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標誌著喪權辱國條約的開始,經過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1年的《辛丑條約》,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然而,外國人正在大量入侵中國,不僅是為了它的廉價勞動力,也是為了它數不清的財富和寶藏。
是什麼讓他們意識到中國有這麼多的金銀珠寶和各種資源,是清朝的對外貿易,當時通商口岸的貿易船帶著白銀而來,卻帶著各種豐富的物資而去。
美國人為什麼要到清朝來用白銀作為交換?
為什麼白銀的流入會對大米價格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兩件事,銀銅雙本位貨幣制度和大米與貨幣制度的密切關係。
一:中國獨特的貨幣制度——銀銅雙本位貨幣制度。
1.黃土地上自然孕育的貨幣——中國貨幣。
《中國貨幣史》中有一句話,"中國貨幣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晰,基本上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文明的歷程》中也說,"中華文明更多地發生在中國的區域交流之內",由此可見,中國早期出現的銅貝、刀布和圈錢等貨幣都是我國獨立發展起來的。用於市場交易的貨幣。
經過漫長的歷史,到了元代,中國開始實行銀銅雙本位貨幣制度,並且這一制度跳過了漢人統治的明朝,在清朝進一步發揚光大。"本位"是指"本位幣",即國家官方通用的計價結算貨幣,"銀銅雙本位"是指銀、銅可以作為通用貨幣在各大市場流通使用。
2.為什麼要用銀、銅雙重標準?-相輔相成。
自古以來,中國就沒有開採足夠的白銀,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白銀都是稀有物品。到了明代,歐洲殖民者甚至通過對他們來說並不值錢的白銀,攫取了大量珍貴的中國物品,獲取了巨額利潤。
由此可以看出,白銀作為一種少量的物品,不可能在中國廣大的人口中廣泛分布,而銅可以彌補這一點。
在清朝時期,白銀用於政府稅收、長途貿易和批發交易(即大宗商品交易),而零售和工資則以銅錢支付。
與白銀必須由政府鑄造不同,銅幣可以由地方政府鑄造,甚至可以由商家和個人鑄造,而由於種種原因,各地生產的銅幣與官方銅幣的含銅量肯定不同,因此市場上的銀銅匯率與官方定價會有較大差異。
《晉書》有記載:"置長史,司馬各一,秩千石。"這裡的千石不僅指米數,也指工資。在古代,大米不僅是可以作為官員俸祿按月發放的重要糧食,也是一種奢侈品。
博興縣歷史上有一句話:"土人非燕賓不烹",這裡的"烹"是指米飯,意思是招待客人時才用米飯。這種情況直到唐代才有所改善,當時地方經濟開始快速發展,由於社會穩定和水稻種植技術的提高,大米不再成為奢侈品。
同時,官員的官俸也逐漸由大米變為實幣。但即便如此,大米在所有食品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小覷。
2.在清代,大米仍然牢牢佔據著老百姓心中的第一把交椅。
到了清代,由於生活相對穩定,人民經濟日益壯大,小戶人家自給自足的生活逐漸轉變為通過各種市場上的貨幣進行商品交換的較為富足的生活。大米無疑是商品交換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在溫飽得到滿足的時候,才會想到其他的層,也是食物消費過程中對食物的追求。
據《松江(今上海蘇州河以南)記糧志》記載,米糧業是松江經濟的重要支柱。可以成為一個地方的經濟支柱,水稻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三。為什麼從美國進口的白銀提高了清朝的大米價格?
