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歙縣長陔嶺古道:逝去的繁華

2020-12-16 旅新網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鄉野閒談 鄉野閒談 , 作者 黃良順

  《說文》曰:「陔,階次也」。「長陔」,顧名思義,長長的臺階。

  1

  長陔嶺

  在我原先的想像裡,位於歙縣南部的長陔鄉應是藍天白雲之下,嵌在青山翠竹中的一個小村落,白牆黑瓦,一條天梯般的石階古道蜿蜒而上,連接著村莊與外面的世界。去年首次前往長陔,汽車在天地一色的高山大嶺上繞行半小時,最後卻「降落」在一個四面環山的大村莊裡。當時我想,翻越長陔嶺的步道該比公路簡單些,一上一下即可。向當地人打聽,均被告知此路荒廢多年,柴草叢生,蟲蛇出沒,已無人行走。按理說,要去探秘這樣一條荒蕪廢棄的古道,總要等到百草凋敝、萬物休眠的冬季吧,畢竟我已不是「大不了從頭再來」的愣頭小夥了。但因我的行走古道「藍圖」還未實現,難得周末閒暇,且因戶外「召集令」又無人響應,加班的陪老婆的哄孩子的怕中暑的,不約而同,最後僅我和群主兩人出行,也就選了這條離屯溪最近的古道。

  汽車從屯溪出發,經篁墩,穿王村,過紹濂,在嶺口村轉入水泥機耕路。村莊、道路始終代表一個時代的鮮明特徵,嶺口村並未像徽州古道上那些被冷落在山塢盡頭的「嶺腳」村一樣人去樓空,現代樓房櫛次鱗比,長陔嶺公路替代了當年的青石古道,從這裡開始盤旋登高,因此造就了這個村莊的新老更替,繁華依舊。唯自長陔嶺奔流而來的辛溪水亙古不變地流淌著,與石耳山下的巨源河一起在這裡匯成濂溪,流入漸江,奔向遠方。我們駕車順著辛溪逆流而上,在一座水泥橋頭找到古道入口,意外的是打開車門那一刻,一股濃烈的豬糞味道撲鼻而來。

  據介紹,古時這裡曾有座路亭,亭內石壁有泉水滲出,冬暖夏涼,清甜甘洌,路人至此無不續水歇腳。可惜修建機耕路時拆了亭子,毀了泉眼。雖泉水被引入水池並接至村民家中,但這水池不遠處建起這個臭烘烘的養豬場實在大煞風景。不過有失必有得,這些「喝著礦泉水,吃著中草藥」長大的豬估計身價不菲。

  路亭前的山溪裡有個碩大的方形青石,形似古代官印,人稱「官印石」,傳說這方巨石有神靈護佑,古時曾有建房修路者前去開採,才鑿幾下,不是肚痛的,就是腰脹的,三番五次後,再無冒犯者。如今這塊白中泛青的方石上除了三個鑿印外,再無人為開鑿痕跡,千百年來,一直穩穩噹噹地盤踞在小溪中央,見證著長陔嶺的滄桑巨變。

  2

  古道古橋

  離開機耕路,古道緣溪逶迤而上,大部分路面保持原貌,寬約1米,系就地取材的石塊磊砌而成,未經細琢,但有水泥修補痕跡。路面兩邊及石板間的縫隙裡長有雜草,葉片瘦黃纖細。但儘管草疏葉枯,我還是一刻不敢放鬆,盯緊路面,並用登山杖撥打著草叢。「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警言在這裡也同樣適用,果然一條小蛇從石縫的草窠裡爬了出來,筷子一般長短,灰色紅尾,劇毒型,如被咬上一口,也夠喝一壺的。小蛇倒顯得有些驚慌失措,在這粗糙的石板上使勁扭動著身子,卻也行動緩慢,像一個走丟的孩子。我們乾脆站住,看著它爬過路面後才繼續前行。

  約一公裡,在一條溪澗上見到一座單孔石拱橋,橋寬約5米、長10米,與溪谷落差也近10米。橋面方正平整,橋身厚實穩固。溪谷上面是懸崖,一線銀瀑飄流而下,在橋下積水成潭。好在兩邊灌木下的草叢稀疏,我們用登山杖撥打十幾秒,見無動靜,才順著橋邊的崖石攀爬至橋下一探究竟。

