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33】祁門秋風嶺古道:品味徽州山野的初冬秋韻

2021-02-12 鄉野閒談

   如果說徽州鄉村的秋色是一幅線條明晰、色彩錯落的水彩畫,秋風嶺則是漫無邊際、隨意揮毫潑墨的油畫,一幅疏密相生、濃淡相宜的 畫卷。

周六早晨大霧。

初冬的大霧。

徽州的霧比天氣預報準確,冬霧之後必是晴空萬裡。

相對於春天的潮溼、夏日的悶熱、冬季的溼冷,徽州的秋天是體感最舒坦的季節,不冷不熱,不溼不燥,從九月末到十二月初,即使過了小雪節氣,也還一直舒展著秋日的爽朗。而今年秋天,卻是例外,整個季節都淋著淅淅瀝瀝的雨,甚至到了十一月份,還驚出幾聲悶雷,把美妙的秋韻震得支離破碎。

這兩天,久雨逢晴,整個城市突然亮堂起來。

只是街邊行道樹上的葉子經不住秋雨的糾纏,匆匆忙忙地結束了這一歲年輪的旅程;大大方方的馬褂樹上,葉子青的青,黃的黃,也在紛紛飄落,等不及霜雪的迎送就謝幕了這一季的色彩;新安江邊的銀杏樹早早進入冬季,樹梢上倔強地伸舉著光禿禿的枝條,底層的幾枝樹丫上還綴著一圈黃燦燦的葉子,像條迷你裙,穿在一群正在卸妝的舞蹈演員身上,不倫不類地在晨霧中婀娜著。

徽州的秋天是很長的,準確地說,秋色的餘韻拖得又寬又長。這個周末,在徽州西部的秋風嶺上,這樣綿長的秋韻裝進了我們的行程。

清晨,我們鑽進濃霧,驅車出發。上高速,過縣道,穿行鄉間小道,行程百餘公裡,到達秋風嶺下的際上村。

在這座幾十戶人家的山村裡,太陽剛把晨霧收拾妥帖,整個村莊似乎剛從睡夢中醒來,懶洋洋地伸著懶腰。來不及散去的炊煙還嫋繞在村莊上空,朦朧著田野和遠山。

和城市相比,初冬的山村更顯寧靜,空靈的田間地頭已少有農人勞作。在這些絕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的村莊裡,這個季節只有三三兩兩的留守老人,蜷縮在這個他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山溝裡,慢慢地消耗著暮年的時光。在這個靜默的山村裡,房前屋後,大路小巷,似乎連空氣都是靜止的,偶有一兩個小孩打鬧,一兩聲雞鳴狗吠,也不再是那種肆無忌憚嘶鳴喊叫,似乎連他們也融進了這種日暮般的靜謐裡。

對於久居城市者而言,偏僻山村總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新鮮感。面對我們這群開著汽車、背著行囊的陌生面孔,這些寡居山村的空巢老人,他們內心那份久違的好奇和騷動也瞬間甦醒了過來。

        在和村民的攀談中,我們得知這個「際上」名稱的來歷。

徽州山村名字一般隨手捏來,無外乎屬地屬人屬事,「際上」似乎有些列外,乍一聽,深不可測,不知所以。

新華字典解釋:「際,交界或靠邊的地方;彼此之間;時候……」

古時際上屬徽州西北邊陲,翻過村後的秋風嶺就是池州府石埭縣(現石臺縣)地界。按老人介紹,「際上」即為「邊界上村」,順水而下,與之相隔數百米的「際下」則是「邊界下村」。這樣的山村名字,簡單明了,寥寥幾筆,卻底蘊深厚,令人驚嘆。

徽州村莊講究依山臨水,即使一個小山村也不例外。秋風嶺、百倍嶺潺潺而來的兩股清溪成了際上村左依右靠的「財富」,其交匯處則為水口所在。祁門歷口一帶北上的古道在此兵分兩路,一路前往百倍嶺,為禮佛祈願之路;一路翻越秋風嶺至安凌鎮(古時屬石臺縣,1965年劃入祁門縣),往池州府,遠地可北上京都。