1.貨幣體系不穩定被外資攻擊的必然結果。
清朝時期,大量美國資本家貪戀中國豐富的物資,於是帶著大量白銀到中國採購,獲得的物資可以賣出獲得高額回報。不僅如此,因為在當時,中國製造貨幣的主要方法是鑄模法,即用泥土燒制模具,然後將金屬在高溫下熔化後放入模具中。
而國外廣泛使用的是新型機鑄錢,採用機鑄的錢雖然含銀量大多比不上國內,但樣式好看,顯得更有價值。因此,在交易時,很多人會忽略銀幣的含銀量,而以價值高於相應含銀量的外國銀幣作為商品交易的貨幣,在這種趨勢下,外國紛紛來到中國以最低的含銀量進行交易,從而賺取大量的中間利潤。
《中國貨幣史》記載:"外國白銀的流入引起了中國貨幣文化的一場大革命",由於美國資本家貪利帶來大量白銀,市場上的白銀大幅貶值,當白銀不再值錢時,作為生活必需品的大米價格瞬間暴漲。
據記載,從1737年到1911年,松江府的米價從每石110兩白銀上漲到每石460兩白銀,充分說明了美銀入侵對米價的影響。
由於閉關鎖國日益嚴重,清朝統治者及其中央管理層對經濟學中的貨幣理論了解甚少。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楊希珍說,"戶口多了,糧食也多了,價格也逐漸提高了。"
這個論點是一個非常不成熟的論點,缺乏很多考慮。當戶口數量增加,人口增加,雖然大米需要增加,但鑄造的貨幣也要相應增加。否則,糧食增加了,貨幣沒有跟上,必然會出現貨幣的快速升值和物價的快速下跌。
清代白銀的大量流入與上述情況正好相反,當時白銀大增,而大米卻沒有明顯增加,錢多貨少,必然導致白銀貶值,米價上漲。
《晉書》有記載:"命將中下,則田畝應徵銀米實數列。"這裡,米與銀是放在同等地位來說的,自古以來,百姓向官員交稅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米。
從唐代開始,賦稅徵收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一種被稱為"折色"的方案開始實施。"折色"是指用白銀或布匹等物品代替本應繳納的賦稅,換句話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可以用白銀代替大米作為田賦交給政府。
但無論是在此之前,以米作為官俸下放,還是在此之後,以銀作為米的替代品,兩種方式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銀與米高度一致的重要地位。
兩者聯繫如此緊密,作為"本幣"的白銀大幅貶值,相應的大米數量並沒有大幅增加,因此大米價格才會快速上漲。
3.各地白銀的計量和鑄造方法不一致,使得美國白銀進入。
現在看古裝電視劇經常能聽到一個詞叫成色,關於銀,他指的是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的含銀量。
什麼叫銀粒?紋銀其實是一種想像中的、現實中不存在的標準銀,他的固定成色,也就是含銀量,各地都不一樣,上海的規定是93.5%374。那麼在以粒銀為標準銀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其他銀的成色呢?
比如當時市場上流通的白銀叫寶銀,就是元寶,元寶分很多種,如果是二寶或四寶,那就意味著,50雙二寶或四寶所含的純銀相當於52或24兩錢糧銀所含的純銀。
如果在上海交易各種元寶,需要先兌換成相應的糧食白銀,再兌換成兩個單位的核算白銀,最後才能得出元寶的價值。
但如果到了天津,糧銀的成色就變成了千分之九十二,兩個計銀單位也相應變成了以行為主。因此,雖然地方政府表面上對白銀的價值有規定,但實際上全國並沒有統一的貨幣標準。
美銀的湧入對一直沒有統一的清朝白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由於美銀外表美觀,人們更願意接受實際價值低於清朝金錠的美銀。
換句話說,美國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獲得很高的回報。在巨大利益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逐利資本家自然會湧入中國市場,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清代白銀大幅貶值,米價快速上漲。
美銀對清代米價上漲的影響是非常直接和明顯的,無論是從清代米價的記載來看,還是從歷史上白銀與大米的密切關係來看,美銀的輸入都是導致清代米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
清朝時期,由於統治者本身傾向於閉關鎖國,導致世界範圍內經濟學的快速發展未能影響到中國,這使得清朝對貨幣理論的認識不足,因此沒有對美國白銀的大量湧入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從而導致了後續市場上大米價格的快速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