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小燕嶺古道:有很多待解之謎....

2021-02-07 歙縣論壇

在五龍山腹地,到底有多少條古道,估計沒人能講得清楚,尤其在休寧縣山鬥鄉西南部的燕源村與婺源縣溪頭鄉東北部的青石村、桐木汰村之間,地處五龍山南坡,山勢平緩,日照充足,大小村莊,星羅棋布,其間均有古道相連。雖這些年實現了「村村通」,但這些直線連接的步道,仍是沒車一族走親訪友的重要通道,也是戶外愛好者探秘的最佳去處。從地圖上看,從漢公坑村跨越小燕嶺抵達平坑村,與跨越大燕嶺抵達青石村的古道,分別從兩條峽谷南行,在上溪頭村匯合。五龍山流下來的水在這裡匯聚後進入溪頭,匯入婺源,故有「龍之尾,溪之頭」之稱,「溪頭」之名由此而來。相對於臨近的「五嶺古道」,燕嶺古道並非休婺要道,也非古官道,更不像「徽州墨都」浙源鄉虹關村那樣,因屬「三大徽墨產地」之一,而形成交錯縱橫的古道群。那麼,這一崇山峻岭間,為何修建了這麼多高規格的古道呢?

探秘的興致始終縈繞在我心頭。2018年初夏,走過「大燕嶺」古道後,我就一直惦記著與之平行的「小燕嶺」古道,但因其常年失修,柴草密布,不宜春夏季節行走,直到現在臨近「大雪」節氣,才終成行。冬天的早晨霜水多,我們八點鐘從屯溪出發,到了峽谷深處、峭壁之上的漢公坑村,這裡的早晨似乎才剛開始,嫋嫋炊煙飄繞在村莊上空,稀釋成青灰的山嵐,村頭的古銀杏樹已刪繁就簡,不留一片金葉,匍匐在樹底下的狗也像沒睡醒似的,象徵性吠了兩聲,算是打個招呼。村口石橋上兩位熱心老人告訴我們,這兩條路(指大燕嶺古道、小燕嶺古道)剛「潑過草」(打過草),都好走。

穿過村莊,走過一段田埂,發現這裡的路面石板均保存完好,而不像其它古道,村莊周邊的青石路面無一例外地損毀殆盡,不是成了新屋的地基石、牆角石,就是成了水埠頭的洗衣石。或許這個山谷盡頭的小山村遠離塵世太久,這條青石山道一直是通往山外唯一路徑,不管是村頭「大燕嶺」,村末「小燕嶺」,還是因公路開通而廢棄的那段掛在懸崖、連接水口拱橋的村口古道,路面上的每塊石板,它們走過悠遠的歷史,浸潤著先人的汗水和足跡,也承載著漢公坑人心中的那份敬畏和眷念。

離村約200米,跨過一座小小的單拱石橋,就是古道的起點。古道依山而上,寬不足1米,由就地取材的塊狀山石鋪設而成,與每塊石階都方方正正、平平整整的「大燕嶺」相比,明顯遜色許多。這又讓我想起漢公坑村吳、俞姓位捐資修路的傳說,後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大氣粗嗎?他另闢「大燕嶺」古道,不能是為了讓休婺之間的這條通道再平緩一點,再寬敞一點嗎?這一點是在我開始登高時就感受到的。古道從山底至山頂約3公裡,除個別橫穿路段較為平緩外,大部分都是沿著山脊直線攀高的,其陡峭程序超過徽州境內我走過的所有古道,幾乎和黃山西門三溪口至步仙橋、北門二道嶺至三道嶺路段不分伯仲。這樣登山古道,別說挑運貨物,就是空手攀爬都很吃力。「小燕嶺」和「大燕嶺」一樣,古道都是修建在筆陡的山脊上,幾乎沒有彎道,像一掛梯子,從山底至嶺頭,其陡峭程度則取決於山脊自身的地勢,而不像徽州境內古道,用Z字形盤道來削平登高的坡度。這讓我想到五龍山的「龍脊」,難道先人為了這條「龍脈」的剛正,而特意將蹬道這樣掛在山脊上嗎?