        秋風嶺位於祁門縣古溪鄉與安凌鎮之間,曾是徽州府與池州府的界嶺,因處三縣交界地,為歷代兵家據守要塞。現存秋風嶺古道南起古溪鄉謝家村際上組,北至安凌鎮聯合村田許組,路面寬1-1.5米,全長約八公裡,基本由就地取材的青石拼砌而成。在眾多徽州古道中,這樣的建造標準只能算是一條低規格的「鄉道」。

古道從村口出發,緣溪而上。

和古道並行的是從秋風嶺流淌下來的清澈溪水,山谷的自然落差在這裡形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潭。錯落的水潭間連接著一簇簇銀白的水瀑,如簾,如柱,如虹。水瀑跌落在水潭裡,激起一圈圈漣漪,在太陽照耀下形成粼粼波光,閃閃爍爍的,如夢幻一般。在這碧水清波下,還遊弋著許多小魚,如一片片柳葉在水中飄動著。在這高山水潭裡,這些魚兒經歷多少山洪,飛躍多少瀑布,才抵達這人跡罕至的深山水潭裡。他們就像山中修行的隱者,在這清泉剮水裡過著清貧自在的生活。因與塵世俗緣隔絕得太久,只要有人靠近水邊,他們瞬間就跑得無影無蹤。

隨著古道的不斷拔高,溪谷也變得越來越窄,越來越巉,傾瀉而來的泉水擠在崖石夾持的凹槽裡,形成一條寬窄不一、蜿蜒崎嶇的瀑布,洶湧澎湃地向山下奔騰而去。

世間萬物總是相通的,山裡的小溪也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從「樹葉」到「枝條」、從「細枝」到「樹幹」,滴水成泉,泉溢成流,眾流匯聚,奔流成河。約兩公裡後,小河縮成小溪,最終瘦成淙淙細流。與水流伴行的青石古道在這裡也被依山就勢的土路所替代,不知是當年沒鋪設石頭路面,還是原有路面已被百年風雨侵蝕殆盡。

如今秋風嶺古道「硬化」路面已不足30%。好在該路段已列入「黃山168國際徒步探險基地(線路)」,年年有人打理修整。

「黃山168」是以法國環勃朗峰賽(UTMB)裡程和規則為標杆,應用國際先進的線性步道設計理念,融合徽文化因素,串聯山脈、峽谷、古道、古村落、湖泊、景區等資源,整合而成的戶外徒步探險線路。步道自祁門縣箬坑鄉出發,由西向東穿越,縱貫祁門、黟縣,最終抵達黃山風景區,全長168公裡。

古代交通網絡在大部分地區已經不復存在,即使在古徽州這個獨立地理單元裡,也僅剩斷斷續續的片段。在「村村通」等現代交通的衝擊下,殘存在荒山野嶺的青石古道除了滿足我們一份惆悵的古典情懷外,僅是一種親近自然的自戀而已。

行走古道,春賞繁花,夏嬉山水,今天驅車百餘公裡,穿越秋風嶺,或許就是為了尋覓這個「秋風」的意蘊。

在徽州山嶺中,少有如此詩意的名字。深山老林、窮鄉僻壤,取個山嶺的名字是不會像現在給獨生子女取名那樣咬文嚼字的,就如「際上」一樣,本以地域為名,只是在現代人看來貌似高深莫測而已。「秋風嶺」或許就是此處秋風格外凜冽,山中草木野果比其它地方枯萎零落得更早一些吧?