  站在被溪水衝刷得潔白光滑的巖石上,兩邊山勢嵯峨峻拔,近處的綠樹遠處的青山窺過著這一彎橋虹,凝聚成歲月的底色,被吸收在橋拱下那一塊塊整整齊齊的石牆上。石橋拱頂有題額,「太平橋」三個楷書大字基本可辨,右款隱約可見「道光██年」,左款「██月重建立」。兩百年前,在這密林深山裡,建造這樣一座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石橋,其中必有淵源,類似情形僅在五龍嶺古道見過,只是我無更多史料來重現這座石橋背後的故事,就讓橋身石塊上那些蒼黑的沉垢去見證它悠遠的歷史吧。

  接下來的古道,規格截然不同,寬近兩米,路面平實,臺階齊整,鑿砌工藝也別具特色,每塊臺階前均楔入一塊豎立的石板,深入山體內部,以阻止泥石流引起的路基塌陷。此工藝在歙縣賢源嶺古道上也見過,這兩條古道相距不遠,它們或許出自同一工匠之手。古徽州修路一般按臺階個數計算工錢,如此費工費料,不禁讓我想起黟縣西武嶺古道上的匠人標識,歙縣文昌古道的「銀元墊石」承諾,徽州古人的工匠精神在這裡依然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此處山勢峻峭,峽谷跌宕,谷底瀑布飛流直下,部分石階直接從崖壁開鑿而成,其中當地人所稱的「十八階」為精華所在。過「十八階」,見路邊一塊斜倚山體的巨石,下方空間足夠十幾人歇腳避雨。奇妙的是許多長短粗細不一的樹枝支撐在巨石與地面間,似頑童遊戲,與偉岸的山崖形成強烈反差。在齊雲山及其它山嶽也有類似景象,只是有的將柴棍換成祭拜的檀香而已。這種習俗坊間稱之「撐腰石」,據說挑夫行旅路過歇腳,折根柴棍支在巨石下,千斤重擔一柱擎,身體的疲憊和病痛也隨之傳遞出去,立竿見影,馬上就腰不酸腿不疼了。舉手之勞,我也試了試,不知有否成效,反正也不付醫療費。(未完明日續)