前行約半小時,有一座路亭遺址。其三面石牆依舊,檁椽瓦頂塌落已久,且被雜草藤蔓覆蓋。我扒開柴草進入亭內,見後壁內嵌佛龕尚存,陰刻字跡清晰可辨,右刻「大清乾隆十四年歲次已巳冬月立」,中鐫「泗州大聖尊神」,左邊沒有落款。這是我在這條路上見到的唯一一處尚可辨認的碑刻記錄,從這個石碑中,我們獲得兩點信息,其一,「泗州大聖」是休婺一帶路亭佛龕中供奉的主要「神仙」,相當於「路神」吧,護佑過往行人一路平安;其二,路亭修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至今已271年,也就是說「小燕嶺」古道最遲是這一年修建的,甚至更早,因為不排除先有古道後有路亭。

弄清「小燕嶺」古道的肇建年月,反而讓我陷入更多的疑問之中,「大燕嶺」上也有一座類似的路亭,也有類似的佛龕,供奉的也是「泗州大聖」,其落款年月為「大清乾隆已巳年春月」。也就是說,大、小「燕嶺」古道是同一年開鑿的,前者在春天,後者在秋天。在這個深山峽谷裡,一年內同建兩條古道,即使財力允許,也沒這麼大的人力物力保障吧?再說,有必要這樣勞民傷財「重複建設」嗎?他們完全可在「大燕嶺」上開闢一條支線連接「小燕嶺」嶺頭。即使是像傳說那樣,吳、俞兩姓鬥富,後者修的路比前者差了一大截,不是把白花花的銀子打水漂了嗎?

在徽州古道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今天,除了我們這些戶外徒步者外,估計不會再有誰去關注它們的前世今生,它們的圮毀消亡也是早晚的事。想著想著,不免有些悲涼,和這些寥落山間的青石古道一樣。離開路亭遺址,繼續前行的路依然陡峭,路面被柴草佔據大半,要不是今年剛「潑過」,估計已無法行走。一路走來,近半路程行走在竹林中,記得上次走大燕嶺時,竹林中的花蚊子一路圍追堵截,使得我無暇顧及身邊的風景。如今蛇蚓蚊蠅早已鑽入泥土度冬,路邊的獼猴桃藤上已不留一枚果子,錯季的映山紅開得正豔,山中的秋也還掛在枝頭,上世紀末退耕還林時栽種的楓香樹依然紅彤彤地矗立在山間,雞爪槭已成枯紅,密密匝匝的灌木中,金黃的,橙黃的,土黃的,石黃的,它們都在等待山中的一場雪。

約一小時,到達嶺頭,又見一路亭,其規模比第一座略大,石牆保持原狀,紅瓦屋頂是近年剛恢復的。路亭同樣嵌有佛龕,字跡斑駁難辨,估計與山腰路亭相似。古道穿亭而過,且前有正門,也預示著這是一處丁字路口:前行至山背、青石,連接大燕嶺古道,路面有少量石板殘留。左下是平坑村,按原先計劃,我們先前行至山背村,迴轉到平坑,再沿古道上行至「小燕嶺」嶺頭,然後原路返回。但因我急於走完小燕嶺古道全程,擔心萬一前行後因路況不明而改變行程,則可能錯過嶺頭至平坑村的古道,於是改變行程,先沿古道下行。

下行的路比北坡略窄,略緩,且全程都在竹林中,路面毀損較多,但基本不影響行走。約半小時,到達桐木汰村平坑村民組,這個叫「平」坑的村莊,一點兒也不平,十幾戶人家沿著山坳兩邊依山而建,白牆黑瓦,古樹修篁,倒是別有一番意境。平坑村位於山腰,前行還可去臨近另一山坳的龍池汰。據說龍池汰的幾十棟土樓端坐在層層梯田之上,村口聳立幾顆高大的楓樹,周邊修竹掩映,比平坑更美。但平坑到龍池汰已有公路,隨時可以驅車前往,於是,我們臨時決定穿越「大燕嶺」。大、小「燕嶺」循環徒步,這是一段十分艱險的路,連平坑村民都認為無法走的路,我們一行中也沒人走過,也沒見其他驢友的行走記錄。對徽州境內古道探秘徒步者而言,這該是一個創舉,一次沒有把握的探險。


從平坑再次出發,走今天的第二段古道——「山背嶺古道」(暫名)。按村民指點,沿著有一段沒一段的石板路登高,翻過第一座山嶺,橫穿進入山坳時,古道穿行的梯田已全部荒蕪,其間長滿齊人高的芒草。一年一茬的芒草將梯田擠得密不透風,我們硬是用棍子打,用身體擠,每人臉上手上都被草葉的「鋸齒」割出道道口子後,才算鑽出一條路來。爬上一段山坡,才發現在我們上方的油茶地邊,當地村民已經砍出一條「通道」,剛才冤枉鑽了一段草叢。幸虧是在這個萬物蕭瑟的季節,否則我們只有原路返回了。

