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生態文明旅遊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旅遊的靈魂和目標引領,生態旅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逐漸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旅遊的生態效應將得到極大的釋放,旅遊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初步測算,旅遊業萬元產值能耗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隨著旅遊者文明水平的提升及旅遊方式的不斷改進,旅遊業萬元產值能耗將不斷降低。因為,生態環境是旅遊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吸引旅遊者前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要想發展旅遊首先就要保護環境,為天空添藍、為大地添綠、為海河添清,為遊客提供一個安全、安心、安逸的觀光休閒環境,借生態文明建設的東風,強力推進我市旅遊產業發展。

    一、葫蘆島市旅遊發展現狀

   葫蘆島市位於遼寧省西部,是遼寧省十四個地級市之一,中國東北的西大門,素有「關外第一市」之稱,「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故鄉,全國優秀旅遊城市。交通便利,境內102國道、京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秦沈電氣化鐵路、濱海大道全境貫通。距省會瀋陽市210公裡,距首都北京市300公裡。全市總面積1.04 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82萬。

    海洋、海島,長城、古城,溫泉、溝域,關東民俗,佛教文化,自然生態,品牌資源突出,人文內涵豐富,整體通達性、可進入性強。我市的區位佔有客源市場的絕對優勢,400公裡交通圈內有人口2億,而且均屬經濟發達地區,市場發育相對成熟,我市火車交通進入高鐵時代,朝發夕至可達上海、青島,在已有的京、津、冀、東北、蒙東市場基礎上,高鐵沿線的華東、膠東將成為新的客源市場。

    「十二五」以來,全市旅遊資源開發步伐加快、從業人員連年增加、旅遊業經濟指標逐年提升。特別是2011年,我市第4次黨代會提出建設文化旅遊新型支柱產業目標,旅遊業走上了快速發展軌道。2015年,全市旅遊總收入實現145億元,增長10%;旅遊人數1828.8萬人次,增長12.6%。

    旅遊開發建設已經初見成效。目前,全市共有A級景區17家,4A級景區7家,3A級景區6家,2A級景區4家。「十二五」期間,分別比「十一五」期間增加了2家、4家、1家。其中,2012年葫蘆山莊景區被評為國家鄉村旅遊示範點;2013年,我市被評為最美中國·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2014年,龍潭大峽谷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覺華島成為4A級景區和中國最佳佛教文化旅遊目的地、綏中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度假名縣。

    全市有旅遊車船公司5家,旅行社94家,旅遊住宿單位1690家,床位10萬餘張,星級酒店27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3家,三星級22家,二星級1 家),導遊員1200人,旅遊商品5大類生產廠家、工作室200多家,建成了一批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服務體系。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6萬人,間接就業20萬人。

    「十二五」期間,我市堅持把旅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和扶持,充分發揮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鮮明、交通區位獨特的優勢,緊緊圍繞「中國北方海上傳奇 ——葫蘆島」的旅遊發展主題,以國際化視野,加快推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不斷完善旅遊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景點景區建設,加強旅遊資源的開發、包裝、推介,旅遊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氣不斷提升。通過成功舉辦四屆中國泳裝文化博覽會、兩屆覺華島菩提文化博覽會、六屆葫蘆文化節等,使我市聲名鵲起,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特別是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挖掘、提煉、提升有力地宣傳推介了我市的旅遊產品。

    通過旅遊設施的不斷完善,現代媒體的傳播擴散,我市2013年被新華社評為最美中國·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2014年,龍潭大峽谷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覺華島成為4A級景區和中國最佳佛教文化旅遊目的地、2015年又被評為全國十大美麗海島之一、省級旅遊度假區;綏中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度假名縣;2015年我市又被國家旅遊研究院、國家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評選為2015年新增10個「中國避暑旅遊城市發布榜」和東北地區中國避暑城市觀測點。城市旅遊品牌的提升對我市吸引投資,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乃至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興城市、建昌縣被評為省級旅遊示範縣,石佛鄉被評為鄉村旅遊示範點。