相關焦點

  • 長陔嶺古道——見證大山深處的滄桑歲月
    受歙縣長陔村黨總支書記項振宇的盛邀,我於日前探訪了長陔嶺古道,踏古尋幽,一起見證了它的亭古瀑飛,草木葳蕤,山色秀美,風光旖旎。古道的巍峨震撼了我,古道的幽靜感染了我,古道的野趣吸引了我,古道的滄桑刺痛了我……長陔嶺古道,位於歙縣南部的長陔鄉長陔嶺中,深藏在藍天白雲之下,嵌刻在青山翠竹中,
  • 徽州湯嶺古道:歷經千年繁華滄桑再煥生機
    原標題:【徽州古道】黃山湯嶺古道:一條塵封已久的千年官道(一)   湯嶺古道跨越黃山南北,肇建千年之前,是古徽州北上的通衢孔道。詩仙李白曾醉臥路邊,徐霞客經此登臨黃山絕頂,抵禦太平軍的關隘依然屹立。
  • 【徽州古道56】對鏡嶺古道:是硯石砌的嗎?
    、羊鬥嶺、塔嶺、新嶺,至休寧縣山鬥鄉,全程約三十公裡,是目前徽州境內保存最完好、距離最長的青石古道。但僅我們這些窮遊的「驢友」,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穩定的收益,徽州古道的保護性開發依然是個任重道遠的話題。但不管怎樣,相比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們紛紛上路撬石板,抬回家做房子,現在這項承載著徽州人走出大山印記的文化遺產,能以這種方式重新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也算是不錯的結局。
  • 【徽州古道61】磯嶺古道:徽浮古道的核心路段
    據《黃山市志》(2010年)載,「徽浮官道」自歙縣西行,經休寧、漁亭、祁門,轉西南行至縣界一心嶺,越嶺前行130裡至浮梁。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大部分為旱路,且繞道多,路程長,不宜大批量貨物運輸。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均在海拔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貨物貿易。
  • 【徽州古道60】百丈衝嶺古道:這裡的瀑布很精彩
    在徽州古道上,石欄杆並不多,看著這些修建不久的嶄新石欄,我不禁想起績溪伏嶺鎮至臨安頰口鎮(現清涼峰鎮)的遙遙嶺古道,這處徽州境內唯一商業開發運營的古道,竟然用水泥澆築一道「護欄」,替代當年那些匠心打造的石欄,不知七百多年前,
  • [徽州古道29]峰高嶺古道(上):再現一條"徽杭古道"
    歙縣「水南」一帶又有多條古道跨越山嶺與這條官道相接,像一棵大樹上的枝丫。在古徽州,也有這樣兩條「路」,一條是新安江,孕於青山,起於峻岭,宛如徽州血脈,流淌著徽州人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水;另一條為徽杭古道,宛如徽州人肩上的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徽州,一頭連著滬杭,一步一個腳印地演繹著徽州人走出大山的歷史。徽州古道的名稱不像現在的國道、省道這樣規範,它常以起點、終點地域來命名,同一地域內又有不同的縣域及鄉鎮,途中還經不同區域或山嶺,因此同一名稱下或有多條古道。
  • 徽州境內100條古道
    出歙縣城西門,過太平橋西南行,沿豐樂水直上,繞過聖僧庵,經七裡頭、冷水鋪、梅村至巖寺;自巖寺向南行,經於村至篁墩,轉向西南行,進入屯溪;由屯溪再南行,經陽湖、臨溪、漢口至珍源(古為休寧、開化縣界),再前行,越馬金嶺,直趨浙江開化縣城)歙縣至屯溪段路寬3至4.5尺,現絕大部分為興建蕪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開化段為石板路面,現在大部分路段為屯開公路所利用。(五)徽涇古道:古道名。
  • 徽州十大經典古道
    古時徽州境內多山,邊境山勢更加高峻險要,徽州古道大多數依照順山勢、沿溪水而建,古道上五裡一亭、十裡一廟,如今沿途依舊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絕佳。徽州的一些古道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中國著名古道,也是重要的經商之道。見證徽商歷史文化的「徽商之路」。
  • 【徽州古道】磯嶺古道 ——徽浮古道的核心路段
    江西浮梁是古徽州農產品輸出及糧食輸入的重要集散地,至浮梁的古道是古徽州的交通要道,也是徽商南下湖廣的必經之路。據《黃山市志》(2010年)載,「徽浮官道」自歙縣西行,經休寧、漁亭、祁門,轉西南行至縣界一心嶺,越嶺前行130裡至浮梁。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繞道多,路程長,或為黟縣、祁門一帶至浮梁的官道。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海拔均在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人員往來。
  • 【徽州古道24】歙嶺古道:探尋新安大好山水
    請跟我一起去尋找……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吳將賀齊領兵鎮壓歙、黟山越,建新都郡,析出歙縣南部武強鄉(現淳安縣西部)置新定縣,後改遂安縣,1958年10月,因建新安江水電站而併入淳安縣。歙嶺古道為古徽州連接遂安的主要官道。古道北起歙縣長陔鄉南源村,南跨白際山脈中部,至淳安縣郭村鄉葉祀村,全程約16公裡,最高埡口「歙嶺」海拔1110米。