沿著這個「通道」再翻過一條山脊,則與另一條較寬的石板路匯合,此處有一石碑,上鐫「左手出休寧,右手進平坑」。看來這石碑年份不長,估計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集體時的產物。這裡也是從小燕嶺嶺頭直行過來的匯合點,沿古道下行數百米即青石村山背組。山背村如其名,在山的脊背上,有點像休寧的木梨硔。我們午飯後再次出發,走今天的第三段古道——松樹嶺古道。古道從村後登高,路面石板基本完整,且已「潑」過。約半小時至嶺頭,兩山夾持間有一路亭,兩邊石牆保持原貌,亭頂破損嚴重。


過路亭下行的路基本荒蕪,偶有石板。至山坳,已完全被芒草湮沒,幾乎無路可走。我們憑藉多年在山中行走的經驗,及兒時割草砍柴的技能,左鑽右爬,硬是在兩米多高的柴草中,沿著當年梯田間的路徑,連滾帶爬,從山腰鑽到山底。這段芒草地至少有兩百米,耗費了我們近半個小時的時間。

到達山腳的青石村,已是下午2:40分,從青石村到鬥汰村是今天行程的第四段古道——前山嶺古道,有了前兩段古道的教訓,我們已不敢再冒險,選擇最安全的公路,否則到了天黑,還下不了山的話,那是很危險的事。

特別聲明: 

    1、以上作品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歙縣論壇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同歙縣論壇聯繫的,請於作品發布後的30日內進行。

    2、「歙縣論壇」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559-2621317,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3、投稿、合作QQ:54596489(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編輯|吳志芸

