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陔嶺古道——見證大山深處的滄桑歲月

2020-07-29 文明黃山

受歙縣長陔村黨總支書記項振宇的盛邀,我於日前探訪了長陔嶺古道,踏古尋幽,一起見證了它的亭古瀑飛,草木葳蕤,山色秀美,風光旖旎。古道的巍峨震撼了我,古道的幽靜感染了我,古道的野趣吸引了我,古道的滄桑刺痛了我……

長陔嶺古道——見證大山深處的滄桑歲月

長陔嶺古道,位於歙縣南部的長陔鄉長陔嶺中,深藏在藍天白雲之下,嵌刻在青山翠竹中,一條天梯般的石階古道蜿蜒而上,連接著村莊與外面的世界。後因改嶺開通公路,原來的古道已逐漸被人們遺忘。長陔嶺古道「上五裡、下五裡」 古道舊時有路亭、古橋、山澗、飛瀑。

說起這條古道的歷史,長陔村畢新龍娓娓道來,公路開通前,古道人來客往。他說除了長陔、南源,遂安(現淳安縣姜家鎮)到休寧、屯溪、歙縣也走這條路。他年輕時,每次外出都要經此路到嶺口,去王村,再過煙村渡到城裡(歙縣),或者走小溪(村),過尤溪渡到屯溪。老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公路開通後走古道的人就少了。

長陔嶺古道——見證大山深處的滄桑歲月

鬥轉星移,時光荏苒,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長陔嶺古道也失去了主要通道的作用,行走的路人、商隊漸漸少了,道路基本被雜草掩蓋。但這並不能淹沒這條古道獨特的美,相反愈加地悽美動人,充滿野趣。

在山間,石頭臺階一層層向上鋪展,似乎鋪向天空。這裡的天空依舊湛藍,仿佛還停留在千年以前。沿著一條曲折的幽徑向上,兩邊樹木茂密成蔭,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在路上灑下斑駁的影子,一切都是那麼安靜祥和……

長陔嶺古道——見證大山深處的滄桑歲月

在腳下,古道由大大小小的石塊鋪就而成,那石塊 ,經過歲月的風雨洗禮,人們鞋底的摩擦,變得光滑如玉,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歲月的變遷……

古道彎彎繞行於山脊之間,靜靜地在我們腳下延伸,古道兩側是密密匝匝的毛竹、山松,青綠的顏色鋪天蓋地。一陣山風吹來,山林中瀰漫著竹的清香,這清香裡似乎也迴蕩著歷史的感嘆和傳說的聲息,久久不散……

在溪邊,小溪是大山的經絡,隱秘的存在。有了它,大山就會氣韻貫通,充滿靈氣和生機。看見古道旁的山澗小溪,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也有這樣一條小溪。我喜歡在夏日午後去小溪裡抓小魚小蝦,或者,坐在溪水中的石頭上,看蜻蜓飛過來,看翠鳥飛過去。有時,蜻蜓、翠鳥也像我一樣,歇在石頭上。我們都沒有說話,靜靜地聆聽小溪替我們翻譯、傳遞話語。當我渴了,我會像只小羊,喝那清冽甘甜的溪水,但我總覺得我喝進去的是藍天和雲朵、樹木和花草……

長陔嶺古道——見證大山深處的滄桑歲月

在亭裡,這裡似乎是荒廢了很久很久的,蜘蛛網和塵埃遍野。我沒有意識的走進了這夢斷殘局,整個人像是著了謎一樣的在裡面漫步。有一種莫名的衝動讓我恨不得馬上揭開這神秘的面紗,看看這裡究竟會是一番別樣風聲。思緒萬千,落寞天然間,清風邀明月,琴弦蕭瑟,山風聲起,琴弦撥動心扉,或可靜候漫漫黑夜,感慨世間滄桑,歲月匆然,稍縱即逝,或是流曲心間,物是人非。曾有《徽州日報》創始人之一的畢頌堯作詩云:長陔嶺高路口通,行人來往常相逢。正好隨意亭中坐,和平再走各西東。

在山底,還有難得一見的山地盆地,有著近百畝的山澗水田,天空湛藍如洗,稻田一片青綠,兩旁樹木的新綠在陽光的照耀下青翠欲滴,柔柔的輕風吹在臉上,溫暖而愜意。

在心間,行走在這條神秘的古道上,面對一山空寂,古道沉穩依舊,波瀾不驚。幽幽古道,記錄了數不盡的歲月滄桑,早已經泯滅在歷史的塵囂中,只有腳下的這些石塊,還在頑強地昭示著遠古的情愫……思緒飛洩處,我似乎看見幾個肩挑背扛的先人,正奮力負荷攀登,他們孔武有力,汗流浹背。這就是長陔大山裡人們「讓高山讓路,讓流水低頭」的奮力拓荒精神之所在。(汪慶勇)