然而,當我們沿著古道向山塢行進,走進山嶺深處時,撲面而來的絢麗還是讓我們驚喜不已。湛藍的天空下漂浮著絲絲白雲,紅、橙、黃、綠、紫,各種鮮豔的色彩,從山谷一直妝點到山腰,即使已經枯黃的闊葉林也還滿樹濃密,為這初冬的山谷鋪上一層沉穩內斂的底色。行走在古道上,路邊隨處可見各種野果,紅得晶瑩,黃得透亮,紫得深邃,即使深褐色的獼猴桃果子也豐腴得讓人垂涎欲滴。

如果說徽州鄉村的秋色是一幅線條明晰、色彩錯落的水彩畫,秋風嶺則是漫無邊際、隨意潑墨的油畫,一幅疏密相生、濃淡相宜自然畫卷。

上帝把最美的色彩給了秋天,秋天只是把一些五顏六色的顏料隨意傾倒在這些山嶺上。這裡漫山遍野的樹木、藤蔓,比不得村莊水口的風水樹,日日有人膜拜,也不像黟縣塔川那些烏桕、楓樹,年年四方來朝,更不敢和城市裡整齊一致的行道樹媲美。它們就像際上村裡的那些老人,在這青山野地裡,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即使到了這個瓜熟蒂落的秋季,也能安詳在這藍天白雲下,平靜地綻放著這生命的絕唱。

此刻,置身在這斑斕的巨幅畫卷裡,一切言語,一切躁動、一切凡塵紛擾都會瞬間靜默下來。是火紅,是金黃,還是沒有綻放就在連綿的秋雨中凋零而落,都是順其自然的事,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也會去。芸芸眾生,何嘗不是這山林中的一枝樹木一根草藤,粗細高矮,芽出葉落,只不過是人生不同階段的冷和熱,不同生活閱歷的得與失而已,終究改變不了日月輪迴的自然規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或許正是人和自然萬物的相通之處吧?

進入人生的秋季,就該像這些草木一樣,學會過著通俗易懂的生活。

相對於一歲一枯榮的樹木花草,秋風嶺上古戰場遺址或許早已被歲月遺忘,任憑春風吹拂,秋霜掃射,也不會再有來年的春天。

我們經過近兩小時的行程,穿過秋風嶺下一片荊棘叢生、且被野豬拱得坑坑窪窪的盤山蹬道後,到達秋風嶺埡口。這裡的一座路亭已塌落,連著路亭的古關隘也已圮毀,僅剩塊石壘砌的半截關樓。連接關門的是一段石牆,殘存的石牆高、寬僅1米許,長數十米,像兩隻掉了毛的雄鷹翅膀趴在埡口兩邊的山脊上。石牆南面是相對平坦的山脊,為駐守之地,北面是陡峭的山崖。1860年6月,兩江總督曾國藩駐紮祁門,修築了這些山嶺要寨上的工事,在冷兵器時代,這一天險足以禦敵於境外。1861年正月,清軍江長貴部就是在大洪嶺、秋風嶺、大赤嶺上擊敗了自石埭來犯的「粵匪」。

歲月無聲,惟石能言。這些冷兵器時代留下的工事也見證了一段悲壯的革命歷史。

1934年7月,中共祁黟縣委遷至際上村,1935年元月,紅軍皖南獨立團及中共石埭縣委遊擊隊數百人進駐際上。因叛徒告密,國民黨軍隊連夜偷襲,紅軍在向秋風嶺撤退過程中,不幸犧牲17人,傷200餘人,國民黨連長也在秋風嶺上被紅軍擊斃。

如今,那段刀光劍影的歷史早已根植在這段古城牆裡,和秋風嶺古道一樣,也終將會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古道北面下山的路已被密密匝匝的箬葉林覆沒,無法繼續行走。我們一行只能放棄原先的行程計劃,沿著「黃山168」新開挖的便道向山脊線行進,繼續品味這段古徽州「際上」的初冬秋韻。

⬇【徽 州 古 道 精 彩 回 顧】⬇

歙縣

箬嶺古道(上)、(下)、黃連凹古道(下)、(上)

連嶺古道、文昌古道、塔嶺古道

歙嶺古道、水嶺古道、

峰高嶺古道(上)、(中)、(下)

