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位於皖南山區,山高林密,地窄人稠,使得一代代徽州人不斷向外尋求發展。而承載徽州人邁出大山腳步的就是一條條穿山越嶺的古道,其中徽開古道就是徽州眾多古道中的一條。
徽開古道是徽州通往浙江開化的一條古道,全程30餘公裡。徽州一側的起點是休寧縣榆村鄉的嶺腳村,穿越海拔1208米的白際嶺之後,經浙江省淳安縣中洲鎮,然後一直延伸到開化縣。帶路的村民程枝發告訴我們,宋朝建這條古道時是條泥路,不好走的。「到了明朝,我們村有個叫汪致洛的徽商就出資修建了石板路。」
對於「徽開古道」這個稱呼,在嶺腳村村民聽來似乎比較陌生,但是一說起「白際嶺」,那可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說起「白際嶺」的由來,在當地有著這樣一個傳說。據說,當年嶺腳村村民聽聞朱元璋要率部隊沿徽開古道來徽州,就紛紛到山嶺上迎接,村民們在山嶺上苦苦等了幾天幾夜,也不見朱元璋過來,而後聽聞朱元璋率部隊從其它路來了徽州。村民們都說白接了,後來村民們就把迎接的山嶺頭叫「白接嶺」,後又取其諧音「白際嶺」。
徽開古道基本上用石板鋪成,寬度在1米到1.5米之間,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從嶺腳村開始攀爬這條古道,首先見到的是一片片的菜園、茶園、竹園。越往上走,古道逐漸變得崎嶇陡峭。由於歲月久遠,有的路段已經是荒草叢生,荊棘遍地。接近山頂之時,這條古道完全隱沒於高山密林之中,遠遠望去,只見密林不見路。站在高聳入雲的山巔之上,仰望藍天白雲,環顧群山延綿,俯瞰村莊田園群山外。在如今已經沉寂荒涼的古道上行走,跟古道有關的歷史一定會勾起你的好奇之心。村民彭茶興告訴我們,「這條古道還是兵家必爭之路,元代就設立了巡檢司,解放戰爭時期,劉汝明的兵在這裡潰敗了,就選擇了這條古道逃往浙江。」
歷史上,徽開古道在物資交流、人員交往、信息傳遞等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人性化的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方便行人歇腳,徽開古道上曾經設置一些茶亭,五裡亭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歲月侵襲、年久失修,五裡亭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塌毀。如今古道上的五裡亭已經損毀,留下的只是殘垣斷壁。站在五裡亭的廢墟之上,對於茶亭當時的模樣只能憑藉想像。但是有關五裡亭的故事在榆村鄉依然口口相傳。「徽開古道以前那時候是沒有這個亭子的,因為後來經商的人多了,就在這裡做了一個五裡亭,」村民彭茶興說,「那時候做一個亭子是非常困難的,是由浙江中洲人保成出資,嶺腳村張錫開來主持工程建造。」
儘管古道上的有些設施已經坍塌損毀,但是歷經千年雨雪風霜的的古道依然整體上保存完整。這無疑得益於古道沿線村民對古道強烈的保護意識。「60年代時,有個村民上山做事看到五裡亭的石板平整漂亮,就動了歪腦筋,偷偷地將200多斤的石塊偷回家,不曾想,第二天就被人發現了,」村民彭茶興說,「後來村民們硬是讓他把偷回去的石塊背回來,放在原處。」
隨著黃塔桃高速以及白際公路等陸路交通的建成通車,通往開化方向已無需再翻山越嶺徒步徽開古道,這條古道的作用也就日趨減弱。但是隨著戶外旅遊運動方式的興起,這條古道逐漸成為了一條踏尋徽浙商人經商足跡,體驗古時交通之難的經典線路。四面八方的戶外遊客來到這條古道,他們體驗古道的原始古樸,享受古道的靜謐幽深,感悟古道的歷史滄桑,盡情享受一條古道所帶來的快樂。(黃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