相關焦點

  • 【徽州古道】歙縣長陔嶺古道:逝去的繁華
    當時我想,翻越長陔嶺的步道該比公路簡單些,一上一下即可。向當地人打聽,均被告知此路荒廢多年,柴草叢生,蟲蛇出沒,已無人行走。按理說,要去探秘這樣一條荒蕪廢棄的古道,總要等到百草凋敝、萬物休眠的冬季吧,畢竟我已不是「大不了從頭再來」的愣頭小夥了。
  • 湘黔古道,遺落在歲月深處的一顆明珠
    湘黔古道就在它的對面,沿平溪江溯江而上。湘黔古道興於秦漢,至明清更加完備。清代時稱「煙銀特道」,被譽為南方的「絲綢之路」。這條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現在正踩在我的腳下,我聞著從古代吹來的微風,回味著她述說著的遠古的故事。歷史的煙雲輕輕拂過,或許留不下一丁點的痕跡,就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而被湮沒的故事,似乎又註定是我們過些時日會心痛和懷念的。
  • 御祭古道,來自安仁大山深處的召喚
    大山深處的空氣真心不錯,天然的氧吧,滿目青山如黛望著眼前這條年代久遠,充滿滄桑感的古道,我瞬時陷入了沉思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不是御祭古道需要,誰會在這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建成這樣一座堅固耐用的石拱橋?大家興致勃勃繞到了橋下,溪水潺潺,山石嶙峋,石橋,山石,流水,構成了好一幅水墨丹青。
  • 外地驢友探秘大山深處古道 紹興線路受到青睞
    在紹興平水的大山深處,深藏著許多古嶺道。4月17日下午,一支由40餘名網友組成的杭州「驢行」團隊,在紹興網網友「領頭羊」帶領下,探訪了平水上青古道陶宴嶺。  「爬山徒步古道,最大的好處可以減輕壓力,不僅能領略大自然的美景,還對身心極為有益。」一位網名叫小魚的驢友告訴記者,她是從事外貿的,平時工作較忙。她說,利用雙休時間走走古道,也能增長點歷史知識。多次參與驢友們古道探秘活動的一位錢江晚報記者說,她雖然第一次來紹興,但看到古道保存的如此完好,確實感到驚訝。  下午5點,隊伍順利到達金魚橋村。
  • 黃山休寧:行走徽開古道 感悟歷史滄桑
    而承載徽州人邁出大山腳步的就是一條條穿山越嶺的古道,其中徽開古道就是徽州眾多古道中的一條。  徽開古道是徽州通往浙江開化的一條古道,全程30餘公裡。徽州一側的起點是休寧縣榆村鄉的嶺腳村,穿越海拔1208米的白際嶺之後,經浙江省淳安縣中洲鎮,然後一直延伸到開化縣。帶路的村民程枝發告訴我們,宋朝建這條古道時是條泥路,不好走的。「到了明朝,我們村有個叫汪致洛的徽商就出資修建了石板路。」
  • 恩施建始的大山深處,又發現一處「仙本那」,堪稱世外桃源
    導讀:恩施建始的大山深處,又發現一處「仙本那」,堪稱世外桃源帶你日行三千裡,吃貨相見泯恩仇,RR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靠臉吃飯的小R。對於我們國家的各種風光,小夥伴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有些小夥伴們喜歡大海,喜歡海風拂面的感覺,喜歡沙灘上的細沙漫過腳面的感覺,有人喜歡大山,喜歡山裡吹拂的,帶著森林氣息的微風,喜歡山區裡獨有的清涼,享受這一份歲月靜好,陽光不燥。
  • 紹興大山裡的古村,藏著一條幽幽古道,被驢友稱做「江南小重慶」
    在浙江新昌境內的大山深處,有一處秘境古村落,村子依山而建,前臨峽谷小溪江,背依高峰,梯田層疊環繞在古村周圍,古村獨特的地勢傾斜環境,頗有重慶山區味道,這座古村就是被驢友們譽為「江南小重慶「的安山古村。安山古村,位於新昌縣境嶺鎮境內,距離新昌縣城近40公裡,這裡身處新昌、天台、磐安的三地交界的大山深處,遠離城市喧囂,古村在巍巍大山之下顯得格外幽靜安寧,仿佛一塊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 【百花】秦直古道深處
    秦直古道深處  趙會寧  一條河流穿越叢林,其岸邊的一株草都是一段文字。河豐腴了山的胸膛,那麼一條經年的路呢,恐怕其中被歲月浸潤的一顆石子都是有思想的吧?每次進入子午嶺,貼耳秦直道,我只做虔誠的問道者。
  • 歷盡滄桑與歲月的古道,種種痕跡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實拍歷史悠久的秦皇古驛道,大家一聽秦皇這兩個字是不是覺得特別的深刻,特別的銘記於心,比如在歷史上秦始皇就是一代帝君,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秦始皇的事跡影響一代人,令人深深難忘,到至今留下的也是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見證,曾經秦始皇還也被稱為一代帝君,言歸正傳,秦皇古驛道風景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西部井陘縣境內
  • 歙縣長陔嶺隧道環評公示
    黃山在線消息 建設長陔嶺隧道是近兩年來省市縣政協委員及黃山民眾尤其是歙縣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這項工作目前推進到什麼階段?4月7日,歙縣官方發布《省道F007歙縣長陔嶺隧道及接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信息第一次網上公示》,這意味著該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