歙縣賢源嶺古道(上)、(下)

【休寧】

五龍嶺古道(下)、(上)、馬金嶺古道

右龍嶺古道(上)、(中)、(下)、白際嶺古道

平鼻嶺古道、塔嶺古道、廻嶺古道

高湖山古道、浙嶺古道、思賢嶺古道

覺嶺古道、大燕嶺古道、吊石嶺古道(上)、(下)

【太平】

穰嶺古道

【祁門】

陶家嶺古道、大洪嶺古道、櫸根關古道

【黟縣】

西武嶺古道(下)、(中)、(上)、黟縣西宏古道

【黃山】

松谷庵古道、湯嶺古道(1)、(2)、(3)、(4)

【婺源】

譚公嶺古道、重龍山古道

相關焦點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陳琪教授帶你了解朱元璋與連嶺古道的故事 徽州古道既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現代旅遊經濟的重要資源。 休寧縣右龍嶺古道:又稱「徽州大道」,始建於唐代,是徽饒古道進入景德鎮的一條重要道路。 櫸根嶺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祁門縣箬坑鄉,因山嶺多櫸樹茂密而得名。據光緒六年《貴池縣誌》載:「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賊夏章假道櫸根嶺,寇祁門」。從這些文字記載中不難看出,唐代前後櫸根嶺古道早已是一條行人來往不絕的繁華古道。
  • 【徽州古道】半嶺古道:歙績之間又一商道
    但作為徽州古道的行走者和記錄者,我還是力求還原歷史本來面目,以一個相對合理的名字來記錄這條古道。「半嶺」海拔500多米,與山腳的萌坑、汪坑村相對高度僅一二百米,在現存徽州古道中,算是行走強度較低的。這兩處古時均為貨運樞紐,其間古道縱橫,且保存維護尚好。黃連凹(古名環聯凹)與半嶺古道是起點與終點基本相接、且路徑幾乎平行的兩條南北通道。前者自歙縣深渡定潭村起,經公嶺、婆嶺、太嶺到七賢,過野雞塢、長坑嶺(或官田墓、後嶺)到白楊村,越黃連凹到績溪縣臨溪鎮的石榴村。後者自歙縣深渡昌溪村起,走朱崗嶺、光坑嶺,經洪琴、萌坑村,過半嶺到績溪汪坑村。
  • 徽州境內100條古道
    潛口至塘塢10公裡,路寬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寧縣城10公裡,路寬7尺,其路中為石板路面,寬1.5尺;休寧縣城至漁亭28公裡,藍渡橋南沿橫江至巖腳段古道尚存,路寬7.5尺,路中石板路面寬1.2尺;漁亭至祁門縣城27公裡;祁門縣城至浮梁縣城125公裡。徽浮古道橫貫徽州西部,是古代驛道。現在這條路的大部分路段為慈張公路所利用。
  • 徽州十大經典古道
    古時徽州境內多山,邊境山勢更加高峻險要,徽州古道大多數依照順山勢、沿溪水而建,古道上五裡一亭、十裡一廟,如今沿途依舊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絕佳。徽州的一些古道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中國著名古道,也是重要的經商之道。見證徽商歷史文化的「徽商之路」。
  • 績溪翬嶺古道:相傳徽州的「徽」字就源於此地
    更有趣的是,當地人卻叫翬嶺為「羽嶺」。徽州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但山野之地,販夫走卒,念字半邊,本也無可厚非,可卻生拉硬拽地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相傳,乾隆南下杭州,溯流新安江至徽州府,看到王安石過翬嶺時寫下的詩句,一時龍心大悅,決定登嶺一遊。當他到達翬嶺腳時,已近傍晚,仰望翬嶺,只見嶺脈逶迤,夕陽空懸,猶如蒼龍出海,翬溪、乳溪似龍鬚飄然,氣勢磅礴,更加激起乾隆爺的遊興。
  • 【徽州古道61】磯嶺古道:徽浮古道的核心路段