  • 【徽州古道】百丈衝嶺古道:這裡的瀑布很精彩
    在那一小段殘存的原始古道石欄前,我停下了前行的腳步,匍匐在青石路面上,逆著晌午的陽光,拍下一張精美的照片,讓徽州古道的滄桑古樸在這裡留下了永恆的記憶。至谷底,一座嶄新的廊橋橫跨溪上,額題「雲梯橋」三字。站在橋上,仰望剛才下行的石壁,我想,在蹬道開鑿前,即使架起「雲梯」,也無法翻越這處天塹。
  • 【徽州古道】文昌古道:一條路和一個村的百年牽手
    在這些徽州元素中,最容易被忽略可能就是那些盤桓在崇山峻岭間的青石古道,它們曾經串起一個個聚族而居的村落,連接著徽州與外面的世界,像縱橫交錯的徽州脈絡,流淌著千年的靈氣。而如今卻無一例外地寥落在時光盡頭,將曾經的喧囂和輝煌埋進歷史的記憶,像「文昌古道」這樣精緻且保存完好的徽州古道已屈指可數。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近年來不少徽州古道已經成為徒步旅遊愛好者的首選地,這種既與大自然相融合,又可探尋古徽州文化的「邊遊覽,邊鍛鍊,邊體驗」的「驢行」方式,成為很多人「綠色生活」的一部分。一條條徽州古道逐漸成為了踏尋徽州商人足跡,探索徽州文化,體驗古道風採的經典線路。在這些古道上,他們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樸,享受古道的靜謐幽深,親歷古道的歷史滄桑,盡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帶來的快樂。
  • 【徽州古街㊳】箬嶺茶坦街:叫人留戀的古道天街!
    5月19日,作為中國旅遊日黃山分會場,歙縣許村舉行「奧園杯」箬嶺古道徒步大會。是日正值小滿節氣,雨後的箬嶺,空氣清新、雲蒸霧繞,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徒步愛好者穿越在崇山迭翠、峰塢茶園、溝壑雲霧、茂林修竹之中,這是箬嶺古道近年來一次性接納遊客最多的一次。箬嶺古道始建於隋朝,是當地郡守徵調民眾開闢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古道寬兩米有餘。徽州有九龍通江之說。
  • 箬嶺古道 | 一部厚重的徽州史書
    如今這些縱橫交錯的步道已成「古道」,但作為徽州歷史的見證者,它卻已累積成一部厚重的史書,靜待後人去慢慢品讀。箬嶺古道或為其中的典型。箬嶺古道為「徽青古道」一部分,又稱「隋唐古道」、「旌歙古道」,是古徽州通往青陽及長江以北的主要驛道。古道開鑿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4年),歷經官府、民間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是徽州境內年代最久遠的「官道」。
  • 【徽州古道33】祁門秋風嶺古道:品味徽州山野的初冬秋韻
    現存秋風嶺古道南起古溪鄉謝家村際上組,北至安凌鎮聯合村田許組,路面寬1-1.5米,全長約八公裡,基本由就地取材的青石拼砌而成。在眾多徽州古道中,這樣的建造標準只能算是一條低規格的「鄉道」。古代交通網絡在大部分地區已經不復存在,即使在古徽州這個獨立地理單元裡,也僅剩斷斷續續的片段。在「村村通」等現代交通的衝擊下,殘存在荒山野嶺的青石古道除了滿足我們一份惆悵的古典情懷外,僅是一種親近自然的自戀而已。行走古道,春賞繁花,夏嬉山水,今天驅車百餘公裡,穿越秋風嶺,或許就是為了尋覓這個「秋風」的意蘊。
  • 【徽州古道】小燕嶺古道:有很多待解之謎....
    從地圖上看,從漢公坑村跨越小燕嶺抵達平坑村,與跨越大燕嶺抵達青石村的古道,分別從兩條峽谷南行,在上溪頭村匯合。五龍山流下來的水在這裡匯聚後進入溪頭,匯入婺源,故有「龍之尾,溪之頭」之稱,「溪頭」之名由此而來。相對於臨近的「五嶺古道」,燕嶺古道並非休婺要道,也非古官道,更不像「徽州墨都」浙源鄉虹關村那樣,因屬「三大徽墨產地」之一,而形成交錯縱橫的古道群。
  • 【徽州古道】新嶺古道:新嶺終有可舊時
    所謂的「新嶺古道」,準確地說,應為「休婺五嶺古道新嶺段」,北起山鬥村,跨越新嶺至休寧璜茅村,全程約7公裡。古道最高海拔450米,為休寧至婺源的第一道嶺,也是婺源進入徽州的最後一道屏障,古時習慣稱作「第五嶺」。
  • 【徽州古道】塔嶺古道:見證了婺源「回皖運動」.....
    塔嶺,休婺兩邑界嶺,舊有一塔亭,故名。現存古道起於婺源縣溪頭鄉塔坑村,止於休寧縣嶺南鄉璜茅村,為「五嶺」古道「第四嶺」路段,全程約4公裡。然而嶺不在高,扼關則顯,相傳,明正德四年(1509),江西餘干縣(今萬年縣)王浩八帶領義軍佔領婺源,進軍休寧,在塔嶺被伏兵擊潰,殘兵就地將擄掠來的金銀財寶全數埋在塔嶺附近,當地至今還有一句民謠:「塔嶺頭,饒嶺邊,誰能得的到,富過江南半邊天」。在徽州境內,關於藏寶的傳說幾乎各地都有,千百年來一直是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越傳越多,越說越玄。
  • 歙縣長陔嶺隧道環評公示
    黃山在線消息 建設長陔嶺隧道是近兩年來省市縣政協委員及黃山民眾尤其是歙縣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這項工作目前推進到什麼階段?4月7日,歙縣官方發布《省道F007歙縣長陔嶺隧道及接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信息第一次網上公示》,這意味著該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