監製|仰時威

法律|王亦文

相關焦點

  • 【徽州古道60】百丈衝嶺古道:這裡的瀑布很精彩
    在徽州古道上,石欄杆並不多,看著這些修建不久的嶄新石欄,我不禁想起績溪伏嶺鎮至臨安頰口鎮(現清涼峰鎮)的遙遙嶺古道,這處徽州境內唯一商業開發運營的古道,竟然用水泥澆築一道「護欄」,替代當年那些匠心打造的石欄,不知七百多年前,
  • 【徽州古道61】磯嶺古道:徽浮古道的核心路段
    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大部分為旱路,且繞道多,路程長,不宜大批量貨物運輸。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均在海拔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貨物貿易。其路徑先走水路,經新安江、漸江、率水至休寧陳霞或溪口,再轉旱路經江潭、汪村、馮村、右龍、瑤裡,至浮梁,古道部分殘存。
  • 【徽州古道】新嶺古道:新嶺終有可舊時
    古徽州人南下婺源,遠走湖廣,過了山鬥就要翻山越嶺了,因此山鬥成了古徽州一處重要的商旅集散地,也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據我所知,除新嶺古道外,這裡還有通往婺源東北部「溪頭十八國」的「大燕嶺古道」、「小燕嶺古道」。徽州人對於挑擔過「五嶺」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當地人稱之「江灣擔」。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近年來不少徽州古道已經成為徒步旅遊愛好者的首選地,這種既與大自然相融合,又可探尋古徽州文化的「邊遊覽,邊鍛鍊,邊體驗」的「驢行」方式,成為很多人「綠色生活」的一部分。一條條徽州古道逐漸成為了踏尋徽州商人足跡,探索徽州文化,體驗古道風採的經典線路。在這些古道上,他們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樸,享受古道的靜謐幽深,親歷古道的歷史滄桑,盡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帶來的快樂。
  • 徽州十大經典古道
    古時徽州境內多山,邊境山勢更加高峻險要,徽州古道大多數依照順山勢、沿溪水而建,古道上五裡一亭、十裡一廟,如今沿途依舊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絕佳。徽州的一些古道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中國著名古道,也是重要的經商之道。見證徽商歷史文化的「徽商之路」。
  • 【徽州古道】磯嶺古道 ——徽浮古道的核心路段
    從地形地貌看,該路徑較為平坦,少有翻山越嶺,但繞道多,路程長,或為黟縣、祁門一帶至浮梁的官道。在徽州古道網絡中,還有一條水陸結合的「徽浮古道」,較志載通道短近百裡,且所跨山嶺海拔均在500米以下,更適合徽州中東部與浮梁間的人員往來。前往浮梁的人員經新安江、漸江、率水至休寧陳霞或溪口,再轉旱路,經江潭、汪村、馮村、右龍、瑤裡,至浮梁。目前尚有部分古道殘存。
  • 【徽州古道】百丈衝嶺古道:這裡的瀑布很精彩
    在徽州古道上,石欄杆並不多,看著這些修建不久的嶄新石欄,我不禁想起績溪伏嶺鎮至臨安頰口鎮(現清涼峰鎮)的遙遙嶺古道,這處徽州境內唯一商業開發運營的古道,竟然用水泥澆築一道「護欄」,替代當年那些匠心打造的石欄,不知七百多年前,該古道修建之初
  • 【徽州古道33】祁門秋風嶺古道:品味徽州山野的初冬秋韻
    在這個靜默的山村裡,房前屋後,大路小巷,似乎連空氣都是靜止的,偶有一兩個小孩打鬧,一兩聲雞鳴狗吠,也不再是那種肆無忌憚嘶鳴喊叫,似乎連他們也融進了這種日暮般的靜謐裡。對於久居城市者而言,偏僻山村總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新鮮感。面對我們這群開著汽車、背著行囊的陌生面孔,這些寡居山村的空巢老人,他們內心那份久違的好奇和騷動也瞬間甦醒了過來。
  • 徽州境內100條古道
    (二)徽饒古道:徽饒古道始建於唐代,均用長約4尺青石板條鋪砌而成的,由長江以北通往徽州、饒州等地的客商必經之道,故被稱「古徽道」,「徽饒道」即屬舊時的「國道」。潛口至塘塢10公裡,路寬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寧縣城10公裡,路寬7尺,其路中為石板路面,寬1.5尺;休寧縣城至漁亭28公裡,藍渡橋南沿橫江至巖腳段古道尚存,路寬7.5尺,路中石板路面寬1.2尺;漁亭至祁門縣城27公裡;祁門縣城至浮梁縣城125公裡。徽浮古道橫貫徽州西部,是古代驛道。現在這條路的大部分路段為慈張公路所利用。
  • [徽州古道29]峰高嶺古道(上):再現一條"徽杭古道"
    歙縣「水南」一帶又有多條古道跨越山嶺與這條官道相接,像一棵大樹上的枝丫。在古徽州,也有這樣兩條「路」,一條是新安江,孕於青山,起於峻岭,宛如徽州血脈,流淌著徽州人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水;另一條為徽杭古道,宛如徽州人肩上的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徽州,一頭連著滬杭,一步一個腳印地演繹著徽州人走出大山的歷史。徽州古道的名稱不像現在的國道、省道這樣規範,它常以起點、終點地域來命名,同一地域內又有不同的縣域及鄉鎮,途中還經不同區域或山嶺,因此同一名稱下或有多條古道。