    二、未來五年旅遊產業的發展思路

    葫蘆島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根據 「生態宜居、美麗濱城」的城市定位,在十三五時期抓住國家各項發展新機遇,樹立科學旅遊觀,全力建設旅遊強市。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抓住國家政策機遇

    我們應進一步解放思想,主動適應新常態,抓住新一輪東北振興、京津冀產業轉移、「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創新機制、科學規劃,加快推進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把旅遊業培育成葫蘆島市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先導產業。

    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我們應當抓住這些難得的國家產業政策支持,投資向旅遊業聚攏的機遇,積極發展壯大旅遊業,全力推進葫蘆島「全域全景化國際濱海旅遊名城」建設。

    (二)科學實施旅遊發展規劃,堅持「一規到底」

    十三五期間,葫蘆島市旅遊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打造遼西南旅遊中心城市,打造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城市,打造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旅遊業整體實力進入遼寧省第一方陣。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科學實施旅遊發展規劃,做到「一規到底」,切實使規劃成為指導葫蘆島市未來五年旅遊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我們在編制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應做到既要體現全省的戰略意圖,又要符合葫蘆島實際,力求科學、可操作性強。同時,要廣泛採納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注重傾聽基層意見,真正實現「開門」編規劃。

    (三)加快旅遊招商,在重點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葫蘆島市現有的許多旅遊景點和旅遊資源亟待投資開發,這就需要在重點景區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旅遊項目招商引資、重大旅遊節會活動的舉辦、產業資源配置優化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爭取社會資本介入,以此促進葫蘆島市旅遊業實現快發展,做大做強。

    在「十三五」時期,葫蘆島市旅遊業的發展應遵循「124」文化旅遊發展格局,即一核、二帶、四區,快速提升旅遊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精心培育環渤海大都市圈的旅遊增長極。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快旅遊交通網絡和交通標識建設,推進旅遊集散中心和諮詢服務點的建設,加強城市景觀建設。

    (四)做足海文章,壯大藍色經濟,打出更多知名品牌

    葫蘆島市旅遊業發展應以「中國北方的海上傳奇」為總體形象定位,打響「中國比基尼島」和「休閒度假勝地」品牌。「十三五」期間,旅遊業的工作重心仍然要放在沿海區域,以濱海公路為依託,整合龍灣海濱、興城海濱和東戴河海濱等濱海旅遊資源,發展遊艇、郵輪、房車、垂釣等項目,全力打造黃金海岸。提升已建和在建的旅遊項目。

    在旅遊產品方面,要儘早完成覺華島和綏中長城的國家5A級景區的創建工作。依託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重點打造濱海休閒度假產品;建設溫泉小鎮和溫泉產業集聚區;以項目促發展,抓出一批鄉村旅遊典型。(五)積極拓展旅遊市場,創新旅遊管理模式

    葫蘆島市當前應借勢京津冀經濟發展契機,接軌首都城市圈,共建共享環渤海旅遊品牌。在旅遊營銷上,要大力實施整合營銷。加強與國家、省級的重要媒體合作。要加大政府投入,在主要客源地和葫蘆島本地的旅遊集散中心、酒店、商場提供免費旅遊宣傳品。

    在管理模式上,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不斷完善旅遊協會的功能,做到政會分開。要全力打造優質的旅遊環境,讓遊客慕名而來,滿意而去。

    三、發展生態文明旅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儘管我市生態旅遊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資源優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生態文明旅遊認識不清,概念泛化

    一些地區在制訂發展規劃時,缺乏對生態文明旅遊的完整認識,僅僅將生態文明旅遊作為一種產品,作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龍頭,這種標籤式使用直接導致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照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二)相關規劃交叉,環保監管能力不足

    一些旅遊開發項目缺乏全面科學的環境規劃,一些自然保護區規劃、經濟發展規劃、企業旅遊發展規劃都在景區內發生作用,規劃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存在相互交叉、衝突的現象。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旅遊發展規劃中也尚未發揮有效作用。一些景區日常的環境監測和監管能力不足,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時有發生。