  • 河源林寨古村,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門前半月形的水塘,倒映著這座沒有兀角的四角樓,見證著歲月的滄桑。永貞樓的楹聯是:永臻百福,貞協萬年。目前永貞樓被 香港 商人承包,改建成一座私人會所性質的古堡客棧。這裡也供應小吃,在古村走累了的話,可以進去買了一碗涼粉和酸蘿蔔。永貞樓的外形猶如一座城堡,而且樓頂擁有防禦設施——走馬迴廊,遇敵時家兵駐守在此,易守難攻,簡直是一樓當關固若金湯。
  • 一條見證東莞民國歲月的老街,莞城中興路,感受滄桑民國風
    位於東莞市莞城的中興路,奇蹟般的保留下見證那段滄桑歲月的老街,距今以近百年。莞城中興路兩旁的騎樓,未經修飾,歲月的斑駁訴說著發生在光陰裡的故事。這條街比一旁的振華路更具歷史感。民國時期的西式建築風格的騎樓,矗立在中興路兩旁,如今看來依然有股碾壓周邊現代民居建築的氣勢!
  • 光陰深處,歲月靜好(極美!)
    歲月總與滄桑有關,人生總與無常有染。當記憶裡不再重複昨天的畫面,一些人,早已相忘於江湖,一些事,早已歸入塵土。歲月,就在這淡雅裡安然。或許是煙雨,或許是心意,似夢似幻,尋尋覓覓。雲水禪心花開如夢,流年在時光的樹上開出淡雅的花,歲月在時光的心中留下刻骨的痕,淺淺相遇靜靜收藏。你看這記憶的山水,雲煙霧繞。
  • 藏在大山深處的雲南古鎮,原汁原味,遠離城市的喧囂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871字,閱讀約2分鐘說起雲南,也許很多人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雲南隱藏著很多人間仙境,也許大多數人片面地知道麗江古城和香格裡拉,卻忽略了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低調古鎮
  • 杭州大山深處有條古道,鼓角爭鳴的古戰場,山清水秀還不要門票
    杭宣古道就在獨松關上,古道古時候是臨安(今杭州)至建康(今南京)陸路捷徑之要道。現只僅存安吉縣遞鋪鎮雙溪口關上村至餘杭區百丈鎮獨松村段約1500餘米。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寶曆二年(826)餘杭縣令珧築甬道,通西北大路,高廣徑直百餘裡,行旅無山水之患。"又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杭宣驛道從杭州北至宣州共496裡,明代前設有驛站。獨松關即為宋、元時期的驛站之一。
  • 台州這個大山深處的古老小村落只有石屋、小溪和八位老人
    >這裡居住著,68歲「最年輕勞動力」的崇米大叔,85歲好廚藝的老連阿婆,老連阿婆的「好閨蜜」87歲的小英阿婆及她的「老官人」91歲的加中阿公……為什麼村裡只有8位老人那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請點擊視頻《了不起的村落小芝鎮岙陳自然村》來了解下↓↓↓看著大山深處的石屋
  • 點亮大山深處的明燈
    □本報記者孟向東刁良梓本報通訊員楊曉申胡少佳    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村位於伏牛山深處,這裡群山環抱,交通閉塞。黑虎廟村小學就坐落在這裡。3月7日上午,當記者坐車一路顛簸來到學校,見到剛剛被授予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的張玉滾時,雖然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還是驚訝不已:這個風華正茂的「80後」年輕人,兩鬢已有些斑白——深山裡的滄桑歲月已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記。
  • 獨自一人進深山, 探尋古道上有點驚悚的無人村
    我也是一個旅遊愛好者,也喜歡探險,常去那些夠刺激有挑戰的地方,古道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古人為了各個國家的商業,開闢了一條來往的道路,古道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路了,就像人們發現的商於古道、茶馬古道、徽杭古道、夏特古道等等。
  • 五峰茶馬古道 歲月滄桑的痕跡
    這裡,有2010年被列入國家60處文物重要新發現的「五峰茶馬古道」。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宜昌市文物部門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發現了長達百餘公裡的明清時期茶馬古道。這是迄今為止在宜昌市境內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古道,還有何歷史文化遺存?
  • 決要:古道邊城掩小村
    村前是蜿蜒的公路,村後是連綿的大山,兩條清亮的小溪順著山勢蜿蜒而下,穿村而過,房子大多沿溪而建,這個寧靜的小山村就坐落在山谷之間。這裡的村民自古生活簡樸,男耕女織,靠山吃山,民居建造也是就地取材,以石築造。沒有雕梁畫棟,沒有氣派臺門,只有褪盡繁華的質樸。石圍牆裡是木結構房子,頂部覆蓋著魚鱗瓦片,偶有古樸的木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