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大部分是清代所建造的。四合院的基本形式是由坐北朝南的正房、坐南朝北的南房和東西廂房及四面房屋圍成的南北稍長的矩形封閉庭院。1935年《舊都文物略》對內、外城四合院及居住者描述:內城房式異於外城,外城式近南方,庭宇湫隘,內城則院落寬闊,屋宇高宏,門或三間或一間,巍峨華煥。二門以內,必有聽事。聽事後必有三門,始至上房。聽事上房之巨者,至如殿宇。大房東西,必有套房,名曰耳房,左右東西廂必三間,亦有耳房,名曰盝頂。或有從二門以內即迴廊相接,直至上房。其式全仿府邸為之。內城諸宅,均明代勳戚之舊,清朝世家大族,又互相仿效,所以屋宇日華,中下之戶,曰四合房、三合房。貧戶、編戶有所謂雜院者,一院之中,家佔一室,萃而群居。齟齬詬誶,或不能免,然亦有相安者,共處既久,疾病相扶,患難相救,雖家人啻也。
木廠胡同56號院舊宅庭院(1962年)
庭院
作為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不但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而且也是休息和家務場所。一般四合院的屋宇多作硬山式。青瓦屋面多用陰陽合瓦的形式。根據房主的財力,還有仰瓦灰梗、棋盤心、馬鞭頂、青灰頂等節約做法。房屋都是木結構架包以磚牆。為了經濟,牆面多用碎磚頭填心,外面抹以白灰。一般四合院是正房帶廊子,或只是正房與倒座帶廊子。柱、梁、枋、門、窗、外簷的油漆,多採用紅、綠、黑三色。四合院的布局所反映的是宗法禮教的制度。正房由家長居住,廂房分住兒孫;人口少的,倒座客作書房和客廳。
蓑衣胡同13號院舊宅大門。(1979年)
大門
北京的住宅大體上都是由一個或若干個四合院(或三合院)組成。一般市民、小商人、小官僚等「小康」家庭,都居住一個單位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限於家庭的財力和社會地位,建築比較簡單樸素。宅門常做成一間或半間門道,為使入口突出,多將門道稍稍加高。門口間或有雕磚、雕木等裝飾;門扇多漆成黑色,有紅底黑字對聯,安裝銅鐵叩環。一些四合院和三合院的宅門就開在院牆上。
鼓樓西大街附近小四合院大門。(1959年)
秦老胡同住宅的二門。(1959年)
二門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體四合院組成複合體,沿著一條軸線排列起來,形成一串的幾進院落,有的在兩側伸出了跨院。大型住宅的宅門常做一、三甚至五間的房屋形式,用彩畫、雕磚等華麗裝修。大門左右、門前及門內都設有影壁;兩側有上馬石或石獅擺設。進大門後的前院與主庭之間,都設有二門。主要房屋都帶有前廊,這不但可以作為各個建築之間的交通聯繫,還起到避雨的作用;同時也使中心庭院更加完整,四隅小院也更豐富了。
太平胡同1號的花園。(1962年)
花園
這種住宅花園是明代遺留下來的。使用木構架包以磚牆的做法。室內為紙棚吊頂,方磚墁地。並採用格子、鏤空木雕飛罩以及隔扇等等分隔空間。這類住宅常附有花園,花園一般建築在住宅的後面和側面,中間有牆門和住宅相通,園中的曲折變化,樓臺掩映,花木扶疏,山路婉轉,曲經通幽。
門墩
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門多數都有門墩,門墩是託住門上轉軸的墩子,用來支撐大門的門框、門檻和門扇的一塊經過雕琢的、具有功用的石頭。門墩的門內部分是承託大門的,門外部分往往雕以鳥獸花飾,又叫抱鼓石,有方、圓兩種造型。方、圓有著不同的寓意,據傳說在古代,方形的門墩多為文官使用,圓形的門墩多為武官使用。門墩大多採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圓雕等形式,也有部分採用簡單的線刻雕,猶如一件藝術品,給人帶來美的享。
大多數的四合院是在門框兩側放置一對小石獅子或小石虎門墩兒,儘管它們沒有大戶人家門前那對石獅高大氣派,但卻雕刻得活靈活現,十分精美,或蹲或站,或伏或仰,猶如一對保護神,看守宅門。曾經居住在胡同裡的北京人似乎都對門墩非常熟悉,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我後悔當初都沒有在自家門墩前拍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