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徽州古道最後記憶
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均在海拔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貨物貿易。其路徑先走水路,經新安江、漸江、率水至休寧陳霞或溪口,再轉旱路經江潭、汪村、馮村、右龍、瑤裡,至浮梁,古道部分殘存。(全文4500字,閱讀需20分鐘)江西浮梁是古徽州農產品輸出及糧食輸入的重要集散地,至浮梁的古道是古徽州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徽商南下湖廣的必經之路。據《黃山市志》(2010年)載,「徽浮官道」自歙縣西行,經休寧、漁亭、祁門,轉西南行至縣界一心嶺,越嶺前行130裡至浮梁。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大部分為旱路,且繞道多,路程長,不宜大批量貨物運輸。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均在海拔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貨物貿易。其路徑先走水路,經新安江、漸江、率水至休寧陳霞或溪口,再轉旱路經江潭、汪村、馮村、右龍、瑤裡,至浮梁,古道部分殘存。從地圖看,過溪口,碧綠的率水河就像一根隨意丟在地下的繩子,在溝溝壑壑間來回纏繞著,奔騰的河水在山谷裡環山繞石,兩岸山崖逼仄險峻,不要說行船,徒步穿行都有困難,所謂「一灘復一灘,三百六十灘」,溪口也成了新安江貨運的最後碼頭,貨物到了這裡就要起岸肩運了,所走的旱路即為磯嶺古道。磯嶺又叫「新磯嶺」(地圖標註的名稱),是過溪口後翻越的第一道嶺,全程約5公裡。越嶺至磣溪,再越磣嶺、桃嶺,抵達山後、汪村,過桐子嶺,至連坑村,南行跨平鼻嶺可至婺源,繼續西南前行,連鶴城鄉馮村,過左龍,經右龍出境,進入浮梁境內。我們從屯溪出發,車行一小時至溪口鎮磯溪村白羊山組。和眾多「嶺腳村」一樣,白羊山是個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沿磯溪而建。這兩天,極寒天氣冰封了徽州大地,這個山塢盡頭的山村則更顯清冷,氣溫已達零下六度,到處是粉白的霜花和晶瑩的冰凌。我們跨出汽車那一刻,立刻感到山谷裡的風像刀一樣磨蹭著裸露的肌膚,從山坳縫隙裡射下的陽光也像水裡撈出來似的,沒有一絲熱度。我們戴上帽子和手套,拉緊衣服拉鏈,逆著凌冽的風,沿著磯溪邊的古道向山塢深處出發。磯溪是源自磯嶺的一條山溪,也是村莊的名稱。在徽州,這些毛細血管般的小溪是少有名字的,想不到在這個大山深處還有這般詩意的名字,竟讓我對這個「磯」字產生了興趣。磯,指水邊突出的巖石或石灘,如南京的燕子磯,馬鞍山的采石磯,而這小溪裡,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卵石,還有裸露在外的山崖,與其它小溪並無兩樣,古人為何以「磯」為名呢?磯溪裡的溪水雖未凝固,溪邊的卵石無一例外地裹上了一層冰盔,清冽的水在冰蓋下汩汩流淌著,跌宕的巖石間掛著大大小小的冰凌,梯田裡的油菜葉已被冰霜染成鐵紅,深綠的茶園浮上一層茸茸的白霜,烏桕樹赤條條地兀立在粉綠中,地裡的泥土被冰晶高高撐起,腳踩在上面,能夠聽到「咕吱、咕吱」的冰絲斷裂聲。瘦長的古道在田埂或茶園的縫隙間蜿蜒著,鋪設路面的石板也已嵌入泥土中,兩座微型單拱石橋上澆築了一層水泥路面,拱頂的題額已被乾苔藤草湮沒,無法辨認。這段沿峽谷行進的路面是就地取材的石塊拼鋪的,完全看不出「官道」的影子。行進約2公裡,至山塢盡頭,一座塌落的「嶺腳亭」才「提升」了古道的規格。古亭依山臨路,溪水環繞,其面積不大,約十幾平米,但兩邊石牆由條石壘砌,足有一米厚,即使現在梁塌瓦落,殘垣斷壁,枯藤纏繞,也不失當年建造時的敦實大氣。過「嶺腳亭」,古道似乎換了一個「標段」,路面寬達1.5米、臺階高0.3米,且鑿磨平整,壘砌整齊,標準的「官道」規格。坡道、橋梁用優質石材,平路用普通石塊,這也是徽州古道的特點之一,當然也有全程均用清一色的優質石材鋪設的,如文昌古道、浙嶺古道等。在古徽州,不管是官道,還是民間便道,絕大部分是民間籌資的,即使富得流油的善主,銀子總是有限的。