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來東營了。8月10日—11日,莫言從家鄉濰坊高密專程驅車而來,走進東營歷史博物館、孫子文化園、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勝利油田科技館等標誌性景點,細細了解東營的溼地文化、孫子文化、石油文化。
這是莫言時隔30多年後第二次來到東營,也是他首次走進黃河入海口。站在黃河岸邊,他為東營寫下「行走黃河,心懷天下」的寄語,感慨「黃河入海處,必有大文章」。
時隔30多年再來東營:
循著黃河歷史文化而來
8月10日下午,莫言一行從濰坊高密驅車來到東營,此行是為深入了解東營的人文環境、歷史文化,為下步寫作計劃積累素材。
眾所周知,高密是莫言的老家。這個在地圖上距離東營210多公裡的縣級市,是莫言成名作《紅高粱》中「高密東北鄉」的背景地,如今也因為莫言和他的作品聲名鵲起。最近幾個月,莫言一直生活在高密,新書《晚熟的人》7月31日剛剛出版面世,他正好借這次東營之行「出來走走看看」——他簡單透露,上一次來東營還是1988年,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區,當時東營剛剛建市幾年。時隔30多年,這裡的城市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8月11日上午,莫言走進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
在廣饒縣,莫言在孫子文化園、東營歷史博物館、孫武祠停留了一個下午。他仔細觀看保存在東營歷史博物館有關孫武身份的墓誌碑銘拓片,現場觀看齊筆製作過程。在位於東城的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他詢問黃河流路變遷情況、呂劇團發展現狀,並用手機拍了很多資料照片。
◎相關連結
東營的城市文化名片
黃河在這裡入海,兵聖孫子在這裡誕生,革命聖火在這裡點燃,勝利油田在這裡崛起,黃藍戰略在這裡交匯疊加……
以黃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成就了絢爛多姿的大美東營。它們不僅是這座城市的血脈、生命和靈魂,更為東營「全力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這一目標定位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
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莫言在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詳細了解溼地文化。
首次觀攬河海交匯:
「這裡會成為世界級旅遊景點」
8月11日上午,莫言第一次走進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正值八月,黃河口芳草茵茵,滿目的蘆葦遠遠望去碧波蕩漾,一派天高水闊的溼地景象。
或許,對於作家來說,故鄉情結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站在觀景臺上,莫言指著遠處的蘆葦說:「高密老百姓都叫它們『葦子』。」莫言對黃河口溼地的鳥類表現出濃厚興趣:「高密老家沒有這麼多野生鳥類。」「東方白鸛的鳥巢為啥在電線桿上?」「觀鳥的最佳季節在幾月份?」……聽到黃河口生態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黃河口有368種鳥類,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他說:「在這裡呆兩年,就能認識很多珍稀鳥類了。」
臨近正午,莫言體驗了黃河口去年新引入的直升機觀攬河海交匯項目,當他從空中俯瞰壯美的紅地毯、潮汐樹、月湖、大雁放飛區、溼地修復區時,直升機機長龐雲龍留意到,原本戴著墨鏡的莫言不自覺地摘了下來。
返程時,莫言站在「黃河入海口」地標石拍照留念,他得知黃河口生態旅遊區目前是國家5A級景區,並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被明確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莫言說:「格局很大,這裡會成為世界級旅遊景點。」「黃河入海處,必有大文章。」
◎相關連結
溼地之城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今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正在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保護萬裡黃河最後一站的生態之美。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逐漸改善趨好,以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為指示性物種的鳥類種類、數量均大幅度增加,目前,保護區內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植物種類由1995年的393種增加到現在的685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193種,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溼地自然植被區之一;昆蟲調查鑑定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記錄。東方白鸛更是在今年六月首次在東營「安家產子」,由「候鳥」變「留鳥」,東營生態之美讓「挑剔」的鳥兒與人類和諧共生。2020年1月,保護區被授予「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榮譽稱號。
品嘗黃河口特色美食:
「利津水煎包跟高密爐包一樣好吃」
河海交匯處,氣候宜人,萬物生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美麗東營,勤勞的東營人因地制宜,也造就了屬於東營的美味。此次東營之行,莫言特意品嘗了黃河口特色美食。
利津水煎包、香煎黃河口刀魚、黃河口笨雞泡餅、清燉河灘羊肉、黃河口蝦醬窩頭、醋燜黃河口大鯉魚、黃河口鮮魚湯……黃河口廚師以最高水平奉上了精心製作的美食,希望讓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品嘗到正宗、地道的「東營特色」。
在品嘗完利津水煎包後,莫言風趣地說:「東營的水煎包跟高密爐包一樣好吃!」讚嘆之餘滿是對家鄉美食的幸福回味。現場的濰坊老鄉介紹,高密爐包是莫言家鄉一種常見麵食,做法工藝與利津水煎包如出一轍,它沒有昂貴的配料,不需複雜的工序,卻是印在很多高密人記憶深處的獨特味道。
◎相關連結
特色美食香飄黃河口
近年來,東營市大力推動「質量強農、品牌興農」發展戰略,對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稻米、利津水煎包、黃河口白蓮藕、海參等品牌進行定位和規劃,為「黃河口」優質農產品發展謀求廣闊市場。目前全市擁有涉農產品註冊商標1800餘件,560個農產品通過「三品一標」認證。
其中,利津水煎包製作技藝作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呈金黃,酥而不硬,陷多皮薄,香而不膩,老少皆宜,堪稱麵食佳品。黃河口大米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具有彈韌不粘、氣味甘醇清香等特點;黃河口大閘蟹顏色鮮明,蟹肉質細膩,鮮嫩微甜;黃河口白蓮藕藕體潔白、細緻、清脆,藕粒細膩、甜潤、爽口,適宜鮮食、炒食。
莫言為黃河口題詞,還特別為《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的讀者寫下寄語。
與東營讀者面對面:
「文壇巨匠原來也是一位親切老者」
多元文化交織匯聚的東營,既有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也有著古老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政府著力引導下,這裡正成為一座書香之城、文化之城,書店、校園、圖書館、文化館到處活躍著「愛書人」的身影,而其中也有眾多莫言的忠實讀者。
市民劉新華收藏了十幾本莫言作品,幾年之前,他曾託朋友在深圳書展上獲得幾本蓋有莫言印章的作品,得知這次莫言來東營,他專程從墾利老家趕回東城,實現了在藏書上湊齊莫言籤名的心願。當劉新華拿出蓋有印章的藏書時,莫言為東營讀者的這份莊重、認真驚訝;劉新華拿出一枚收藏的微型木製提油機送給他,這份小小的禮物又讓莫言感受到東營讀者的熱情和深情厚誼。
莫言還耐心為東營的多位讀者寫下寄語,稱呼小讀者為「小友」,特別為《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的小讀者寫下:「祝東營的少年茁壯成長」。從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離開時,他為黃河口寫下贈言:「行走黃河,心懷天下。」
一位讀者告訴記者,在跟莫言短短半小時的接觸過程中,莫言讓他覺得「淡然、親切、處變不驚」,「文壇巨匠,原來也是這麼一位親切的老者。」
◎莫言簡介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出生於濰坊市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後因文革輟學,在農村勞動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1981年開始創作生涯。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1997年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2011年,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首位中國籍作家獲此榮譽。2019年,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迄今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蔔》《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2020年7月31日,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根植鄉土,聆聽四面風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個故事講述獲諾獎後的裡裡外外。
記者 李曉琳 徐金磊 實習生 印悅 於松靖 攝影記者 周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