    (三)社區參與不足,生態文明旅遊的教育功能發揮不夠

    一些當地社區往往被排除在生態文明旅遊發展之外,不能全過程參與生態文明旅遊產品的開發和經營,僅僅出售一些簡單的旅遊商品。生態旅遊區一些導遊、工作人員需要良好的專業培訓,把自然生態等科學知識講解給遊客,從而達到通過旅遊活動,讓遊客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

    四、創新發展生態文明旅遊的幾點建議

    (一)要加強協作,嚴格監管

    生態文明旅遊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涉及諸多部門和領域,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要建立聯合監管的長效機制,推動有關政策、法規、標準、制度的落實。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主動做好服務,聯合旅遊、發展改革、財政、建設、林業、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共同推進生態文明旅遊發展。

    (二)加強生態文明旅遊規劃及其環境影響評價

   發展生態旅遊,要科學編制規劃。應明確規劃審批程序和內容要求,確立規劃的法律地位,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同時,還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特別是世界遺產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等限制開發區域,要根據其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定位,對生態旅遊規劃和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防止規劃和項目設計不當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持續開展「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園」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按照環境優美標準,打造明星街道、美麗城鎮示範點。逐步推行海域和重要鄉村旅遊點等區域生態恢復保護工程。提高環境舒適指數,保持完善「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加強水環境保護管理,實施碧水工程,擴建興城、建昌和主城區汙水處理廠,推進凌河、六股河、煙臺河、連山河等流域治理,全面提升水質。實施藍天工程,推進固定汙染源、廢氣、揚塵油煙等10項治理,推進城區拆小並大供熱工程,做好大氣汙染監測預警,讓葫蘆島海碧天藍、山清水秀。

    (四)加大旅遊市場營銷創新

    大力實施整合營銷,與本市工農業旅遊、房地產品牌共同對外宣傳葫蘆島;加大網絡營銷力度,建設多語種葫蘆島旅遊網站,主要對旅遊企業網絡信息化建設進行考核;強化文化營銷,通過電視、電影、歌曲、網絡小說、網路遊戲、動漫創意等進行營銷,使網民對葫蘆島的認知度大幅提高;定期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組織專項宣傳諮詢等活動,向廣大市民進行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意義、內容、指標等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