好鋼用在刀刃上,好的石材用在山路上,山底的平路能省下一點,路就可修得寬一點,遠一點。就像食不果腹的年代,普通徽州人過日子一樣,幹稀搭配、粗細結合,先飽家裡的「頂梁柱」,讓有限的糧食能夠養活一家老小。磯嶺不高,海拔才400多米,也不陡,大部分是拾級上行的緩坡,且古道兩邊的柴草剛斫過。路好走,約半小時,即達嶺頭。嶺頭山脊也不險,並非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V字型埡口,整座磯嶺北坡就像這個寒冷的冬天一樣,時間變得緩慢,陽光變得單薄,埡口那座古茶亭也好像走過幾個世紀,蒼老得不留一點菸火氣。茶亭石塊壘砌,南北兩間。北間古道中穿,長約15米,寬約6米,連接埡口兩邊山坡,應為「主屋」。北間毗連「主屋」,位於古道西面,面積為主屋的三分之一,或為當時的「灶房」。兩屋房頂已塌,部分檁椽瓦片還搭在石牆上,殘基內已長滿毛竹。青青玉立的毛竹,直挺挺地穿過殘存的瓦楞,伸向蒼翠的天空,我走進殘垣斷壁圍成的屋內,試圖找到當年主人留下的物品或文字。然而除了零落的瓦片,其它均一無所獲。從山底的嶺腳亭到山頂的茶亭,我始終未見任何文字碑刻,同在五龍山腹地,其它路亭標配的「佛龕」在這裡也不復存在,據以獲知古道肇建年代的最後希望也在此破滅了。南坡山體較陡,下行的路幾乎都是Z字盤道,但路面略寬,寬處近2米,石階鑿砌工藝也優於北坡。約二十分鐘,抵達谷底,沿山塢南行幾分鐘後,即出塢口,進入磣溪村的水泥公路。二
古道與公路交叉處,是一戶單門獨戶人家,兩位花甲老人坐在屋簷下曬太陽,拴在門前的黃狗很「熱情」地招呼我們,和它的主人一樣。在這寧靜原始的山村裡,這些寡居的留守老人,都有一顆農民式的熱心,好奇,善良,平靜。在他們眼裡,我們更像一群遠房親戚,似曾相識,卻又那麼陌生,那麼遙遠。但找他們問路,加水,他們總是毫不吝嗇,有時我們提出買點蘿蔔青菜,他們甚至會大方地送給我們。當然他們也不知道這些青菜蘿蔔該賣多少錢,反正自己吃不完,爛了也是爛了,不如送人。不過我們始終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老人告訴我們,以前從徽州府到浮梁都走這條路,挑擔的,走馬的,一天到晚人都有人,自從通汽車後,走的人少了,現在每村都有水泥路,年輕人都出去了,誰還走這山路,已荒掉多年。今年,他們費了幾十天時間,才清除了路上的枯木柴草。剛才我們一路走來,確實見到路面清理的痕跡,雖然個別塌陷處尚未修復,但已不影響行走。得知老人義務做了這些事,我鼓勵老人說:「做好事,心裡踏實,身體就好,少生病就是掙錢。」
當然,我更希望當地政府每年能抽出少量的錢來安排這些公益事項,畢竟這些寥落荒野的古道曾是徽州交通發展的活化石,是徽州人員流動的路線圖,是徽商創業的足跡,是古徽州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對於老人的善舉,我答應他,在文章裡把他寫進去:實際上,老凌招呼我們還為了招攬一點「生意」,他告訴我們前面的「官橋」好看,是明朝建的,而且還問我們,要不要到橋下拍照,他可撐個竹排配合我們。⬇【徽 州 古 道 精 彩 回 顧】⬇
【歙縣】
箬嶺古道(上)、(下)、黃連凹古道(下)、(上)
連嶺古道1、2、3、4、5、6
文昌古道、塔嶺古道、半嶺古道
歙嶺古道、水嶺古道、光坑嶺古道
峰高嶺古道(上)、(中)、(下)
賢源嶺古道(上)、(下)
朱崗嶺古道、長陔嶺古道(上)、(下)
【休寧】
五龍嶺古道(下)、(上)、馬金嶺古道
右龍嶺古道(上)、(中)、(下)、白際嶺古道
平鼻嶺古道、塔嶺古道、廻嶺古道
高湖山古道、浙嶺古道、思賢嶺古道
覺嶺古道、大燕嶺古道、小燕嶺古道
吊石嶺古道(上)、(下)、仰山古道(上)、(下)
大連嶺古道、新嶺古道
【太平】
穰嶺古道
【祁門】
陶家嶺古道、大洪嶺古道、櫸根關古道
秋風嶺古道、百倍嶺古道、舉公嶺古道
一心嶺古道、
【黟縣】
西武嶺古道(下)、(中)、(上)、西宏古道
棠梨嶺古道
【黃山】
松谷古道、湯嶺古道(1)、(2)、(3)、(4)
雲谷古道(上)、(下)、白雲溪古道
黃山皮蓬古道(上)、(下)、天都老道
【婺源】
譚公嶺古道、重龍山古道、塔嶺古道
芙蓉嶺古道、對鏡嶺古道、百丈衝嶺古道
【績溪】
竹嶺古道(上)、(下)、逍遙嶺古道(上)、(下)
翬嶺古道(上)、(下)、新嶺古道、叢山關古道
楊桃嶺古道、竦嶺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