    據《黃山市志》(2010年)載,「徽浮官道」自歙縣西行,經休寧、漁亭、祁門,轉西南行至縣界一心嶺,越嶺前行130裡至浮梁。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大部分為旱路,且繞道多,路程長,不宜大批量貨物運輸。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均在海拔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貨物貿易。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陳琪教授帶你了解朱元璋與連嶺古道的故事 徽州古道既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現代旅遊經濟的重要資源。 休寧縣右龍嶺古道:又稱「徽州大道」,始建於唐代,是徽饒古道進入景德鎮的一條重要道路。 櫸根嶺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祁門縣箬坑鄉,因山嶺多櫸樹茂密而得名。據光緒六年《貴池縣誌》載:「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賊夏章假道櫸根嶺,寇祁門」。從這些文字記載中不難看出,唐代前後櫸根嶺古道早已是一條行人來往不絕的繁華古道。
  • 【徽州古道】磯嶺古道 ——徽浮古道的核心路段
    江西浮梁是古徽州農產品輸出及糧食輸入的重要集散地,至浮梁的古道是古徽州的交通要道,也是徽商南下湖廣的必經之路。據《黃山市志》(2010年)載,「徽浮官道」自歙縣西行,經休寧、漁亭、祁門,轉西南行至縣界一心嶺,越嶺前行130裡至浮梁。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繞道多,路程長,或為黟縣、祁門一帶至浮梁的官道。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海拔均在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人員往來。
  • 徽州大洪古道杜鵑盛開如海(組圖)
    徽州十大古道中,祁門大洪嶺古道堪稱精品,也是重點文保單位。春天,大洪古道的滄桑古道、山嶺風光,漫山花海,峽谷溪流,古樸民居,可口美味的農家菜,吸引了很多遊客。走一走厚重石板鋪成的蜿蜒古道,會感受當年徽商和歷代山民的不易,在鮮花叢中留下麗影,他年回眸發現青春曾經如此的激情釋放。在山野,拔幾根竹筍,山蕨菜,回家就是一盤散發大自然狂野氣息的純天然野味,在奔騰的峽谷溪流捧一汪清泉,可以洗去山嶺激情後的疲憊。
  • 【徽州古道60】百丈衝嶺古道:這裡的瀑布很精彩
    過橋前行,為「五嶺古道」第三嶺——羊鬥嶺,現僅北坡少量古道殘存;左轉沿山谷行進,越東流嶺,至東流村,嶺西古道尚存,嶺東已圮;右行為百丈衝嶺,現存古道基本完好,部分路段為近年修葺,全程約4公裡,其中百丈衝嶺路段鑿壁成級,十分峻險,也是整條古道最精美之處。穿過古道入口不遠處的竹林,即進入一段逼仄的峽谷。峽谷兩邊,山峰壁立,壁立的山峰又綿延成片,勢如刀劈。
  • 【徽州古道】黟縣西武嶺古道:留在記憶深處的一條官道(中)
    過了嶺腳,古道緩緩上坡,路面幾乎被山土、蒿草、苦竹覆蓋,寬闊的石板路面僅剩幾十公分可供行走。即使這樣荒蕪的道路也僅數百米,到了公路埡口下方,古道已完全消失,僅剩一堵護坡古石牆。景恆老人告訴我們,當年這裡是一處三叉路口,主道繼續向上前往西武嶺,另一小路向西跨越「羊毛嶺」至祁門汪村。「羊毛嶺」即為現在的公路埡口處,也是眾多外地人誤認的「西武嶺」所在。
  • 【徽州古道56】對鏡嶺古道:是硯石砌的嗎?