    (五)開展智慧旅遊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就是將信息化與城市建設融合起來。是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創新和集成創新,也是人們在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旅遊業是信息高度集中並對信息高度依賴的行業,信息貫穿旅遊活動的全過程,是旅遊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我市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託多樣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動力。這幾天因為是秋天吧,所以各種顏色豐富多彩,在一些山地或者草原上能看到牛羊成群,感受到生態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好。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弘揚塞罕壩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劉奇葆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面對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動詮釋了我們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進一步彰顯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 北戴河:圓夢小康 生態文明助力旅遊高質量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綠色發展。被譽為「中國旅遊搖籃」的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做「兩山」理念的踐行者、實現者,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旅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新一中南側,3萬平方米的波斯菊花海進入盛花期。
  • 北戴河:圓夢小康 生態文明助力旅遊高質量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綠色發展。被譽為「中國旅遊搖籃」的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做「兩山」理念的踐行者、實現者,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旅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蘭州文明城市更高水平發展
    它要求我們必須從全局和可持續的角度把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到更重要的地位,要求我們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建設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相統一,並且互相促進的發展之路,推動更高形態更高層次的文明城市的建設發展。
  • [今日最前沿]周仲明:大力弘揚賽罕壩精神 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 賀宏偉 攝  長城新媒體10月19日北京訊(記者 張秀娟)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承德市委書周仲明在接受長城新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為我們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肅南縣大河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甘肅張掖網肅南訊 近年來,肅南縣大河鄉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核心, 優先發展產業,持續改善農牧村人居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充分發揮「五治」作用,加快推進農牧業全面升級、農牧村全面進步、農牧民全面發展。
  • 大連市大力開展生態旅遊 保障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大連10月31日電(記者閆平)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大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開展生態旅遊,保障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上個世紀末,大連市確立了實施生態旅遊戰略思路,力求將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以城市自身作為旅遊開發的載體,樹立生態旅遊新觀念。
  • 生態旅遊 | 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 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
    ,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深厚的人文底蘊、濃鬱的水鄉風情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走出一條高質量生態發展之路。元月份整個園區能夠對外開放,形成我們鹽都區全域旅遊的一個新的亮點。作為我區旅遊產業的龍頭項目,大縱湖旅遊度假區以「生態旅遊」為核心,重點打造東晉水城項目,項目結合生態、溼地、休閒、度假、運動等元素,精心重現「建安大街」「宋街」「石樑街」等場景,打造「印象大縱湖」光影秀、「九九豔陽天」水秀、裡下河風情水上巡遊等一批特色景觀。
  •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白銀市...
    近年來,白銀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和決心,抓治理、守紅線、築屏障,大力營造綠色發展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老工業城市正向宜居宜業宜養宜遊希望之城悄然蝶變。  夯實生態優先的思想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大力發展冰雪經濟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把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擺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使生態美成為永續發展優勢。近日,省委召開十二屆十次全會,研究制定了「1+8」系列文件。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遼寧省關於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 環境汙染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 河北興隆:堅持綠色發展 厚植生態文明底色
    近年來,興隆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三大攻堅戰」部署,以「生態立縣」為首要發展戰略,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環首都休閒養生微中心」創建為載體,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和「承德兩區定位」,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成果。
  • 發展濱海生態旅遊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一方面,需要政府進行財政轉移支付,實施生態補償,增加政府購買,核算生態產品價值,推進生態區耕地林地指標置換等;另一方面,需要開展碳匯交易,發展綠色產業,增加生態產品消費等。對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目前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下面以深圳市大鵬新區為例,探討如何通過發展濱海生態旅遊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 昭蘇縣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全域旅遊紀實
    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入選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對昭蘇縣來說絕非偶然,而是必然。近年來,昭蘇縣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縣之本、強縣之基,立足「中國天馬之鄉」品牌優勢,把旅遊業作為富民強縣支柱產業,堅定不移走「兩個可持續」道路,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縣、全國伊犁馬產業發展戰略高地、優質種畜繁育基地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草地畜牧業轉型示範縣、全國休閒觀光農業示範縣、全民興旅先行先試區的建設,意氣風發地邁上了實現山水更清秀、草原更碧綠、林木更繁茂、
  • 發展全域旅遊,踐行「兩山」理論 湖北利川佛寶山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湖北省利川市佛寶山生態綜合開發區堅定不移地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統籌山水系統治理,科學規劃與有效利用,把獨特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旅遊優勢等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致力於打造綠色核心競爭力、綠色發展新高地。
  • 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深入推進生態文明...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決定》河北新聞網訊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決定》。
  • 黑龍江八五三農場:走綠色發展之路 致力生態文明建設
    美麗的雁窩島給黑龍江八五三農場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八五三更是將「綠色」植入了發展全過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注重發揮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用,讓生態文明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發展永無止境。
  •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和展望
    可以說,生態旅遊是一種以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欣賞、探索和認識自然與文化歷史遺產的活動,並要通過宣傳、教育、立法、科研和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旅遊者對大自然美景的享受與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與同步發展,以此促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態意識的提高。
  • 王東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建設生態...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防貧工作,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坐落在青山環抱間的承德市隆化縣拾莓有稻草莓產業園,通過發展草莓種植、休閒採摘、萬壽菊深加工等產業,帶動周邊500戶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 山西蒲縣大力發展生態旅遊 農文旅融合正當時
    作為蒲縣推出的「一日樂遊」旅遊景點,曾經的荒山荒坡變身網紅打卡地。在多年來生態持續改善下,蒲縣這個傳統農業縣成了生態旅遊、農業旅遊界的「新貴」。 「現在天氣太冷了,遊客也少了,兩個月前我帶著家人來蒲縣旅遊,我們還見到白鷺在溼地上空飛翔,水草間遊著成群的黑鴨子,水清凌凌見底,那場景可真是美極了!」遊客張元這樣感慨。