界定。
蒲塘旌義坊。「旌義坊」為全石結構,雖遭風雨侵蝕,但仍可看到「旌義坊」的造型嚴謹莊重,雕刻細緻精美,「名薦天朝」四個大字端莊秀麗。我們在「旌義坊」上看到,至今仍保存著一道完整的古皇帝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施仁政,養民為首,江西撫州府金谿縣增廣生員徐積善,時遇饑饉,能出谷4500石,用助賑濟……朕嘉之,今特賜敕獎,仍免本戶雜泛差役十年……欽此。洪熙元年十月十九日孟冬朝吉。撫州府知府王崧,金谿縣知縣王勤」,從聖旨內容得知,旌義坊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是當時在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對行善賑濟災民者的褒獎。第二次來到蒲塘,面對這座氣度不凡、雕飾精美的明代早期牌坊,我猶豫過,擔心匆匆的線條能不能達到表達的效果,還跑到湖對面在那片陽光沐浴的湖邊打算安安心心坐下來好好畫一畫,沒想到牌坊朝東,從對面望過來牌坊的正面籠罩在下午的陰影裡。於是又走回來,來到近前,仰視著它,完成對它的描繪。
牌坊的另一側。南門。
池塘邊的人家。
銅峰古廟位於村落西北,是祭祀村中的傳奇人物徐神仙的古廟,廟為清代建築。但廟旁的羅漢松已有千年歷史。
附錄實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