    、羊鬥嶺、塔嶺、新嶺,至休寧縣山鬥鄉,全程約三十公裡,是目前徽州境內保存最完好、距離最長的青石古道。茗坦的興衰也是所有「嶺腳村」的縮影。但僅我們這些窮遊的「驢友」,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穩定的收益,徽州古道的保護性開發依然是個任重道遠的話題。但不管怎樣,相比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們紛紛上路撬石板,抬回家做房子,現在這項承載著徽州人走出大山印記的文化遺產,能以這種方式重新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也算是不錯的結局。
  • [徽州古道29]峰高嶺古道(上):再現一條"徽杭古道"
    在古徽州,也有這樣兩條「路」,一條是新安江,孕於青山,起於峻岭,宛如徽州血脈,流淌著徽州人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水;另一條為徽杭古道,宛如徽州人肩上的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徽州,一頭連著滬杭,一步一個腳印地演繹著徽州人走出大山的歷史。徽州古道的名稱不像現在的國道、省道這樣規範,它常以起點、終點地域來命名,同一地域內又有不同的縣域及鄉鎮,途中還經不同區域或山嶺,因此同一名稱下或有多條古道。
  • 箬嶺古道 | 一部厚重的徽州史書
    如今這些縱橫交錯的步道已成「古道」,但作為徽州歷史的見證者,它卻已累積成一部厚重的史書,靜待後人去慢慢品讀。箬嶺古道或為其中的典型。箬嶺古道為「徽青古道」一部分,又稱「隋唐古道」、「旌歙古道」,是古徽州通往青陽及長江以北的主要驛道。古道開鑿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4年),歷經官府、民間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是徽州境內年代最久遠的「官道」。
  • 徽州竦嶺古道:胡適就是從這裡走出大山的
    古時,上莊人前往滬蘇杭,先要翻過竦嶺,經桃嶺、桃坑、溪頭、竦口、桂林,到達徽州府,再走新安江水路,出徽州,進滬杭。大部分人偶爾去農村走走,也不過是釋放一點內心的汙濁和壓抑而已,就像我們駕車幾十公裡,就為走一段荒廢的古道一樣。走古道從竦坑到上莊近七公裡,其中竦坑村到竦嶺腳段約三公裡,當年緣溪而入的古道,已被砂石機耕路覆蓋,如果不是正在開挖的「竦上公路」阻擋,汽車一直可以開到嶺腳下。
  • 【徽州古道】百丈衝嶺古道:這裡的瀑布很精彩
    過橋前行,為「五嶺古道」第三嶺——羊鬥嶺,現僅北坡少量古道殘存;左轉沿山谷行進,越東流嶺,至東流村,嶺西古道尚存,嶺東已圮;右行為百丈衝嶺,現存古道基本完好,部分路段為近年修葺,全程約4公裡,其中百丈衝嶺路段鑿壁成級,十分峻險,也是整條古道最精美之處。穿過古道入口不遠處的竹林,即進入一段逼仄的峽谷。峽谷兩邊,山峰壁立,壁立的山峰又綿延成片,勢如刀劈。
  • 櫸根關古道:此處山水最徽州
    ——吳淞《初夏雨後過石臺櫸根關》櫸根關古徽道,坐落在皖南石臺、祁門、東至三縣交界處的仙寓山上,古稱「徽饒通衢」,是安徽徽州通往江西饒州的一條省際大道古道沿線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長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和古戰場等古遺址。
  • 【徽州古道】新嶺古道:新嶺終有可舊時
    所謂的「新嶺古道」,準確地說,應為「休婺五嶺古道新嶺段」,北起山鬥村,跨越新嶺至休寧璜茅村,全程約7公裡。古道最高海拔450米,為休寧至婺源的第一道嶺,也是婺源進入徽州的最後一道屏障,古時習慣稱作「第五嶺」。
  • 祁門縣徽州大洪古道·閶江正源杜鵑花會隆重開幕
    祁門縣徽州大洪古道·閶江正源杜鵑花會隆重開幕 2012-04-23 14:24:37   來源:黃山新聞網
  • 藏在祁門深山中的茶馬古道──雙蓮古道
    一說起茶馬古道相信很多戶外朋友都知道,可祁門也有條與茶葉聯繫在一起的古道你想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