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小編剛收到了國慶放假的通知,小編可以趁著國慶的假期重返徽州給大家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徽州景點。
在暑假小編帶著相機去了很多徽州鄉村,這些鄉村大多數都在黃山市的徽州區和歙縣,也就是我們老歙縣人所說的北鄉和西鄉。其中在這些鄉村中有我們大家十分熟悉的雄村、許村也有大家很少聽聞的鄉村,甚至有些鄉村連本地人都從未聽說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徽州鄉村是位於歙縣的稠墅村。作為土生土長的徽州人,在來到稠墅之前竟從來沒有聽說過他的存在,之所以得知還是在棠樾無意間聽到當地老人提起。由於熱愛徽州建築所以經常去棠樾遊玩,久而久之與當地老人打成一片,當地老人也知道我是一位拍攝牌坊的愛好者,於是他們便把稠墅村介紹給我,稱稠墅村的牌坊可以與棠樾齊名!
帶著疑問我就拿上相機打開導航就前往了老人們口中所說的稠墅村,我們沿著前往鄭村的大道向前行駛著,先是大路後是小道緊接著是蜿蜒曲折的泥濘小路。從巖寺出發大約開車40分鐘我們就來到了老人們口中的稠墅村。
稠墅牌坊群
稠墅村以汪姓居多,相傳為越國公汪華的後代。該村原來屬於歙縣的富堨鎮,直到2005年因區劃調整劃給了鄭村, 稠墅其位置非常「隱蔽」就像陶淵明口中的世外桃源,剛入村口我就看見了三座牌坊連接在一起,沿著村中由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向村中心延伸。在稠墅這裡的牌坊被稱作牌坊群,不僅僅因為這裡有著相當數量的牌坊而是這裡的牌坊有著特殊意義。全村一共有四座牌坊,其中三座位於村口由青石道路連接,還有一座位於村中,這四座牌坊都位於村中主道路線上所以十分容易尋找。位於村口的三座牌坊分別為吳氏節孝坊、褒榮三世坊和方氏節孝坊,位於村中的牌坊名為父子大夫坊。
由西到東的第一座牌坊名為吳氏節孝坊修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為了旌表汪祖暉妻汪氏24歲守寡未育撫養繼子38年而建造,是一座典型的貞潔牌坊。
吳氏節孝坊
第二座牌坊為褒榮三世坊修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牌坊的整體結構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龍鳳牌上寫著「誥命」兩字。正面書寫著「褒榮三世」,背面書寫著「聯班貳卿」而牌坊主體則正反書寫著「誥贈資政大夫晉贈奉宸苑卿汪景星誥授資政大夫晉贈奉宸苑卿汪允信誥贈資政大夫欽賜奉宸苑卿汪廷璋」。其中牌坊上提到的汪廷璋和汪允信是父子關係而汪景星則是他們兩人的祖先,乾隆皇帝封汪景星為奉宸苑卿(就是掌握皇家園林的官),封蔭汪廷璋為資政大夫(別稱貳卿,相當於尚書副職侍郎為正二品的官)就是因為這樣牌坊才會寫著「聯班貳卿」和「誥命」。
褒榮三世坊
第三座牌坊為方氏節孝坊修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2年),是為了旌表汪廷瑞妻方氏18歲守寡,撫養幼子侍奉公婆至終之事而修建也是一座典型的貞潔牌坊。
方氏節孝坊
位於村中的第四座牌坊為父子大夫坊修建於崇禎元年(1628年),是為了旌表奉政大夫汪克明,中憲大夫汪懋功父子而修建。和村前的牌坊一樣均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
父子大夫坊
在查找完牌坊後我們返回村口準備離開時,遇見了一位正在村口勞作的老爺爺,看其樣貌貌似已有古稀之年。他遇見我們十分吃驚就像與世隔絕的老人遇見了誤入的漁夫,不經意間停止了耕作與我們交談起來。聽老爺爺說村莊歷史悠久且古蹟眾多,同時也遭到了兩次大型的破壞:一次為太平天國運動,另一次為文革運動只保留了四座牌坊和一些零散的古民居。村中青壯年早已經離開村莊另謀出路了,自己的兒子也離開村莊到了縣城娶妻生子,自己因為留念村中荒廢的土地於是留在村中耕作,不求產量只圖一樂!當我們問起村中古蹟的來歷時,老人似乎更加有精神地向我們訴說稠墅村曾經的繁榮歷史:村中的繁榮離不開一人——明末清初的兩淮鹽商八總商之一的汪廷璋(?—1760,字合聞,號敬亭,汪鑣之孫)他為了汪氏家族的繁榮,紛紛在稠墅廣建宗祠、廟宇,修建了愛敬堂、中和堂、逐英堂、逐世堂和木本堂。不僅僅有祠堂還有一座汪氏花園,前文我們提到的汪廷璋和其父、祖因掌管皇家園林,所以熟知風水園林構造學說,於是父子兩人根據稠墅的地理環境,設計了桃花溪。曾聽聞延綿三公裡,宛如蛇形,兩邊栽種紫金花,更加奇特的是桃花溪讓東水西流。
廢棄民居
在一番交談後已是黃昏,我們道別了老人開車返回。在返回的路上思緒如麻心想:稠墅真是一座有歷史底蘊的村莊,應當被世人所熟記。但是在徽文化沒落的今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不知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