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歙縣長陔村黨總支書記項振宇的盛邀,我於日前探訪了長陔嶺古道,踏古尋幽,一起見證了它的亭古瀑飛,草木葳蕤,山色秀美,風光旖旎。古道的巍峨震撼了我,古道的幽靜感染了我,古道的野趣吸引了我,古道的滄桑刺痛了我……
長陔嶺古道,位於歙縣南部的長陔鄉長陔嶺中,深藏在藍天白雲之下,嵌刻在青山翠竹中,一條天梯般的石階古道蜿蜒而上,連接著村莊與外面的世界。後因改嶺開通公路,原來的古道已逐漸被人們遺忘。長陔嶺古道「上五裡、下五裡」 古道舊時有路亭、古橋、山澗、飛瀑。
說起這條古道的歷史,長陔村畢新龍娓娓道來,公路開通前,古道人來客往。他說除了長陔、南源,遂安(現淳安縣姜家鎮)到休寧、屯溪、歙縣也走這條路。他年輕時,每次外出都要經此路到嶺口,去王村,再過煙村渡到城裡(歙縣),或者走小溪(村),過尤溪渡到屯溪。老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公路開通後走古道的人就少了。
鬥轉星移,時光荏苒,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長陔嶺古道也失去了主要通道的作用,行走的路人、商隊漸漸少了,道路基本被雜草掩蓋。但這並不能淹沒這條古道獨特的美,相反愈加地悽美動人,充滿野趣。
在山間,石頭臺階一層層向上鋪展,似乎鋪向天空。這裡的天空依舊湛藍,仿佛還停留在千年以前。沿著一條曲折的幽徑向上,兩邊樹木茂密成蔭,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在路上灑下斑駁的影子,一切都是那麼安靜祥和……
在腳下,古道由大大小小的石塊鋪就而成,那石塊 ,經過歲月的風雨洗禮,人們鞋底的摩擦,變得光滑如玉,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歲月的變遷……
古道彎彎繞行於山脊之間,靜靜地在我們腳下延伸,古道兩側是密密匝匝的毛竹、山松,青綠的顏色鋪天蓋地。一陣山風吹來,山林中瀰漫著竹的清香,這清香裡似乎也迴蕩著歷史的感嘆和傳說的聲息,久久不散……
在溪邊,小溪是大山的經絡,隱秘的存在。有了它,大山就會氣韻貫通,充滿靈氣和生機。看見古道旁的山澗小溪,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也有這樣一條小溪。我喜歡在夏日午後去小溪裡抓小魚小蝦,或者,坐在溪水中的石頭上,看蜻蜓飛過來,看翠鳥飛過去。有時,蜻蜓、翠鳥也像我一樣,歇在石頭上。我們都沒有說話,靜靜地聆聽小溪替我們翻譯、傳遞話語。當我渴了,我會像只小羊,喝那清冽甘甜的溪水,但我總覺得我喝進去的是藍天和雲朵、樹木和花草……
在亭裡,這裡似乎是荒廢了很久很久的,蜘蛛網和塵埃遍野。我沒有意識的走進了這夢斷殘局,整個人像是著了謎一樣的在裡面漫步。有一種莫名的衝動讓我恨不得馬上揭開這神秘的面紗,看看這裡究竟會是一番別樣風聲。思緒萬千,落寞天然間,清風邀明月,琴弦蕭瑟,山風聲起,琴弦撥動心扉,或可靜候漫漫黑夜,感慨世間滄桑,歲月匆然,稍縱即逝,或是流曲心間,物是人非。曾有《徽州日報》創始人之一的畢頌堯作詩云:長陔嶺高路口通,行人來往常相逢。正好隨意亭中坐,和平再走各西東。
在山底,還有難得一見的山地盆地,有著近百畝的山澗水田,天空湛藍如洗,稻田一片青綠,兩旁樹木的新綠在陽光的照耀下青翠欲滴,柔柔的輕風吹在臉上,溫暖而愜意。
在心間,行走在這條神秘的古道上,面對一山空寂,古道沉穩依舊,波瀾不驚。幽幽古道,記錄了數不盡的歲月滄桑,早已經泯滅在歷史的塵囂中,只有腳下的這些石塊,還在頑強地昭示著遠古的情愫……思緒飛洩處,我似乎看見幾個肩挑背扛的先人,正奮力負荷攀登,他們孔武有力,汗流浹背。這就是長陔大山裡人們「讓高山讓路,讓流水低頭」的奮力拓荒精神之所在。(汪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