  • 【徽州古道56】對鏡嶺古道:是硯石砌的嗎?
    、羊鬥嶺、塔嶺、新嶺,至休寧縣山鬥鄉,全程約三十公裡,是目前徽州境內保存最完好、距離最長的青石古道。這個因古道而興的「嶺腳村」,和績溪楊桃嶺下的旺川村一樣,曾是古道上一個大米交易市場。芙蓉河上曾有數十餘座加工大米的水碓,婺源運來的稻穀在這裡加工成大米後運往休寧、屯溪售賣。如今,芙蓉河畔,依然能夠找到當年水碓留下的遺蹟,茗坦村中當年商賈往來的氣息也依然殘存。
  • 【徽州古道】歙縣長陔嶺古道:逝去的繁華
    村莊、道路始終代表一個時代的鮮明特徵,嶺口村並未像徽州古道上那些被冷落在山塢盡頭的「嶺腳」村一樣人去樓空,現代樓房櫛次鱗比,長陔嶺公路替代了當年的青石古道,從這裡開始盤旋登高,因此造就了這個村莊的新老更替,繁華依舊。唯自長陔嶺奔流而來的辛溪水亙古不變地流淌著,與石耳山下的巨源河一起在這裡匯成濂溪,流入漸江,奔向遠方。
  • 【徽州古道24】歙嶺古道:探尋新安大好山水
    歙嶺古道為古徽州連接遂安的主要官道。古道北起歙縣長陔鄉南源村,南跨白際山脈中部,至淳安縣郭村鄉葉祀村,全程約16公裡,最高埡口「歙嶺」海拔1110米。古道開鑿年月已無從考據,據現有史料記載及殘存建築推測,至今已存千年以上。
  • 【徽州古道】丞相源古道:號稱乾隆御道
    古道自湯口鎮苦竹溪村起,沿九龍瀑右側上行,經「開門石」、「仙人榜」、穿竹海至雲谷寺,全長約4公裡,海拔高差600米。在徽州古道中,黃山蹬道是一個獨立單元,其捐輸募集、鑿砌路徑等均有其獨特個性,今年我有幸在山工作,原以為近水樓臺,卻數次與古道擦肩而過。周日,幾位戶外好友來山,碰巧我將下山換班,且時間充裕,正好加入其徒步下山行列。
  • 【徽州古道】文昌古道:一條路和一個村的百年牽手
    而如今卻無一例外地寥落在時光盡頭,將曾經的喧囂和輝煌埋進歷史的記憶,像「文昌古道」這樣精緻且保存完好的徽州古道已屈指可數。整條古道均按兩塊石板「一」字橫向、三塊「丨」列,交叉鋪設,遠遠望去,如同一條編織著花紋的綬帶,纏繞在叢林中。如此完美的藝術化石板路面是在其它徽州古道上不曾見過的,如今,走在上面,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徽商的意氣風發,以及「無徽不成鎮」的強大經濟實力。只有那幾座散落在古道旁的路亭,飽經風雨,略顯滄桑,默默地替歷史長河中那些風雲人物訴說著千百年來的興衰榮辱。文昌古道始建於何時,有多種版本。
  • 箬嶺古道 | 一部厚重的徽州史書
    如今這些縱橫交錯的步道已成「古道」,但作為徽州歷史的見證者,它卻已累積成一部厚重的史書,靜待後人去慢慢品讀。箬嶺古道或為其中的典型。古道路面四至六尺,石板青亮,逶迤於蒼山翠竹間,或壁立山崖,或平鋪山脊。途中亭廟古色依舊,但殘垣斷壁為多。茅舍、茶坦古村已不見「茶茶坦,板門面,家家戶戶開店面」盛況,但其倚山馭水的村落、跌宕起伏的馬頭牆、高大滄桑的古樹,依舊迴響著久遠的喧囂。箬嶺關隘城樓依舊,登臨關臺,「天險重開」,頓有君臨城上、號令千軍萬馬之豪氣。然未走完全程,恐有缺憾,故未能落筆成文。
  • 【徽州古道】黟縣西武嶺古道:留在記憶深處的一條官道(中)
    在徽州古道中,許多山嶺腳下都有類似的「嶺腳村」,當年這些依路而建的村莊因商旅往來而興盛一時,如今無一例外地沉寂在大山腹地。據《黃山》雜誌1988年11月刊發的餘治淮先生的一篇文章記錄:1979年冬天,嶺下村(筆者註:即嶺腳村)二十餘戶農民要建造新屋,他們打上西武嶺古道的主意,開始還是偷偷摸摸撬走幾塊斷裂的石板,後來大家一哄而起,一段長達五十餘米路面條石被撬挖一空……慘遭毒手的不僅僅是嶺腳村這幾十米路面,整條西武古道幾乎面臨同樣命運。徽州古人以修橋補路為積德行善之舉,且還另外購田畝孳租養路。
  • 【徽州古道】塔嶺古道:見證了婺源「回皖運動」.....
    在蜿蜒的山谷間,古道兩邊梯田裡草木葳蕤,甚至已長出三四米高的灌木。狹長的山谷,豐裕的溪水,橋或是這條古道的特點,從塔坑到塔嶺頭,有近十座石橋橫跨溪上,有架石而過石板橋,有壘石成拱的石拱橋,但幾乎每座橋拱都被凌亂的藤蔓覆蓋著,即使有題額也無法辨認,甚是遺憾。路邊三處路亭,均梁朽瓦落,僅有一處重新加梁蓋瓦,並隔成三間,疑作牛欄使用。果然,前行不遠,遇見四五頭黃牛迎面走來,路面的青草也是它們「清理」的。
  • 徽州大洪古道杜鵑盛開如海(組圖)
    徽州十大古道中,祁門大洪嶺古道堪稱精品,也是重點文保單位。春天,大洪古道的滄桑古道、山嶺風光,漫山花海,峽谷溪流,古樸民居,可口美味的農家菜,吸引了很多遊客。走一走厚重石板鋪成的蜿蜒古道,會感受當年徽商和歷代山民的不易,在鮮花叢中留下麗影,他年回眸發現青春曾經如此的激情釋放。在山野,拔幾根竹筍,山蕨菜,回家就是一盤散發大自然狂野氣息的純天然野味,在奔騰的峽谷溪流捧一汪清泉,可以洗去山嶺激情後的疲憊。
  • 【徽州古街㊳】箬嶺茶坦街:叫人留戀的古道天街!
    5月19日,作為中國旅遊日黃山分會場,歙縣許村舉行「奧園杯」箬嶺古道徒步大會。是日正值小滿節氣,雨後的箬嶺,空氣清新、雲蒸霧繞,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徒步愛好者穿越在崇山迭翠、峰塢茶園、溝壑雲霧、茂林修竹之中,這是箬嶺古道近年來一次性接納遊客最多的一次。箬嶺古道始建於隋朝,是當地郡守徵調民眾開闢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古道寬兩米有餘。徽州有九龍通江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